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学科从文学学科门类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门类,具有艺术学科专业建设的里程碑意义。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在短短几年内达到高峰,无论是艺术类在校生人数,还是专业占比数,都在高等教育中名类前茅。伴随着快速发展,高等艺术教育呈现出发展阶段性特点,目前开设艺术专业的院校占高校总数的80%以上,只有不到20%的院校不设艺术专业。既有独立设置的高水平艺术院校,也包括综合性大学及师范类大学的艺术学院,形成专业艺术教育与普通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格局。
高等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处在新的发展机遇期。中国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中心,这个时代给高等教育提供大展宏图的机会,也给我们未来发展提出挑战,能不能应对这个考验,是高等教育和艺术教育共同面临的问题。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关键词:
1.第一个关键词是“全球化”。全球化是一种概念,多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特别是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这是“全球化”最早的产生。也可解释为将全球视为一个整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全面影响,已经不仅限于经济,更多在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领域引用,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艺术教育领域,国际上很多高校也在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提出了培养全球公民。他们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未来的公民将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域,打破了国籍和地点的限制,是跨越地理和国界的教育。培养这样的全球公民应该具备全球的思维方式、文化自信、娴熟技术以及更多的合作意识,能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具有组織力和领导力。认为艺术教育的创造性在培养全球公民过程中具有优势。他们比喻艺术教育培养的是“豁然开朗”的创造性,可以打破对于固有的传统人才培养的界限,更多地以一种开放、包容、富于挑战的思考和教育理念去培养人才。
2.第二个关键词是“跨界融合”。当下全球艺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艺术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跨界融合。20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在工程、科技教育领域提出“STEM”教育理念,更多希望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对话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加上艺术,变成“STEAM”,即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在这样的融合中,艺术不是被消解、不是被碾压,由于其灵活性和兼容性,艺术在很多方面吸取源于科学、数学、工程、技术及社会学科等经验、思维方式和概念,更容易与其他学科发生融合。我们发现,艺术处于中心地位,它和各个学科可以进行交融,成为学科融合的中心。可以说,艺术相对其他学科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也具有统筹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的能力。
3.第三个关键词是“数字技术”。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数字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被数字化科学技术所影响、所主导着。数字技术已经全方位融入艺术教育。作为开放性平台,它与传统艺术设计教育领域是一种自然衔接、一种科学匹配。科学技术对于高等艺术教育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产生新的创作与表达方式。很多传统的架上绘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今天的艺术家创作已经不局限于单纯平面绘画,转而采用数字艺术方式呈现创作。二是促成新的交叉学科与专业。我们越来越发现由于科学技术的介入,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也产生像科技艺术、社会创新等新专业。三是产生许多新的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艺术院校的课程不仅包括2D、3D、4D技术,而且还包括AR、VR等人工智能和图形建构、生物技术等,像大脑科学研究、人体力学都进入了艺术教育的课程当中,很多新课程也促成了学生新的知识结构。四是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数字介入、人体动作捕捉、虚拟仿真、3D教学等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跨越地域和时空界限,实现在线教育。五是依托新的技术平台为艺术教育打开更多发展前景。
4.第四个关键词是“发展”。艺术作为探究世界的方式处在多学科的交叉点上,面对未来的发展,我们应更多地思考艺术教育如何开展,更多地体现开放式的教学结构,推行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师生共同学习”的理念。“师生共同学习”是在教育学专业最先提出的,在艺术教育领域更能充分体现其优势,教师和学生面对艺术问题时,共同探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艺术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课堂里、在围墙之内的校园,更多地和社会、社区产生关联,促成全社会的艺术教育。正在快速发展的艺术教育呈现出一些特点,如多元的办学模式、重视创新教育、跨学科教育、数字技术的影响,同时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在艺术教育中加大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对于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尤为重要。
