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沙王氏是以文章官宦起家的。自始迁祖王霑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中进士,通判湖南岳州府,后定居长沙城北以来,就是湖南的望族。至十二世出现晚清学界泰斗王先谦,可说是渊源有自,长盛不衰。
王先谦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初一日出生在长沙市营盘街。六岁学为诗文,父亲命其名为先谦,字益吾。十八岁补廪膳生。咸丰十一年(1861)二月其父弃世,年二十的王先谦因“糊口无资”,不得已而投笔从戎,入长江水师向导营任书记。后又两次投军为幕僚,终于同治三年(1864)九月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同治八年充国史馆协修,十一年补国史馆纂修。光绪二年(1876)补国史馆总纂。五年,升补翰林院侍讲,充日起居注官,开始编撰乾隆朝《东华续录》一百二十卷。光绪六年充会试同考官,升补国子监祭酒。光绪八年编纂《续古文辞类纂》。光绪十年完成《天命以来十朝东华录》,共四百一十九卷。光绪十一年上疏罢三海工程,以纾民困,矛头直指慈禧太后,结果外放江苏学政,结束了他在京为朝廷史官的生涯。
光绪十一年八月,王先谦以国子监祭酒出任江苏学政。十月抵江阴,驻学署。随后即发放“观风题”,并撰《劝学琐言》,开设南菁书局,汇刻先哲笺注经史遗书,并“捐千金为倡”。
王先谦为学政期间,勤于政事,办事效率极高。他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都要到所属的府、州、县出棚举行岁试、科试。如光绪十二年二月,到苏、松、镇、太四府州举行考试,六月回署后又试常州府属。光绪十三年,二月出棚试徐、海两属,岁、科并行,五月回署后又到常州举行科试;六月奏报岁试完竣,又并科试徐州、海州、常州,八月又出棚科试镇、苏、太、松四属,十一月还出棚科试淮安。光绪十四年,正月科试扬州,二月科试通州,六月科试江宁。而且每次考试的试卷,全都由他亲自过目。有资料说,王先谦阅览文件和起稿均极敏捷。监考时,他端坐暖阁,收到试卷当即批阅,等到终场,已将全部试卷过目一遍,入选的试卷再带回略加复检,即交书房上粉牌提复,所以每场均无积压。
王先谦很看重考生的好文章,曾将他视学江苏“按试岁、科两试所得佳文,刊为《清嘉集》初、二、三编,复选嘉庆以来名人时义刊为《江左制义辑存》”,以作为士子学习的范文。
他在江苏学政任上还做了一件在清代学术史上颇有影响的大事。那就是他在创建仅三年的南菁书院内设立书局,奏准刊刻皇皇巨著《皇清经解续编》一千四百三十卷。如此巨大工程,首尾历时三载方告竣,由当时江阴的一流书坊“宝文堂”雇工百余人精心刻印。为刻印此书,单黄杨木片就用掉一万七千三百六十二块。此书仿照道光九年著名学者阮元在两广总督任内刊刻的《皇清经解》体例,继续收集清人经学著作汇刊。由王先谦负责编辑,叶继幹、王宾监刻。所收著作除顾炎武、王夫之、毛奇龄、万斯大、阎若璩、胡渭、江永、惠栋、程廷祚等数十人的之外,又增加洪亮吉、梁展绳、严可均、马瑞辰、严元照、沈钦韩、陈奂、俞正燮、龚自珍、刘宝楠、俞樾等数十家,共一百一十一家,二百零九种。其中很多是清代学者考订、训释经学的成果,从中可见清代经学之演度,并供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之参考,于保存文献、发展学术,功莫大焉。清代文献学家刘锦藻评价说:“维持文献之功,阮氏之后为推先谦矣。”此书自光绪十四年刊行后,年年均重印颁行全国,流传海内外,盖合正、续两编,则集清代经学著作之大成矣。
