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扒开鹭寨找文化
韩先让开发的鹭寨乡村旅游,是佴城最早的乡村旅游景点。开张以后,每天都有稳定的客流量流向鹭寨,门票在开业当年的夏秋之季即提到了58元,照样有这么多人来。韩先让看明白了,票价38元一位不便宜,卖58元却也不贵,反正都是有人说好有人说差,反正门票都是一经售出概不退换,所以票卖38或者58,并无多大区别。
经过这半年,韩先让处理此类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无非这样。那个卖门票的杨妹子也无师自通了一些公关技巧,无需韩先让亲自出面,她也能独挡一面,三言两语地打发掉那些想退票的游客。韩先让马上给这个妹子加了薪,每月多给她四百元,成为轰动鹭寨好几天的新闻。另几个干景点讲解的妹子看得眼馋,也想转过来卖门票,韩先让就开导,你们干你们那行,也有赚头。不要看别人的热闹,摆冷了手里的活计。
景点讲解员和导游不同,导游主要是带客,将游客带到鹭寨来,人头能提25元,韩先让卖出的门票钱,一小半是落在导游手里。带客来鹭寨的导游大都是无证执业的野马导游,在佴城街面上哄到一拨客,至少四个五个带过来,一天的钱就赚足了。野马导游大都讲不好普通话,把游客送到地方,他们拿了钱就走人,要是游客逛完鹭寨还想去别的什么寨,他们才耐着心思坐下来等等。景点讲解员领着游客逛寨子,或者下到江边,游客在商店购旅游纪念品(必须是旅游纪念品,买方便面矿泉水或者风油精不算),或者在饭店用了餐,那些商店饭店都会付提成的。提成按月结,交到韩先让手里,然后韩先让抽两成管理费,剩下的给讲解员。讲解员动嘴皮不说,随时还要守在游客身边,掐着手算账,看游客在这店里总共消费多少钱。这些妹子沦落到鹭寨,操着胶鞋(不标准)普通话当起了景点讲解员,大都找不到更好的活路。以前她们读书的成绩都是一塌糊涂,现在算算小账也头疼。这还不算,账每天算出一大堆,头皮天天都疼,月底的提成却拿不到幾块钱,她们积极性当然就不高,活该看着卖门票的杨家妹子眼馋不已。
鹭寨的旅游生意只要过得去,别的地方免不了就要动心思分割这块蛋糕。佴城属山区,城市都是从山谷中劈出来的,下面的乡村自不必说,处处都有山水。这里的土地以石灰岩覆砖红壤为主,喀斯特地质特性处处显现,村村有天坑地陷,寨寨有溶洞飞瀑。别的村寨看韩先让旅游生意竟然红火,就纷纷揭竿而起,土法上马,搞起了旅游。在他们看来,旅游就好比是炸油粑粑的生意,一口锅一个灶一桶油就能上,本钱小,门槛低。这样的好事情,不为了赚钱,就算让别人不以为自己是个傻瓜,也要跟庄搞一搞。别以为庄稼汉子见识短手脚慢,找不到赚钱门路,那是因为很多庄跟不了,一旦碰上跟得了的庄,那手脚之快,你睁开眼睛仔细看清好了。
自韩先让的旅游生意开了张,这半年下来,佴城的乡村旅游景点壮大到十几家了。在城里,各村寨都抢着好码头摆放宣传牌。路上一走,那种简易的宣传牌子,到处都摆得是。土家寨、苗寨还有峡谷,大概是最常见的几种噱头。峡谷这个噱头,用在佴城乡村旅游领域,我是肇始发端者。因为“黑潭大峡谷”命名以后确实见了效果,游客们凡来鹭寨,都追不及待地要看看“大峡谷”,所以鹭寨人慢慢对我也另眼相看了,他们这才相信,读书还是有用的,读书多了,骗起人来也会多几种说法。
横顺江下游的飞水寨,再下面的江桥村,也搞起旅游来。那一条江,就像一条大香肠,被人割成若干段,分开了卖。每一小段,都冠以不同的命名。从佴城往鹭寨去,沿途的路边,能看见好多块竖立的大招牌。
神秘园大峡谷在这里等了你千年万年!
总要在这里与你邂逅——樱桃坳峡谷!
飞水洞大峡谷,纳山水之灵性,不容你错过!
沙底沟峡谷,今生若是错过,来生亦与你有缘!
还是沙底沟的文案有想法,一条破山谷,也能整出人鬼情未了死活要纠缠的况味来。一条江被截得如此支离破碎,任由各村各寨在自己地盘里闹腾,游客就不爽了。他们游完一条几里长的峡谷,看见前面依然是峡谷,仿佛越走越深,仿佛渐入佳境。游客如来了游兴,还想继续往前走,便会看到一条汉子斜刺里杀出来,拦在路上,禁止通行。
前面是另一条峡谷,想进去的话重新交一份钱。
山和水都是连着的,凭什么前面是另一条峡谷呢?
上面那段是鹭寨的,现在你们多走几步,就到我们飞水寨了,怎么就不是另一条峡谷?
喏,这条汉子冒出来,分明就是李鬼,持着一双假板斧吆喝着,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游客们当然败兴,在这山穷水恶的地方,维权两个字显然是不必提的,哪有心思上前去讨个说法?
这个倒不是韩先让操心的事。游客去不了下一截或者另一条峡谷,返回鹭寨时,也不好以这个理由退票。要是拿这个理由退票,游客显然就是无理取闹了。韩先让认为,总的来说,游客还是很听话的。我虽然没到卖票处与游客近身缠斗,也依然对韩先让的这一观点表示赞同。显然,正因为我们的游客大都具有“很听话”的品质,才会对层出不穷的“景点”表现出巨大的包容,交了钱,只要进去逛一圈,大都认可这是一次消费行为。不认可也不行,反正想要退票,你付出的肯定要比票面金额多出若干倍。
领导喜欢听话的群众,明星喜欢听话的拥趸,韩先让喜欢听话的游客,这都无可厚非,就像我,也正寻思着找一个听话的女友。东风西风,总要一头压另一头的,要是她不能听我话,看样子就只能我听她的话了。
飞水寨、沙底沟这些景点,也不被韩先让放在眼里。这几个村子挨得近,村与村之间沾亲带故的人家相当多,所以各村的旅游经营情况都不是秘密,亲故一碰头,情况全都出来了。鹭寨毕竟搞得最早,也是怪,搞得早生意究竟是要好一点,游客们未必知晓鹭寨是佴城搞旅游最早的乡村,但都鬼扯脚似的往鹭寨赶过来。周边三四个搞旅游的村子总合起来,生意也未必有鹭寨好。 要是往玄了说,鹭寨人会认为,咱们这地方的气性要强于飞水寨、沙底沟或是樱桃坳,所以更有凝聚力,引得来更多游客。这些执果索因的说法,当然总是显得正确。气性这东西,也是欲说还休的,仿佛世上那些隐秘的规律,总是看不见的流动。凡此种种看不见的流动,在哪里聚合,又在哪里散开,没人说得清楚,但必定是有规律,便诹个模糊的名字叫“气性”。 让韩先让担心的是几十里外的书塘镇,那里也有人搞起了旅游,虽然七八月间才开业,但生意好得一下子蹿过了鹭寨。我知道韩先让的担心,那天老瓢請我去到韩先让的办公室里,他正站在桌边认真地审读一堆资料。他的办公室装了空调机,他可以穿一件汗褂子,又披一件衬衣。他双手叉在腰际,看着资料,双眉紧锁,让我想起电视剧里那些军事指挥家。但是,后墙上似乎少一张军用地图。也没关系,桌上摆着一只地球仪。那也是河南人挑进村卖的,很奇怪,这东西居然能够走村串巷地卖。有时候,看着那些小贩挑着的与鹭寨八竿子打不着的货品沿街叫卖,我只能由衷地感叹,人类的想象力真是无穷无尽的。地球仪很粗糙。说不定是乡镇企业制造的,要弄出个球体也许不难,但要将地图搞成球面,并一一贴上球体去,乡镇企业少不了也得搞一搞技术攻关…一
呃,你来了。
他瞟我一眼,轻轻地打个招呼,然后端起杯子呷一口茶。他又对老瓢说,老瓢,去帮小唐也搞一杯茶。我看着他这一番连贯的动作,分明感觉到他和去年,甚至和年初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发旅游和开广告店不一样,需要老板摆出相应的模样,韩先让能够胜任角色的转换。
我不知道从哪一天起,韩先让好像视我为心腹。——不是朋友,而是心腹,这一点我很确定。他有疑心,对自己的岳父都保持着高度警惕。我以为所谓心腹有点像是狗腿子,如同穆仁智之于黄世仁。老瓢其实坐在家里也能拿钱,韩先让说的话绝不反悔,他为鹭寨旅游顺利开张立下首功,就能享受退休待遇。但老瓢乐意跟在韩先让后面,一瘸一拐的样子尤其彰显出忠心耿耿的态度。但韩先让有点看他不起。老瓢帮我拿一杯茶进来,韩先让又说,老瓢,你到村里到处走走,不要让谁家的狗咬了游客。后来我想,大概因我与他无利害关系,不靠他养活,彼此若即若离,而且我又善于倾听,所以韩先让有什么话都乐意找我来说一说。
在我面前,他老是说有事商量,其实只要我听一听就行,该怎么办,他总是已经想清楚了。他喜欢我附和他的想法,说几声好便完事。但这一次,他确实是来找我商量的。他碰到了让他浑然不知所措的问题。
……小唐,我前几天去了书塘,那里的游客确实很多。我去的时候有七八辆大巴停得到处都是,日他娘哎,七八辆。我回来的时候,还有三五辆大巴中巴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书塘。每辆车上少说能屙下来二十个人,对不?我亲眼看到的就是十几辆车,你算算,是不是少不了两百人?
他竟然用“屙”这个词,游客都是被大巴车“屙”下来的。我正在嚼槟榔,这个说法搞得我胃口霎时痉挛了起来。
韩先让顿了顿,又说,我心里有数,现在的乡村景点,能成为我心头之患的只是这个书塘了,别的那些,都没多大气候,我一眼看得穿。开发书塘这个家伙有两刷子,他搞起了一个苗族博物馆,光那博物馆,七八间瓦屋,就卖三十块钱一张门票。他是沾着文化了。现在,搞旅游,都要沾着一点文化才行,要有几个名流才行。一个好的村庄必须要有名流,就像一盘菜里,死活都要放—撮盐。
老瓢这时又走进来,问什么是名流。
名流就是名人。
老瓢又问,那我上次帮你打了匡其,现在村里每个人都知道,都抢着跟我打招呼,我算不算名人?
还差点……再说不是帮我打哦,你记住,是你们自己扯皮闹架,打了起来。韩先让嫌自己说得太多,手一拂,再次示意老瓢离开。
我纵是不认为韩先让有什么高见,也习惯性点点头。在书塘搞旅游的龙老板我略知一二,他从一个局局长的位置退下来,就搞起了生意,开了这家苗族博物馆。我和他侄子认得,好几年前就知道他侄子帮他看守一个“宝库”,里面摆满了和苗族相关的东西。匾额上“苗族博物馆”几个字,是龙老板找中寨走出去的那个乡土文学大师题写的,那大师十几年前已经作古,可见龙老板未雨绸缪的能耐,二十年前还是副科级干部,就考虑到日后自正处级的位置退下来,要弄出这样一家博物馆。相对于其他官员或退职官员操持的权势生意,他搞起一个博物馆,倒显出几分书生气质。
苗族博物馆确实在佴城的旅游景点中异军突起,成为近期的热点。不得不承认,乡村旅游,许多时候确乎就是“一招鲜吃遍天”。
我说,苗族博物馆是个好点子,里面也确实有些稀奇的东西,游容在别的地方看不到。
名流现在我还想不到谁能算得上,但我们能不能搞个土家族博物馆?
我说我不知道,因为我的档案上虽挂名为土家族,但都不知道土家族特有的服饰是怎么样的,真正的土家话又是怎么样的,还有什么样的独特文化。不但我不知道,父亲和爷爷也说不清楚。即使说清楚了又能怎样?我总觉得,如果一定要有人说出来,大家才知道的民族特性,就不成为特}生了,这特性是应该让每个人感同身受,无须言表的。
韩先让又说,前天我也找来几个老头,说起搞土家族博物馆,他们也很有兴致,想到一些东西,都记在纸上了。他说着,拿出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笺纸。我拿过来看看,上面记着很多种物品。字是多只手写上去的,字迹杂乱,前天这些老头凑在一起,七嘴八舌,你想到了写一个,我想到了再续一个。很多字都是错的,用同音字或者不同音的字肆意代替,仿佛人类又回到久远的通假时代。
……连(镰)刀、搭扒(耙)、绳(蓑)衣、犁花(铧)、挖助(锄)、稿助(薅锄)、顶缸(鼎罐)、连夹(枷)、火连(镰)、火钱(箝)、火闪(合衫,一种包婴儿的硬领子棉氅)、火捅(铳)…
我看着这堆名词,几乎没一个是写得完全正确,所以需要我各个破译。我大体破译了一遍,跟韩先让说,东西倒是找得出这么多,但是有哪一件,是只有土家族才有的?他们搞清楚了没有?我看这些东西,全是全国各地都有的啊。
是啊,我也是这样的想法。这些东西堆在一起,那不成了仓库?仓库就是仓库,博物馆就是博物馆,我想它们肯定不能一样。
我为他的高见竖起了大拇指。
但现在问题是……你帮我想想,我们在鹭寨,怎么搞文化,怎么才能往鹭寨旅游这盘菜里再放一撮盐?我们这里的旅游,实事求是地说,有些淡味了哦。 我揣得透他的心思,所以不得不糊涂起来。在鹭寨要搞文化,是比搞旅游难度大得多。搞旅游,风景这东西总是有的,目之所及,一切都是风景;但搞文化,得在具体的文化产品上发挥出来。这个破村子,即便掘地三尺,除了死人骨殖,哪有文化可供出土?
我坦率地跟韩先让说,这可是有点难,无米之炊啊。
韩先让说,其实,只要动足脑筋,我相信总会有。就像《闪闪的红星》那个潘冬子,想尽一切办法,总是能够把盐搞出来。
我说,而且,还不能投入太大的本钱。
要本钱足,我就可以建个庙了,烧香求签的人总会有的吧?但文化这东西,钱多钱少应该都是可以搞的,只要用了心,总不至于颗粒无收。
我没有回话,刚才我以为我揣透他了,但现在我又搞不清在他心中,文化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件东西——方的?圆的?固态的?液态的?半流质的?结实的?滑溜的?
他忽然又说,哎,可惜你还年轻,发表的作品也到不了一定量,也没搞出什么代表作。要不然,可以把你作为乡土作家搞一搞。只要有这么点事实,然后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下去,肯定能把你搞出越来越多的作家味道。
韩老板!承蒙他看得起,我微笑地说,那我们都锻炼身体比命长吧。要是你死在我前头,我就只能对不起了。要是我死在你前头,说不好你真能从我身上挖出些文化意义。
韩先让竟然想到要打文化牌,这在一年前,鹭寨还没有搞旅游的时候,是绝对不可想象的。很多时候,一件事情会带来别的许多事情,任何人都难以预料。
那以后,韩先让花心思在鹭寨寻找跟文化有关的东西,一直无果。他的这种想法,很快就被鹭寨的人知道了。韩先让有的想法,村里别的人不敢掉以轻心,细加揣摩。这一年,大家有目共睹的,因韩先让的经营,这原本鬼不拉屎的穷山村,现在每天都有游客进村,很多人在路边搁个摊,把地里的东西摘下来摆摊上一卖,就有好价钱。嫩黄瓜卖到一块钱一根,烤苞谷卖到两块钱一棒,这钱赚得容易,以前拿起刀子劫道也碰不着人。经过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鹭寨的人都把韩先让当成老板,再有个风吹草动,就纷纷探听风向,生怕有了什么新的机会,晃一眼自己又落了后手。
特属于鹭寨的文化固然不好找,但在鹭寨地面上,新的事物,伴随着旅游业层出不穷地往外冒。那年十一月,丹桂飘香金风送爽的时节,鹭寨出现了第一个带抽水马桶的厕所。
游客们前仆后继(韩先让一旦跟人说起旅游大好形势,就很喜欢用前仆后继这词)地赶赴鹭寨旅游,来人多了,村子里缺什么少什么就慢慢体现了出来。首当其冲的,游客上厕所成了一件麻烦事。鹭寨当然也有厕所,厕所往往也是养猪的地方,蹲坑在前,猪圈在后。说是蹲坑,也显得抬举或者拔高。往往,一个几米见方的粪窖上横放两根杉木,便是蹲坑了。杉木是原木,鹭寨林场里几乎全是杉树和枞树,卖不上价钱,所以就用整根的原木当成蹲坑的踏板。稍微讲究点的人家,把原木斫几斧子,砍出平滑的面,贴地一摆更稳妥;大多数人家,直接放原木上去了事。要是脚踩不稳,那圆木柱还轻微地滚。鹭寨人天天干体力活,马步用不着练,天天去蹲坑就扎得特别牢固,踩在圆木上面,圆木免不了晃动,人却纹丝不动。
旅游开张的头几个月,鹭寨人还没想到厕所可以收费。城里的厕所似乎可以收费,他们知道的,但那是因为城里的粪便没得用,要放大量清水稀释后浸入地下。有一天好几个年轻人聚在榆树下瞎聊,塘颂问我抽水马桶是怎么回事,化粪池又是怎么回事,我知之不详,只能大略作如此说明。塘颂听了后就很惊奇,说那么多人的粪便尿液都往地底下浸,长此以往,我们的地球岂非就是一个大粪球?我知道这样的担心十足多余,但没能力将话题深入以消除他的疑虑。城里的公厕收费可以理解,而在鹭寨,外面的游客不畏长途跋涉,将粪便排在各家的粪窖里,礼輕情义重啊。要是上厕所也问人家要钱,这简直不是人干的事!
