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爱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e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親是怎么叫我的,我竟然想不起来了。
  我没有小名,更没有昵称,家里家外,长辈平辈,都叫我天扬,父亲大概也是这么叫的吧。只是,我可以清晰地记起父亲说话的声音、语调、神态,可是,就是记不起来,他是怎么叫我的。
  我是父亲的长子,我出生时,他已近四十。所以,对于父亲前半生的一些情况,我都是从长辈那里听来的。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的脾气是暴躁的,他牙咬下唇双眼圆睁,就是发作的开端,接下来,肯定是一顿“生活”(上海话体罚之意),而起因,往往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洗手时没及时擦干手水滴到了地上,比如鞋子踩脏把外面的烂泥带到了家里。有时,在我眼里,父亲发脾气打人甚至有些不可理喻,比如有一次,在混堂(公共澡堂)洗澡,因为湿气太重温度太高,我有些头昏气喘,就蹲在地上,因为热气往上升腾,低的地方比较舒服。父亲竟然也大为光火,当众揍我。在那样一种环境下挨揍,我感到屈辱。
  如果说,在我的孩提时代父亲几乎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好印象,那么,随着我长大,父亲在我心里的形象也慢慢立体、完整了。
  父亲是长子,年少便离乡背井来上海,挣来的钱,大多数都寄回兴化,补贴家用。最小的叔叔出生时,父亲已经在上海了。小叔叔曾跟我回忆说,有一年冬天,阴雨连绵,小店门可罗雀,数日无进账,家里的米吃光钱花光,祖母发愁,正跟祖父商量要不要去问邻人借点米,邮差送来了父亲的汇款单。因此,父亲在他的弟弟那里,享有崇高的威望。那次带父亲回兴化,我见识了他的威严。在饭桌上,只要父亲问话,两位叔叔必站起来欠身作答:“报告大哥……”此情此景,直把一向跟父亲没规没矩没大没小的我和弟弟看呆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人生经历,父亲一生节俭,在用钱上,不仅对自己,连带对孩子都很苛刻。他和母亲的所谓蜜月,是“手拉手一起去了一次杭州”,大抵也算是旅行结婚。其实,我从来没看到过父母手拉手,他们一起走路,高大的父亲大步流星走在前面,矮小的母亲跟着,相距足足有十多米。即便如此,父亲还是很爱母亲的。母亲是纺织女工,要早中夜三班倒,比父亲辛苦得多。母亲的厂在城外,父亲长年骑车接送母亲上下班。母亲的班头日夜颠倒,所以常常白天在家睡觉,父亲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朝我和弟弟吹胡子瞪眼,不许我们吵到母亲。平日时,父亲承担了绝大多数的家务活。他烧得一手好菜,在大家族里颇有名气。烧一大桌菜,看着我们大吃大喝,是他最高兴的事。
  即使是在我们父子关系相对紧张的时代,父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也远远盖过了他怒目圆睁的形象。这个身影,高大而温暖。
  长大后,我知道了男人也会有更年期。我想,我青少年时代遇到的父亲,是一个更年期症状特别严重的中年男人。随着父亲慢慢老去,他的脾气越来越好,性格越来越温顺。他身上的优点慢慢凸现,甚至焕发出光芒来。
  父亲晚年,最高兴的事情,有两件:1997年,他有了孙子;1999年,他的儿子到他最喜欢的《新民晚报》工作。中国的许许多多严父,到了晚年,会变身无比慈爱的爷爷。父亲也如此,他对孙子倾注了几乎全部的爱。为了让孙子张口吃饭,他可以爬到桌子上“跳舞”;孙子偶感风寒,他会彻夜难眠。而我在晚报上写了小文章,父亲也会剪下来,压在玻璃台板下面,读了一遍又一遍。
  2009年1月7日,在医院工作的堂姐打来了令我终身难忘的电话。她告诉我,父亲患了恶疾,时间不多了。我怔住了,几分钟说不出话来。
  父亲在最后几年里,虽然变得寡言,他的优点,却也因此显现。如前所言,他的身上,焕发出了人性的光芒——他处处为他人着想,从来不想着自己。我和弟弟都有车,他却从来没有主动提出要用,他最后一次去医院,也是拖着虚弱的病体,公交加步行前去的。
  他总是说别人好。不但夸自己的妻子、孩子,还夸任何身边遇到的人,比如医生护士。他病得那么重,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苦、叹过一次气、叫过一声痛。问他身体感觉如何,他总是说:“蛮好,蛮好。”
  他提出海葬,是我说最好让我们有个地方去看看他,他才答应改为树葬。后来,我们把他的骨灰,埋在一棵母亲亲自选的松树下。
  父亲在最后几年里,胃口越来越不好。我们一再问他想吃什么,他总是摆摆手说,不用了,不想吃什么。那年春节前,我又问他,他说想吃金桔。我赶紧去买来,他吃了大半个,就摆摆手,不吃了。
  金桔,是父亲提出的想吃的最后一样东西,也是我为他买的最后一样东西。父亲走后,我再也没有吃过金桔。
其他文献
在仁怀市学孔镇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满头银丝,却斗志昂扬,他们年满退休,却心不退岗,他们是——  疫情防控的“阻击人”:疫情来势汹汹,他们义无反顾投身到疫情防控的战斗中;群众工作的“中间人”:老干部们为金仁桐高速顺利修建,促進学孔经济发展,了解群众生活生产困难,为其存在的矛盾出谋划策;控辍保学的“劝导人”:让农村地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老干部们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广泛参与到全镇控
