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教学案例分析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故事》选自统编教材六年级上第八单元第25课。本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专题,意在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伟大的文学成就以及高尚人格。本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体现鲁迅的怅惘和失望以及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同时也表达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赞,对理想的热烈憧憬。通过对本篇文章的考量与分析,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有效的设计,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来考察教师上课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的内容。
   一.《好的故事》教学学情的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语言的赏析以及对散文知识等方面的学习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且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意识,但由于学生和作者生活的时代相距甚远,难以理解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借助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品的内在情感。
   二.《好的故事》教学目标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设计,三方面层层深入、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因此依据新课程标准,参照单元导读页、课后练习和阅读链接,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澄”等13个生字,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好的故事”,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3.品读“好的故事”,感悟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情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
   根据新课标要求,设定目标1和目标2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3为本课的教学难点。目标1的设计可以使学生通过识字认字,读懂文章,梳理文脉,为较好的进行文本学习奠定基础。目标2的设计,是依据小学学生的学情,该年龄阶段,不要求掌握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充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只需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够通过阅读,来掌握“好的故事”好在哪里?作者是怎么叙述故事的,能够了解故事内容即可。目标3是通过阅读链接,让学生简单了解背景知识,在背景中了解作者梦中的“好的故事”其实是当时社会条件下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些东西,让学生初步感悟作者当时的矛盾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好的故事》教学方法的分析
   教学有法而学无定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使用的,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学有法而学无定法。”因此本节课将采用创设情境、示范朗读的教法,以及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一读,识字与认字;二读,读出感情与节奏;三读,品味内容和情感。在课堂中经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让学生自觉深入文本探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增加感悟,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身临其境的感受文章的情感和韵味,增强对文本的记忆与理解。
   四.《好的故事》教学过程的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课堂一开始,我会这样说:“同学们,大家晚上睡觉的时候做过美梦么?谁愿意跟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一下?”鼓励学生短暂发言分享后,我将做简单总结:“大家的梦境真是千奇百怪又趣味横生,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梦境,学习第25课《好的故事》。”
   这样的导入很容易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融入文本学习中,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课堂氛围。
   (二)初读故事,掌握字词
   学生经过课前预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我随机抽查学生检查预习情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接着我会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让学生练习书写,并要求学生书写前注意观察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做到书写美观。然后重点讲解“骤”的笔顺,提示书写时应保持字的紧凑性,接着我会进行疑难词语教学:“同学们,这篇文章中的很多词语的运用和现在有一定差异,我们不妨来找一找!”学生依次找到以下几个词语,接着我会展示提前准备好的表格,让同学们按照表格中提示进行归类,并将学生的答案整理并展示。接着我会挑出“泼剌”、“皱蹙”等词语放在具体句子中讲解,使学生借助词语的原义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义,这样的设计通过对比白话文和现代文用词的差异,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生字词解决后我会让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以及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两个问题。学生经过阅读,能找出以下句子,进而总结出文章其实是作者的一个梦,按照“梦前——梦中——梦醒”的顺序描写,层层深入。
   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自主学习法排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完成了教学目标一,也突破了第一个教学重點。
   (三)再读故事,深入感悟
   本环节,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本课题目是“好的故事”,那么“好的故事”好在哪?学生通过阅读能从文章中找到“这个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等句子,进而归纳出“好的故事”就是指“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我会继续追问:“那美丽、幽雅、有趣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呢?”学生通过刚才的阅读会说:好在“美的人美的事”。然后我会把学生分为两大组,通过组内互读以及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出文章中体现“美的人美的事”的句子和重要字词。接着我会让两个组展示讨论结果,并将其汇总在提前准备好的表格中。其中一组学生会找到“美的事”的句子如“都倒映在碧澄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浆,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力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相互融合,刚一融合,却又退缩,附近与原型”等;另一组学生会找到描写“美的人”的句子如“帯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等。最后我将示范朗读这些语句并让学生思考这一“美丽、幽雅、有趣”的画面究竟美在哪?我预设学生会说美在自然景物,有浓浓乡土气息等答案,我会肯定学生答案并告诉学生:这样自然的美的事和淳朴的美的人构成作者向往的美好生活。    这样的设计运用多种方式朗读以及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二的同时突破了第二个教学重点。
   (四)品读故事,体会情感
   本环节我会让学生结合阅读链接对比研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并思考:这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找出段落中“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和“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这两句,得出作者内心的失落,迫切的想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會对学生答案给予肯定并追问:“同学们,作者描写得好的景物和人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再平常不过了。但为什么在文中作者却说那么想要追回完成并留下它?”对于这个学生不太好理解的问题,我会结合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人民生活十分艰苦。所以如此平常的景和人也显得弥足珍贵,现实生活的残酷,让作者对梦中美好生活迫切追求并热烈憧憬,这篇文章也寄以作者的期望。最后我会让学生再读课文最后两段,同时擦掉板书中的“美丽幽雅有趣”,抹去鲁迅梦境中最美好的部分。这样的设计通过对比告诉学生美的生活只存在于鲁迅的梦境之中,但是梦醒后的现实一无所有,只有“昏暗的灯光”“昏沉的夜”,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心情和憧憬美的生活。