鹭寨有个笑话,是说飞机卵的,说他刚进城的时候,有一天上公厕,大摇大摆地进去,出来时有人拦住他,扬了扬手中一把毛票,冲他说,五角。他手一挥,说算咯算咯,莫客气。他还以为人家要给他五角买他排下的这泡热粪,心里正纳闷,城里的粪竟然能卖这么好的价钱,要是每天多憋几泡粪,光卖粪也能在城里过活啊。哪能有这样的好事咯?
即便免费,游客们仍是受不了鹭寨的厕所。人在前猪在后,猪们睁圆了眼看着这些外地人解手时的全套分解动作,游客的心理素质就跟不上来。很有些游客,在这样的厕所里把脸憋得苕肿,也排不出任何东西。有一次,是在塘颂家,一个澳门的游客又遇到用尽浑身的力气也解不出来的状况。塘颂的母亲心好,她说我把猪赶出来,你肯定就能解手了。把猪赶出来后,那游客果然就一泻千里,畅快得很。事毕,他硬是要掏五块钱,塞在塘颂母亲的手里。塘颂母亲十分惶恐,死活不接钱,说,领导,上厕所怎么能收你钱呢?你哪时来都行,随便进去,钱的大大的不用。但澳门人说,就算不是付卫生费,我也要付给你赶猪费。
塘颂正好来了,他帮着一脸诚意的澳门人劝掇母亲,说这“赶猪费”听着还名正言顺,要她将五块钱笑纳了。塘颂母亲得了这五块钱,突然话就多了,此后有好一段时间,逢人就讲起那天奇异的经历,还将淡紫色的钞在人家眼前晃一晃。她喜欢说,塘颂却是个实干的人,他悄悄地在自家厕所边挂起了牌子,上面写着歪歪扭扭的毛笔字:大便小便,都收一块。
村里人围过来看,有的建议他将“便”改成“解”字或“手”字,有的建议将“都”改成“皆”字、“只”字、“各”字。塘颂都点头,但是采纳不过来,所以一字未改。
塘颂家的位置好,在环村石板路旁边,家里的厕所对外开放,明码标价,而且免费供应手纸。游客也怪,明明很多厕所不收费,他们偏就找着塘颂家的厕所去,老老实实掏钱,掏钢镚儿塘颂还不收,没纸币你就憋着,或者上别家免费厕所。在鹭寨,一块钱的钢镚儿奇怪地退出流通领域,游客无论掏给谁,对方总是摇头,只肯要纸币。问是什么原因,得到的回答一律是,容易丢。我也觉得蹊跷,想搞明白为什么钢镚儿没人肯收,费了小半天时间,调查了好多个人,得到的答案仍是那三个字:容易丢! 塘颂家的生意还不错,那些免费的厕所,当然也就纷纷挂起牌子。只需挂个牌子,就能有额外的收入,多好的事情! 再不久,那些挨近环村石板路,仍然提供免费厕所的几户人家,就落单了,别的人同仇敌忾地盯着他们,逼得他们也在厕所外面挂上收费的牌子了事。
就像鹭寨在乡村旅游业中抢了个先手,生意不错一样,塘颂家的厕所,因最先收起费来,所以也就赚得最足,游客们又如鬼扯脚一般,把塘颂家的厕所当成首选。几个月内,塘颂家依靠厕所还小赚了一笔。但是次年4月,有个游客一脚没踩稳掉进了粪窖,捞上来以后,塘颂家光道歉还不行,游客索要精神损失费,开口要几万,最后赔了四千。
塘颂很恼火,那几天他逢人便说,真是奇哉怪也,大不了喝了几口粪嘛,怎么就搞出精神损失了?
游客跌的这一跤,塘颂几个月赚下的钱都瞎进去了。但塘颂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哪桩事情上亏了,偏要在哪桩事情上找回来。既然在厕所里栽了跟头,塘颂就跟厕所较上劲了。赔了四千,他便潜心地研究厕所。那游客之所以掉了下去,一是脚踩圆木心头发虚,二是受不了猪们在背后观看。在他接触的游客中,很多人都表示,宁肯花更多的钱,也要上高档厕所。塘颂还研究出一个结论,城里人的高级厕所,往往都用抽水马桶。抽水马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下面要连着化粪池,要请专业人员进行设计施工,价格不菲。塘颂总是找得着偷工减料的办法,他从城里拖回两只抽水马桶,在原来的猪圈或者厕所旁边修起了一个新厕所,一堵隔墙隔出了两间卫生间,分了男厕女厕。两只抽水马桶次日就安装使用,投入营业了,每位两块。游客知道这是鹭寨唯一的装了抽水马桶的厕所,趋之若鹜。一见价格,便问怎么高得如此离谱。塘颂说不离谱,上了以后就知道了。抽水马桶每用一次,就要封闭一会儿,塘颂去他家院内的井里吊起一桶水,倒进马桶的水槽里,一摁,冲马桶的水全都顺着阴沟流进了莲藕塘。清理完毕,才让下一个顾客接着用。
现在晓得了吗?塘颂跟游客解释说,冲厕所的都是矿泉水,纯天然无污染,经检测营养成分略高于娃哈哈,喝起来确实有点甜,两块钱绝没多收你的。
只过不到一星期,塘颂又发觉厕所分了男女实无必要,反正每次只能进去一人,不会彼此妨碍。再说,游客有时候一来好几个女的,一下子四五个又全是男的,分了男女,是自找没趣。于是他把男厕女厕的标志去掉了,这才不至于耽误赚钱。做起生意来,总有意想不到的状况,幸好农民从来都是看天吃饭的,不像坐机关的人死板、恪守教条,他们应变的能力随时都派得上用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是想得出办法。
塘颂修了新厕所装了抽水马桶,生意越加地好,在鹭寨公共厕所的领域,俨然已成为领军人物。2004年夏天,塘颂已经摆出一副甩手掌柜的模样。他每天把自家的井水打上来蓄在大水缸里,让缸里的水自动流进抽水马桶,然后,厕所有他母亲坐着看守就足够了。他本人则老是穿一件拷绸衣服,缅裆裤。手里拿着一只小紫砂壶,小口小口地呷着茶,整日在村中闲逛,找人聊天。他有时候也去榆树下看老头们下象棋,老头们见他看得多了,要和他过手。他坐下来,一派很沉稳的样子。但他下棋还摸不到风头,就被对面的老头将死了。他从来没赢一盘棋,于是另打起主意,赶场的时候去界田垅买来一副四国军棋,拿回来,在榆树下摊开了,要在场的三个老头都坐下。他说,我一家放你们三家,动手吧。
老头也不隧,问他这棋怎么摆局。
塘颂也老去韩先让的办公室。韩先让不想让办公室的门搞成菜园门,谁都可以任意进出,随时都是关着的。鹭寨的人现在都认韩先让是全村的老板,对他就有了几分忌惮,若无紧急的事情,不随意拍他办公室的门。偏这塘颂不知趣,任何时候,他想进就进去,很多时候仅仅是给自己的紫砂壶续点水。他自己的家离韩先让办公室不远,但是他就喜欢去韩先让那里续水。到了夏天,塘颂就更爱往韩先让的办公室跑,因为里面可以“烤空调”。他的思维还不能从冬天烤火那事中拨出来,见办公室里面有冷氣开放,就说,苕吊,我搭你烤烤空调要得不?毕竟乡里乡亲,以前塘颂跟韩先让的关系还不错,他哪好说要不得。有次,韩先让也明确地说,要不得,现在我在想事情,你先出去。
但过不多久,塘颂突然又推开门进来,劈头盖脸地跟韩先让说,苕吊,我晓得你是在想文化的事情,想把我们鹭寨搞得更有文化一点。我提个建议,你看要得不?
你说!
你看,我给厕所装上了两只抽水马桶后,受到了游客们一致的好评。我想,要是我们发动发动,你最好再拿出些钱当成补助发放,争取我们村所有对外营业的厕所都装上了马桶——你想想,几个村能见得着一口抽水马桶?我们村一下子就铺开了,这还能不显得非常具有文化?
韩先让看着塘颂,塘颂正撕着口笑,让人看不出是在瞎扯淡,还是正儿八经地提合理化建议。
韩先让说,你讲的文化,跟我要找的文化不是一回事。
怎么不是一回事?
你的文化是马桶,我的不是。我的文化永远都不会是马桶。韩先让只好冷笑。
此后不久我去鹭寨,撞上韩先让说话。他问我最近看见塘颂了没有。我说刚看见,怎么了?他问,你觉得怎么了?我说我觉得塘颂状态好像不错,随时都有得笑。
塘颂状态当然不错。韩先让跟我说,你看,他那副吊模样,就像他家的生意做得比我还大。
猪脚王八吊
鹭寨开业的头一年里,就上了好几回电视。这在韩先让的办公室里都有翔实的统计,一面墙上,此类的统计资料赫然在目。先是佴城电视台来鹭寨做了一期风景介绍的节目,此后不久,电视台两档专栏节目也将鹭寨当成外景地,一档是亲子类的,一类是户外活动类。佴城电视台还给鹭寨送有一块铜牌,上书“佴城电视台重点合作单位”;另赠有锦旗一面, “好山好水,同心同力”。再往后,周边地市有三四个电视台,还有省里面两个电视台,都到鹭寨来取景做节目。
那一年秋后,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也来鹭寨取了景。
影视剧的剧组进到鹭寨,给村里人带来的震撼是此前难以想象的。剧组都很大,拉道具的车有好几辆,还有演员,被鹭寨的年轻人纷纷认了出来。其中有一个在《春光灿烂猪八戒》里面扮演过妖怪,但现在看他一身打扮,却是解放军叔叔,黄衣黄裤黄胶鞋,配把卡宾枪,煞是气派。看着这些电视里的人突然钻进自己世居的小村子,年轻人老是忍不住掐自己的脸。 韩先让就发话说,这些影视剧组都是他邀请来的,以后还会邀请更多的剧组,争取拍一部和鹭寨直接相关的电影或是电视剧,要用全国的名演员出演,演飞机卵、演吊毛、演久贵、演塘颂,演老瓢怎么打了匡其……
要找人演你不?韩先让跟村里人这么说,村里人总要这么问。韩先让就不吭声,于是,总有明眼人接着说,韩老板可以演他自己嘛。
韩先让又接着说,要拍出这么一部电视剧,鹭寨的旅游就算是铁板钉钉,全国闹响了。韩先让还说.到时游客肯定人满为患,为保护村子的自然环境,还得制定游客限入制度,每天只接待多少人,要是超出了,对不起,站售票窗外面争取明天的名额。
现在,但凡韩先让说话,别的人总是肯信。问他几时拍,他说正在找材料,找故事,不急的。你看这些电影电视剧,真能拍成,故事都是从上千部征稿中挑选出来的。拍成一部,准要死掉999部。要搞一部作品,哪是这么容易的事!
我想,因有影视剧来鹭寨拍摄,韩先让找文化的灵感被打开了,他觉得应该依赖一部片子,把鹭寨的旅游做大做强,就像《少林寺》将一个和尚庙变成了上市公司,就像《芙蓉镇》造就了王村的旅游。一部电视剧,可以给鹭寨造就出一批名流,让这穷乡僻壤成为名流出没的村庄。
有一阵他见到我,就聊这个事,目光远大。我估计至少几百万才能考虑这种事情,他的脸色唰地又暗了下去。
那些剧组进村,韩先让就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围着剧组的人团团转,主持接待工作。而村主任村支书,都像是他的副手。
来鹭寨拍摄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剿匪的题材,电影叫《追歼狂魔十三年》,在鹭寨取景不多,拍了后鹭寨人没在电视机里看到。
电影拍过以后,鹭寨人老是念叨这片子,说那导演当初答应拍好了要送片子来鹭寨的,要在小学操场上连放三天的.现在影子都看不到。一个导演,怎么能把屁股当嘴巴呢?村里人去找韩先让,既是韩先让联系来的剧组和导演,那这后续的事情,韩先让也该去理一理。韩先让一味地说忙,说那边联系不上,说自己也在找那片子,找到了就拿来放给大家看。
我去鹭寨,对那电影念念不忘的人还揪着我说,你碰见那个杂种导演了,提醒一声,说过的话别赖皮才是。我说,那家伙不是住在佴城,住在北京或上海。他们说,你要是过去了,哪时碰见他也提个醒。我又说,即使去了,也未必碰得到。北京上海人多街多,住一个城里,一辈子碰不上回面也相当正常。
一辈子都碰不上,那里住的是人是鬼?
在北京找个人,就好比在鹭寨找只蚂蚁!我总是要打各种比方,他们才搞得明白,噢地一声,不再往下问了。
一年多以后,我才在长沙定王台音响摊上看到了这片子,电影已转成VCD,两张碟打折卖五块钱。没想在长沙就碰到这破片子甩卖,倒是省了很多事。看那摊上这片子堆得最多,估计是卖不动,一讲价,十块钱买了三套。里面有鹭寨的风景,我打算拿回去给鹭寨的人看。
我想那编剧语文还是学得不到家,取个名字,读起来就别扭。 “歼”字是个瞬间动作,和后面“十三年”搭配不上——歼一个人,不管用刀用枪,即便是用榔头或者洗衣棒槌敲击,十三年了才将之“歼”死,这效率真他妈低啊,简直有损解放军的威名,这片子能有什么看头哟。叙事·名流出没的村庄换是“追踪”或是“追捕”,还来得妥贴一点。编剧就这水平,这片子确实怎一个臭字了得。故事根据20世纪50年代追捕大匪首秦勋杆子的史实改编而成,有一部分镜头是在佴城拍的,但导演真够漫不经心,电影画面里,电视天线、空调外机、霓虹灯、大理石墙砖、楼顶上的移动天线架时不时暴露出来。更有甚者,匪首在逃跑的过程中,竟然顺手操起一根桌球杆子,反手一甩,用粗的一头打昏了一位紧跟而至的解放军同志。这破片子,夸它是穿帮大全,一点都不冤枉。
这电影在鹭寨拍的时候,用不着请群众演员,因是追残匪,残匪就一公一母两个人,土匪用不着太多的人演,而解放军,犯不着找群众演员,部队总是喜欢配合剧组。
韩先让虽然鸡胸驼背,却有较强的表演欲望,人越多越能来事,鹭寨人便夸他,出得场合,见得世面。在陪同剧组的时候,韩先让老是缠着导演,要他给自己一个角色试试。他巴不得自己在银幕上露一露脸,哪怕几秒钟也行。导演来鹭寨后,不但不必掏场地占用费,韩先让还把导演当成领导,鞍前马后地围着导演跑个不停,相当地恭敬。他一再请求,导演不好意思怫逆了他的心思,就要编剧临时加—个细节,安排他演—个小匪。
某次,匪首去镇上购货身份暴露,即将被抓的危急时刻,韩先让扮演的忠义小匪就出场了。韩先让用歪斜的肩膀将匪首顶上墙,让他翻墙逃逸。这时,韩先让有一句台词:龙爷快点走,不要管我!那编剧不知哪根神经搭错,将此处情节设计为:匪首被顶上墙头后,不顾解放军在百十米外喊着口号放着枪,竟然含情脉脉地看了韩先让一眼,然后掏出大肚匣子,仔细地打了韩先让一枪。这简直毫无道理,解放军转眼就到了,小匪把在后头可以拖延一下时间,这匪首哪来的心情将小匪一枪打死?编剧是想表现匪首的凶残,还是弱智?匪首若是个弱智,成千上万的解放军足足追歼了他十三年,这算什么情况?
反正,韩先让还是很高兴,承受了含情脉脉的一眼,死相无怨无悔。死的那一下,又抢到近一秒钟的正面镜头。这场戏拍了以后,韩先让又多了一个绰号“猪脚”,谐音“主角”。
我在长沙淘来了片子,把这片子放到影碟机里耐下心看了一遍,不但看到数不清的穿帮,而且看得出来,韩先让八成是看过这片子的。正因为已经看过,所以不肯拿出来让鹭寨的人共享。凭他的能耐,有心去找的话,不可能找不到这部破片子。这片子里,他演的那一场戏根本看不见了。也许在当时,导演便用眼神或是手势示意摄影师,忽悠那家伙,不必真的开机,不要浪费国家的菲林。也就是说,在鹭寨韩先让享受“猪脚”之名,是因为大家没有看到这部电影。
紧接其后,鹭寨拍摄的电视剧叫《武陵往事》,集数不少,在鹭寨取景也多,尤其是打仗的场面,十有七八都是到鹭寨的林场,几座较大的坡头,还是在下面江边拍摄成的,久贵他们的酒店,也被拍成了土匪的联络点。剧组进了村,不光找景拍戏,还在鹭寨里找群众演员。这片子和别的很多剿匪题材一样,都是描写一个解放军特种小分队依靠群众,深入狼穴,分散匪兵,逐个击破的故事。故事中少不了要来一场“无间道”,土匪打入了我军内部,我军侦察员又混入匪帮当值,间谍与反间谍,侦察与反侦察,搞得一帮土匪个个都像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一样训练有素。解放军小分队的由专业演员来演,一色嫩皮嫩肉的英俊小生;土匪便就地取材,在鹭寨招募。导演和副導在鹭寨挑群众演员时,不禁大呼小叫地喊起好来。这里的汉子,随便怎么挑选,上了妆试一试,一个更比一个像土匪,简直可以套用那广告词:在鹭寨找土匪,没有最像,只有更像! 当时是2004年春节过后,雨水还没开始泡湿土地,村里的男人有的是闲情,争着去演土匪。拍电视剧好玩不说,摸枪不说,一天还闹得下四五包软壳白沙烟。
韩先让毕竟和导演组接触得多,有关系,招群众演员那天,鹭寨的男人就喊韩先让帮忙美言几句,以便在电视剧里混上“土匪”。韩先让这一阵特别爽快,总是说,那要得,没得事没得事。那两天,群众演员定下来有四五十人,分属两股匪帮。韩先让答应帮忙的,基本上都进去了,不找韩先让帮忙的,也进去了,比如匡其,不但进去了,而且分到演一个小头目。导演看他一眼,就很高兴,发他一把大肚匣子。阴槽也难得地清醒起来,跑到剧组争当群众演员。他自己说的,几包烟不至于放在眼里,但剧组里那两个妹子真的是蛮漂亮。去当群众演员,就有机会和演员妹子接近,闻闻她们身上是什么样的好气味。他也被导演拽出来,当了小头目,但级别比匡其要低一点,分到一把不长不短的枪。
韩先让忙前忙后,帮剧组拉演员,一个副导演也答应让他演一个小头目,出场时拿短枪。但真的拍起来,他拿到一根烧火棍一样的汉阳造。
他把那烧火棍晃了晃,跟副导说,这个好像不对啊。
副导说,没办法,这是导演的意思。
为什么?