王先谦任江苏学政时,还重修了学署后于咸丰十年被太平军毁坏的后花园——寄园。他搜集存雪亭诗碑重建碑廊,名曰“墨华榭”,“缀以梅坞竹径,间以菊圃菜畦。奇石列秀,嘉树环植”。又建“永慕庐”三间,供奉王先谦父母遗像,堂曰“虚受”,为朝夕读书游憩之所,王先谦《虚受堂文集》卷十三有《重建寄园记》一文记其事。至今,江阴市中山公园内的学政节署旧址及后花园、墨华榭碑犹在,中有王先谦《和骆公曾存雪亭元韵》诗碑一方。江苏学政衙署遗址有王先谦《灯下阅卷》青铜雕塑一组,展现其灯下批阅考卷的场景。
光绪十四年,王先谦还曾上疏弹劾太监李莲英招摇,请旨惩戒。对此,朝廷虽未能采纳,但王先谦获“直声”甚著。十月任满交卸后,即请假两月回籍修墓,次年二月假期已滿,他又以“病体未痊”,呈请湖南巡抚代奏开缺。三月获准辞官后,便在长沙城东北隅的古荷花池前建筑新宅,名曰“葵园”,随后便开始了他在葵园著述自娱,并主讲于思贤讲舍、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的中晚年生活。
光绪十六年(1890),回长沙定居后的王先谦应郭嵩焘之聘主讲思贤讲舍。这是郭氏于同治、光绪年间在长沙小吴门正街的船山祠内创办的一所小书院。讲舍取名思贤,意思是思念王船山、曾国藩等先贤。讲舍建成之后,郭嵩焘亲自任主讲,不教举业,专讲经史。不久,因赴京办理洋务,他又出使英、法,讲学被迫停止。待郭氏重返讲舍时,已人到暮年,知道王先谦回乡了,便“固以相让”,请先谦继任主讲。王先谦接任后,又与鹾务公所商定,“岁醵六百金”,在思贤讲舍内设局刻书,“是为湘省思贤书局之始”。书局当年就辑刊了孙鼎臣、周寿昌、王闿运等人的《六家词钞》和毛国翰的《青垣诗钞》。
光绪十七年,因城南书院山长王楷病故,地方大吏再三聘请,王先谦辞思贤而移主城南书院。是年刊《荀子集解》、《世说新语》、《盐铁论》。十八、十九年仍主城南,刻郭嵩焘《养知书屋遗集》、《合校水经注》和吴敏树《柈湖文集》。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战中,中国海舰全军覆没,湘军又败于辽东半岛的日军枪炮之下,湘人虚骄之气为之顿挫,中国面临着灭种亡国的危机。湘中士绅一改往日保守,而趋于维新,成为戊戌运动的先驱和大本营。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五十三岁的王先谦受湖南巡抚吴大澂之聘,由城南书院山长转任岳麓书院山长,带领称名最古的岳麓书院,开启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近代化征程。
教育改革是湖南新政的先导,岳麓书院的改革更是推行湖南新政的排头兵。可以说,岳麓书院的改革从光绪二十二年(1896)开始,二十三年达到高潮,二十四年因陷入与时务学堂的争斗而停滞,而其首倡并力行者,当然是山长王先谦。 岳麓书院的改革,首先是王先谦于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发布手谕,订购《时务报》令诸生阅读,以“开广见闻,启发志意”,备国家栋梁之用。这份手谕首先阐明了订购《时务报》的理由:“窃惟士子读书,期于致用。近日文人往往拘守帖括,罕能留意时务,为太平无事时之臣犹之可也。今则强邻逼处,列国纷乘,脧我脂膏,环顾几无所凭恃……为士子者,若不争自振奋,多读有用之书,相与讲明切磋,储为国器,出则疏庸贻笑,无以励相国家,处则迂腐不堪,无以教告子弟。枉生人世,孤负圣明,耻孰甚焉?”认为士子们面对民族危机,必须争自振奋,多读有用之书,而上海《时务报》“议论精审,体裁雅饬,并随时恭录谕旨暨奏疏、西报,尤切要者,洵足开广见闻,启发志意,为目前不可不看之书”。为此,他特意让书院订购了六份《时务报》,“每二斋共阅一份”,“随时派人分送”,让学生“或翻阅抄誊,或略观大意”,由此可见王山长启发学生“期于致用”、“留心时务”的苦心。