   本环节对于小学生而言很难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教师通过研读课文并借助相关资料和时代背景让学生先去了解当时作者所处的境地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教学目标三,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课内提升
   本环节我会先做简单小结:本篇课文选自《野草》,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体会了鲁迅梦境中“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的“好的故事”。同时感悟鲁迅对美好梦境的追寻以及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的美好希望。接着我会让学生重新回到课堂开始讨论的话题,让同学们也像作者一样分享一个自己做过的最想回忆、追回并实现的美梦。”
   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更好掌握并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内容,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设计的撰写一定要依据新课程标准,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情、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都进行细致的分析,只有每一部分都充分的把握好,分析到位,才能能使教师真正的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的学好文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2017年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中小学学科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建设项目“首批河南省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中小学语文)”。
   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卓越语文教师培养实践与创新研究”研究成果(编号:2019SJGLX389),河南省教育厅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项目文章。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对于桑植花灯来说,是桑植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在表演形式上短小且精湛,动作活泼有趣,旋律优美,组合形式多样,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社会的演变,历代艺人不断丰富和发展,使它逐步形成了较完整,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艺术形式,并能多方面反映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在人民群众中扎下根,世代相传。桑植灯笼蕴藏着桑植族人民宗教信仰和人文情怀,展现出桑植族人民基本文化特点,具有维护民族利益,
期刊
内容摘要:《美学原理》立足于审美实践,阐述了人类审美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及其规律,是一门集文学、哲学、历史、心理、艺术、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高校文科必修课程,其课程涵盖学科的广泛性,为新时代人格美育融入《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广阔的平台。新时代人格美育旨在塑造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良好地自我调节情绪的方式等等。人格教育是新时代下《美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和教
期刊
内容摘要:本人在学习中发现不少很有才气的人都不堪忍受生活中的磨难而寻短见,为了激发人的磨难考验意识和应对磨难智慧,我平时留意收集古今中外典籍中收录的名人韬光养晦的实例,结果发现有些很相似,于是写成此文。本文将公元前十到十一世纪时中国商朝末年的箕子与以色列国同时期的大卫的人生经历作了比较,他们之间有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他们的美德值得后人借鉴和效法。   关键词:箕子 大卫 韬光养晦 忠君爱国   韬
期刊
内容摘要: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促进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汉语热”如一阵春风席卷了全球,汉语国际教育自然成为推动“汉语热”持续升温的不二选择。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反思性教学法有着公认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反思性教学法的概念内涵出发,分析汉语国际教育中应用反思性教学法的优势体现,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中反思性教学法的应用策略。以期优化反思性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
期刊
内容摘要:《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重要的长篇故事。小说主要讲述了十六岁的乡村少女苔丝,在家人虚荣心的驱使下攀援豪门贵亲,从被诱骗到主动离开,后遇见心中所爱又遭抛弃,以致被无情命运最终逼上绝路的精神与生命历程。这部小说充分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妇女共同的生存状态,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但是其中表达出来的反抗性精神对于人性的解放而言却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
期刊
百香果,味酸甜,果实圆球形,成熟后由叶绿色转为紫色,手心大小,可泡茶、配料、或直接食用,果皮赋有韧性,不可食。不少人爱它酸甜的味道,但我对百香果的钟爱之处并非是它的果实。   百香果,带着“百香”两字,再恰当不过了,不但是果实,连那枫叶状的厚绿叶都带着一股清新、甜蜜的气息。叶片跟着藤蔓一路向上。清晨的叶边还微微卷起,但浇过水,便全展开了。那藤上的叶子,像螺旋梯般层层往上,或是贴着墙面均匀粉刷。阳光
期刊
内容摘要: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年级组管理的变革也需要不断深化。而由于每个年级的特殊性,在管理上需要有本年级的特殊要求。高一年级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年级组应结合新时期新特点科学地制定适合本年级的管理方法,使学校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从而提高年级工作的效果,助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一年级管理 级组文化 制度管理 务实创新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走班制的实施虽然在很大程度上
期刊
一声刺耳的汽车喇叭声把托尼从美梦中拉了出来。他缓缓地睁开眼睛,已经是正午了。太阳的光亮让他一时半会儿看不清东西。他一边用手遮挡着太阳,一边调整好了椅背,发动了停在路边的卡车重新上路。   他开的是一辆老旧的卡车车头,是以前跑长途运输的车头退役下来的,每天他都开着这辆卡车在公路上寻找需要搭便车的人,然后把他们送到目的地。他并不要求回报,他只是喜欢倾听每个人的故事,然后把它们记录下来。与其说他是个无业
期刊
教材编排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按照一定的目的、次序排列编撰成册。教材编排是有目的性的,一定是以要传达的主题思想为核心,科学的安排各个栏目,让各个部分结构平衡协调,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整体结构和内容是集中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快乐读书吧以及三个附表。其中集中识字由一个单元即4课内容组成;课文内容部分是由7个单元即24篇课文组成;语文园地是由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日积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对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当中渗透爱国主义核心思想文化教育的方法策略,旨在说明语文阅读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其为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当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爱国主义 语文教学 对策研究   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成果已经显而易见。同时,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