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看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许多人都会在这些平凡的人物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平凡的世界》中的主要人物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选择了两种载然不同的平凡人生,却都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正所谓,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做着不平凡的事。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平凡人生;现实;理想
“平凡”二字蕴含着很深的生活哲理。路遥用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创作出一部《平凡的世界》,让多少平凡的你我感同身受。尽管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载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抒写了不一样的平凡人生,但都是在沉重的生活中挖掘着生命的意义。
一、平凡人生彰显不平凡价值
《平凡的世界》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温馨动人的画面,让读者随着主人翁的成长与发展见证了平凡人生的真实含义。《平凡的世界》内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孙少安、孙少平以及其他人物都是那个时代的象征,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真实。正因为大家都是平凡人,不会像“伟人”一样做出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能够预测时代的变迁,所以《平凡的世界》内的所有人物,包括死板教条的冯世宽,爱耍心计的田福堂,任劳任怨孙的玉亭以及整个双水村的大小干部、农民、知识分子都没能跳出平凡的世界。
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过程中,始终着眼于“平凡”二字,讲述的是自己那个时代的人生经历与生活体验。路遥出身贫寒,却有着不平凡的理想,在充满坎坷的人生路上,路遥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路遥认为人生的过程就应该充满奋斗,永无休止的努力,让人生充满意义,这才是平凡人生的真正价值。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通过对农村家庭年轻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坚持,真实反映了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价值,在看完这部作品后,读者多多少少都会对人生展开回味和思考。
二、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平凡的世界》中对人生的思考无外乎两种人:现实的和理想的。直到今天,在我们年轻人身上也会有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影子,他们兩个载然不同的人生,正是作品的伟大之处,年轻就有选择,有选择就有未来,尽管我们都有着不一样的未来,但是人生这个过程没变,成功或者失败,平庸或者优秀,即便是你拥有令人艳羡的钱财,但那又怎样?真正有价值的是人奋斗的过程,让平凡的人生充满意义。
以孙少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者。孙少安是《平凡的世界》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他代表了新时代中国农民的形象,骨子里的倔强性格敢于对贫穷发出挑战。孙少安作为一个农村年轻小伙,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敢于挑重担,干苦活。年少的孙少安早早就开始为生活而奔波,13岁的他就和父亲一起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生活在那个年代,有很多像孙少安一样的人,因为家庭贫困,早早地开始“工作”。他们这些人似乎都比较“早熟”,对社会现实看的更清楚,他们在选择人生道理时也会抱着一种“现实”的心理态度,敢于接受“现实”的命运安排。孙少安无疑是现实主义者中的佼佼者,头脑灵活,能够抓住机遇,再加上他不服输、肯吃苦的干劲,便有模有样地办起来砖厂。然后,这些人物的人生往往也会经历波浪,在遇到挫折后,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吸取教训,东山再起,最终取得成功。在孙少安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屈不饶的奋斗史,他以现实主义的价值观念,告诉我们平凡的人生需要顽强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不应做生活的奴仆,要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孙少平为代表的理想主义者。孙少平和孙少安尽管是兄弟俩,但是去有着不同的人生价值观。面对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以及两人文化水平的差异,孙少平选择了一条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生轨迹。孙少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表现出不一样的理想愿望,在不断积累中,人生的境界也在不断升华。孙少平选择走理想主义道路,和其自身的性格、爱好有很大关系,他在高中时就非常喜欢读书,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也远超同龄人,他身上已经出现和农村人不一样的思想萌芽,很难在融入农村大环境中随波逐流。
三、从平凡中找寻并坚持真正的自己
路遥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对人生深刻的感悟,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给人们留下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描写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变化,书中孙少平、孙少安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了读者心中。许多人仿佛在主人翁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悟到平凡人生的真谛。时光流逝,任何美好的事物终究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化为尘埃,生活本该充满激情和挑战,却最终归于平淡。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对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种感觉:“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正因为趋于平凡的人生充满无休止的奋斗,这才让人生的历程不再单调,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但是许多人都有颗不甘平凡的心,对人生充满理想,大千世界,芸芸纵生,正是这许许多多平凡的人生汇聚在一起构成了《平凡的世界》。我们应该认真体验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从平凡中找寻并坚持真正的自己。
