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古以来,众多有识之士常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的乐事,美术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辛勤的园丁。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美术教师,既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又要有良好的智能结构。”为了帮助实习生更好进入“准教师角色”,以中学美术教育为例,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实习生 准教师 中学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166-02
1 了解中学美术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时刻影响着人,在教育环境的影响下,获得知识进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通过教育环境我们来更好认识世界了解世界。通常教育环境分为三种: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不同的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同,根据内容所需,以学校教育环境为例。学校教育环境由课堂的主導者教师、课堂的主体学生、课堂的媒介教材以及提供美好环境的校园组成。[1]
1.1 课堂的主导者——美术教师
新课改以来,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不再是填鸭式教育,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现在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负责把握美术教学实施过程的方向。这就促使教师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每一位教师只有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适应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所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我国的中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实质性的变化。优秀美术教师不一定是因为有渊博的学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其成功更可能是因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其丰富的教学智慧。中学美术教师不仅具有教师所有的特性,还应具有美术学科的具体性、特殊性。
1.2 课堂的主体学生——中学生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来划分,中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是认知发展阶段的最高阶段。该阶段青少年已完全具备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等思维能力。同时,青少年的认知趋于成熟,逐渐摆脱对具体实际经验的依赖,能够理解并使用相关联的抽象概念。除此之外,初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发育迅速,整个初中阶段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已达到成熟水平,与之对应的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状态。所以中学生身心处在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如:反抗与依赖、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容易冲动。实习生只有了解中学生特点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解决课堂中的各种冲突。
1.3 课堂的媒介——中学美术教材
美术教材广义上讲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案、教学参考及教学辅助材料,狭义指美术教科书或美术课本。美术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估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人民美术出版社受教育部委托,依据新课程标准,遵循着美术教科书特点编写了中学美术教材《美术》。该教材公民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注意贴近同学们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从教材目录中看到了课改后的变化,添加很多贴近生活的内容,如:《装点我的居室》《我们的画展》《雕塑自己的形象》《策划一次出游活动》。正如首都师范大学田国秀博士认为:“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出在我们的教育没有关注‘人’上,没有首先把培养一个健康、全面、正常的‘人’作为教育的目标。只有当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时,教育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2]
1.4 隐形课堂——中学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既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也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和传统。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陈鹤琴说:“怎样的教育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不是现代才有,我国古代“孟母三迁”也证明了环境建设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在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地位由此确立,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也从过去那种单纯文字装饰被墙画、雕塑、绿化、建筑等取代。可以肯定的是学生在一个充满美的环境中学习,耳濡目染的受到文化的熏陶,自然会促进他们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也可以称为校园文化的隐形教育。 因此,各中学都努力将校园建设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育人场所。为了更好加强学生与校园的联接,从教材中可以看到很多校园相关的内容,如《我为校园添色彩》《校园艺术节》《校园的春天》《校园活动策划》,美术学科的形象性、创造性、自由性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现。
2 提升道德修养
最早提出我国美术教育的大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良好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第二身份证,而且是一个人真正的形象。道德修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远比单纯的教育知识技能更重要。哈佛大学《幸福课》主讲教师——本-沙哈尔教授曾经在课堂做过一个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相比于教师的口述内容,学生对于教师的身教格外关注。学生爱模仿教师,所以教师需要从自我做起,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和蔼的态度接近人,以饱满的热情鼓舞人,以丰富的知识帮助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 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国家教委师范司2001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的规定,高校师范生包括五种基本职业技能:文字书写及表达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班级管理能力。掌握技能是进行学习的必要手段,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新课改强调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一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3]这要求美术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纯专业的培养模式,来解决与中学美术教育脱钩问题,围绕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学计划,将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计划,使师范生在教育理论、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准教师化”。将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纳入整个大学学习中,在不同的阶段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4 确立终身学习目标
1996年,德洛尔主持的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终身教育贯穿人们一生的学习,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由此,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影响整个世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伯林纳提出教师发展的五个过程:新手—进步新手—胜任教师—教师能手—专家型教师。实习后,师范生会认为教育实习只是教师生涯的开始,要成为专家型教师,就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充实各方面知识技能,才能完成自己的最终目标。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师美术学专业也不断在探讨自己的改革之路,“师范性”回归成为困扰美术学专业发展的一个问题,如何帮助美术学专业学生成为合格的美术教师,是教师们共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學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李源田.派往明天的教师[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实习生 准教师 中学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b)-0166-02