其次,为了学以致用,王山长主张对书院课程进行改革。他认为:“中国风气未开,才能未显,故外人声光电化之学,皆宜加意讲求。”因此,他在光绪二十二年的《谕诸生》中重申原奏内定课程一条,分类为六:曰经学,曰史学,曰掌故之学,曰舆地之学,曰算学,曰译学。又《重师道》一条内称,算学、译学目前或非山长所能兼,则举诸生中之通晓者各一人,立为斋长分课之。并强调:“方今时事多艰,培才为急,将欲讲求实用,不能专恃制艺试帖以为造就之资。”(《岳麓书院志·岳麓书院记事录存》)对此,《湘报》41号也曾报道,说岳麓书院“以经义、治事分门,提倡新学”,“添设算学、译学”。这些都为古老的千年书院注入了新鲜空气,也为以后书院改为学堂奠定了基础。
甲午战后的维新运动在全国兴起,湖南一些士绅开始兴办近代工业。王先谦不甘落后,投资银一万两,与黄自元、陈文玮等集股,并拨借官款,于光绪二十二年创设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始终经理其事。但公司开办数年,折损颇多,不久交给官办,终因经营不善而停办。
与此同时,王先谦还参与了“幡然改图,广开学校,悉师西法”的湖南时务学堂的创办。就在王先谦与蒋德钧、熊希龄、张祖同等申请公款创办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的光绪二十二年冬,蒋“嫌其迹近课利”,乃有创设时务学堂之议,获得众人赞同。于是,公推王先谦领衔,向湖南巡抚陈宝箴呈送设立时务学堂的报告,很快就批准立案。随后,王先谦以绅董身份,与熊希龄、蒋德钧、李维汉、谭嗣同、黄自元、张祖同、陈海鹏、邹代钧一起,组成时务学堂九人董事会,参与学堂决策。王先谦还积极促成《时务报》主笔梁启超、翻译李维格分任时务学堂中、西文总教习,并高规格接待,为梁总教习等人洗尘。应当说,时务学堂创办之初与岳麓书院是同属一条战线的战友,王先谦与梁启超也是互为欣赏的,时务、新学甚至西学是其共同点,而矛盾、斗争都是后来的事情。
王先谦毕竟是覃受皇恩的国子监祭酒,其政治思想不能突破维新派倡为平等、民权的底线,因此徘徊在革新与守旧之间,使岳麓书院与时务学堂和平共处、并行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必然暴露其守旧的一面。新、旧矛盾的焦点在讲学的内容上,用王先谦的话讲,时务学堂所讲已非新学、西学,而是“谬托西教”,“专以无父无君之邪说教人”。梁启超自己也说:“吾侪方醉心民权革命论,日夕以此相鼓吹,札记及批语中,盖屡宣其微言,湘中一二老宿,睹而大哗,群起掎之……戊戌党祸之构成,此实一重要原因也。”(《饮冰室合集》卷三十七)
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随着梁启超离开湖南到上海治病,以时务学堂与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新、旧两派的分裂才开始公开化。据唐才常《致欧阳中鹄书》:“外间攻学堂事,三月即有所闻,或谓中丞已厌卓如,或谓日内将使祭酒公代秉三,叶奂彬为总教习。”可见梁启超离湘后,旧派就传出陈宝箴巡抚“已厌”梁教习的话,说不几天就将由王祭酒代替熊希龄为总理,由叶德辉代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至闰三月初二月,《湘报》第41号即刊出南学会新派人物周启明要求整顿岳麓书院的四点理由,新、旧矛盾已公开,且日趋激烈。