因为你不像,实在不像。当时我没注意,定了妆看看造型,导演不同意。
他说,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以前拍过戏的,有表演经验。有一部电影,我在里面还有台词。鹭寨的人都知道这件事。 是吗?副导说,你先站到那边去,和他们站在一起。你讲的事情,回头我会和导演再商量一下。
他顺着副导的指向看过去,匡其正摇着大肚匣子朝他得意地微笑着,仿佛这回他韩先让落入了匡其手里。现场只有匡其带着的一彪人马,另几拨已经去到别的地方,几个副导指挥着几台摄像机同时拍着。韩先让来了脾气,他跟副导说,你们先商量好了再说吧,我不急。
那好吧,副导很忙,掉转头去干别的事。
韩先让演电影的事鹭寨人都知道,在电视剧里要不到角色,是他自己说给我听的。他引我为心腹,说的时候还有点纳闷,怎么后来电视剧组的人就没来通知他去拍戏了,像是彻底把他忘了。他喃喃地说,我算看明白了,这些外地人都是白眼狼,用得着我的时候就用我,用不着的时候就不用。我听他说得仔细,忍住笑,心想在那个剧组,一个群众演员耍大牌的段子,肯定已经被他们说得很溜了。韩先让这样的人,剧组里那些走南闯北的家伙以前肯定从未见过。
过不久,大家真的就在省台上看到了这部电视剧,每天黄金时间两集连播,收视率一度攀升得很快。那一段时间,鹭寨很多人吃了晚饭,就锁定省台看那部电视剧,仔仔细细搜寻着自己的脸孔,唯恐遗漏。
2004年7月,韩先让还结结实实、毫厘不爽地拍了一回片子。这一回确实是韩先让邀来的,且是我帮的忙,我也就全程参与。佴城古街子上姜糖作坊的生意好了起来,各家各户争相创牌,一创都是百年老店。有的作坊生意一天天好起来,还想到做大做强,就掏钱请报社,请各地电视台来做节目。有一天江顺生打我电话,他现在到省里一家报社搞经济版块,被一家姜糖作坊请来搞宣传。我请他宵夜,他拉来另一个姓陈的朋友,是给中央台某套节目干活的,所在的栏目叫《乡土》。我聊起鹭寨搞旅游的事情,那姓陈的朋友聽了有兴趣,说想去看看。我还以为他喝了酒瞎说的,结果第三天,他们给一家姜糖坊拍好了一个软广告,真就打起我的电话,说要去鹭寨看看。
去了以后,打算就在鹭寨找题材,做一期节目,不收钱。
栏目组除了在鹭寨抓拍风景,还要拍一些民俗性的东西,这是他们栏目的宗旨。找来找去,想到了傩戏,久贵上节目唱山歌定下来了,还有就是搞一场土家风俗的婚嫁。哭嫁这事,我小时候在鹭寨确实见识过,夜里走在石板路上,听见有哪里飘来凄凄厉厉的哭声,一时吓得毛骨悚然。久贵告诉我是哭嫁,用不着害怕,扶着我走。哭嫁时,那嫁娘不但要哭得伤心,还要一边哭一边唱。这时通常请个通法术的婆子,用不着教,就坐在嫁娘身边家长里短地扯一阵闲话,那新嫁娘不知不觉就哭了起来。婆子再施一道咒,那嫁娘一边哭一边就唱起来了,怎么唱都押得着韵,像是有另一张嘴巴附在她脸上。
哭嫁时的哭,是真哭,那婆子真有法子让嫁娘越哭越伤心,仿佛嫁人是触了八辈子的霉头。妹子哭得差不多了,婆子又施一道咒,那听着简直无法自已的哭声刹那间就顿住了。哭声仿佛是水龙头里放出的水,婆子想几时开就开,几时关就关。
关于这些法术,没见过的总是不肯信,但我亲眼见过。比如说给小孩压惊,佴城人说是“揩吓”,请个道行没几天的人就能做,烧几根香几张纸,念一通咒语,百验百灵。我家侄女两岁时的一天,傍晚看见黑猫,夜夜梦惊,彻夜痛哭。父亲请了屠宰场里一个懂法术的朋友做了“揩吓”,立竿见影,当夜就一觉睡到天大亮。有一次,我朋友满崽跌断了腿骨,中医院帮他治,上下两截骨倒是接上了,但接面不平整,有突起,走起路来,不仔细看不瘸,但仔细看,总觉得和正常人不一样。我父亲介绍他去樱桃坳,那里有个姓冉的虬须汉子会治。只是提两瓶劣质的酒上门去,冉胡子那一夜做完法事以后,在满崽腿骨上揉了半小时工夫,满崽那条腿肿了起来。到第二天清早,一消肿,那腿骨接合面的突起奇迹般找不到了,摸来摸去都是一条整骨,根本不像断过。冉胡子是老光棍,我当时特别想学来这一手。冉胡子不肯带徒弟,说其实很简单,就靠一句咒语。等他老了,要有人肯帮他养老送终,他会忍着最后一口气把这咒语传下来,几秒钟就能让徒弟出师。他说若干年前,这本事也是从另一个老光棍那里学来的。我就不多言了,看样子冉胡子是打算传给下一个光棍。
那次中央台的人来鹭寨拍节目,要找人哭嫁,费了好大的工夫。懂得引导新嫁娘哭嫁的婆子已找不到了,以前哭嫁过的妇女们,根本记不起来当时哭了些什么。当时都是被懂法术的婆子引导着哭出来唱出来的,舌头仿佛不是自己的,过后也就彻底地把哭嫁的本事还回婆子。当年嫁人被说成很苦难的一件事,因为婆婆可以打骂媳妇,现在不行了,婆婆看媳妇脸色的越来越多。现在的妹子都不哭嫁,她们都急不可待嫁过去享福,实在悲戚不过来。以前哭嫁,是嫁得远的妹子可能好多年都没能归省一次,现在交通发达了,要是嫁过去和老公吵了架,分分钟都可以跑回娘家。环境不同了,哭嫁变成毫无必要的一件事了。 韩先让要在鹭寨搞出点文化的东西,韩发有就问他,黑苗行不行?韩先让觉得黑苗太薄了点,他几乎没来得及捞到任何名气,就意外地失踪了。韩发有不那么看,他说,那是因为他写的时间不长,失踪得太早,而且没有人提起他。什么叫名气?就是要被人不断地提起。要是没有一个人率先提起,怎么会有更多人不断地提起?
韩先让有些不敢相信地看看自己的老子,然后说,你还想炒作黑苗?
炒作?随便你怎么说吧。黑苗是个好人,有文化,为了搞事业可以不怕死。现在我们村子篦几遍,未必再篦出一个黑苗。
你到底想怎么搞?是到榆树底下,天天跟寨子里的人提黑苗,提来提去,让别人都把他想起来?
光在鹭寨提他有什么效用?要对你的旅游有帮助。我这是在帮你着想。韩发有说,他想把黑苗的那个破院子买下来。他又说,我知道的,1993年,是继川买下黑苗家半边院子,只花了几百块钱。
韩先让也记起这事,他说,好像是黑苗寄他的稿子都没邮票钱了,才卖了一半的房子。
韩发有说,是的,其实继川也并不要那房子,说是买,其实是帮忙,那半边房子买过来,一直废在那里,根本用不着。再摆下去,那房子也彻底坏掉了。
鸡毛只买了半边院子,另有半边已经无主了,你现在跟谁去买?
你们小一辈的,不要喊人家坏名字。韩发有说,黑苗家里已经没人了,继川买来一半,另一半肯定也是由他做主了。要是你没意见,我去跟继川扯—扯这事。 你再拼老命把黑苗吹上天,我看也不能帮我旅游增分量。韩先让说,不过,现在有旅游了,外面的人来了,那幢房子靠近石板路,辟开了是能当门面的。你去问问价,要是价格合适,买下来还不错。
韩发有做事性急,赶紧去寻陈继川。陈继川和黑苗陈继楼是同一个爷爷的,这一条线下来就他俩挨得近。陈继亭,还有前任村主任陈继善,虽然字辈相同,但与黑苗同的是一个太爷爷。这么算下来,黑苗没有卖掉的半个院子,陈继川也能做主。这些乱七八糟的情况都考虑周到,韩发有才敢盘算买房子的事。
那破院子一直空在那里,要是韩发有不提起,陈继川都打算将它忘到脑后了。一经提起,他就知道,肯定韩家人想在那里辟出门面做点买卖。旅游开始以后,沿着主街的好多户人家,都把临街一面的墙打穿了,打起货架做生意,或是开饭店餐馆,赚游客的钱。其实生意并不怎么好,游客的量顶够撑起三四个店面,但最近鹭寨已出现十几家。陈继川属于遇事情往坏处想的人,他始终认为鹭寨的旅游搞不长久,韩先让蒙人的这一套,迟早要破产的,也多亏了他有这种心思,韩发有要来买那个院子,他毫不犹豫地就说卖,大起胆子喊出四万块的价格。这个价格已在韩发有的估价之中,他忍了一忍,将价格还到三万四。
这笔买卖谈得很顺,韩发有隔天就跑到界田垅去拿钱。他能生出韩先让这么个企业家,自己也是有些商业头脑。他一个人,不打牌不抽烟,几乎不花什么钱,手头有积蓄,而且父慈子孝,韩先让这些年给他的零用馋坏了村里别的老头。三万多块钱,几捆票子,他拿回来径直奔陈继川家里去,把钱码在桌子上,陈继川又改变了主意。
韩发有手脚这么快,就是怕夜长梦多,会有变故。但只一天时间,陈继川就变卦了,他始料未及。陈继川虽然爱发牢骚爱讲几句怪话,总的来说,还不是一个说话放屁的人,韩发有始料不及。
陈继川说,不是我的事,我大崽子晓得了这事,他不同意。你晓得,现在的事情年轻人说了算,老的要看小的脸色。发有,你要晓得,现在事情整个都颠倒过来了。陈继川说起此事,也是相当地无奈,面带隗疚之色。
志国是怎么想的?
志国就是陈继川的大儿子。陈继川说,等下他就回来了,你有事和他说。
韩发有以为志国会把价钱提起来,他倒是不怕,因为他估计志国再怎么抬价,也不能抬过他老子一开始报出的那口价。韩发有和志国面对面的时候,志国还是一贯的性情,没有多费话,摆明了告诉韩发有,黑苗叔的纪念馆,我也想搞,我一直都有这个想法。
不是我想到了,讲出来了,你才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吧?
韩发有见谈成的事要黄,心里急。志国不急,要韩发有跟着往他家里去。他家离得不远,韩发有跟着去了,志国从屋里翻出一摞一尺多高的笔记本、抄写簿一类的东西,堆在韩发有眼前。他说,你看到的,我也爱写,一直都在写,黑苗叔的书很多都在我这里。
韩发有说,写写日记,跟搞文学是两回事。写日记是一种习惯,应该算是好习惯,让人晓得钱是怎么花掉的。但搞文学不是这样,黑苗只在《佴城日報》副刊上发表过两篇散文,千把字,没你这么多,但我每一个字都背得下来。那才是文学,他的文章影响了我的一生。要是他来得及再发表一篇,那么我脑袋里就能记住六篇文章:老三篇,加上黑苗的新三篇。
韩发有讲这些话的时候,似乎想用一种庄严甚至肃穆的语调提醒志国,给一个人搞纪念馆不是开玩笑的事,可不能嘴皮子一哆嗦就说出来。这种事,需要一些发自内心的东西支撑下去。
那你背一背咯。志国似乎不信。
那我就背《记忆深处的一头牛》!说到黑苗,韩发有可不含糊,张开嘴就能背诵。他用呆板的声音背了起来:从我出生到现在,一个农民,肯定是要和几头牛处下感情的。现在,我每天放着家里的水牯,就总是会想起二十年前那头黄牯。它是累死的,而我一家人活到了现在。它是为我们一家累死的……
志国一张嘴,把韩发有的背诵声音拗断了,接到自己这边……那头黄牯是我九岁那年买进家里的,我九岁那年天寒地冻,真话坳里的杉树被冰冻劈断了一半。这个时候买牛犊子不容易养活,但价钱因此便宜了起来,于是我家拥有了第一头牛。一个农民家庭,拥有了牛,就是拥有了生活的希望,从牛进家门那天开始,父亲就盼望着家里的日子好起来。家里依然穷,但是父亲烟杆里喷出的火星都比以往欢快了。父亲看着牛的眼神,分明和看着我时一样地慈祥,那分明也是他的一个儿子……
韩发有开了个头,志国眨眨眼睛流畅地往下接了起来,两人像是地下党对上了暗号,嘿嘿地笑起来,并努力忍住不去握手,不互称同志。——不知哪家小孩从外面带来的说法,说现在不兴喊同志了,喊同志就是摆明了想嬲人家屁股,是丑话。和男人不能喊同志,就像和妹子不能喊小姐。因为消息的通畅,鹭寨的人现在也和外面的大形势保持一致。 志国还说他保存着黑苗的不少手稿,包括卖了半边屋子当邮费到处寄的那部书稿。韩发有不肯信,志国就拽着他手往里屋里拖。他从床下翻出了不少有年月的老纸头,厚厚的几摞,每摞都少不了两尺多。纸多是三十年前佴城本地出产的信笺纸.纹路粗重,色泽老黄,刚拿出来,志国只是多打了几个喷嚏,纸朽化的部分就变作灰尘,在屋子里弥漫起来。看着这糙纸老旧的模样,韩发有就知道错不了,肯定是黑苗的东西。
在一片灰塵飞舞中,韩发有像是看到了一堆出土文物,价值待估。
好的,这些稿子既然都在,纪念馆看样子是不缺内容了。志国……黑苗不是名人,他的纪念馆不一定能赚钱,甚至百分之九十是要赔钱。我知道这个主意不是你先想到的,是从我这里知道的。我不骗你,我要买下黑苗的房子,其实心里头毫无把握。要是赔钱我也会干的。韩发有嚅了嚅嘴说,志国,要是你愿意我们一起搞吧,你出房子,其他的钱我掏。
志国狐疑地看看韩发有,沉默一会儿,还是把头点了一下。
我被韩先让拽到他家里吃饭,知道又有什么事要扯着我参与。果然,韩发有说要给黑苗搞一个乡土作家纪念馆,肯定有不少涉及文字、文案的事,要我帮帮忙。韩发有表示会给钱,我说不要给钱,我就喜欢做有趣的事情。
难得你有这样的心思。韩发有又说,你现在不是想走写文章吃饭的路嘛,黑苗说不定会保佑你出名发迹的哟。
韩发有见我爽快地答应下来,心情不错,抿了点小酒就开始详细地讲起这个过程,从想法的形成,到和志国交涉的情况。包括志国说的每一句话,他都费力地回忆着,摆出一字不漏的表情复述着。虽然,我知道志国的原话他大概记得毫不准确。一个人要将生活中那么多无关紧要的话记得一字不漏,那他得多累啊,搞成神经病也说不定啊。
但是,韩发有的表情不停地跟我强调着:原话就是这样!
