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70、80年代的中国人来说,金庸这个名字注定是影响深远,能够引起相当多人的共鸣。说到金庸,他的武侠小说一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中国文学历史源远流长,武侠小说这一形式由来已久,是中国旧通俗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也是中国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诞生的原动力在于正史记载的先秦两汉时期游侠的事迹。单单《史记》、《汉书》和《后汉书》记载的活跃于汉代社会中有名有姓的游侠就有约一百四十人。他们之中,既有贵族,也有平民百姓,尤其是在群雄争战的年代,他们讲求信义,扶危救难,大多建立了丰功伟绩,因此,从那时开始,普通百姓对游侠充满了仰慕之情。
中国古代的武侠小说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很多文学史研究专家认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武侠小说名叫《燕丹子》,经历了魏晋六朝时代志怪小说的“酝酿”,到了唐代,武侠小说真正发展起来。到了清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的长篇武侠小说——《三侠五义》。然后,武侠小说就开始了蓬勃发展。
武侠小说在广义上是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奇幻修真、现代修真,但从武侠小说的狭义层次上来说就只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这四类。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则塑造了一个新的风格。他的小说索然在形式上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但内容主题上却有了大幅度的创新,可以说是主题宏大,形式多样。他以武侠小说这一独特的形式,一方面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复杂情况,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中寄托了自己的家国情怀,完美地连缀了来自现实的矛盾的裂缝,而向世人昭示出一种理想化、和谐化的世界的可能性,圆了他自己和读者心中的侠客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庸重新定义了武侠小说这个概念。
有评论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比肩的畅销书,其在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同时也掀起学术界对其进行研究的热潮。在21世纪,对金庸武侠小说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挖掘,追问其广泛流行的根源,阐述和归纳其特有的艺术特征,正确评价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征,把握当下文坛的创作及评价趋向,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金庸武侠小说之所以流行,主要原因是它对传统武侠小说的升华和超越。
我先后品读了多部金庸武侠小说,也曾经为那些高深莫测的武功所吸引。从《天龙八部》到《倚天屠龙记》的降龙十八掌,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的九阴真经,从《神雕侠侣》到《笑傲江湖》的独孤九剑。这些耳熟能详的武功招式,不知令多少人为之神往。
金庸的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内容丰富,背景、人物都不相同,涵盖了从北宋到清朝的历史长河,可以说各有特色。但有一种武侠精神却始终流淌在金庸先生的笔下,体现在他每一部作品中。我认为,这就是家国情怀。
《天龙八部》这部作品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其故事之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之众多、历史背景之广泛、武侠战役之庞大、想象力之丰富当属“金书”之最。
与金庸先生的其他作品相比,《天龙八部》的书名就显得与众不同。“天龙八部”出于佛经,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这部作品的主旨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风格宏伟悲壮,是一部写尽人性、悲剧色彩浓厚的史诗巨著。陈世骧先生在给金庸先生的书函中,写到:“读《天龙八部》必须不流读,牢记住楔子一章,就可见'冤孽与超度'都发挥尽致。书中的人物情节,可谓无人不冤,有情皆孽,要写到尽致非把常人常情都写成离奇不可;书中的世界是朗朗世界到处藏着魍魉和鬼蜮,随时予以惊奇的揭发与讽刺,要烘出这样一个可怜芸芸众生的世界,如何能不教结构松散?这样的人物情节和世界,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大超脱,时而透露出来。”金庸以佛学的关怀去观照大千世界的生灵,告诉人们要以悲天悯人的心态对待生活,不断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首次读《天龙八部》时,我最喜爱的人物是虚竹。喜爱他的单纯,喜爱他的忠厚,喜爱他不同于常人的机遇。从破解珍珑棋局到继承逍遥派武功,再到赢得西夏公主芳心,这些机缘巧合让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少林僧人,成为赫赫有名的一方霸主。但在他的身上,也有着种种无奈。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倪匡说的那样:虚竹虽然是身不由己的典型,他一生至高无上的目的,不过是想在少林寺中当一个普通的僧人,可是命运却安排他成了灵鹫宫的主人。虚竹自己对这一切,完全没有自己作过选择,也不容许他作选择。看完《天龙八部》之后,常常问:“虚竹如果可以自己選择的话,他会选择什么呢?”没有答案。