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在全国开展维新运动,维新派更占上风,而使湖南新、旧矛盾激化。五月十二日,岳麓书院斋长宾凤阳、杨宣霖、彭祖年等联名上书山长王先谦,以维护纲常名教、忠孝节义为名,学理上攻击康有为、梁启超的民权、平等主张,称梁启超在时务学堂“是借讲求时务,行其邪说”,“其所以立说者,非西学,实康学耳”。而“康、梁所用以惑世者,民权耳,平等耳,试问权既下移,国谁予治?民可自主,君亦何为?是率天下而乱也”(苏舆《翼教丛编》五编)。组织上攻击时务学堂总理熊希龄及教习谭嗣同、唐才常等,称其邀梁讲学,“邪说浸淫”,使得湘省民心“顿为之一变”,“必欲倾覆我邦家也”。因而,请王山长致书陈巡抚,“从严整顿,辞退梁启超等”。
陈宝箴解除熊希龄时务学堂总理之职、令黄遵宪接替后,王先谦又纠集张祖同、叶德辉等十人向陈宝箴上《湘绅公呈》,将矛头直指在北京主持维新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说“中学教习广东梁启超,承其师康有为之学,倡为平等、民权之说”,“自命西学通人,实皆康门谬种,而谭嗣同、唐才常、樊锥、易鼎辈,为之乘风扬波,肆其簧鼓”,为害甚大,应该“严加整顿,屏退主张异学之人”(《虚受堂书札》卷一)。
与此同時,熊希龄也以被解职之身发起反击,在五月二十六日的《湘报》111号上发表其联名《公恳抚院整顿通省书院禀稿》,针锋相对地把矛头直指王先谦和岳麓书院,称全省书院“积弊太深”,“山长多半守旧不通时务之人”,不能“听其坐拥皋比”,必须改聘。次日,熊希龄又在《湘报》再登《上陈中丞书》,回应驳辩王先谦等人对他和时务学堂的攻击,文中乃至有“不能以口舌与争,唯有以性命从事,杀身成仁”之类“仇深莫解”而愿以性命相拼的话。
对此,逞强好胜的湘绅领袖王先谦更挺身而出,致书陈巡抚,提出停刊《湘报》,又串通湘绅,鼓动岳麓、城南、求忠三书院部分学生,齐集省城学宫,商定所谓《湘省学约》,用以约束士人言行,对抗新思想传播。及至戊戌变法失败后,其门人苏舆编辑《翼教丛编》一书,集中攻击和污蔑变法维新,并颂扬王先谦能事先“洞烛其奸,摘发备至”,便使一场始于教育改革的维新运动,最终让位于政治斗争。政治斗争的结果是,平等、民权沦为惑世乱心的异学,王山长成了卫道救世的英雄,而实质上是由卫道而成了保守派的领袖。
光绪二十九年(1903),学堂渐兴,王先谦仍主讲岳麓书院,兼任湖南师范馆馆长。此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蓬勃兴起,王先谦以“人心不靖”,“邪说朋兴,排满革命之谈充塞庠序”而不复至馆。同年,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
光绪三十四年,王先谦所著书《尚书孔传参正》等,经巡抚岑春蓂呈送清廷,受到嘉奖,赏内阁学士衔。宣统二年(1910)湖南灾荒,因叶德辉囤谷万石,不肯平价出售,激起长沙抢米风潮,酿成惨案。王先谦以“梗议义粜”,被湖广总督瑞澂奏劾,奉旨“降五级调用”。武昌起义后,他改名遯,避居平江,闭门著书,并罗致文人从事古籍和历史文献的整理刊印。三年后还长沙,至1917年病逝。
王先谦一生博览古今图谱,研究各朝典章制度,治学重考据、校勘,尤喜著述。李肖聃《湘学略·葵园学略》说他“上笺群经,下征国史,旁论文章,用逮诸子”,并誉之为“长沙阁学,季清巨儒,著书满门,门庭广大”,“尤有功于楚学”。其所著述,除前述校刻《皇清经解续编》、《续古文辞类纂》、《十朝东华录》之外,还有《尚书孔传参正》、《诗三家义集疏》、《释名疏证补》、《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合校水经注》及《虚受堂诗文集》等,共计五十余种,三千二百多卷。因而被称为“清末全面研治经史子集的一代宗师”,与王夫之、王文清、王闿运合称为“湖南四王”。