面向未来的高等美术教育实施策略
在上述的发展态势下,中央美术学院面向未来的美术教育策略是什么?中央美术学院是目前世界上发展得最快、整体实力最强的视觉艺术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美术学、设计学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艺术高校,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院校的基础和优势。崇尚学术的中央美术学院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形成了光荣传统,积累了丰富经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策略:
1.打造“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成为北京市首批高精尖创新中心之一。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建筑大学四所高校,以“视觉北京”为核心理念,围绕“空间北京、图像北京、时尚北京和生活北京”展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双一流”学科建设,搭平台、聚人才、接任务、出成果,凝聚顶尖资源,引进国际最有名的艺术大家、学科带头人以及国内最知名的艺术专家,依托战略科技,服务国家和首都。
2.提出EAST战略,即教育、艺术、科学和工程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建立科技艺术创新平台,联动科研机构、艺术院校、技术创新及为社会服务的各方资源共同完成。举办科技艺术教育国际大会,邀请牛津大学科学创新中心、MIT媒体实验室、皇家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等机构多位专家,探讨科技艺术的历史、趋势,科技艺术教育中对于艺术和其他学科交叉后产生的作用。组织科技艺术季,开展跨学科系列工作坊教学,与中国科学院、美国星球学院等机构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关注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研究。这样的艺术教育方式对于培养有前瞻性思想的未来艺术人才,具有重要探索意义。
3.启动“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激活创新”“青年之为”“教育不在”,旨在共同打造具有文化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艺术设计教育共同体。第一阶段的“激活创新圆桌论坛”探讨未来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圆桌论坛面向全球在线发起议题,中央美术学院和接受这些议题的院校、机构联合组成联盟进入议题研究阶段。之后进入第二个阶段“青年之为”,围绕第一阶段发起的议题,与邀请的院校机构进行深入研究合作,通过为期六个月的实践,呈现阶段性成果。第三个阶段“教育不在”,以领导者和策略制订者为主题,邀请全球多位校长对“青年之为”的实践活动做深入的研讨,总结新模式下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经验。“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吸引了全球五十余万人在线参与,影响之大超出预计,充分体现出艺术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艺术可以引导人类未来的探索,所以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艺术家,更多的是培养为社会创新的人才。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翟 迪]
高等美术教育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处在新的发展机遇期。中国从世界边缘走向世界中心,这个时代给高等教育提供大展宏图的机会,也给我们未来发展提出挑战,能不能应对这个考验,是高等教育和艺术教育共同面临的问题。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关键词:
1.第一个关键词是“全球化”。全球化是一种概念,多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特别是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这是“全球化”最早的产生。也可解释为将全球视为一个整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全面影响,已经不仅限于经济,更多在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领域引用,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重视。在艺术教育领域,国际上很多高校也在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如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提出了培养全球公民。他们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未来的公民将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域,打破了国籍和地点的限制,是跨越地理和国界的教育。培养这样的全球公民应该具备全球的思维方式、文化自信、娴熟技术以及更多的合作意识,能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特别是具有组織力和领导力。认为艺术教育的创造性在培养全球公民过程中具有优势。他们比喻艺术教育培养的是“豁然开朗”的创造性,可以打破对于固有的传统人才培养的界限,更多地以一种开放、包容、富于挑战的思考和教育理念去培养人才。
2.第二个关键词是“跨界融合”。当下全球艺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艺术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跨界融合。20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在工程、科技教育领域提出“STEM”教育理念,更多希望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对话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加上艺术,变成“STEAM”,即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在这样的融合中,艺术不是被消解、不是被碾压,由于其灵活性和兼容性,艺术在很多方面吸取源于科学、数学、工程、技术及社会学科等经验、思维方式和概念,更容易与其他学科发生融合。我们发现,艺术处于中心地位,它和各个学科可以进行交融,成为学科融合的中心。可以说,艺术相对其他学科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也具有统筹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的能力。
