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经济同盟的增多与文化合作的频繁,外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矛盾日益彰显。外来文化的社会占有是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全方位侵入,而这种侵入的胜利则往往最终以语言文化的同化为表征。在我国,当代母语话语场的失落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在大文化氛围中,对本土文化传统的排拒;二是在维系传统的基础之一——国文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接受障碍。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们也在大声疾呼。但是人们的目光更多地是关注中学语文教学,从方法的革新到教材的更新,已经从摸索阶段进入到了初步实践阶段。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教育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使得我国的高等院校语文教学,尤其是高职高专的语文教学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各类学校为了满足市场和家长们的需要,还在大力压缩国语教学的生存空间,可以说,国语教学仍在夹缝中生存。
一、当前母语失落的根源
造成母语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的功利性,导致学习上的偏差
很多学生认为,学了十几年的基础课,现在总算可以学一门技能,为自己即将走出校园面对社会做准备,因此不愿学习《大学语文》这种基础知识,学得极其勉强。专业课的老师也对学生深表同情,甚至和学生站在同一战线上,认为只会浪费学生学专业课的时间,耽误学生的前程。而用人单位往往也是重视毕业生的专业成绩,忽视基础课的学习成绩,不重视评价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使得学生偏科之风更甚。
(二)教材中比较多的是文言文,这也是学生不爱学的原因
目前《大学语文》里面所选的课文大都是文言文,学生很反感,认为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而且文言文难懂,不好理解,学生一听就烦。另外,书本里很多的篇章都曾在初、高中学过,大学老师又讲,这不等于炒冷饭吗?即使放再多的油盐去调味,也会让学生腻味。面对这些诸多的“理由”,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势必会为这种现象而忧虑。作为大学老师更有责任,去面对教学中所遇到的困境,特别是在当今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经济的时代,各种语言文化、各种外族思潮涌动的大环境中,我们更要扎根本民族的文化,更应该增加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园。
(三)名家名作的缺少众所周知,文化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积累与释放的过程。这就要求当代的许多学者和作者们能耐得住寂寞,能认真的钻研,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因为,任何优秀的作品都应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三大功能。也就是说大作家必须有大阅历,你只有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有了深入的认识,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而当前的一些文艺工作者一旦成名之后,往往就不再进行文学创作了,转而进行比较通俗的剧本及电视题材的创作,因为后者更有经济效益。这种作法很难说对与错,因为人人都有使自己生活得更好的权利,但是一旦形成了一种风气,则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非常大,没有多少人能够忍受清贫之苦了。伟大的时代就应该有伟大的作品,而我们当前确实少了一些能正确引领人前进的作品。
二、高等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对学生而言,如果不是为了考试过关,他们根本不想去学,学生总是抱怨,欣赏文中的意象太抽象,不如欣赏影片、电视那么直观。有的学生认为书本的大道理离我们的现实太遥远了,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浪费太多的精力在故纸堆里。上课时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看自己的自考书、专业书或是翻阅各种杂志,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只用抄作业的形式应付了事。
(二)《大学语文》的教学大纲没有落实,这也是造成教师教学困境的一大因素
目前《大学语文》没有教学大纲,从教人员只能根据个人对课文的理解,再结合本科自考用的教学大纲来给学生上课,而自考用的教学大纲,毕竟与我们的教学形式、教学对象不同,所以缺乏目的性、针对性,这就使得教学工作有点盲目性、片面性,教学成效不甚理想。
(三)基础课普遍受到专业课排挤
很多院校在安排教学时都是普遍优先安排专业课,这说明了基础课在教学中的弱势地位,也影响了在师生心目中对基础课的重视程度。因此,当专业课和基础课有时间冲突的时候,学生首先想放弃的是基础课的学习;当专业课和基础都出现课业的时候,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完成专业课的课业;学生在图书馆查找、翻阅最多的也是他们专业书,因此,要想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水平谈何容易。
三、对策及建议
这些问题应引起执政者和教育工作者们的足够重视,不然的话,长期发展下去,出现的后果是和我们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相反的结果。当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在全国全面推开,语文教育如何发挥自己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至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必须重新认识语文“工具”论,给语文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位置正位,这是发挥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落后的行为是落后的观念的折射,正确的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理论做指导。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正是人们对语文的“工具”性质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因此,改革语文教育,首先必须对语文“工具”论进行重新认识,恢复它的本来面目。语文从它产生那天开始,就担负着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作用,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每个社会成员运用语言,无不表现出他的主体精神,并总是企图用这种精神去影响其他社会成员。人世间的真善美正是通过语言文字,通过语文载体而不断地积淀、升华,也不断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也通过语言文字鞭挞假恶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承载文化和匡正人本的工具。
(二)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催生出“上下求索”知识的力量,不断地助长融化吸收学习知识的渴望,促进进一步学习知识的欲望。授课老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观看已拍成电影的一些课文中的作品,讲述课文的有关故事;用现实的画面再现文中的情景,分配角色朗读;或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课文背景的方案等等,通过学生比赛,培养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来了解社会发展的过程,又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汉语知识、作家作品知识、写作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分析的能力,想象的能力,理解能力等等。且看北京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富仁的话:“在语文教学的任务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只要他喜欢上了读书,你让他读的他去读,你没有让他读的,他也会主动找来去读,假若他一生都是一个‘好读书’的人,他的语言和才能就能获得充分的发展。”王教授的话再明白不过地说明了培养学习趣味在语文教育中的突出地位。