王先谦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初一日出生在长沙市营盘街。六岁学为诗文,父亲命其名为先谦,字益吾。十八岁补廪膳生。咸丰十一年(1861)二月其父弃世,年二十的王先谦因“糊口无资”,不得已而投笔从戎,入长江水师向导营任书记。后又两次投军为幕僚,终于同治三年(1864)九月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同治八年充国史馆协修,十一年补国史馆纂修。光绪二年(1876)补国史馆总纂。五年,升补翰林院侍讲,充日起居注官,开始编撰乾隆朝《东华续录》一百二十卷。光绪六年充会试同考官,升补国子监祭酒。光绪八年编纂《续古文辞类纂》。光绪十年完成《天命以来十朝东华录》,共四百一十九卷。光绪十一年上疏罢三海工程,以纾民困,矛头直指慈禧太后,结果外放江苏学政,结束了他在京为朝廷史官的生涯。
勤于政事续编经解
光绪十一年八月,王先谦以国子监祭酒出任江苏学政。十月抵江阴,驻学署。随后即发放“观风题”,并撰《劝学琐言》,开设南菁书局,汇刻先哲笺注经史遗书,并“捐千金为倡”。
王先谦为学政期间,勤于政事,办事效率极高。他每年的春、夏、秋三季,都要到所属的府、州、县出棚举行岁试、科试。如光绪十二年二月,到苏、松、镇、太四府州举行考试,六月回署后又试常州府属。光绪十三年,二月出棚试徐、海两属,岁、科并行,五月回署后又到常州举行科试;六月奏报岁试完竣,又并科试徐州、海州、常州,八月又出棚科试镇、苏、太、松四属,十一月还出棚科试淮安。光绪十四年,正月科试扬州,二月科试通州,六月科试江宁。而且每次考试的试卷,全都由他亲自过目。有资料说,王先谦阅览文件和起稿均极敏捷。监考时,他端坐暖阁,收到试卷当即批阅,等到终场,已将全部试卷过目一遍,入选的试卷再带回略加复检,即交书房上粉牌提复,所以每场均无积压。
王先谦很看重考生的好文章,曾将他视学江苏“按试岁、科两试所得佳文,刊为《清嘉集》初、二、三编,复选嘉庆以来名人时义刊为《江左制义辑存》”,以作为士子学习的范文。
他在江苏学政任上还做了一件在清代学术史上颇有影响的大事。那就是他在创建仅三年的南菁书院内设立书局,奏准刊刻皇皇巨著《皇清经解续编》一千四百三十卷。如此巨大工程,首尾历时三载方告竣,由当时江阴的一流书坊“宝文堂”雇工百余人精心刻印。为刻印此书,单黄杨木片就用掉一万七千三百六十二块。此书仿照道光九年著名学者阮元在两广总督任内刊刻的《皇清经解》体例,继续收集清人经学著作汇刊。由王先谦负责编辑,叶继幹、王宾监刻。所收著作除顾炎武、王夫之、毛奇龄、万斯大、阎若璩、胡渭、江永、惠栋、程廷祚等数十人的之外,又增加洪亮吉、梁展绳、严可均、马瑞辰、严元照、沈钦韩、陈奂、俞正燮、龚自珍、刘宝楠、俞樾等数十家,共一百一十一家,二百零九种。其中很多是清代学者考订、训释经学的成果,从中可见清代经学之演度,并供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之参考,于保存文献、发展学术,功莫大焉。清代文献学家刘锦藻评价说:“维持文献之功,阮氏之后为推先谦矣。”此书自光绪十四年刊行后,年年均重印颁行全国,流传海内外,盖合正、续两编,则集清代经学著作之大成矣。