【参考文献】
[1]王刚.平凡的人生——路遥生平与创作考释[J].延安文学.2013(06)
[2]王蒙蒙.解读《平凡的世界》中平凡的人生与信仰[J].考试周刊.2009(29)
[3]孙宏哲.浅谈《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与接受[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平凡人生;现实;理想
“平凡”二字蕴含着很深的生活哲理。路遥用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创作出一部《平凡的世界》,让多少平凡的你我感同身受。尽管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载然不同的人生轨迹抒写了不一样的平凡人生,但都是在沉重的生活中挖掘着生命的意义。
一、平凡人生彰显不平凡价值
《平凡的世界》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温馨动人的画面,让读者随着主人翁的成长与发展见证了平凡人生的真实含义。《平凡的世界》内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孙少安、孙少平以及其他人物都是那个时代的象征,让人感觉到生活的真实。正因为大家都是平凡人,不会像“伟人”一样做出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能够预测时代的变迁,所以《平凡的世界》内的所有人物,包括死板教条的冯世宽,爱耍心计的田福堂,任劳任怨孙的玉亭以及整个双水村的大小干部、农民、知识分子都没能跳出平凡的世界。
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过程中,始终着眼于“平凡”二字,讲述的是自己那个时代的人生经历与生活体验。路遥出身贫寒,却有着不平凡的理想,在充满坎坷的人生路上,路遥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路遥认为人生的过程就应该充满奋斗,永无休止的努力,让人生充满意义,这才是平凡人生的真正价值。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通过对农村家庭年轻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坚持,真实反映了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价值,在看完这部作品后,读者多多少少都会对人生展开回味和思考。
二、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平凡的世界》中对人生的思考无外乎两种人:现实的和理想的。直到今天,在我们年轻人身上也会有孙少安和孙少平的影子,他们兩个载然不同的人生,正是作品的伟大之处,年轻就有选择,有选择就有未来,尽管我们都有着不一样的未来,但是人生这个过程没变,成功或者失败,平庸或者优秀,即便是你拥有令人艳羡的钱财,但那又怎样?真正有价值的是人奋斗的过程,让平凡的人生充满意义。
以孙少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者。孙少安是《平凡的世界》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他代表了新时代中国农民的形象,骨子里的倔强性格敢于对贫穷发出挑战。孙少安作为一个农村年轻小伙,具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敢于挑重担,干苦活。年少的孙少安早早就开始为生活而奔波,13岁的他就和父亲一起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生活在那个年代,有很多像孙少安一样的人,因为家庭贫困,早早地开始“工作”。他们这些人似乎都比较“早熟”,对社会现实看的更清楚,他们在选择人生道理时也会抱着一种“现实”的心理态度,敢于接受“现实”的命运安排。孙少安无疑是现实主义者中的佼佼者,头脑灵活,能够抓住机遇,再加上他不服输、肯吃苦的干劲,便有模有样地办起来砖厂。然后,这些人物的人生往往也会经历波浪,在遇到挫折后,并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吸取教训,东山再起,最终取得成功。在孙少安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屈不饶的奋斗史,他以现实主义的价值观念,告诉我们平凡的人生需要顽强地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不应做生活的奴仆,要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孙少平为代表的理想主义者。孙少平和孙少安尽管是兄弟俩,但是去有着不同的人生价值观。面对城市与农村的差距以及两人文化水平的差异,孙少平选择了一条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生轨迹。孙少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表现出不一样的理想愿望,在不断积累中,人生的境界也在不断升华。孙少平选择走理想主义道路,和其自身的性格、爱好有很大关系,他在高中时就非常喜欢读书,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也远超同龄人,他身上已经出现和农村人不一样的思想萌芽,很难在融入农村大环境中随波逐流。
三、从平凡中找寻并坚持真正的自己
路遥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对人生深刻的感悟,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给人们留下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描写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变化,书中孙少平、孙少安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了读者心中。许多人仿佛在主人翁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悟到平凡人生的真谛。时光流逝,任何美好的事物终究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化为尘埃,生活本该充满激情和挑战,却最终归于平淡。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的人生才是最真实的。对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们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种感觉:“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正因为趋于平凡的人生充满无休止的奋斗,这才让人生的历程不再单调,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但是许多人都有颗不甘平凡的心,对人生充满理想,大千世界,芸芸纵生,正是这许许多多平凡的人生汇聚在一起构成了《平凡的世界》。我们应该认真体验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从平凡中找寻并坚持真正的自己。
【参考文献】
[1]王刚.平凡的人生——路遥生平与创作考释[J].延安文学.2013(06)
[2]王蒙蒙.解读《平凡的世界》中平凡的人生与信仰[J].考试周刊.2009(29)
[3]孙宏哲.浅谈《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与接受[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