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国务院于7月上旬召开的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分析认为,当前国民经济形势企稳向好,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增多,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效果正在显现。实践证明,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是完全正确的,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及时的、有力的、有效的。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密切关注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好的经济形势。
一、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经济出现向好的势头,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我们对形势要冷静观察,周密分析,做出科学和准确的判断,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兴利与除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必须看到,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在持续,一些行业、一些企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就业压力短期内尚难根本缓解,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形势变化,丰富和完善政策,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进一步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把握好结构调整的力度、节奏和方式。保增长和调结构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结构调整使增长更上层次、更有后劲、更可持续,并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重点抓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贯彻落实,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既促进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又使结构优化迈出实质性步伐,为长远发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三、必须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努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着力点。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用更多的力量,解决好“三农”问题,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城镇的承载力,充分发挥城镇化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要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政府投资和信贷资金都要进一步向“三农”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四、克服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从根本上要靠科技创新。世界正处于科技革命的前夜,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有利时机。我们必须把握机遇,推动我国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要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支撑重点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适应市场变化,推进产品创新。支持和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不仅要靠强有力的、科学的宏观调控,而且要靠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有国家大规模的财政投入和国有企业发挥骨干作用,而且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和民间资本投入。我们要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重点推进国务院已经部署的十项改革,力争尽快见到成效。特别要加快制定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措施,有效解决市场准入问题,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打破垄断和限制,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地向民生倾斜。要稳定出口,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
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实施扩大内需的计划中,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把公共资源配置进一步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倾斜。这既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对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就业问题是扩大消费的关键,就业问题解决不好,扩大消费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
一、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经济出现向好的势头,并不意味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我们对形势要冷静观察,周密分析,做出科学和准确的判断,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兴利与除弊、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必须看到,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仍在持续,一些行业、一些企业生产经营还比较困难,就业压力短期内尚难根本缓解,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并根据形势变化,丰富和完善政策,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进一步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把握好结构调整的力度、节奏和方式。保增长和调结构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结构调整使增长更上层次、更有后劲、更可持续,并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重点抓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贯彻落实,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既促进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又使结构优化迈出实质性步伐,为长远发展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三、必须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努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着力点。要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用更多的力量,解决好“三农”问题,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要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高城镇的承载力,充分发挥城镇化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要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政府投资和信贷资金都要进一步向“三农”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四、克服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从根本上要靠科技创新。世界正处于科技革命的前夜,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占领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有利时机。我们必须把握机遇,推动我国经济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要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支撑重点产业振兴和经济长远发展。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适应市场变化,推进产品创新。支持和推进新能源、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不仅要靠强有力的、科学的宏观调控,而且要靠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有国家大规模的财政投入和国有企业发挥骨干作用,而且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和民间资本投入。我们要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重点推进国务院已经部署的十项改革,力争尽快见到成效。特别要加快制定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措施,有效解决市场准入问题,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打破垄断和限制,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使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地向民生倾斜。要稳定出口,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
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实施扩大内需的计划中,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把公共资源配置进一步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领域倾斜。这既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也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对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就业问题是扩大消费的关键,就业问题解决不好,扩大消费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