王先谦任江苏学政时,还重修了学署后于咸丰十年被太平军毁坏的后花园——寄园。他搜集存雪亭诗碑重建碑廊,名曰“墨华榭”,“缀以梅坞竹径,间以菊圃菜畦。奇石列秀,嘉树环植”。又建“永慕庐”三间,供奉王先谦父母遗像,堂曰“虚受”,为朝夕读书游憩之所,王先谦《虚受堂文集》卷十三有《重建寄园记》一文记其事。至今,江阴市中山公园内的学政节署旧址及后花园、墨华榭碑犹在,中有王先谦《和骆公曾存雪亭元韵》诗碑一方。江苏学政衙署遗址有王先谦《灯下阅卷》青铜雕塑一组,展现其灯下批阅考卷的场景。
光绪十四年,王先谦还曾上疏弹劾太监李莲英招摇,请旨惩戒。对此,朝廷虽未能采纳,但王先谦获“直声”甚著。十月任满交卸后,即请假两月回籍修墓,次年二月假期已滿,他又以“病体未痊”,呈请湖南巡抚代奏开缺。三月获准辞官后,便在长沙城东北隅的古荷花池前建筑新宅,名曰“葵园”,随后便开始了他在葵园著述自娱,并主讲于思贤讲舍、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的中晚年生活。
主讲岳麓书院改章
光绪十六年(1890),回长沙定居后的王先谦应郭嵩焘之聘主讲思贤讲舍。这是郭氏于同治、光绪年间在长沙小吴门正街的船山祠内创办的一所小书院。讲舍取名思贤,意思是思念王船山、曾国藩等先贤。讲舍建成之后,郭嵩焘亲自任主讲,不教举业,专讲经史。不久,因赴京办理洋务,他又出使英、法,讲学被迫停止。待郭氏重返讲舍时,已人到暮年,知道王先谦回乡了,便“固以相让”,请先谦继任主讲。王先谦接任后,又与鹾务公所商定,“岁醵六百金”,在思贤讲舍内设局刻书,“是为湘省思贤书局之始”。书局当年就辑刊了孙鼎臣、周寿昌、王闿运等人的《六家词钞》和毛国翰的《青垣诗钞》。
光绪十七年,因城南书院山长王楷病故,地方大吏再三聘请,王先谦辞思贤而移主城南书院。是年刊《荀子集解》、《世说新语》、《盐铁论》。十八、十九年仍主城南,刻郭嵩焘《养知书屋遗集》、《合校水经注》和吴敏树《柈湖文集》。
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海战中,中国海舰全军覆没,湘军又败于辽东半岛的日军枪炮之下,湘人虚骄之气为之顿挫,中国面临着灭种亡国的危机。湘中士绅一改往日保守,而趋于维新,成为戊戌运动的先驱和大本营。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五十三岁的王先谦受湖南巡抚吴大澂之聘,由城南书院山长转任岳麓书院山长,带领称名最古的岳麓书院,开启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近代化征程。
教育改革是湖南新政的先导,岳麓书院的改革更是推行湖南新政的排头兵。可以说,岳麓书院的改革从光绪二十二年(1896)开始,二十三年达到高潮,二十四年因陷入与时务学堂的争斗而停滞,而其首倡并力行者,当然是山长王先谦。 岳麓书院的改革,首先是王先谦于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发布手谕,订购《时务报》令诸生阅读,以“开广见闻,启发志意”,备国家栋梁之用。这份手谕首先阐明了订购《时务报》的理由:“窃惟士子读书,期于致用。近日文人往往拘守帖括,罕能留意时务,为太平无事时之臣犹之可也。今则强邻逼处,列国纷乘,脧我脂膏,环顾几无所凭恃……为士子者,若不争自振奋,多读有用之书,相与讲明切磋,储为国器,出则疏庸贻笑,无以励相国家,处则迂腐不堪,无以教告子弟。枉生人世,孤负圣明,耻孰甚焉?”认为士子们面对民族危机,必须争自振奋,多读有用之书,而上海《时务报》“议论精审,体裁雅饬,并随时恭录谕旨暨奏疏、西报,尤切要者,洵足开广见闻,启发志意,为目前不可不看之书”。为此,他特意让书院订购了六份《时务报》,“每二斋共阅一份”,“随时派人分送”,让学生“或翻阅抄誊,或略观大意”,由此可见王山长启发学生“期于致用”、“留心时务”的苦心。