再次读《天龙八部》,喜爱的人物变成了段誉。因为他的善良、诚实和执着。他始终不以外部的环境改变自己的初心,并向着目标不断努力,最终成为“人生赢家”。金庸先生自己曾经说过,如果在自己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做,他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因为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
三读《天龙八部》已近几年的事情了。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于小说和世界的看法也逐渐出现了转变。这一次,我从小说中读到的是金庸先生浓浓的家国情怀。我最为钦佩的人物就是萧峰。他的一生充满着沧桑悲壮,交织着国仇家恨,但在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人民这边。为世代的和平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舍生忘死,即使付出最为宝贵的生命,也要尽力避免战祸四起,民不聊生的情况出现,真正体现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的真谛。事实上,金庸笔下的英雄人物极多,但若论意气之豪迈,行笔之光明,胸襟之开阔,唯有萧峰。萧峰堪称是人中之龙,而且他和《射雕英雄传》的主人公郭靖又全然不同。郭靖太过于完美,人物却显得不那么丰满。而萧峰的完美,“总是一条凛凛大汉,就在你的面前,是个真真正正的大英雄”。
萧峰真是英雄本色,他的豪情侠骨正是金庸家国情怀的写照。金庸先生用作品告诉人们,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什么。家国情怀始终是荡漾在中华儿女心中无可替代的感情,这是一种心灵感触,也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礼记》中,很早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留下的传世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出了对国家的热爱。这种特殊的感情从来都不只是文学家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接近于普罗大众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豪情壮志,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那种舍我其谁的义薄云天,正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伟大信念。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同“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奔腾而去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感受到生命的壮丽。
一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不同时候阅读会带给人不同的体验,不同人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多次阅读,我不仅感受到了金庸先生浓浓的家国情怀,也感受到了作品的灵魂所在。这可能就是深度的阅读带来的美妙体验吧!
作者简介:何钱雯(1988.09—),浙江杭州人,单位: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
中国文学历史源远流长,武侠小说这一形式由来已久,是中国旧通俗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也是中国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诞生的原动力在于正史记载的先秦两汉时期游侠的事迹。单单《史记》、《汉书》和《后汉书》记载的活跃于汉代社会中有名有姓的游侠就有约一百四十人。他们之中,既有贵族,也有平民百姓,尤其是在群雄争战的年代,他们讲求信义,扶危救难,大多建立了丰功伟绩,因此,从那时开始,普通百姓对游侠充满了仰慕之情。
中国古代的武侠小说多以侠客和义士为主人公,描写他们身怀绝技、见义勇为和叛逆造反行为。很多文学史研究专家认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武侠小说名叫《燕丹子》,经历了魏晋六朝时代志怪小说的“酝酿”,到了唐代,武侠小说真正发展起来。到了清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的长篇武侠小说——《三侠五义》。然后,武侠小说就开始了蓬勃发展。
武侠小说在广义上是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奇幻修真、现代修真,但从武侠小说的狭义层次上来说就只指传统武侠、浪子异侠、历史武侠、谐趣武侠这四类。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则塑造了一个新的风格。他的小说索然在形式上袭用了旧小说在行文时夹用诗词、歌赋、联句,在回目中使用对联、诗词,在语言上使用白话、夹用韵文等特点,但内容主题上却有了大幅度的创新,可以说是主题宏大,形式多样。他以武侠小说这一独特的形式,一方面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种种复杂情况,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中寄托了自己的家国情怀,完美地连缀了来自现实的矛盾的裂缝,而向世人昭示出一种理想化、和谐化的世界的可能性,圆了他自己和读者心中的侠客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庸重新定义了武侠小说这个概念。
有评论认为,金庸的武侠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无可比肩的畅销书,其在征服了无数读者的同时也掀起学术界对其进行研究的热潮。在21世纪,对金庸武侠小说进行深入的探究和挖掘,追问其广泛流行的根源,阐述和归纳其特有的艺术特征,正确评价金庸武侠小说的艺术特征,把握当下文坛的创作及评价趋向,都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金庸武侠小说之所以流行,主要原因是它对传统武侠小说的升华和超越。