鹭寨素有这样的传统,人们聚一起说起话来,眼角眉梢,皱纹深处,都浸润着口耳相传才有的趣味。村子里喜丧嫁娶动土起屋等事情,或者牛发骚情狗走草的事情,母鸡下了双黄蛋的事情,母鸡报假信不下蛋的事情,野猪进村偷着爬家猪的事情,很快都会尽人皆知。我看多了这种表情,甚至怀疑,人们对这些事本身已不感兴趣,不管什么事,无非都是一再地重复——他们只是需要彼此之间那种表情的交流,仿佛那种惯有的表情不变,人们才觉得,这日子还正常着。
韩发有说话时,我和韩先让不吭声,韩先让甚至直接摆出一些不太耐烦的表情。我俩随便回应一下,都有可能让韩发有将讲述延长半小时。韩发有说完了要说的话,也吃完了饭,起身拍拍屁股去外面转一圈。等他走了,韩先让才说,志国倒也贼狡猾,一听到风声就以为是什么赚钱的事,不肯卖了房子。但听到我爹讲出搞纪念馆的想法,他一颗脔心肯定凉下了半截。一看没什么大搞头,他才愿意和我爹合搞,走一步看一步。
我说不会吧,他会背黑苗的文章咧。
背黑苗那两篇文章有什么奇怪?鹭寨里多的是人会背黑苗发在副刊上的那两篇文章,《记忆深处的一头牛》《一件真实的事》,这两篇,我都能背一些段落。
真的吗?你要是不信,去问你三叔,问你爷爷,搞不好他们都能记住。
我还是不信,难道鹭寨的人都吃饱了没屁事干?晚上住三叔家里,找三叔一验证,他说他记得,久贵也说他记得。两人都摆出背诵的样子,出入很大,但文章大概的意思他们都记得牢,根据这大概的意思,他们便摆出一字不差的表情任意发挥开了。
黑苗那两篇著名文章,一篇是写那头黄牛帮他们度过了最灾荒的年月,那年,此牛若不累死,必有家人饿毙;另一篇是写一穷困潦倒的人家,在“文革”结束后仍然坚持每年更新龛上的毛主席像,坚持了几年,这日子果然一年一年好了起来,从此以后,这家人用毛像裱墙,走进他家一看,情形蔚为壮观。
三叔告诉我,这也没什么奇怪,村里不少人是记得黑苗的文章。不为别的,而是没法不记住。当年,黑苗逮着人就念自己的文章,一开始大家听着头疼,但黑苗不依不饶地念,谁不肯听他就不放人家走。因为他有点神经,大家只好顺着他,硬起头皮听。听得太多,耳熟能详,不少人干脆就试着背诵,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大家再聚在一起瞎聊时,就多了一个乐子:比着背黑苗的两篇文章,看谁记得更牢实,记得一字不差。甚至,还为这个打起赌来,赌一支烟,一顿饭,或者记得最没准头的,被大家扯手扯脚“打油槌”。
无怪乎哉!这一下我弄明白了,鹭寨能有那么多人背得出黑苗笔下的字句,叙事·名流出没的村庄原来是黑苗本人不断强化而得来的结果。于是乎,我脑子里忽然有了个模糊形象,黑苗在村口槭树底下守候着来往的人,见着某人,他就笑脸迎上前去,像城里广场上推销洗发膏的小伙子一样,走过去和对方搭讪。黑苗的声音也许不大,但背出的每一个字都铮淙有声,让听的人觉得有东西敲在了自己心坎里……在这种声音营造的气氛当中,不小心坐下来的人对黑苗既怕又敬,走又不敢走开,多听得几次,按捺不住就跟着黑苗的声调念了起来。黑苗发现听的人跟随自己念着,忽然顿住声音,嘉许地看了听众一眼,搞得对方心头腾地热了一下,再往下跟着念,仿佛口舌生津……人要沾上某种瘾头,其实很是容易。任何事情都蕴藏着成瘾的可能,比如朗读与背诵。
我想,黑苗身上具有某种蛊惑力、煽动力。很多能力其实都是与生俱来,很多人一辈子未必意识得到,黑苗不但知道,而且运用得淋漓尽致,晓得用自身的魅力去打动别人;情感的打动不起效用的时候,他也l董得适可而止地威吓一下。
月光下,韩发有和陈志国走进三叔家的院子,把我叫出去商量事情。现在,他俩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有什么事情都商量着来,因此也贴得近了,随时走在一起.随时打起商量。他俩打算请我全程参与到黑苗纪念馆的筹建过程当中,他们不知道这叫搞策划。自从我把下面的黑潭命名为大峡谷,并产生实实在在的商业效应以后,鹭寨的人就对我信任起来,对我的能力有了拔高。甚至,吊井的父亲常永赞有一天还把我拦在路上,问我会不会算命。 纪念馆的事情不是一两天搞得成,韩发有说给我三十块钱一天的薪水。志国跑去厕所的时候韩发有还告诉我,志国起先不同意开这么多,在鹭寨请人抬岩只要二十块钱,但韩发有认为懂文化比抬岩值钱,所以加了十块。志国拉着裤门走回来,我跟他俩说,我不要薪水,只要管烟管饭就行。韩发有就说,好样的,你真还有点像黑苗,他这个人不谈钱。
我问,黑苗到底怎么样?
他不像个鹭寨人,跟你的味道有点近。韩发有借着月光打量着我。我聽出他的逻辑来,世上的人可分为鹭寨人和不像鹭寨人的人,那些不像鹭寨人的人,因具有了这一相同的秉性而被韩发有混淆起来。
别说,你们是有几分像咧,都会写东西,能不像?志国补充说,只是,黑苗叔个子特别高大,我只齐到他胁夹窝底下……
韩发有说,他也不是特别高,只是那时候你还小。
我是欣然接受了他们的委托,给纪念馆提下了一堆具体的建议,包括场馆的设计,陈列品的摆放,灯光的设计,花钵子的摆放,花钵子里种什么样的花。韩发有、陈志国都要写怀念黑苗的纪念文章,这样的事情他们也只会动嘴,整理成文也是我的事情。我有采访韩先让的经验。当年用的小录音机早就当垃圾扔掉了,但韩发有还记得那东西,他觉得非要把录音机摆出来,那架势才像是采访。我说这个不要录音的,你说给我听就行,我拣有用的记下来。但是,喜欢搞形式主义的不光是领导,韩发有竞也喜欢搞出煞有介事的模样,要韩先让从城里买了一支式样既笨又丑的录音笔。我敢断定,这录音笔在大城市里已经当成过期商品退货下架了,但在佴城,这玩意儿说不定还享受着新品上市的待遇。
于是,录音笔自顾去录,我自顾去听,时不时在纸上写写画画。其实我可以一个字也不记,事后照样写成一篇文章。但现在韩发有摇身一变成了我的雇主。
除了这两个老板,他们还找另外一些当年受过黑苗影响的人,一起来回忆,一起来缅怀。这仿佛也是能上瘾的事,一开始有些人还好不意思开口,慢慢地就抢着对录音笔说话了。
在他们的讲述中,黑苗,即陈继楼的形象被我一点点拼凑了出来。黑苗属狗,1958年过苦日子时生的人,他们那一拨因一生下来就碰上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个个打娘胎里就带来营养不良的体征,矬了的一窝一窝。偏这黑苗天生大个,不吃食,顺着风长,四五岁时高同龄人半头,到八岁时就高出一头,成了孩子王,村里比他长三岁的小孩都爱跟在他屁股后头行事,他也满腹韬略,带领那帮小孩,指哪打哪,翻葛根、找地枇杷,或者去人家地里刨红薯扯白萝卜,屡有收获。跟随他的小孩见得了好处,自是跟得紧,鞍前马后,寸步不离。幸得黑苗在识字发蒙后便爱好上了文学,八岁在村小读二年级时,写第一篇作文,即被老师陈孝法(黑苗之父)惊为天人。该作文只一百余字,题为《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名叫鹭寨,鹭寨里有我很多亲人,我母亲和我父亲,和别的人。我父亲是个老师,我母亲是个农民,他们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用一辈子辛勤的汗水建设我的家乡鹭寨,也建设他们自己的家。我是这个家中最幸福的一员,我为我的父母和家乡感到深深的自豪。长大以后,我要继承父亲的革命理想,当一名作家,歌颂我的家乡鹭寨。这是父亲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以后,鹭寨永远都是我笔下开满鲜花的地方!
写这篇作文的本子还在的,纸页当然黄得一塌糊涂,字迹也漫漶不清。能保存如此之完好,仿佛黑苗这个人自小就被认定是要被纪念的。陈孝法写了不少批语,批语里甚至写了“乳燕初啼振林樾,雏鹰试翼排云宵”、“有奇志千山自度,怀壮心万事皆成”。这短短一篇作文的批语大概是原文的三倍。不难看出来,陈孝法写批语时手都抖动不已,儿子这一百多字,就让他看到自己一辈子实现不了的愿望后继有人,而且也不再渺茫,眼前已经看得见喷薄欲出的一轮太阳。那时候“文革”还没搞事,革命的浪潮还未掀起,陈孝法就先在鹭寨掀起了一股宣传儿子黑苗的风潮。陈孝法也是逮着人攀谈,一遍遍地跟叙事·名流出没的村庄人背儿子那一百多字,并细致剖析着文中的微言大义,特别对最后一句赞赏有加,这卒章显志的一句,平中见奇,真情实感在片纸只字间一泻千里。陈孝法硬是要把听的人搞得不停点头连连叫好方才罢休。半个月下来,这篇文章一百多个字便像碑文一样刻在了鹭寨很多人的心里,纵是不识字,有时候也能将这文中的字句脱口而出。
比如说,那以后,有人问常永赞吃饭了没,他光回答吃了,还打不住,后面无端地加上一句“嗯,我是这个家中最幸福的一员”;有人邀宝盖一起下地干活去,宝盖嗯的一声,然后憋不住地说, “我为我的父母和家乡感到深深的自豪”。这些人,背了黑苗的文章字句无处安放,经常鬼使神差从口中抛出来,用得驴唇不对马嘴,或者歪打正着。
不难看出来,这第一篇作文,就给黑苗此后的道路奠定了基调,埋下了伏笔,他父亲居功至伟。黑苗的身上确实布满了他父亲陈孝法的影子,他向身边亲友传播文学的方式,也是从陈孝法那里承袭过来的,说是有家学渊源应不为过。
黑苗读到初中便没有往下读,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闹得厉害,黑苗一得空便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开始了写作生涯。他虽然被取个绰号黑苗,家庭出身却是根红苗正,他不去招惹革命,革命也不来招惹他,两相为安。20世纪80年代初,二十多岁的黑苗终于修成正果,在《佴城日报》副刊上发表了第一个散文《记忆深处的一头牛》。此后很长时间,虽然屡屡投稿,好运气似乎突然吝啬了起来,之后很长时间内,投出的稿子无一中的,甚至编辑都没给他寄写了鼓励之辞的退稿信。黑苗心态倒还好,没有遭遇什么“影响的焦虑”,发表不了可以去干别的事,比如将这篇文章在鹭寨普及起来,像当年陈孝法炒作他的第一篇作文一样,不厌其烦地跟人传布,直到很多人对这篇文章的熟悉程度不亚于老三篇,方才罢休。过得两年,他再次在《佴城日报》副刊上发表了散文,且得到编辑的鼓励,要他继续写,继续投,争取成为副刊力推的重点作家,甚至许诺,只要专心跟着副刊编辑的指向走,每年都会获得去佴城改稿的机会。
但黑苗此时有了更大的志向,对在副刊上发表豆腐块不再有丝毫兴趣。这两年中他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著和国内文学期刊,得来醍醐灌顶般的领悟:写这些小豆腐块只是雕虫小技,再搞下去无异于浪费文学生命,要搞就搞一个大东西。当时陕西一位作家写的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开始面世,市面上的反响很大。黑苗买来头两卷看了,感觉文字功夫不过如此,只是写得厚实而已。他遂决定开始写一部没有尽头的小说,尽量地扯长,将自己所有的经历、感悟都倾注到里面,死了就靠这个当枕头。他开始闭关写作,受当时气功风潮的影响,写到他认为关键的段落甚至会辟谷,什么也不吃,光喝水,企图接引神秘的力量,引导自己能写出化腐朽为神奇的文字。 陈孝法一直是铁了心支持黑苗走文学创作的道路,只要黑苗愿意写,别的什么事他都替儿子干。鹭寨的人结婚早,鹭寨的崽儿一般不满二十岁便蹿到周围四乡八寨招惹女孩。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同样的,这光棍多的寨子,年轻后生也多了一份心计,不须人教就知道先下手为强的道理,要不然,那些老光棍便是活教材摆在眼里。下手快,能结的便结得早,不结的便永远结不了。黑苗过了二十五还没有表现出对异性的任何兴趣,每天只顾看书写字。别人提醒陈孝法,儿子的婚事要是不办,那他就欠下一桩事体没完成。陈孝法也看得开,说不急不急,动脑子的人当然不比下地干活的人,看似轻松,其实更耗精力,娶妻生子的事情,自然会比别的人拖后一步。到黑苗二十八岁时,别人提醒陈孝法,到这岁数总得见着些动静了吧?黑苗一晃眼就奔三十去了。陈孝法这时强自镇定,说再等等,男儿家只愁功名无着,哪愁妻儿不来?黑苗三十以后,写起东西越来越安得下心,甚至脸上时而浮现入定的神色。这倒是陈孝法乐得看到的,但黑苗时而搞辟谷活动,死活不肯吃饭,陈孝法便着慌了,开始怀疑儿子是不是出现了精神问题。这时候陈孝法才想到必须给黑苗找个女人,女人往往是良药,能治愈这小光棍身上诸多毛病。陈孝法分明记得,自己在同龄人中算是结婚迟的,找到老婆以后,头脑中的想法果然改变了很多,一颗脔心开始一天天平静下来,不再为发表无门而整日忧愁。黑苗生下来时,他觉得自己有了一件真正的作品,看着小孩真实的笑脸,那些虚无缥缈的文学梦想彻底地灰飞烟灭了。 这时候再要黑苗找个女人结婚,黑苗已经懂得用无动于衷来应对了,脸上挂着似乎能够永恒的笑容,冷冷地看着自己的父亲。他把最近写的稿子递过去,他说自己已经写到巴金的程度了,再往下去,写到曹雪芹的程度也不是不可能。他还说,爸,苕种叔说的《水浒传》,我仔细研究了一番,是垃圾。我手头写的这个,再怎么地,不会比那个坏。
听到儿子讲的这些话,陈孝法没有丝毫的喜晚。 那篇没完没了的小说,有一天竟然被黑苗写完了,摞起来有一人高,寄一次要几十块钱。有的编辑部退稿,有的不退,黑苗写信去要,对方还要他自己买了邮票先寄过来。多寄了几次,黑苗索性用蛇皮口袋拎着那些书稿,汇人民工队伍里到处去跑,去推销。后来,书稿被一家出版社寄了回来,但他自己,却再没见回来。陈孝法死在找儿子的路上,回来的是一匣子骨灰。 但在韩发有等人的记忆里,黑苗是以往那些惨淡日子里的一团光芒,他的存在,让人知道这世上还有别的活法。黑苗对人的成分划分毫无概念,谁喜欢文学,谁喜欢跑到他家里借世界名著和文学期刊,他就把谁认作是铁杆兄弟,扯着人家聊文学,聊得一阵全都变成他独自讲课了。他好为人师,但决不装模作样,只是想让别人得到和自己一样多的乐趣而已。黑苗个子大得在鹭寨无人能匹,陈姓又是鹭寨里的主姓之一,他那一身书卷气往人堆里一站,更显得不严自威,不战而屈人之兵。韩发有说,黑苗有一阵,看着还有点像毛主席,像主席去安源时候的样子,像他戴八角帽的样子,长得好咧。当时韩发有他们去黑苗家里借书,和他待在一起扯扯文学,也是寻求一份庇护。慢慢地,受着黑苗的熏陶,倒也真是喜欢上了文学,拿起笔来写一写,才发现文字和词语都是如此滑溜,真要把它们凑在一起表达个什么意思,它们便跟你捉起迷藏。虽然黑苗下死力气帮助别人,但是除他之外,村里再没有人能在《佴城日报》副刊上发出东西。一开始时,韩发有知道黑苗在副刊上发东西,看一看,也不以为意。副刊一个版面是要摊好多块豆腐块的哟。但真动了笔,却死活写不出够上发表档次的文章,这才越来越觉得黑苗那两块豆腐块真是了不起。
《记忆深处的一头牛》!
《一件真实的事》!
后来韩发有终于上了一回副刊,他自己也承认,是黑苗手把手改的。这篇发表出来的小块文章,成了韩发有不可磨灭的记忆。文章题目是《我的写作老师》,写的当然就是黑苗。那张老报纸,韩发有拿出来给我看,边缘风化了似的,参差不齐。文章很短,写黑苗是怎样将一个村的文学爱好者们团结在一起,怎样引领大家阅读和写作。该文末尾还透露黑苗老师自己正在潜心创作一部漫长的小说,小说已经完成的部分,看过的人都赞不绝口。这一部分,写得有点像时下的书评了。
我白天听他们讲述记忆中的黑苗,晚上就在三叔家的阁楼里帮他们写纪念性的文章。阁楼上的灯也有几十瓦,但外面如此之黑,灯光免不了显得暗淡。这样的效果却正适合我写,窗外的漆黑,是城里怎么也找不着的。我想象着当年的黑苗,买来不少书,自己看了还不过瘾,呼朋引伴,不爱看的也被他培养出来。对着那点灯光,我忽然有些羡慕鹭寨曾经的文学岁月。黑苗比我幸福,他有一众文友,别人都敬他如老师。他把一本本书掏出来,仿佛把地球仪上斑斓的颜色掰下来,一人分一块。他的每本书,都有人抢着看。黑苗当年买下的书大都落到志国手里,因搞纪念馆,那些书被陈列在玻璃柜里。那些书如果沦落到旧书摊上,只是几块钱一本,但被玻璃柜装了起来,立马就不一样了,我能从老旧的封面上看到岁月沉淀之美。现在我也买下了很多崭新的书,但从来没人跟我借,仿佛书只能用来摆设,不能借阅。在佴城,我从未找到过能聊文学的朋友。
黑苗阅读和写作之初,鹭寨还没有电,晚上照明,条件好的家庭用煤油灯,差点的只能点桐油。现在,闲来没事,看小说只是众多选择中顶不讨人喜欢的一种,而那时候,白天干活累了,晚上在煤油灯下面打开一本小说,几乎是打开一片全新的世界,自己生活中所有的缺失所有的期望,可在书页中尽情翻找……我不禁有點羡慕黑苗了,他活在属于文学的时代当中,在那个时代,凡能将写在稿纸上的字变成铅字的人,都会被旁人认为有着神奇的力量。即使是一些不起眼,莫名其妙的文章,他们不但阅读,而且背诵!多年过去,搭帮鹭寨搞起旅游生意,现在有人想着要纪念他。他要是泉下有知,也会……
他到底死了还是活着?