1 了解中学美术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时刻影响着人,在教育环境的影响下,获得知识进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通过教育环境我们来更好认识世界了解世界。通常教育环境分为三种: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不同的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同,根据内容所需,以学校教育环境为例。学校教育环境由课堂的主導者教师、课堂的主体学生、课堂的媒介教材以及提供美好环境的校园组成。[1]
1.1 课堂的主导者——美术教师
新课改以来,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不再是填鸭式教育,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现在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负责把握美术教学实施过程的方向。这就促使教师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每一位教师只有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适应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所以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我国的中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实质性的变化。优秀美术教师不一定是因为有渊博的学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其成功更可能是因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其丰富的教学智慧。中学美术教师不仅具有教师所有的特性,还应具有美术学科的具体性、特殊性。
1.2 课堂的主体学生——中学生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来划分,中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这是认知发展阶段的最高阶段。该阶段青少年已完全具备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等思维能力。同时,青少年的认知趋于成熟,逐渐摆脱对具体实际经验的依赖,能够理解并使用相关联的抽象概念。除此之外,初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发育迅速,整个初中阶段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已达到成熟水平,与之对应的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状态。所以中学生身心处在一个不平衡的状态,如:反抗与依赖、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容易冲动。实习生只有了解中学生特点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更好解决课堂中的各种冲突。
1.3 课堂的媒介——中学美术教材
美术教材广义上讲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案、教学参考及教学辅助材料,狭义指美术教科书或美术课本。美术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估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人民美术出版社受教育部委托,依据新课程标准,遵循着美术教科书特点编写了中学美术教材《美术》。该教材公民必备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以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注意贴近同学们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从教材目录中看到了课改后的变化,添加很多贴近生活的内容,如:《装点我的居室》《我们的画展》《雕塑自己的形象》《策划一次出游活动》。正如首都师范大学田国秀博士认为:“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出在我们的教育没有关注‘人’上,没有首先把培养一个健康、全面、正常的‘人’作为教育的目标。只有当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时,教育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2]
1.4 隐形课堂——中学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既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也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和传统。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陈鹤琴说:“怎样的教育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不是现代才有,我国古代“孟母三迁”也证明了环境建设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在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地位由此确立,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也从过去那种单纯文字装饰被墙画、雕塑、绿化、建筑等取代。可以肯定的是学生在一个充满美的环境中学习,耳濡目染的受到文化的熏陶,自然会促进他们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也可以称为校园文化的隐形教育。 因此,各中学都努力将校园建设成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育人场所。为了更好加强学生与校园的联接,从教材中可以看到很多校园相关的内容,如《我为校园添色彩》《校园艺术节》《校园的春天》《校园活动策划》,美术学科的形象性、创造性、自由性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现。
2 提升道德修养
最早提出我国美术教育的大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良好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的第二身份证,而且是一个人真正的形象。道德修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远比单纯的教育知识技能更重要。哈佛大学《幸福课》主讲教师——本-沙哈尔教授曾经在课堂做过一个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相比于教师的口述内容,学生对于教师的身教格外关注。学生爱模仿教师,所以教师需要从自我做起,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和蔼的态度接近人,以饱满的热情鼓舞人,以丰富的知识帮助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 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国家教委师范司2001年颁布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的规定,高校师范生包括五种基本职业技能:文字书写及表达技能、语言表达技能、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班级管理能力。掌握技能是进行学习的必要手段,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新课改强调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使这一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3]这要求美术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纯专业的培养模式,来解决与中学美术教育脱钩问题,围绕高师美术学专业教学计划,将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计划,使师范生在教育理论、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准教师化”。将美术学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模式纳入整个大学学习中,在不同的阶段侧重不同的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4 确立终身学习目标
1996年,德洛尔主持的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终身教育贯穿人们一生的学习,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由此,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影响整个世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伯林纳提出教师发展的五个过程:新手—进步新手—胜任教师—教师能手—专家型教师。实习后,师范生会认为教育实习只是教师生涯的开始,要成为专家型教师,就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充实各方面知识技能,才能完成自己的最终目标。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师美术学专业也不断在探讨自己的改革之路,“师范性”回归成为困扰美术学专业发展的一个问题,如何帮助美术学专业学生成为合格的美术教师,是教师们共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學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李源田.派往明天的教师[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