期刊
“共产党人就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时念好,92岁,早在他还在职时,1987年12月,时老倡導组建了六盘水市关心下一代协会(六盘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前身),并担任协会主席。1992年6月,时老离休。离休后,他继续担任六盘水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始终坚守在关工委工作一线,始终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凡事亲力亲为。就是到国外女儿那里小住,也不惜拨打国际长途安排工作;做完心脏支架
期刊
1947年3月,胡宗南先后调集34个旅25万之众向陕北大举进犯。而当时的陕甘宁边区部队只有2万多人。毛泽东提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为了保存实力、诱敌深入,3月29日,党中央召开枣林沟会议,决定分批分路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代表中央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刘少奇和朱德等同志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工委”),先行向华北转移。  5月3日,刘少
期刊
加强培训,提高能力  延安时期,由于干部的来源和成长环境的限制,“一般县区工作的同志,多不能更好的吸取过去工作的经验,以提高工作的质量,同时自己积下來的许多工作经验,不能够把它好好地总结起来。”即使是一些高级干部和工作时间较长的干部,也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就成为延安时期搞好党的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党首先决定设立干部教育部,加强和领导干部的教育工作。其次成立中央高级学习组
期刊
☆贵阳市  白云区关工委召开主任办公(扩大)会  近日,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之时,白云区关工委及时组织召开了主任办公(扩大)会,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安排部署近期关心下一代工作所需要落实的相关事项。会议要求,白云区关工委要努力探索网上关工委建设工作,积极对接相关单位、部门融合进关工委工作大平台,更好的为白云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白云区关工委)  花溪区关工委组建志愿队伍,助力花溪公园文化
期刊
父亲这个角色,有时沉重,有时可爱。父爱这座山,有时磅礴,有时静默。没有人从父亲身上跌落,没有人不自然而然地与父亲缔结着无法分割的关系。日复一日的漫漫长路,行走与攀爬、停留与驻足,登顶極目一瞥,脚下绵延的是父亲的脊梁。父亲这座山,只是茫茫人生中的第一座。父亲的爱在平淡琐碎中闪闪发光。
期刊
爱到一百岁  如今,日本人的平均寿命,男性大概为七十九岁,女性为八十六岁。也就是说,退休之后还能再活二十年。但如何活好这段时间,极为重要。  人生最后十年、二十年的活法,是決定一个人这辈子是否活得精彩的关键所在。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活到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必须认认真真地考虑“后五十”的活法问题了。  遗憾的是,大多数日本人都认为:老人就该有个老人的样——安安稳稳地过日子,深居简出。把年老简单地理解为退
期刊
活到老学到老,紧跟时代前沿  1926年,李效敬生于山东金乡,1943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是一名抗战老战士,经历无数战役,南下到了贵州,在贵州一待就是数十载。  “一个共产党员退休了,思想绝对不能退,不学习新东西,就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离休后直到现在,李老仍然带头学习、带头发挥作用,为地方发展、毕节试验区改革和脱贫攻坚建言献策作贡献,力所能及地为老年教育、老年体育和关心下一代等做着工作
期刊
毛泽东让儿子到农村去劳动锻炼  1946年1月,毛岸英在苏联学习结束回到延安后,中央领导同志考虑到毛岸英多年不在毛泽东身边,这次就想把他留下来。毛泽东没有同意,他让毛岸英住在警卫团。后来,中央首长又让毛岸英到中央小食堂吃饭,毛泽东却说:“他没资格。”当毛泽东找岸英谈话,问毛岸英在苏联都学习些什么时,毛岸英回答说:“主要学习军事,还学习了一些历史、哲学、政治、文学等。”毛泽东听了后说:“你那仅是书本
期刊
2020年初春,本是家人团圆、亲朋相聚,欢度传统佳节的喜庆日子。但是鼠年春节,冬寒料峭,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病例蔓延波及全国,武汉封城、湖北封城。疫情的传播,无不牵动14亿国人的心。  从大年正月初一,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研究新冠病毒肺炎感染防控工作,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汇报,作出批示。李克强总理亲赴武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