这些用于纪念的文章写出来,拿去副刊发表还是很困难,一是我在报社没有关系,虽然我爱好写作,但从未往那里投过稿。我喜欢给杂志投稿,这样如若发表,我将收到有书脊的杂志,越厚实我就越喜欢。二是黑苗自身的名气还够不上让人写纪念文章。 韩发有试图去《佴城日报》买版面,挑其中的几篇和黑苗的一两个未发表作品凑成整版。他想,至少得让整个地区的人都知道,在我们鹭寨搞出了这个人的纪念馆。他未曾想到,一个版面竟然要好几万。
韩先让开发的鹭寨乡村旅游,是佴城最早的乡村旅游景点。开张以后,每天都有稳定的客流量流向鹭寨,门票在开业当年的夏秋之季即提到了58元,照样有这么多人来。韩先让看明白了,票价38元一位不便宜,卖58元却也不贵,反正都是有人说好有人说差,反正门票都是一经售出概不退换,所以票卖38或者58,并无多大区别。
经过这半年,韩先让处理此类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无非这样。那个卖门票的杨妹子也无师自通了一些公关技巧,无需韩先让亲自出面,她也能独挡一面,三言两语地打发掉那些想退票的游客。韩先让马上给这个妹子加了薪,每月多给她四百元,成为轰动鹭寨好几天的新闻。另几个干景点讲解的妹子看得眼馋,也想转过来卖门票,韩先让就开导,你们干你们那行,也有赚头。不要看别人的热闹,摆冷了手里的活计。
景点讲解员和导游不同,导游主要是带客,将游客带到鹭寨来,人头能提25元,韩先让卖出的门票钱,一小半是落在导游手里。带客来鹭寨的导游大都是无证执业的野马导游,在佴城街面上哄到一拨客,至少四个五个带过来,一天的钱就赚足了。野马导游大都讲不好普通话,把游客送到地方,他们拿了钱就走人,要是游客逛完鹭寨还想去别的什么寨,他们才耐着心思坐下来等等。景点讲解员领着游客逛寨子,或者下到江边,游客在商店购旅游纪念品(必须是旅游纪念品,买方便面矿泉水或者风油精不算),或者在饭店用了餐,那些商店饭店都会付提成的。提成按月结,交到韩先让手里,然后韩先让抽两成管理费,剩下的给讲解员。讲解员动嘴皮不说,随时还要守在游客身边,掐着手算账,看游客在这店里总共消费多少钱。这些妹子沦落到鹭寨,操着胶鞋(不标准)普通话当起了景点讲解员,大都找不到更好的活路。以前她们读书的成绩都是一塌糊涂,现在算算小账也头疼。这还不算,账每天算出一大堆,头皮天天都疼,月底的提成却拿不到幾块钱,她们积极性当然就不高,活该看着卖门票的杨家妹子眼馋不已。
鹭寨的旅游生意只要过得去,别的地方免不了就要动心思分割这块蛋糕。佴城属山区,城市都是从山谷中劈出来的,下面的乡村自不必说,处处都有山水。这里的土地以石灰岩覆砖红壤为主,喀斯特地质特性处处显现,村村有天坑地陷,寨寨有溶洞飞瀑。别的村寨看韩先让旅游生意竟然红火,就纷纷揭竿而起,土法上马,搞起了旅游。在他们看来,旅游就好比是炸油粑粑的生意,一口锅一个灶一桶油就能上,本钱小,门槛低。这样的好事情,不为了赚钱,就算让别人不以为自己是个傻瓜,也要跟庄搞一搞。别以为庄稼汉子见识短手脚慢,找不到赚钱门路,那是因为很多庄跟不了,一旦碰上跟得了的庄,那手脚之快,你睁开眼睛仔细看清好了。
自韩先让的旅游生意开了张,这半年下来,佴城的乡村旅游景点壮大到十几家了。在城里,各村寨都抢着好码头摆放宣传牌。路上一走,那种简易的宣传牌子,到处都摆得是。土家寨、苗寨还有峡谷,大概是最常见的几种噱头。峡谷这个噱头,用在佴城乡村旅游领域,我是肇始发端者。因为“黑潭大峡谷”命名以后确实见了效果,游客们凡来鹭寨,都追不及待地要看看“大峡谷”,所以鹭寨人慢慢对我也另眼相看了,他们这才相信,读书还是有用的,读书多了,骗起人来也会多几种说法。
横顺江下游的飞水寨,再下面的江桥村,也搞起旅游来。那一条江,就像一条大香肠,被人割成若干段,分开了卖。每一小段,都冠以不同的命名。从佴城往鹭寨去,沿途的路边,能看见好多块竖立的大招牌。
神秘园大峡谷在这里等了你千年万年!
总要在这里与你邂逅——樱桃坳峡谷!
飞水洞大峡谷,纳山水之灵性,不容你错过!
沙底沟峡谷,今生若是错过,来生亦与你有缘!
还是沙底沟的文案有想法,一条破山谷,也能整出人鬼情未了死活要纠缠的况味来。一条江被截得如此支离破碎,任由各村各寨在自己地盘里闹腾,游客就不爽了。他们游完一条几里长的峡谷,看见前面依然是峡谷,仿佛越走越深,仿佛渐入佳境。游客如来了游兴,还想继续往前走,便会看到一条汉子斜刺里杀出来,拦在路上,禁止通行。
前面是另一条峡谷,想进去的话重新交一份钱。
山和水都是连着的,凭什么前面是另一条峡谷呢?
上面那段是鹭寨的,现在你们多走几步,就到我们飞水寨了,怎么就不是另一条峡谷?
喏,这条汉子冒出来,分明就是李鬼,持着一双假板斧吆喝着,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游客们当然败兴,在这山穷水恶的地方,维权两个字显然是不必提的,哪有心思上前去讨个说法?
这个倒不是韩先让操心的事。游客去不了下一截或者另一条峡谷,返回鹭寨时,也不好以这个理由退票。要是拿这个理由退票,游客显然就是无理取闹了。韩先让认为,总的来说,游客还是很听话的。我虽然没到卖票处与游客近身缠斗,也依然对韩先让的这一观点表示赞同。显然,正因为我们的游客大都具有“很听话”的品质,才会对层出不穷的“景点”表现出巨大的包容,交了钱,只要进去逛一圈,大都认可这是一次消费行为。不认可也不行,反正想要退票,你付出的肯定要比票面金额多出若干倍。
领导喜欢听话的群众,明星喜欢听话的拥趸,韩先让喜欢听话的游客,这都无可厚非,就像我,也正寻思着找一个听话的女友。东风西风,总要一头压另一头的,要是她不能听我话,看样子就只能我听她的话了。
飞水寨、沙底沟这些景点,也不被韩先让放在眼里。这几个村子挨得近,村与村之间沾亲带故的人家相当多,所以各村的旅游经营情况都不是秘密,亲故一碰头,情况全都出来了。鹭寨毕竟搞得最早,也是怪,搞得早生意究竟是要好一点,游客们未必知晓鹭寨是佴城搞旅游最早的乡村,但都鬼扯脚似的往鹭寨赶过来。周边三四个搞旅游的村子总合起来,生意也未必有鹭寨好。 要是往玄了说,鹭寨人会认为,咱们这地方的气性要强于飞水寨、沙底沟或是樱桃坳,所以更有凝聚力,引得来更多游客。这些执果索因的说法,当然总是显得正确。气性这东西,也是欲说还休的,仿佛世上那些隐秘的规律,总是看不见的流动。凡此种种看不见的流动,在哪里聚合,又在哪里散开,没人说得清楚,但必定是有规律,便诹个模糊的名字叫“气性”。 让韩先让担心的是几十里外的书塘镇,那里也有人搞起了旅游,虽然七八月间才开业,但生意好得一下子蹿过了鹭寨。我知道韩先让的担心,那天老瓢請我去到韩先让的办公室里,他正站在桌边认真地审读一堆资料。他的办公室装了空调机,他可以穿一件汗褂子,又披一件衬衣。他双手叉在腰际,看着资料,双眉紧锁,让我想起电视剧里那些军事指挥家。但是,后墙上似乎少一张军用地图。也没关系,桌上摆着一只地球仪。那也是河南人挑进村卖的,很奇怪,这东西居然能够走村串巷地卖。有时候,看着那些小贩挑着的与鹭寨八竿子打不着的货品沿街叫卖,我只能由衷地感叹,人类的想象力真是无穷无尽的。地球仪很粗糙。说不定是乡镇企业制造的,要弄出个球体也许不难,但要将地图搞成球面,并一一贴上球体去,乡镇企业少不了也得搞一搞技术攻关…一
呃,你来了。
他瞟我一眼,轻轻地打个招呼,然后端起杯子呷一口茶。他又对老瓢说,老瓢,去帮小唐也搞一杯茶。我看着他这一番连贯的动作,分明感觉到他和去年,甚至和年初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发旅游和开广告店不一样,需要老板摆出相应的模样,韩先让能够胜任角色的转换。
我不知道从哪一天起,韩先让好像视我为心腹。——不是朋友,而是心腹,这一点我很确定。他有疑心,对自己的岳父都保持着高度警惕。我以为所谓心腹有点像是狗腿子,如同穆仁智之于黄世仁。老瓢其实坐在家里也能拿钱,韩先让说的话绝不反悔,他为鹭寨旅游顺利开张立下首功,就能享受退休待遇。但老瓢乐意跟在韩先让后面,一瘸一拐的样子尤其彰显出忠心耿耿的态度。但韩先让有点看他不起。老瓢帮我拿一杯茶进来,韩先让又说,老瓢,你到村里到处走走,不要让谁家的狗咬了游客。后来我想,大概因我与他无利害关系,不靠他养活,彼此若即若离,而且我又善于倾听,所以韩先让有什么话都乐意找我来说一说。
在我面前,他老是说有事商量,其实只要我听一听就行,该怎么办,他总是已经想清楚了。他喜欢我附和他的想法,说几声好便完事。但这一次,他确实是来找我商量的。他碰到了让他浑然不知所措的问题。
……小唐,我前几天去了书塘,那里的游客确实很多。我去的时候有七八辆大巴停得到处都是,日他娘哎,七八辆。我回来的时候,还有三五辆大巴中巴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书塘。每辆车上少说能屙下来二十个人,对不?我亲眼看到的就是十几辆车,你算算,是不是少不了两百人?
他竟然用“屙”这个词,游客都是被大巴车“屙”下来的。我正在嚼槟榔,这个说法搞得我胃口霎时痉挛了起来。
韩先让顿了顿,又说,我心里有数,现在的乡村景点,能成为我心头之患的只是这个书塘了,别的那些,都没多大气候,我一眼看得穿。开发书塘这个家伙有两刷子,他搞起了一个苗族博物馆,光那博物馆,七八间瓦屋,就卖三十块钱一张门票。他是沾着文化了。现在,搞旅游,都要沾着一点文化才行,要有几个名流才行。一个好的村庄必须要有名流,就像一盘菜里,死活都要放—撮盐。
老瓢这时又走进来,问什么是名流。
名流就是名人。
老瓢又问,那我上次帮你打了匡其,现在村里每个人都知道,都抢着跟我打招呼,我算不算名人?
还差点……再说不是帮我打哦,你记住,是你们自己扯皮闹架,打了起来。韩先让嫌自己说得太多,手一拂,再次示意老瓢离开。
我纵是不认为韩先让有什么高见,也习惯性点点头。在书塘搞旅游的龙老板我略知一二,他从一个局局长的位置退下来,就搞起了生意,开了这家苗族博物馆。我和他侄子认得,好几年前就知道他侄子帮他看守一个“宝库”,里面摆满了和苗族相关的东西。匾额上“苗族博物馆”几个字,是龙老板找中寨走出去的那个乡土文学大师题写的,那大师十几年前已经作古,可见龙老板未雨绸缪的能耐,二十年前还是副科级干部,就考虑到日后自正处级的位置退下来,要弄出这样一家博物馆。相对于其他官员或退职官员操持的权势生意,他搞起一个博物馆,倒显出几分书生气质。
苗族博物馆确实在佴城的旅游景点中异军突起,成为近期的热点。不得不承认,乡村旅游,许多时候确乎就是“一招鲜吃遍天”。
我说,苗族博物馆是个好点子,里面也确实有些稀奇的东西,游容在别的地方看不到。
名流现在我还想不到谁能算得上,但我们能不能搞个土家族博物馆?
我说我不知道,因为我的档案上虽挂名为土家族,但都不知道土家族特有的服饰是怎么样的,真正的土家话又是怎么样的,还有什么样的独特文化。不但我不知道,父亲和爷爷也说不清楚。即使说清楚了又能怎样?我总觉得,如果一定要有人说出来,大家才知道的民族特性,就不成为特}生了,这特性是应该让每个人感同身受,无须言表的。
韩先让又说,前天我也找来几个老头,说起搞土家族博物馆,他们也很有兴致,想到一些东西,都记在纸上了。他说着,拿出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笺纸。我拿过来看看,上面记着很多种物品。字是多只手写上去的,字迹杂乱,前天这些老头凑在一起,七嘴八舌,你想到了写一个,我想到了再续一个。很多字都是错的,用同音字或者不同音的字肆意代替,仿佛人类又回到久远的通假时代。
……连(镰)刀、搭扒(耙)、绳(蓑)衣、犁花(铧)、挖助(锄)、稿助(薅锄)、顶缸(鼎罐)、连夹(枷)、火连(镰)、火钱(箝)、火闪(合衫,一种包婴儿的硬领子棉氅)、火捅(铳)…
我看着这堆名词,几乎没一个是写得完全正确,所以需要我各个破译。我大体破译了一遍,跟韩先让说,东西倒是找得出这么多,但是有哪一件,是只有土家族才有的?他们搞清楚了没有?我看这些东西,全是全国各地都有的啊。
是啊,我也是这样的想法。这些东西堆在一起,那不成了仓库?仓库就是仓库,博物馆就是博物馆,我想它们肯定不能一样。
我为他的高见竖起了大拇指。
但现在问题是……你帮我想想,我们在鹭寨,怎么搞文化,怎么才能往鹭寨旅游这盘菜里再放一撮盐?我们这里的旅游,实事求是地说,有些淡味了哦。 我揣得透他的心思,所以不得不糊涂起来。在鹭寨要搞文化,是比搞旅游难度大得多。搞旅游,风景这东西总是有的,目之所及,一切都是风景;但搞文化,得在具体的文化产品上发挥出来。这个破村子,即便掘地三尺,除了死人骨殖,哪有文化可供出土?
我坦率地跟韩先让说,这可是有点难,无米之炊啊。
韩先让说,其实,只要动足脑筋,我相信总会有。就像《闪闪的红星》那个潘冬子,想尽一切办法,总是能够把盐搞出来。
我说,而且,还不能投入太大的本钱。
要本钱足,我就可以建个庙了,烧香求签的人总会有的吧?但文化这东西,钱多钱少应该都是可以搞的,只要用了心,总不至于颗粒无收。
我没有回话,刚才我以为我揣透他了,但现在我又搞不清在他心中,文化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件东西——方的?圆的?固态的?液态的?半流质的?结实的?滑溜的?
他忽然又说,哎,可惜你还年轻,发表的作品也到不了一定量,也没搞出什么代表作。要不然,可以把你作为乡土作家搞一搞。只要有这么点事实,然后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下去,肯定能把你搞出越来越多的作家味道。
韩老板!承蒙他看得起,我微笑地说,那我们都锻炼身体比命长吧。要是你死在我前头,我就只能对不起了。要是我死在你前头,说不好你真能从我身上挖出些文化意义。
韩先让竟然想到要打文化牌,这在一年前,鹭寨还没有搞旅游的时候,是绝对不可想象的。很多时候,一件事情会带来别的许多事情,任何人都难以预料。
那以后,韩先让花心思在鹭寨寻找跟文化有关的东西,一直无果。他的这种想法,很快就被鹭寨的人知道了。韩先让有的想法,村里别的人不敢掉以轻心,细加揣摩。这一年,大家有目共睹的,因韩先让的经营,这原本鬼不拉屎的穷山村,现在每天都有游客进村,很多人在路边搁个摊,把地里的东西摘下来摆摊上一卖,就有好价钱。嫩黄瓜卖到一块钱一根,烤苞谷卖到两块钱一棒,这钱赚得容易,以前拿起刀子劫道也碰不着人。经过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鹭寨的人都把韩先让当成老板,再有个风吹草动,就纷纷探听风向,生怕有了什么新的机会,晃一眼自己又落了后手。
特属于鹭寨的文化固然不好找,但在鹭寨地面上,新的事物,伴随着旅游业层出不穷地往外冒。那年十一月,丹桂飘香金风送爽的时节,鹭寨出现了第一个带抽水马桶的厕所。
游客们前仆后继(韩先让一旦跟人说起旅游大好形势,就很喜欢用前仆后继这词)地赶赴鹭寨旅游,来人多了,村子里缺什么少什么就慢慢体现了出来。首当其冲的,游客上厕所成了一件麻烦事。鹭寨当然也有厕所,厕所往往也是养猪的地方,蹲坑在前,猪圈在后。说是蹲坑,也显得抬举或者拔高。往往,一个几米见方的粪窖上横放两根杉木,便是蹲坑了。杉木是原木,鹭寨林场里几乎全是杉树和枞树,卖不上价钱,所以就用整根的原木当成蹲坑的踏板。稍微讲究点的人家,把原木斫几斧子,砍出平滑的面,贴地一摆更稳妥;大多数人家,直接放原木上去了事。要是脚踩不稳,那圆木柱还轻微地滚。鹭寨人天天干体力活,马步用不着练,天天去蹲坑就扎得特别牢固,踩在圆木上面,圆木免不了晃动,人却纹丝不动。
旅游开张的头几个月,鹭寨人还没想到厕所可以收费。城里的厕所似乎可以收费,他们知道的,但那是因为城里的粪便没得用,要放大量清水稀释后浸入地下。有一天好几个年轻人聚在榆树下瞎聊,塘颂问我抽水马桶是怎么回事,化粪池又是怎么回事,我知之不详,只能大略作如此说明。塘颂听了后就很惊奇,说那么多人的粪便尿液都往地底下浸,长此以往,我们的地球岂非就是一个大粪球?我知道这样的担心十足多余,但没能力将话题深入以消除他的疑虑。城里的公厕收费可以理解,而在鹭寨,外面的游客不畏长途跋涉,将粪便排在各家的粪窖里,礼輕情义重啊。要是上厕所也问人家要钱,这简直不是人干的事!