其次,为了学以致用,王山长主张对书院课程进行改革。他认为:“中国风气未开,才能未显,故外人声光电化之学,皆宜加意讲求。”因此,他在光绪二十二年的《谕诸生》中重申原奏内定课程一条,分类为六:曰经学,曰史学,曰掌故之学,曰舆地之学,曰算学,曰译学。又《重师道》一条内称,算学、译学目前或非山长所能兼,则举诸生中之通晓者各一人,立为斋长分课之。并强调:“方今时事多艰,培才为急,将欲讲求实用,不能专恃制艺试帖以为造就之资。”(《岳麓书院志·岳麓书院记事录存》)对此,《湘报》41号也曾报道,说岳麓书院“以经义、治事分门,提倡新学”,“添设算学、译学”。这些都为古老的千年书院注入了新鲜空气,也为以后书院改为学堂奠定了基础。
始与维新终于守旧
甲午战后的维新运动在全国兴起,湖南一些士绅开始兴办近代工业。王先谦不甘落后,投资银一万两,与黄自元、陈文玮等集股,并拨借官款,于光绪二十二年创设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始终经理其事。但公司开办数年,折损颇多,不久交给官办,终因经营不善而停办。
与此同时,王先谦还参与了“幡然改图,广开学校,悉师西法”的湖南时务学堂的创办。就在王先谦与蒋德钧、熊希龄、张祖同等申请公款创办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的光绪二十二年冬,蒋“嫌其迹近课利”,乃有创设时务学堂之议,获得众人赞同。于是,公推王先谦领衔,向湖南巡抚陈宝箴呈送设立时务学堂的报告,很快就批准立案。随后,王先谦以绅董身份,与熊希龄、蒋德钧、李维汉、谭嗣同、黄自元、张祖同、陈海鹏、邹代钧一起,组成时务学堂九人董事会,参与学堂决策。王先谦还积极促成《时务报》主笔梁启超、翻译李维格分任时务学堂中、西文总教习,并高规格接待,为梁总教习等人洗尘。应当说,时务学堂创办之初与岳麓书院是同属一条战线的战友,王先谦与梁启超也是互为欣赏的,时务、新学甚至西学是其共同点,而矛盾、斗争都是后来的事情。
王先谦毕竟是覃受皇恩的国子监祭酒,其政治思想不能突破维新派倡为平等、民权的底线,因此徘徊在革新与守旧之间,使岳麓书院与时务学堂和平共处、并行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必然暴露其守旧的一面。新、旧矛盾的焦点在讲学的内容上,用王先谦的话讲,时务学堂所讲已非新学、西学,而是“谬托西教”,“专以无父无君之邪说教人”。梁启超自己也说:“吾侪方醉心民权革命论,日夕以此相鼓吹,札记及批语中,盖屡宣其微言,湘中一二老宿,睹而大哗,群起掎之……戊戌党祸之构成,此实一重要原因也。”(《饮冰室合集》卷三十七)
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随着梁启超离开湖南到上海治病,以时务学堂与岳麓书院为代表的新、旧两派的分裂才开始公开化。据唐才常《致欧阳中鹄书》:“外间攻学堂事,三月即有所闻,或谓中丞已厌卓如,或谓日内将使祭酒公代秉三,叶奂彬为总教习。”可见梁启超离湘后,旧派就传出陈宝箴巡抚“已厌”梁教习的话,说不几天就将由王祭酒代替熊希龄为总理,由叶德辉代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至闰三月初二月,《湘报》第41号即刊出南学会新派人物周启明要求整顿岳麓书院的四点理由,新、旧矛盾已公开,且日趋激烈。