我先后品读了多部金庸武侠小说,也曾经为那些高深莫测的武功所吸引。从《天龙八部》到《倚天屠龙记》的降龙十八掌,从《射雕英雄传》到《神雕侠侣》的九阴真经,从《神雕侠侣》到《笑傲江湖》的独孤九剑。这些耳熟能详的武功招式,不知令多少人为之神往。
金庸的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内容丰富,背景、人物都不相同,涵盖了从北宋到清朝的历史长河,可以说各有特色。但有一种武侠精神却始终流淌在金庸先生的笔下,体现在他每一部作品中。我认为,这就是家国情怀。
《天龙八部》这部作品小说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审视和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其故事之离奇曲折、涉及人物之众多、历史背景之广泛、武侠战役之庞大、想象力之丰富当属“金书”之最。
与金庸先生的其他作品相比,《天龙八部》的书名就显得与众不同。“天龙八部”出于佛经,有“世间众生”的意思,寓意象征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与超脱。这部作品的主旨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风格宏伟悲壮,是一部写尽人性、悲剧色彩浓厚的史诗巨著。陈世骧先生在给金庸先生的书函中,写到:“读《天龙八部》必须不流读,牢记住楔子一章,就可见'冤孽与超度'都发挥尽致。书中的人物情节,可谓无人不冤,有情皆孽,要写到尽致非把常人常情都写成离奇不可;书中的世界是朗朗世界到处藏着魍魉和鬼蜮,随时予以惊奇的揭发与讽刺,要烘出这样一个可怜芸芸众生的世界,如何能不教结构松散?这样的人物情节和世界,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大超脱,时而透露出来。”金庸以佛学的关怀去观照大千世界的生灵,告诉人们要以悲天悯人的心态对待生活,不断实现人生价值的升华。
首次读《天龙八部》时,我最喜爱的人物是虚竹。喜爱他的单纯,喜爱他的忠厚,喜爱他不同于常人的机遇。从破解珍珑棋局到继承逍遥派武功,再到赢得西夏公主芳心,这些机缘巧合让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少林僧人,成为赫赫有名的一方霸主。但在他的身上,也有着种种无奈。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倪匡说的那样:虚竹虽然是身不由己的典型,他一生至高无上的目的,不过是想在少林寺中当一个普通的僧人,可是命运却安排他成了灵鹫宫的主人。虚竹自己对这一切,完全没有自己作过选择,也不容许他作选择。看完《天龙八部》之后,常常问:“虚竹如果可以自己選择的话,他会选择什么呢?”没有答案。
再次读《天龙八部》,喜爱的人物变成了段誉。因为他的善良、诚实和执着。他始终不以外部的环境改变自己的初心,并向着目标不断努力,最终成为“人生赢家”。金庸先生自己曾经说过,如果在自己的小说中选一个角色做,他愿做天龙八部中的段誉,因为他身上没有以势压人的霸道,总给人留有余地。
三读《天龙八部》已近几年的事情了。随着年龄的增大,对于小说和世界的看法也逐渐出现了转变。这一次,我从小说中读到的是金庸先生浓浓的家国情怀。我最为钦佩的人物就是萧峰。他的一生充满着沧桑悲壮,交织着国仇家恨,但在民族矛盾激烈的时代,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人民这边。为世代的和平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舍生忘死,即使付出最为宝贵的生命,也要尽力避免战祸四起,民不聊生的情况出现,真正体现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句话的真谛。事实上,金庸笔下的英雄人物极多,但若论意气之豪迈,行笔之光明,胸襟之开阔,唯有萧峰。萧峰堪称是人中之龙,而且他和《射雕英雄传》的主人公郭靖又全然不同。郭靖太过于完美,人物却显得不那么丰满。而萧峰的完美,“总是一条凛凛大汉,就在你的面前,是个真真正正的大英雄”。
萧峰真是英雄本色,他的豪情侠骨正是金庸家国情怀的写照。金庸先生用作品告诉人们,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什么。家国情怀始终是荡漾在中华儿女心中无可替代的感情,这是一种心灵感触,也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礼记》中,很早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留下的传世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出了对国家的热爱。这种特殊的感情从来都不只是文学家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接近于普罗大众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豪情壮志,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那种舍我其谁的义薄云天,正是我们共同追求的伟大信念。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同“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奔腾而去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感受到生命的壮丽。
一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不同时候阅读会带给人不同的体验,不同人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理解。通过多次阅读,我不仅感受到了金庸先生浓浓的家国情怀,也感受到了作品的灵魂所在。这可能就是深度的阅读带来的美妙体验吧!
作者简介:何钱雯(1988.09—),浙江杭州人,单位: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