鹭寨有个笑话,是说飞机卵的,说他刚进城的时候,有一天上公厕,大摇大摆地进去,出来时有人拦住他,扬了扬手中一把毛票,冲他说,五角。他手一挥,说算咯算咯,莫客气。他还以为人家要给他五角买他排下的这泡热粪,心里正纳闷,城里的粪竟然能卖这么好的价钱,要是每天多憋几泡粪,光卖粪也能在城里过活啊。哪能有这样的好事咯?
即便免费,游客们仍是受不了鹭寨的厕所。人在前猪在后,猪们睁圆了眼看着这些外地人解手时的全套分解动作,游客的心理素质就跟不上来。很有些游客,在这样的厕所里把脸憋得苕肿,也排不出任何东西。有一次,是在塘颂家,一个澳门的游客又遇到用尽浑身的力气也解不出来的状况。塘颂的母亲心好,她说我把猪赶出来,你肯定就能解手了。把猪赶出来后,那游客果然就一泻千里,畅快得很。事毕,他硬是要掏五块钱,塞在塘颂母亲的手里。塘颂母亲十分惶恐,死活不接钱,说,领导,上厕所怎么能收你钱呢?你哪时来都行,随便进去,钱的大大的不用。但澳门人说,就算不是付卫生费,我也要付给你赶猪费。
塘颂正好来了,他帮着一脸诚意的澳门人劝掇母亲,说这“赶猪费”听着还名正言顺,要她将五块钱笑纳了。塘颂母亲得了这五块钱,突然话就多了,此后有好一段时间,逢人就讲起那天奇异的经历,还将淡紫色的钞在人家眼前晃一晃。她喜欢说,塘颂却是个实干的人,他悄悄地在自家厕所边挂起了牌子,上面写着歪歪扭扭的毛笔字:大便小便,都收一块。
村里人围过来看,有的建议他将“便”改成“解”字或“手”字,有的建议将“都”改成“皆”字、“只”字、“各”字。塘颂都点头,但是采纳不过来,所以一字未改。
塘颂家的位置好,在环村石板路旁边,家里的厕所对外开放,明码标价,而且免费供应手纸。游客也怪,明明很多厕所不收费,他们偏就找着塘颂家的厕所去,老老实实掏钱,掏钢镚儿塘颂还不收,没纸币你就憋着,或者上别家免费厕所。在鹭寨,一块钱的钢镚儿奇怪地退出流通领域,游客无论掏给谁,对方总是摇头,只肯要纸币。问是什么原因,得到的回答一律是,容易丢。我也觉得蹊跷,想搞明白为什么钢镚儿没人肯收,费了小半天时间,调查了好多个人,得到的答案仍是那三个字:容易丢! 塘颂家的生意还不错,那些免费的厕所,当然也就纷纷挂起牌子。只需挂个牌子,就能有额外的收入,多好的事情! 再不久,那些挨近环村石板路,仍然提供免费厕所的几户人家,就落单了,别的人同仇敌忾地盯着他们,逼得他们也在厕所外面挂上收费的牌子了事。
就像鹭寨在乡村旅游业中抢了个先手,生意不错一样,塘颂家的厕所,因最先收起费来,所以也就赚得最足,游客们又如鬼扯脚一般,把塘颂家的厕所当成首选。几个月内,塘颂家依靠厕所还小赚了一笔。但是次年4月,有个游客一脚没踩稳掉进了粪窖,捞上来以后,塘颂家光道歉还不行,游客索要精神损失费,开口要几万,最后赔了四千。
塘颂很恼火,那几天他逢人便说,真是奇哉怪也,大不了喝了几口粪嘛,怎么就搞出精神损失了?
游客跌的这一跤,塘颂几个月赚下的钱都瞎进去了。但塘颂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哪桩事情上亏了,偏要在哪桩事情上找回来。既然在厕所里栽了跟头,塘颂就跟厕所较上劲了。赔了四千,他便潜心地研究厕所。那游客之所以掉了下去,一是脚踩圆木心头发虚,二是受不了猪们在背后观看。在他接触的游客中,很多人都表示,宁肯花更多的钱,也要上高档厕所。塘颂还研究出一个结论,城里人的高级厕所,往往都用抽水马桶。抽水马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下面要连着化粪池,要请专业人员进行设计施工,价格不菲。塘颂总是找得着偷工减料的办法,他从城里拖回两只抽水马桶,在原来的猪圈或者厕所旁边修起了一个新厕所,一堵隔墙隔出了两间卫生间,分了男厕女厕。两只抽水马桶次日就安装使用,投入营业了,每位两块。游客知道这是鹭寨唯一的装了抽水马桶的厕所,趋之若鹜。一见价格,便问怎么高得如此离谱。塘颂说不离谱,上了以后就知道了。抽水马桶每用一次,就要封闭一会儿,塘颂去他家院内的井里吊起一桶水,倒进马桶的水槽里,一摁,冲马桶的水全都顺着阴沟流进了莲藕塘。清理完毕,才让下一个顾客接着用。
现在晓得了吗?塘颂跟游客解释说,冲厕所的都是矿泉水,纯天然无污染,经检测营养成分略高于娃哈哈,喝起来确实有点甜,两块钱绝没多收你的。
只过不到一星期,塘颂又发觉厕所分了男女实无必要,反正每次只能进去一人,不会彼此妨碍。再说,游客有时候一来好几个女的,一下子四五个又全是男的,分了男女,是自找没趣。于是他把男厕女厕的标志去掉了,这才不至于耽误赚钱。做起生意来,总有意想不到的状况,幸好农民从来都是看天吃饭的,不像坐机关的人死板、恪守教条,他们应变的能力随时都派得上用场,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是想得出办法。
塘颂修了新厕所装了抽水马桶,生意越加地好,在鹭寨公共厕所的领域,俨然已成为领军人物。2004年夏天,塘颂已经摆出一副甩手掌柜的模样。他每天把自家的井水打上来蓄在大水缸里,让缸里的水自动流进抽水马桶,然后,厕所有他母亲坐着看守就足够了。他本人则老是穿一件拷绸衣服,缅裆裤。手里拿着一只小紫砂壶,小口小口地呷着茶,整日在村中闲逛,找人聊天。他有时候也去榆树下看老头们下象棋,老头们见他看得多了,要和他过手。他坐下来,一派很沉稳的样子。但他下棋还摸不到风头,就被对面的老头将死了。他从来没赢一盘棋,于是另打起主意,赶场的时候去界田垅买来一副四国军棋,拿回来,在榆树下摊开了,要在场的三个老头都坐下。他说,我一家放你们三家,动手吧。
老头也不隧,问他这棋怎么摆局。
塘颂也老去韩先让的办公室。韩先让不想让办公室的门搞成菜园门,谁都可以任意进出,随时都是关着的。鹭寨的人现在都认韩先让是全村的老板,对他就有了几分忌惮,若无紧急的事情,不随意拍他办公室的门。偏这塘颂不知趣,任何时候,他想进就进去,很多时候仅仅是给自己的紫砂壶续点水。他自己的家离韩先让办公室不远,但是他就喜欢去韩先让那里续水。到了夏天,塘颂就更爱往韩先让的办公室跑,因为里面可以“烤空调”。他的思维还不能从冬天烤火那事中拨出来,见办公室里面有冷氣开放,就说,苕吊,我搭你烤烤空调要得不?毕竟乡里乡亲,以前塘颂跟韩先让的关系还不错,他哪好说要不得。有次,韩先让也明确地说,要不得,现在我在想事情,你先出去。
但过不多久,塘颂突然又推开门进来,劈头盖脸地跟韩先让说,苕吊,我晓得你是在想文化的事情,想把我们鹭寨搞得更有文化一点。我提个建议,你看要得不?
你说!
你看,我给厕所装上了两只抽水马桶后,受到了游客们一致的好评。我想,要是我们发动发动,你最好再拿出些钱当成补助发放,争取我们村所有对外营业的厕所都装上了马桶——你想想,几个村能见得着一口抽水马桶?我们村一下子就铺开了,这还能不显得非常具有文化?
韩先让看着塘颂,塘颂正撕着口笑,让人看不出是在瞎扯淡,还是正儿八经地提合理化建议。
韩先让说,你讲的文化,跟我要找的文化不是一回事。
怎么不是一回事?
你的文化是马桶,我的不是。我的文化永远都不会是马桶。韩先让只好冷笑。
此后不久我去鹭寨,撞上韩先让说话。他问我最近看见塘颂了没有。我说刚看见,怎么了?他问,你觉得怎么了?我说我觉得塘颂状态好像不错,随时都有得笑。
塘颂状态当然不错。韩先让跟我说,你看,他那副吊模样,就像他家的生意做得比我还大。
猪脚王八吊
鹭寨开业的头一年里,就上了好几回电视。这在韩先让的办公室里都有翔实的统计,一面墙上,此类的统计资料赫然在目。先是佴城电视台来鹭寨做了一期风景介绍的节目,此后不久,电视台两档专栏节目也将鹭寨当成外景地,一档是亲子类的,一类是户外活动类。佴城电视台还给鹭寨送有一块铜牌,上书“佴城电视台重点合作单位”;另赠有锦旗一面, “好山好水,同心同力”。再往后,周边地市有三四个电视台,还有省里面两个电视台,都到鹭寨来取景做节目。
那一年秋后,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也来鹭寨取了景。
影视剧的剧组进到鹭寨,给村里人带来的震撼是此前难以想象的。剧组都很大,拉道具的车有好几辆,还有演员,被鹭寨的年轻人纷纷认了出来。其中有一个在《春光灿烂猪八戒》里面扮演过妖怪,但现在看他一身打扮,却是解放军叔叔,黄衣黄裤黄胶鞋,配把卡宾枪,煞是气派。看着这些电视里的人突然钻进自己世居的小村子,年轻人老是忍不住掐自己的脸。 韩先让就发话说,这些影视剧组都是他邀请来的,以后还会邀请更多的剧组,争取拍一部和鹭寨直接相关的电影或是电视剧,要用全国的名演员出演,演飞机卵、演吊毛、演久贵、演塘颂,演老瓢怎么打了匡其……
要找人演你不?韩先让跟村里人这么说,村里人总要这么问。韩先让就不吭声,于是,总有明眼人接着说,韩老板可以演他自己嘛。
韩先让又接着说,要拍出这么一部电视剧,鹭寨的旅游就算是铁板钉钉,全国闹响了。韩先让还说.到时游客肯定人满为患,为保护村子的自然环境,还得制定游客限入制度,每天只接待多少人,要是超出了,对不起,站售票窗外面争取明天的名额。
现在,但凡韩先让说话,别的人总是肯信。问他几时拍,他说正在找材料,找故事,不急的。你看这些电影电视剧,真能拍成,故事都是从上千部征稿中挑选出来的。拍成一部,准要死掉999部。要搞一部作品,哪是这么容易的事!
我想,因有影视剧来鹭寨拍摄,韩先让找文化的灵感被打开了,他觉得应该依赖一部片子,把鹭寨的旅游做大做强,就像《少林寺》将一个和尚庙变成了上市公司,就像《芙蓉镇》造就了王村的旅游。一部电视剧,可以给鹭寨造就出一批名流,让这穷乡僻壤成为名流出没的村庄。
有一阵他见到我,就聊这个事,目光远大。我估计至少几百万才能考虑这种事情,他的脸色唰地又暗了下去。
那些剧组进村,韩先让就会放下手头的工作,围着剧组的人团团转,主持接待工作。而村主任村支书,都像是他的副手。
来鹭寨拍摄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是剿匪的题材,电影叫《追歼狂魔十三年》,在鹭寨取景不多,拍了后鹭寨人没在电视机里看到。
电影拍过以后,鹭寨人老是念叨这片子,说那导演当初答应拍好了要送片子来鹭寨的,要在小学操场上连放三天的.现在影子都看不到。一个导演,怎么能把屁股当嘴巴呢?村里人去找韩先让,既是韩先让联系来的剧组和导演,那这后续的事情,韩先让也该去理一理。韩先让一味地说忙,说那边联系不上,说自己也在找那片子,找到了就拿来放给大家看。
我去鹭寨,对那电影念念不忘的人还揪着我说,你碰见那个杂种导演了,提醒一声,说过的话别赖皮才是。我说,那家伙不是住在佴城,住在北京或上海。他们说,你要是过去了,哪时碰见他也提个醒。我又说,即使去了,也未必碰得到。北京上海人多街多,住一个城里,一辈子碰不上回面也相当正常。
一辈子都碰不上,那里住的是人是鬼?
在北京找个人,就好比在鹭寨找只蚂蚁!我总是要打各种比方,他们才搞得明白,噢地一声,不再往下问了。
一年多以后,我才在长沙定王台音响摊上看到了这片子,电影已转成VCD,两张碟打折卖五块钱。没想在长沙就碰到这破片子甩卖,倒是省了很多事。看那摊上这片子堆得最多,估计是卖不动,一讲价,十块钱买了三套。里面有鹭寨的风景,我打算拿回去给鹭寨的人看。
我想那编剧语文还是学得不到家,取个名字,读起来就别扭。 “歼”字是个瞬间动作,和后面“十三年”搭配不上——歼一个人,不管用刀用枪,即便是用榔头或者洗衣棒槌敲击,十三年了才将之“歼”死,这效率真他妈低啊,简直有损解放军的威名,这片子能有什么看头哟。叙事·名流出没的村庄换是“追踪”或是“追捕”,还来得妥贴一点。编剧就这水平,这片子确实怎一个臭字了得。故事根据20世纪50年代追捕大匪首秦勋杆子的史实改编而成,有一部分镜头是在佴城拍的,但导演真够漫不经心,电影画面里,电视天线、空调外机、霓虹灯、大理石墙砖、楼顶上的移动天线架时不时暴露出来。更有甚者,匪首在逃跑的过程中,竟然顺手操起一根桌球杆子,反手一甩,用粗的一头打昏了一位紧跟而至的解放军同志。这破片子,夸它是穿帮大全,一点都不冤枉。
这电影在鹭寨拍的时候,用不着请群众演员,因是追残匪,残匪就一公一母两个人,土匪用不着太多的人演,而解放军,犯不着找群众演员,部队总是喜欢配合剧组。
韩先让虽然鸡胸驼背,却有较强的表演欲望,人越多越能来事,鹭寨人便夸他,出得场合,见得世面。在陪同剧组的时候,韩先让老是缠着导演,要他给自己一个角色试试。他巴不得自己在银幕上露一露脸,哪怕几秒钟也行。导演来鹭寨后,不但不必掏场地占用费,韩先让还把导演当成领导,鞍前马后地围着导演跑个不停,相当地恭敬。他一再请求,导演不好意思怫逆了他的心思,就要编剧临时加—个细节,安排他演—个小匪。
某次,匪首去镇上购货身份暴露,即将被抓的危急时刻,韩先让扮演的忠义小匪就出场了。韩先让用歪斜的肩膀将匪首顶上墙,让他翻墙逃逸。这时,韩先让有一句台词:龙爷快点走,不要管我!那编剧不知哪根神经搭错,将此处情节设计为:匪首被顶上墙头后,不顾解放军在百十米外喊着口号放着枪,竟然含情脉脉地看了韩先让一眼,然后掏出大肚匣子,仔细地打了韩先让一枪。这简直毫无道理,解放军转眼就到了,小匪把在后头可以拖延一下时间,这匪首哪来的心情将小匪一枪打死?编剧是想表现匪首的凶残,还是弱智?匪首若是个弱智,成千上万的解放军足足追歼了他十三年,这算什么情况?
反正,韩先让还是很高兴,承受了含情脉脉的一眼,死相无怨无悔。死的那一下,又抢到近一秒钟的正面镜头。这场戏拍了以后,韩先让又多了一个绰号“猪脚”,谐音“主角”。
我在长沙淘来了片子,把这片子放到影碟机里耐下心看了一遍,不但看到数不清的穿帮,而且看得出来,韩先让八成是看过这片子的。正因为已经看过,所以不肯拿出来让鹭寨的人共享。凭他的能耐,有心去找的话,不可能找不到这部破片子。这片子里,他演的那一场戏根本看不见了。也许在当时,导演便用眼神或是手势示意摄影师,忽悠那家伙,不必真的开机,不要浪费国家的菲林。也就是说,在鹭寨韩先让享受“猪脚”之名,是因为大家没有看到这部电影。
紧接其后,鹭寨拍摄的电视剧叫《武陵往事》,集数不少,在鹭寨取景也多,尤其是打仗的场面,十有七八都是到鹭寨的林场,几座较大的坡头,还是在下面江边拍摄成的,久贵他们的酒店,也被拍成了土匪的联络点。剧组进了村,不光找景拍戏,还在鹭寨里找群众演员。这片子和别的很多剿匪题材一样,都是描写一个解放军特种小分队依靠群众,深入狼穴,分散匪兵,逐个击破的故事。故事中少不了要来一场“无间道”,土匪打入了我军内部,我军侦察员又混入匪帮当值,间谍与反间谍,侦察与反侦察,搞得一帮土匪个个都像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一样训练有素。解放军小分队的由专业演员来演,一色嫩皮嫩肉的英俊小生;土匪便就地取材,在鹭寨招募。导演和副導在鹭寨挑群众演员时,不禁大呼小叫地喊起好来。这里的汉子,随便怎么挑选,上了妆试一试,一个更比一个像土匪,简直可以套用那广告词:在鹭寨找土匪,没有最像,只有更像! 当时是2004年春节过后,雨水还没开始泡湿土地,村里的男人有的是闲情,争着去演土匪。拍电视剧好玩不说,摸枪不说,一天还闹得下四五包软壳白沙烟。
韩先让毕竟和导演组接触得多,有关系,招群众演员那天,鹭寨的男人就喊韩先让帮忙美言几句,以便在电视剧里混上“土匪”。韩先让这一阵特别爽快,总是说,那要得,没得事没得事。那两天,群众演员定下来有四五十人,分属两股匪帮。韩先让答应帮忙的,基本上都进去了,不找韩先让帮忙的,也进去了,比如匡其,不但进去了,而且分到演一个小头目。导演看他一眼,就很高兴,发他一把大肚匣子。阴槽也难得地清醒起来,跑到剧组争当群众演员。他自己说的,几包烟不至于放在眼里,但剧组里那两个妹子真的是蛮漂亮。去当群众演员,就有机会和演员妹子接近,闻闻她们身上是什么样的好气味。他也被导演拽出来,当了小头目,但级别比匡其要低一点,分到一把不长不短的枪。
韩先让忙前忙后,帮剧组拉演员,一个副导演也答应让他演一个小头目,出场时拿短枪。但真的拍起来,他拿到一根烧火棍一样的汉阳造。
他把那烧火棍晃了晃,跟副导说,这个好像不对啊。
副导说,没办法,这是导演的意思。
为什么?