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下明定国是诏,在全国开展维新运动,维新派更占上风,而使湖南新、旧矛盾激化。五月十二日,岳麓书院斋长宾凤阳、杨宣霖、彭祖年等联名上书山长王先谦,以维护纲常名教、忠孝节义为名,学理上攻击康有为、梁启超的民权、平等主张,称梁启超在时务学堂“是借讲求时务,行其邪说”,“其所以立说者,非西学,实康学耳”。而“康、梁所用以惑世者,民权耳,平等耳,试问权既下移,国谁予治?民可自主,君亦何为?是率天下而乱也”(苏舆《翼教丛编》五编)。组织上攻击时务学堂总理熊希龄及教习谭嗣同、唐才常等,称其邀梁讲学,“邪说浸淫”,使得湘省民心“顿为之一变”,“必欲倾覆我邦家也”。因而,请王山长致书陈巡抚,“从严整顿,辞退梁启超等”。
陈宝箴解除熊希龄时务学堂总理之职、令黄遵宪接替后,王先谦又纠集张祖同、叶德辉等十人向陈宝箴上《湘绅公呈》,将矛头直指在北京主持维新运动的康有为、梁启超,说“中学教习广东梁启超,承其师康有为之学,倡为平等、民权之说”,“自命西学通人,实皆康门谬种,而谭嗣同、唐才常、樊锥、易鼎辈,为之乘风扬波,肆其簧鼓”,为害甚大,应该“严加整顿,屏退主张异学之人”(《虚受堂书札》卷一)。
与此同時,熊希龄也以被解职之身发起反击,在五月二十六日的《湘报》111号上发表其联名《公恳抚院整顿通省书院禀稿》,针锋相对地把矛头直指王先谦和岳麓书院,称全省书院“积弊太深”,“山长多半守旧不通时务之人”,不能“听其坐拥皋比”,必须改聘。次日,熊希龄又在《湘报》再登《上陈中丞书》,回应驳辩王先谦等人对他和时务学堂的攻击,文中乃至有“不能以口舌与争,唯有以性命从事,杀身成仁”之类“仇深莫解”而愿以性命相拼的话。
对此,逞强好胜的湘绅领袖王先谦更挺身而出,致书陈巡抚,提出停刊《湘报》,又串通湘绅,鼓动岳麓、城南、求忠三书院部分学生,齐集省城学宫,商定所谓《湘省学约》,用以约束士人言行,对抗新思想传播。及至戊戌变法失败后,其门人苏舆编辑《翼教丛编》一书,集中攻击和污蔑变法维新,并颂扬王先谦能事先“洞烛其奸,摘发备至”,便使一场始于教育改革的维新运动,最终让位于政治斗争。政治斗争的结果是,平等、民权沦为惑世乱心的异学,王山长成了卫道救世的英雄,而实质上是由卫道而成了保守派的领袖。
光绪二十九年(1903),学堂渐兴,王先谦仍主讲岳麓书院,兼任湖南师范馆馆长。此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蓬勃兴起,王先谦以“人心不靖”,“邪说朋兴,排满革命之谈充塞庠序”而不复至馆。同年,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
光绪三十四年,王先谦所著书《尚书孔传参正》等,经巡抚岑春蓂呈送清廷,受到嘉奖,赏内阁学士衔。宣统二年(1910)湖南灾荒,因叶德辉囤谷万石,不肯平价出售,激起长沙抢米风潮,酿成惨案。王先谦以“梗议义粜”,被湖广总督瑞澂奏劾,奉旨“降五级调用”。武昌起义后,他改名遯,避居平江,闭门著书,并罗致文人从事古籍和历史文献的整理刊印。三年后还长沙,至1917年病逝。
王先谦一生博览古今图谱,研究各朝典章制度,治学重考据、校勘,尤喜著述。李肖聃《湘学略·葵园学略》说他“上笺群经,下征国史,旁论文章,用逮诸子”,并誉之为“长沙阁学,季清巨儒,著书满门,门庭广大”,“尤有功于楚学”。其所著述,除前述校刻《皇清经解续编》、《续古文辞类纂》、《十朝东华录》之外,还有《尚书孔传参正》、《诗三家义集疏》、《释名疏证补》、《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合校水经注》及《虚受堂诗文集》等,共计五十余种,三千二百多卷。因而被称为“清末全面研治经史子集的一代宗师”,与王夫之、王文清、王闿运合称为“湖南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