3.第三个关键词是“数字技术”。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数字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被数字化科学技术所影响、所主导着。数字技术已经全方位融入艺术教育。作为开放性平台,它与传统艺术设计教育领域是一种自然衔接、一种科学匹配。科学技术对于高等艺术教育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产生新的创作与表达方式。很多传统的架上绘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今天的艺术家创作已经不局限于单纯平面绘画,转而采用数字艺术方式呈现创作。二是促成新的交叉学科与专业。我们越来越发现由于科学技术的介入,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也产生像科技艺术、社会创新等新专业。三是产生许多新的课程内容和知识结构。艺术院校的课程不仅包括2D、3D、4D技术,而且还包括AR、VR等人工智能和图形建构、生物技术等,像大脑科学研究、人体力学都进入了艺术教育的课程当中,很多新课程也促成了学生新的知识结构。四是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数字介入、人体动作捕捉、虚拟仿真、3D教学等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跨越地域和时空界限,实现在线教育。五是依托新的技术平台为艺术教育打开更多发展前景。
4.第四个关键词是“发展”。艺术作为探究世界的方式处在多学科的交叉点上,面对未来的发展,我们应更多地思考艺术教育如何开展,更多地体现开放式的教学结构,推行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师生共同学习”的理念。“师生共同学习”是在教育学专业最先提出的,在艺术教育领域更能充分体现其优势,教师和学生面对艺术问题时,共同探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实现教学相长。艺术教育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课堂里、在围墙之内的校园,更多地和社会、社区产生关联,促成全社会的艺术教育。正在快速发展的艺术教育呈现出一些特点,如多元的办学模式、重视创新教育、跨学科教育、数字技术的影响,同时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在艺术教育中加大人文社科类课程比例,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对于培养优秀艺术人才尤为重要。
面向未来的高等美术教育实施策略
在上述的发展态势下,中央美术学院面向未来的美术教育策略是什么?中央美术学院是目前世界上发展得最快、整体实力最强的视觉艺术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美术学、设计学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的艺术高校,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院校的基础和优势。崇尚学术的中央美术学院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形成了光荣传统,积累了丰富经验,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策略:
1.打造“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成为北京市首批高精尖创新中心之一。中央美术学院联合北京服装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建筑大学四所高校,以“视觉北京”为核心理念,围绕“空间北京、图像北京、时尚北京和生活北京”展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双一流”学科建设,搭平台、聚人才、接任务、出成果,凝聚顶尖资源,引进国际最有名的艺术大家、学科带头人以及国内最知名的艺术专家,依托战略科技,服务国家和首都。
2.提出EAST战略,即教育、艺术、科学和工程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建立科技艺术创新平台,联动科研机构、艺术院校、技术创新及为社会服务的各方资源共同完成。举办科技艺术教育国际大会,邀请牛津大学科学创新中心、MIT媒体实验室、皇家艺术学院和清华大学等机构多位专家,探讨科技艺术的历史、趋势,科技艺术教育中对于艺术和其他学科交叉后产生的作用。组织科技艺术季,开展跨学科系列工作坊教学,与中国科学院、美国星球学院等机构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关注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研究。这样的艺术教育方式对于培养有前瞻性思想的未来艺术人才,具有重要探索意义。
3.启动“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激活创新”“青年之为”“教育不在”,旨在共同打造具有文化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艺术设计教育共同体。第一阶段的“激活创新圆桌论坛”探讨未来设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圆桌论坛面向全球在线发起议题,中央美术学院和接受这些议题的院校、机构联合组成联盟进入议题研究阶段。之后进入第二个阶段“青年之为”,围绕第一阶段发起的议题,与邀请的院校机构进行深入研究合作,通过为期六个月的实践,呈现阶段性成果。第三个阶段“教育不在”,以领导者和策略制订者为主题,邀请全球多位校长对“青年之为”的实践活动做深入的研讨,总结新模式下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经验。“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吸引了全球五十余万人在线参与,影响之大超出预计,充分体现出艺术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艺术可以引导人类未来的探索,所以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艺术家,更多的是培养为社会创新的人才。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