因为你不像,实在不像。当时我没注意,定了妆看看造型,导演不同意。
他说,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以前拍过戏的,有表演经验。有一部电影,我在里面还有台词。鹭寨的人都知道这件事。 是吗?副导说,你先站到那边去,和他们站在一起。你讲的事情,回头我会和导演再商量一下。
他顺着副导的指向看过去,匡其正摇着大肚匣子朝他得意地微笑着,仿佛这回他韩先让落入了匡其手里。现场只有匡其带着的一彪人马,另几拨已经去到别的地方,几个副导指挥着几台摄像机同时拍着。韩先让来了脾气,他跟副导说,你们先商量好了再说吧,我不急。
那好吧,副导很忙,掉转头去干别的事。
韩先让演电影的事鹭寨人都知道,在电视剧里要不到角色,是他自己说给我听的。他引我为心腹,说的时候还有点纳闷,怎么后来电视剧组的人就没来通知他去拍戏了,像是彻底把他忘了。他喃喃地说,我算看明白了,这些外地人都是白眼狼,用得着我的时候就用我,用不着的时候就不用。我听他说得仔细,忍住笑,心想在那个剧组,一个群众演员耍大牌的段子,肯定已经被他们说得很溜了。韩先让这样的人,剧组里那些走南闯北的家伙以前肯定从未见过。
过不久,大家真的就在省台上看到了这部电视剧,每天黄金时间两集连播,收视率一度攀升得很快。那一段时间,鹭寨很多人吃了晚饭,就锁定省台看那部电视剧,仔仔细细搜寻着自己的脸孔,唯恐遗漏。
2004年7月,韩先让还结结实实、毫厘不爽地拍了一回片子。这一回确实是韩先让邀来的,且是我帮的忙,我也就全程参与。佴城古街子上姜糖作坊的生意好了起来,各家各户争相创牌,一创都是百年老店。有的作坊生意一天天好起来,还想到做大做强,就掏钱请报社,请各地电视台来做节目。有一天江顺生打我电话,他现在到省里一家报社搞经济版块,被一家姜糖作坊请来搞宣传。我请他宵夜,他拉来另一个姓陈的朋友,是给中央台某套节目干活的,所在的栏目叫《乡土》。我聊起鹭寨搞旅游的事情,那姓陈的朋友聽了有兴趣,说想去看看。我还以为他喝了酒瞎说的,结果第三天,他们给一家姜糖坊拍好了一个软广告,真就打起我的电话,说要去鹭寨看看。
去了以后,打算就在鹭寨找题材,做一期节目,不收钱。
栏目组除了在鹭寨抓拍风景,还要拍一些民俗性的东西,这是他们栏目的宗旨。找来找去,想到了傩戏,久贵上节目唱山歌定下来了,还有就是搞一场土家风俗的婚嫁。哭嫁这事,我小时候在鹭寨确实见识过,夜里走在石板路上,听见有哪里飘来凄凄厉厉的哭声,一时吓得毛骨悚然。久贵告诉我是哭嫁,用不着害怕,扶着我走。哭嫁时,那嫁娘不但要哭得伤心,还要一边哭一边唱。这时通常请个通法术的婆子,用不着教,就坐在嫁娘身边家长里短地扯一阵闲话,那新嫁娘不知不觉就哭了起来。婆子再施一道咒,那嫁娘一边哭一边就唱起来了,怎么唱都押得着韵,像是有另一张嘴巴附在她脸上。
哭嫁时的哭,是真哭,那婆子真有法子让嫁娘越哭越伤心,仿佛嫁人是触了八辈子的霉头。妹子哭得差不多了,婆子又施一道咒,那听着简直无法自已的哭声刹那间就顿住了。哭声仿佛是水龙头里放出的水,婆子想几时开就开,几时关就关。
关于这些法术,没见过的总是不肯信,但我亲眼见过。比如说给小孩压惊,佴城人说是“揩吓”,请个道行没几天的人就能做,烧几根香几张纸,念一通咒语,百验百灵。我家侄女两岁时的一天,傍晚看见黑猫,夜夜梦惊,彻夜痛哭。父亲请了屠宰场里一个懂法术的朋友做了“揩吓”,立竿见影,当夜就一觉睡到天大亮。有一次,我朋友满崽跌断了腿骨,中医院帮他治,上下两截骨倒是接上了,但接面不平整,有突起,走起路来,不仔细看不瘸,但仔细看,总觉得和正常人不一样。我父亲介绍他去樱桃坳,那里有个姓冉的虬须汉子会治。只是提两瓶劣质的酒上门去,冉胡子那一夜做完法事以后,在满崽腿骨上揉了半小时工夫,满崽那条腿肿了起来。到第二天清早,一消肿,那腿骨接合面的突起奇迹般找不到了,摸来摸去都是一条整骨,根本不像断过。冉胡子是老光棍,我当时特别想学来这一手。冉胡子不肯带徒弟,说其实很简单,就靠一句咒语。等他老了,要有人肯帮他养老送终,他会忍着最后一口气把这咒语传下来,几秒钟就能让徒弟出师。他说若干年前,这本事也是从另一个老光棍那里学来的。我就不多言了,看样子冉胡子是打算传给下一个光棍。
那次中央台的人来鹭寨拍节目,要找人哭嫁,费了好大的工夫。懂得引导新嫁娘哭嫁的婆子已找不到了,以前哭嫁过的妇女们,根本记不起来当时哭了些什么。当时都是被懂法术的婆子引导着哭出来唱出来的,舌头仿佛不是自己的,过后也就彻底地把哭嫁的本事还回婆子。当年嫁人被说成很苦难的一件事,因为婆婆可以打骂媳妇,现在不行了,婆婆看媳妇脸色的越来越多。现在的妹子都不哭嫁,她们都急不可待嫁过去享福,实在悲戚不过来。以前哭嫁,是嫁得远的妹子可能好多年都没能归省一次,现在交通发达了,要是嫁过去和老公吵了架,分分钟都可以跑回娘家。环境不同了,哭嫁变成毫无必要的一件事了。 韩先让要在鹭寨搞出点文化的东西,韩发有就问他,黑苗行不行?韩先让觉得黑苗太薄了点,他几乎没来得及捞到任何名气,就意外地失踪了。韩发有不那么看,他说,那是因为他写的时间不长,失踪得太早,而且没有人提起他。什么叫名气?就是要被人不断地提起。要是没有一个人率先提起,怎么会有更多人不断地提起?
韩先让有些不敢相信地看看自己的老子,然后说,你还想炒作黑苗?
炒作?随便你怎么说吧。黑苗是个好人,有文化,为了搞事业可以不怕死。现在我们村子篦几遍,未必再篦出一个黑苗。
你到底想怎么搞?是到榆树底下,天天跟寨子里的人提黑苗,提来提去,让别人都把他想起来?
光在鹭寨提他有什么效用?要对你的旅游有帮助。我这是在帮你着想。韩发有说,他想把黑苗的那个破院子买下来。他又说,我知道的,1993年,是继川买下黑苗家半边院子,只花了几百块钱。
韩先让也记起这事,他说,好像是黑苗寄他的稿子都没邮票钱了,才卖了一半的房子。
韩发有说,是的,其实继川也并不要那房子,说是买,其实是帮忙,那半边房子买过来,一直废在那里,根本用不着。再摆下去,那房子也彻底坏掉了。
鸡毛只买了半边院子,另有半边已经无主了,你现在跟谁去买?
你们小一辈的,不要喊人家坏名字。韩发有说,黑苗家里已经没人了,继川买来一半,另一半肯定也是由他做主了。要是你没意见,我去跟继川扯—扯这事。 你再拼老命把黑苗吹上天,我看也不能帮我旅游增分量。韩先让说,不过,现在有旅游了,外面的人来了,那幢房子靠近石板路,辟开了是能当门面的。你去问问价,要是价格合适,买下来还不错。
韩发有做事性急,赶紧去寻陈继川。陈继川和黑苗陈继楼是同一个爷爷的,这一条线下来就他俩挨得近。陈继亭,还有前任村主任陈继善,虽然字辈相同,但与黑苗同的是一个太爷爷。这么算下来,黑苗没有卖掉的半个院子,陈继川也能做主。这些乱七八糟的情况都考虑周到,韩发有才敢盘算买房子的事。
那破院子一直空在那里,要是韩发有不提起,陈继川都打算将它忘到脑后了。一经提起,他就知道,肯定韩家人想在那里辟出门面做点买卖。旅游开始以后,沿着主街的好多户人家,都把临街一面的墙打穿了,打起货架做生意,或是开饭店餐馆,赚游客的钱。其实生意并不怎么好,游客的量顶够撑起三四个店面,但最近鹭寨已出现十几家。陈继川属于遇事情往坏处想的人,他始终认为鹭寨的旅游搞不长久,韩先让蒙人的这一套,迟早要破产的,也多亏了他有这种心思,韩发有要来买那个院子,他毫不犹豫地就说卖,大起胆子喊出四万块的价格。这个价格已在韩发有的估价之中,他忍了一忍,将价格还到三万四。
这笔买卖谈得很顺,韩发有隔天就跑到界田垅去拿钱。他能生出韩先让这么个企业家,自己也是有些商业头脑。他一个人,不打牌不抽烟,几乎不花什么钱,手头有积蓄,而且父慈子孝,韩先让这些年给他的零用馋坏了村里别的老头。三万多块钱,几捆票子,他拿回来径直奔陈继川家里去,把钱码在桌子上,陈继川又改变了主意。
韩发有手脚这么快,就是怕夜长梦多,会有变故。但只一天时间,陈继川就变卦了,他始料未及。陈继川虽然爱发牢骚爱讲几句怪话,总的来说,还不是一个说话放屁的人,韩发有始料不及。
陈继川说,不是我的事,我大崽子晓得了这事,他不同意。你晓得,现在的事情年轻人说了算,老的要看小的脸色。发有,你要晓得,现在事情整个都颠倒过来了。陈继川说起此事,也是相当地无奈,面带隗疚之色。
志国是怎么想的?
志国就是陈继川的大儿子。陈继川说,等下他就回来了,你有事和他说。
韩发有以为志国会把价钱提起来,他倒是不怕,因为他估计志国再怎么抬价,也不能抬过他老子一开始报出的那口价。韩发有和志国面对面的时候,志国还是一贯的性情,没有多费话,摆明了告诉韩发有,黑苗叔的纪念馆,我也想搞,我一直都有这个想法。
不是我想到了,讲出来了,你才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吧?
韩发有见谈成的事要黄,心里急。志国不急,要韩发有跟着往他家里去。他家离得不远,韩发有跟着去了,志国从屋里翻出一摞一尺多高的笔记本、抄写簿一类的东西,堆在韩发有眼前。他说,你看到的,我也爱写,一直都在写,黑苗叔的书很多都在我这里。
韩发有说,写写日记,跟搞文学是两回事。写日记是一种习惯,应该算是好习惯,让人晓得钱是怎么花掉的。但搞文学不是这样,黑苗只在《佴城日報》副刊上发表过两篇散文,千把字,没你这么多,但我每一个字都背得下来。那才是文学,他的文章影响了我的一生。要是他来得及再发表一篇,那么我脑袋里就能记住六篇文章:老三篇,加上黑苗的新三篇。
韩发有讲这些话的时候,似乎想用一种庄严甚至肃穆的语调提醒志国,给一个人搞纪念馆不是开玩笑的事,可不能嘴皮子一哆嗦就说出来。这种事,需要一些发自内心的东西支撑下去。
那你背一背咯。志国似乎不信。
那我就背《记忆深处的一头牛》!说到黑苗,韩发有可不含糊,张开嘴就能背诵。他用呆板的声音背了起来:从我出生到现在,一个农民,肯定是要和几头牛处下感情的。现在,我每天放着家里的水牯,就总是会想起二十年前那头黄牯。它是累死的,而我一家人活到了现在。它是为我们一家累死的……
志国一张嘴,把韩发有的背诵声音拗断了,接到自己这边……那头黄牯是我九岁那年买进家里的,我九岁那年天寒地冻,真话坳里的杉树被冰冻劈断了一半。这个时候买牛犊子不容易养活,但价钱因此便宜了起来,于是我家拥有了第一头牛。一个农民家庭,拥有了牛,就是拥有了生活的希望,从牛进家门那天开始,父亲就盼望着家里的日子好起来。家里依然穷,但是父亲烟杆里喷出的火星都比以往欢快了。父亲看着牛的眼神,分明和看着我时一样地慈祥,那分明也是他的一个儿子……
韩发有开了个头,志国眨眨眼睛流畅地往下接了起来,两人像是地下党对上了暗号,嘿嘿地笑起来,并努力忍住不去握手,不互称同志。——不知哪家小孩从外面带来的说法,说现在不兴喊同志了,喊同志就是摆明了想嬲人家屁股,是丑话。和男人不能喊同志,就像和妹子不能喊小姐。因为消息的通畅,鹭寨的人现在也和外面的大形势保持一致。 志国还说他保存着黑苗的不少手稿,包括卖了半边屋子当邮费到处寄的那部书稿。韩发有不肯信,志国就拽着他手往里屋里拖。他从床下翻出了不少有年月的老纸头,厚厚的几摞,每摞都少不了两尺多。纸多是三十年前佴城本地出产的信笺纸.纹路粗重,色泽老黄,刚拿出来,志国只是多打了几个喷嚏,纸朽化的部分就变作灰尘,在屋子里弥漫起来。看着这糙纸老旧的模样,韩发有就知道错不了,肯定是黑苗的东西。
在一片灰塵飞舞中,韩发有像是看到了一堆出土文物,价值待估。
好的,这些稿子既然都在,纪念馆看样子是不缺内容了。志国……黑苗不是名人,他的纪念馆不一定能赚钱,甚至百分之九十是要赔钱。我知道这个主意不是你先想到的,是从我这里知道的。我不骗你,我要买下黑苗的房子,其实心里头毫无把握。要是赔钱我也会干的。韩发有嚅了嚅嘴说,志国,要是你愿意我们一起搞吧,你出房子,其他的钱我掏。
志国狐疑地看看韩发有,沉默一会儿,还是把头点了一下。
我被韩先让拽到他家里吃饭,知道又有什么事要扯着我参与。果然,韩发有说要给黑苗搞一个乡土作家纪念馆,肯定有不少涉及文字、文案的事,要我帮帮忙。韩发有表示会给钱,我说不要给钱,我就喜欢做有趣的事情。
难得你有这样的心思。韩发有又说,你现在不是想走写文章吃饭的路嘛,黑苗说不定会保佑你出名发迹的哟。
韩发有见我爽快地答应下来,心情不错,抿了点小酒就开始详细地讲起这个过程,从想法的形成,到和志国交涉的情况。包括志国说的每一句话,他都费力地回忆着,摆出一字不漏的表情复述着。虽然,我知道志国的原话他大概记得毫不准确。一个人要将生活中那么多无关紧要的话记得一字不漏,那他得多累啊,搞成神经病也说不定啊。
但是,韩发有的表情不停地跟我强调着:原话就是这样!
鹭寨素有这样的传统,人们聚一起说起话来,眼角眉梢,皱纹深处,都浸润着口耳相传才有的趣味。村子里喜丧嫁娶动土起屋等事情,或者牛发骚情狗走草的事情,母鸡下了双黄蛋的事情,母鸡报假信不下蛋的事情,野猪进村偷着爬家猪的事情,很快都会尽人皆知。我看多了这种表情,甚至怀疑,人们对这些事本身已不感兴趣,不管什么事,无非都是一再地重复——他们只是需要彼此之间那种表情的交流,仿佛那种惯有的表情不变,人们才觉得,这日子还正常着。
韩发有说话时,我和韩先让不吭声,韩先让甚至直接摆出一些不太耐烦的表情。我俩随便回应一下,都有可能让韩发有将讲述延长半小时。韩发有说完了要说的话,也吃完了饭,起身拍拍屁股去外面转一圈。等他走了,韩先让才说,志国倒也贼狡猾,一听到风声就以为是什么赚钱的事,不肯卖了房子。但听到我爹讲出搞纪念馆的想法,他一颗脔心肯定凉下了半截。一看没什么大搞头,他才愿意和我爹合搞,走一步看一步。
我说不会吧,他会背黑苗的文章咧。
背黑苗那两篇文章有什么奇怪?鹭寨里多的是人会背黑苗发在副刊上的那两篇文章,《记忆深处的一头牛》《一件真实的事》,这两篇,我都能背一些段落。
真的吗?你要是不信,去问你三叔,问你爷爷,搞不好他们都能记住。
我还是不信,难道鹭寨的人都吃饱了没屁事干?晚上住三叔家里,找三叔一验证,他说他记得,久贵也说他记得。两人都摆出背诵的样子,出入很大,但文章大概的意思他们都记得牢,根据这大概的意思,他们便摆出一字不差的表情任意发挥开了。
黑苗那两篇著名文章,一篇是写那头黄牛帮他们度过了最灾荒的年月,那年,此牛若不累死,必有家人饿毙;另一篇是写一穷困潦倒的人家,在“文革”结束后仍然坚持每年更新龛上的毛主席像,坚持了几年,这日子果然一年一年好了起来,从此以后,这家人用毛像裱墙,走进他家一看,情形蔚为壮观。
三叔告诉我,这也没什么奇怪,村里不少人是记得黑苗的文章。不为别的,而是没法不记住。当年,黑苗逮着人就念自己的文章,一开始大家听着头疼,但黑苗不依不饶地念,谁不肯听他就不放人家走。因为他有点神经,大家只好顺着他,硬起头皮听。听得太多,耳熟能详,不少人干脆就试着背诵,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大家再聚在一起瞎聊时,就多了一个乐子:比着背黑苗的两篇文章,看谁记得更牢实,记得一字不差。甚至,还为这个打起赌来,赌一支烟,一顿饭,或者记得最没准头的,被大家扯手扯脚“打油槌”。
无怪乎哉!这一下我弄明白了,鹭寨能有那么多人背得出黑苗笔下的字句,叙事·名流出没的村庄原来是黑苗本人不断强化而得来的结果。于是乎,我脑子里忽然有了个模糊形象,黑苗在村口槭树底下守候着来往的人,见着某人,他就笑脸迎上前去,像城里广场上推销洗发膏的小伙子一样,走过去和对方搭讪。黑苗的声音也许不大,但背出的每一个字都铮淙有声,让听的人觉得有东西敲在了自己心坎里……在这种声音营造的气氛当中,不小心坐下来的人对黑苗既怕又敬,走又不敢走开,多听得几次,按捺不住就跟着黑苗的声调念了起来。黑苗发现听的人跟随自己念着,忽然顿住声音,嘉许地看了听众一眼,搞得对方心头腾地热了一下,再往下跟着念,仿佛口舌生津……人要沾上某种瘾头,其实很是容易。任何事情都蕴藏着成瘾的可能,比如朗读与背诵。
我想,黑苗身上具有某种蛊惑力、煽动力。很多能力其实都是与生俱来,很多人一辈子未必意识得到,黑苗不但知道,而且运用得淋漓尽致,晓得用自身的魅力去打动别人;情感的打动不起效用的时候,他也l董得适可而止地威吓一下。
月光下,韩发有和陈志国走进三叔家的院子,把我叫出去商量事情。现在,他俩是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有什么事情都商量着来,因此也贴得近了,随时走在一起.随时打起商量。他俩打算请我全程参与到黑苗纪念馆的筹建过程当中,他们不知道这叫搞策划。自从我把下面的黑潭命名为大峡谷,并产生实实在在的商业效应以后,鹭寨的人就对我信任起来,对我的能力有了拔高。甚至,吊井的父亲常永赞有一天还把我拦在路上,问我会不会算命。 纪念馆的事情不是一两天搞得成,韩发有说给我三十块钱一天的薪水。志国跑去厕所的时候韩发有还告诉我,志国起先不同意开这么多,在鹭寨请人抬岩只要二十块钱,但韩发有认为懂文化比抬岩值钱,所以加了十块。志国拉着裤门走回来,我跟他俩说,我不要薪水,只要管烟管饭就行。韩发有就说,好样的,你真还有点像黑苗,他这个人不谈钱。
我问,黑苗到底怎么样?
他不像个鹭寨人,跟你的味道有点近。韩发有借着月光打量着我。我聽出他的逻辑来,世上的人可分为鹭寨人和不像鹭寨人的人,那些不像鹭寨人的人,因具有了这一相同的秉性而被韩发有混淆起来。
别说,你们是有几分像咧,都会写东西,能不像?志国补充说,只是,黑苗叔个子特别高大,我只齐到他胁夹窝底下……
韩发有说,他也不是特别高,只是那时候你还小。
我是欣然接受了他们的委托,给纪念馆提下了一堆具体的建议,包括场馆的设计,陈列品的摆放,灯光的设计,花钵子的摆放,花钵子里种什么样的花。韩发有、陈志国都要写怀念黑苗的纪念文章,这样的事情他们也只会动嘴,整理成文也是我的事情。我有采访韩先让的经验。当年用的小录音机早就当垃圾扔掉了,但韩发有还记得那东西,他觉得非要把录音机摆出来,那架势才像是采访。我说这个不要录音的,你说给我听就行,我拣有用的记下来。但是,喜欢搞形式主义的不光是领导,韩发有竞也喜欢搞出煞有介事的模样,要韩先让从城里买了一支式样既笨又丑的录音笔。我敢断定,这录音笔在大城市里已经当成过期商品退货下架了,但在佴城,这玩意儿说不定还享受着新品上市的待遇。
于是,录音笔自顾去录,我自顾去听,时不时在纸上写写画画。其实我可以一个字也不记,事后照样写成一篇文章。但现在韩发有摇身一变成了我的雇主。
除了这两个老板,他们还找另外一些当年受过黑苗影响的人,一起来回忆,一起来缅怀。这仿佛也是能上瘾的事,一开始有些人还好不意思开口,慢慢地就抢着对录音笔说话了。
在他们的讲述中,黑苗,即陈继楼的形象被我一点点拼凑了出来。黑苗属狗,1958年过苦日子时生的人,他们那一拨因一生下来就碰上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个个打娘胎里就带来营养不良的体征,矬了的一窝一窝。偏这黑苗天生大个,不吃食,顺着风长,四五岁时高同龄人半头,到八岁时就高出一头,成了孩子王,村里比他长三岁的小孩都爱跟在他屁股后头行事,他也满腹韬略,带领那帮小孩,指哪打哪,翻葛根、找地枇杷,或者去人家地里刨红薯扯白萝卜,屡有收获。跟随他的小孩见得了好处,自是跟得紧,鞍前马后,寸步不离。幸得黑苗在识字发蒙后便爱好上了文学,八岁在村小读二年级时,写第一篇作文,即被老师陈孝法(黑苗之父)惊为天人。该作文只一百余字,题为《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名叫鹭寨,鹭寨里有我很多亲人,我母亲和我父亲,和别的人。我父亲是个老师,我母亲是个农民,他们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用一辈子辛勤的汗水建设我的家乡鹭寨,也建设他们自己的家。我是这个家中最幸福的一员,我为我的父母和家乡感到深深的自豪。长大以后,我要继承父亲的革命理想,当一名作家,歌颂我的家乡鹭寨。这是父亲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以后,鹭寨永远都是我笔下开满鲜花的地方!
写这篇作文的本子还在的,纸页当然黄得一塌糊涂,字迹也漫漶不清。能保存如此之完好,仿佛黑苗这个人自小就被认定是要被纪念的。陈孝法写了不少批语,批语里甚至写了“乳燕初啼振林樾,雏鹰试翼排云宵”、“有奇志千山自度,怀壮心万事皆成”。这短短一篇作文的批语大概是原文的三倍。不难看出来,陈孝法写批语时手都抖动不已,儿子这一百多字,就让他看到自己一辈子实现不了的愿望后继有人,而且也不再渺茫,眼前已经看得见喷薄欲出的一轮太阳。那时候“文革”还没搞事,革命的浪潮还未掀起,陈孝法就先在鹭寨掀起了一股宣传儿子黑苗的风潮。陈孝法也是逮着人攀谈,一遍遍地跟叙事·名流出没的村庄人背儿子那一百多字,并细致剖析着文中的微言大义,特别对最后一句赞赏有加,这卒章显志的一句,平中见奇,真情实感在片纸只字间一泻千里。陈孝法硬是要把听的人搞得不停点头连连叫好方才罢休。半个月下来,这篇文章一百多个字便像碑文一样刻在了鹭寨很多人的心里,纵是不识字,有时候也能将这文中的字句脱口而出。
比如说,那以后,有人问常永赞吃饭了没,他光回答吃了,还打不住,后面无端地加上一句“嗯,我是这个家中最幸福的一员”;有人邀宝盖一起下地干活去,宝盖嗯的一声,然后憋不住地说, “我为我的父母和家乡感到深深的自豪”。这些人,背了黑苗的文章字句无处安放,经常鬼使神差从口中抛出来,用得驴唇不对马嘴,或者歪打正着。
不难看出来,这第一篇作文,就给黑苗此后的道路奠定了基调,埋下了伏笔,他父亲居功至伟。黑苗的身上确实布满了他父亲陈孝法的影子,他向身边亲友传播文学的方式,也是从陈孝法那里承袭过来的,说是有家学渊源应不为过。
黑苗读到初中便没有往下读,那时候“文化大革命”已经闹得厉害,黑苗一得空便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开始了写作生涯。他虽然被取个绰号黑苗,家庭出身却是根红苗正,他不去招惹革命,革命也不来招惹他,两相为安。20世纪80年代初,二十多岁的黑苗终于修成正果,在《佴城日报》副刊上发表了第一个散文《记忆深处的一头牛》。此后很长时间,虽然屡屡投稿,好运气似乎突然吝啬了起来,之后很长时间内,投出的稿子无一中的,甚至编辑都没给他寄写了鼓励之辞的退稿信。黑苗心态倒还好,没有遭遇什么“影响的焦虑”,发表不了可以去干别的事,比如将这篇文章在鹭寨普及起来,像当年陈孝法炒作他的第一篇作文一样,不厌其烦地跟人传布,直到很多人对这篇文章的熟悉程度不亚于老三篇,方才罢休。过得两年,他再次在《佴城日报》副刊上发表了散文,且得到编辑的鼓励,要他继续写,继续投,争取成为副刊力推的重点作家,甚至许诺,只要专心跟着副刊编辑的指向走,每年都会获得去佴城改稿的机会。
但黑苗此时有了更大的志向,对在副刊上发表豆腐块不再有丝毫兴趣。这两年中他阅读了大量的世界名著和国内文学期刊,得来醍醐灌顶般的领悟:写这些小豆腐块只是雕虫小技,再搞下去无异于浪费文学生命,要搞就搞一个大东西。当时陕西一位作家写的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开始面世,市面上的反响很大。黑苗买来头两卷看了,感觉文字功夫不过如此,只是写得厚实而已。他遂决定开始写一部没有尽头的小说,尽量地扯长,将自己所有的经历、感悟都倾注到里面,死了就靠这个当枕头。他开始闭关写作,受当时气功风潮的影响,写到他认为关键的段落甚至会辟谷,什么也不吃,光喝水,企图接引神秘的力量,引导自己能写出化腐朽为神奇的文字。 陈孝法一直是铁了心支持黑苗走文学创作的道路,只要黑苗愿意写,别的什么事他都替儿子干。鹭寨的人结婚早,鹭寨的崽儿一般不满二十岁便蹿到周围四乡八寨招惹女孩。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同样的,这光棍多的寨子,年轻后生也多了一份心计,不须人教就知道先下手为强的道理,要不然,那些老光棍便是活教材摆在眼里。下手快,能结的便结得早,不结的便永远结不了。黑苗过了二十五还没有表现出对异性的任何兴趣,每天只顾看书写字。别人提醒陈孝法,儿子的婚事要是不办,那他就欠下一桩事体没完成。陈孝法也看得开,说不急不急,动脑子的人当然不比下地干活的人,看似轻松,其实更耗精力,娶妻生子的事情,自然会比别的人拖后一步。到黑苗二十八岁时,别人提醒陈孝法,到这岁数总得见着些动静了吧?黑苗一晃眼就奔三十去了。陈孝法这时强自镇定,说再等等,男儿家只愁功名无着,哪愁妻儿不来?黑苗三十以后,写起东西越来越安得下心,甚至脸上时而浮现入定的神色。这倒是陈孝法乐得看到的,但黑苗时而搞辟谷活动,死活不肯吃饭,陈孝法便着慌了,开始怀疑儿子是不是出现了精神问题。这时候陈孝法才想到必须给黑苗找个女人,女人往往是良药,能治愈这小光棍身上诸多毛病。陈孝法分明记得,自己在同龄人中算是结婚迟的,找到老婆以后,头脑中的想法果然改变了很多,一颗脔心开始一天天平静下来,不再为发表无门而整日忧愁。黑苗生下来时,他觉得自己有了一件真正的作品,看着小孩真实的笑脸,那些虚无缥缈的文学梦想彻底地灰飞烟灭了。 这时候再要黑苗找个女人结婚,黑苗已经懂得用无动于衷来应对了,脸上挂着似乎能够永恒的笑容,冷冷地看着自己的父亲。他把最近写的稿子递过去,他说自己已经写到巴金的程度了,再往下去,写到曹雪芹的程度也不是不可能。他还说,爸,苕种叔说的《水浒传》,我仔细研究了一番,是垃圾。我手头写的这个,再怎么地,不会比那个坏。
听到儿子讲的这些话,陈孝法没有丝毫的喜晚。 那篇没完没了的小说,有一天竟然被黑苗写完了,摞起来有一人高,寄一次要几十块钱。有的编辑部退稿,有的不退,黑苗写信去要,对方还要他自己买了邮票先寄过来。多寄了几次,黑苗索性用蛇皮口袋拎着那些书稿,汇人民工队伍里到处去跑,去推销。后来,书稿被一家出版社寄了回来,但他自己,却再没见回来。陈孝法死在找儿子的路上,回来的是一匣子骨灰。 但在韩发有等人的记忆里,黑苗是以往那些惨淡日子里的一团光芒,他的存在,让人知道这世上还有别的活法。黑苗对人的成分划分毫无概念,谁喜欢文学,谁喜欢跑到他家里借世界名著和文学期刊,他就把谁认作是铁杆兄弟,扯着人家聊文学,聊得一阵全都变成他独自讲课了。他好为人师,但决不装模作样,只是想让别人得到和自己一样多的乐趣而已。黑苗个子大得在鹭寨无人能匹,陈姓又是鹭寨里的主姓之一,他那一身书卷气往人堆里一站,更显得不严自威,不战而屈人之兵。韩发有说,黑苗有一阵,看着还有点像毛主席,像主席去安源时候的样子,像他戴八角帽的样子,长得好咧。当时韩发有他们去黑苗家里借书,和他待在一起扯扯文学,也是寻求一份庇护。慢慢地,受着黑苗的熏陶,倒也真是喜欢上了文学,拿起笔来写一写,才发现文字和词语都是如此滑溜,真要把它们凑在一起表达个什么意思,它们便跟你捉起迷藏。虽然黑苗下死力气帮助别人,但是除他之外,村里再没有人能在《佴城日报》副刊上发出东西。一开始时,韩发有知道黑苗在副刊上发东西,看一看,也不以为意。副刊一个版面是要摊好多块豆腐块的哟。但真动了笔,却死活写不出够上发表档次的文章,这才越来越觉得黑苗那两块豆腐块真是了不起。
《记忆深处的一头牛》!
《一件真实的事》!
后来韩发有终于上了一回副刊,他自己也承认,是黑苗手把手改的。这篇发表出来的小块文章,成了韩发有不可磨灭的记忆。文章题目是《我的写作老师》,写的当然就是黑苗。那张老报纸,韩发有拿出来给我看,边缘风化了似的,参差不齐。文章很短,写黑苗是怎样将一个村的文学爱好者们团结在一起,怎样引领大家阅读和写作。该文末尾还透露黑苗老师自己正在潜心创作一部漫长的小说,小说已经完成的部分,看过的人都赞不绝口。这一部分,写得有点像时下的书评了。
我白天听他们讲述记忆中的黑苗,晚上就在三叔家的阁楼里帮他们写纪念性的文章。阁楼上的灯也有几十瓦,但外面如此之黑,灯光免不了显得暗淡。这样的效果却正适合我写,窗外的漆黑,是城里怎么也找不着的。我想象着当年的黑苗,买来不少书,自己看了还不过瘾,呼朋引伴,不爱看的也被他培养出来。对着那点灯光,我忽然有些羡慕鹭寨曾经的文学岁月。黑苗比我幸福,他有一众文友,别人都敬他如老师。他把一本本书掏出来,仿佛把地球仪上斑斓的颜色掰下来,一人分一块。他的每本书,都有人抢着看。黑苗当年买下的书大都落到志国手里,因搞纪念馆,那些书被陈列在玻璃柜里。那些书如果沦落到旧书摊上,只是几块钱一本,但被玻璃柜装了起来,立马就不一样了,我能从老旧的封面上看到岁月沉淀之美。现在我也买下了很多崭新的书,但从来没人跟我借,仿佛书只能用来摆设,不能借阅。在佴城,我从未找到过能聊文学的朋友。
黑苗阅读和写作之初,鹭寨还没有电,晚上照明,条件好的家庭用煤油灯,差点的只能点桐油。现在,闲来没事,看小说只是众多选择中顶不讨人喜欢的一种,而那时候,白天干活累了,晚上在煤油灯下面打开一本小说,几乎是打开一片全新的世界,自己生活中所有的缺失所有的期望,可在书页中尽情翻找……我不禁有點羡慕黑苗了,他活在属于文学的时代当中,在那个时代,凡能将写在稿纸上的字变成铅字的人,都会被旁人认为有着神奇的力量。即使是一些不起眼,莫名其妙的文章,他们不但阅读,而且背诵!多年过去,搭帮鹭寨搞起旅游生意,现在有人想着要纪念他。他要是泉下有知,也会……
他到底死了还是活着?
这些用于纪念的文章写出来,拿去副刊发表还是很困难,一是我在报社没有关系,虽然我爱好写作,但从未往那里投过稿。我喜欢给杂志投稿,这样如若发表,我将收到有书脊的杂志,越厚实我就越喜欢。二是黑苗自身的名气还够不上让人写纪念文章。 韩发有试图去《佴城日报》买版面,挑其中的几篇和黑苗的一两个未发表作品凑成整版。他想,至少得让整个地区的人都知道,在我们鹭寨搞出了这个人的纪念馆。他未曾想到,一个版面竟然要好几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