(三)转变认识,重视《大学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传授
《大学语文》基础知识关系到人的读、说、听、写诸方面的能力,学生要在专业课上有长远发展,就必须把基础课学好,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扎实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要搞好《大学语文》的教学,授课老师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教学窠臼,不光是讲每篇课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还要进行相关链接,可以是课文时代背景的链接,也可以是课文出处相关书籍的介绍,还可以是课文中人物、景物、事物等等的相关链接,尽可能扩大和补充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点,以点带面,以古带今,以外说中,深入浅出,既突出重点,又要扩大知识面。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深地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
以上内容仅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到底应当怎样进行语文教育,才能适应国民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待以后的实践去探索。
参考文献:
[1]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M],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2000(3)。
[2]李亚男,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能力[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5)。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们也在大声疾呼。但是人们的目光更多地是关注中学语文教学,从方法的革新到教材的更新,已经从摸索阶段进入到了初步实践阶段。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教育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使得我国的高等院校语文教学,尤其是高职高专的语文教学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各类学校为了满足市场和家长们的需要,还在大力压缩国语教学的生存空间,可以说,国语教学仍在夹缝中生存。
一、当前母语失落的根源
造成母语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的功利性,导致学习上的偏差
很多学生认为,学了十几年的基础课,现在总算可以学一门技能,为自己即将走出校园面对社会做准备,因此不愿学习《大学语文》这种基础知识,学得极其勉强。专业课的老师也对学生深表同情,甚至和学生站在同一战线上,认为只会浪费学生学专业课的时间,耽误学生的前程。而用人单位往往也是重视毕业生的专业成绩,忽视基础课的学习成绩,不重视评价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使得学生偏科之风更甚。
(二)教材中比较多的是文言文,这也是学生不爱学的原因
目前《大学语文》里面所选的课文大都是文言文,学生很反感,认为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而且文言文难懂,不好理解,学生一听就烦。另外,书本里很多的篇章都曾在初、高中学过,大学老师又讲,这不等于炒冷饭吗?即使放再多的油盐去调味,也会让学生腻味。面对这些诸多的“理由”,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势必会为这种现象而忧虑。作为大学老师更有责任,去面对教学中所遇到的困境,特别是在当今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经济的时代,各种语言文化、各种外族思潮涌动的大环境中,我们更要扎根本民族的文化,更应该增加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园。
(三)名家名作的缺少众所周知,文化的传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积累与释放的过程。这就要求当代的许多学者和作者们能耐得住寂寞,能认真的钻研,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因为,任何优秀的作品都应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三大功能。也就是说大作家必须有大阅历,你只有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有了深入的认识,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而当前的一些文艺工作者一旦成名之后,往往就不再进行文学创作了,转而进行比较通俗的剧本及电视题材的创作,因为后者更有经济效益。这种作法很难说对与错,因为人人都有使自己生活得更好的权利,但是一旦形成了一种风气,则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非常大,没有多少人能够忍受清贫之苦了。伟大的时代就应该有伟大的作品,而我们当前确实少了一些能正确引领人前进的作品。
二、高等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对学生而言,如果不是为了考试过关,他们根本不想去学,学生总是抱怨,欣赏文中的意象太抽象,不如欣赏影片、电视那么直观。有的学生认为书本的大道理离我们的现实太遥远了,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浪费太多的精力在故纸堆里。上课时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看自己的自考书、专业书或是翻阅各种杂志,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只用抄作业的形式应付了事。
(二)《大学语文》的教学大纲没有落实,这也是造成教师教学困境的一大因素
目前《大学语文》没有教学大纲,从教人员只能根据个人对课文的理解,再结合本科自考用的教学大纲来给学生上课,而自考用的教学大纲,毕竟与我们的教学形式、教学对象不同,所以缺乏目的性、针对性,这就使得教学工作有点盲目性、片面性,教学成效不甚理想。
(三)基础课普遍受到专业课排挤
很多院校在安排教学时都是普遍优先安排专业课,这说明了基础课在教学中的弱势地位,也影响了在师生心目中对基础课的重视程度。因此,当专业课和基础课有时间冲突的时候,学生首先想放弃的是基础课的学习;当专业课和基础都出现课业的时候,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完成专业课的课业;学生在图书馆查找、翻阅最多的也是他们专业书,因此,要想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水平谈何容易。
三、对策及建议
这些问题应引起执政者和教育工作者们的足够重视,不然的话,长期发展下去,出现的后果是和我们当前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相反的结果。当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在全国全面推开,语文教育如何发挥自己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至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必须重新认识语文“工具”论,给语文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位置正位,这是发挥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落后的行为是落后的观念的折射,正确的实践离不开正确的理论做指导。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正是人们对语文的“工具”性质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因此,改革语文教育,首先必须对语文“工具”论进行重新认识,恢复它的本来面目。语文从它产生那天开始,就担负着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作用,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每个社会成员运用语言,无不表现出他的主体精神,并总是企图用这种精神去影响其他社会成员。人世间的真善美正是通过语言文字,通过语文载体而不断地积淀、升华,也不断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也通过语言文字鞭挞假恶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可以说,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承载文化和匡正人本的工具。
(二)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催生出“上下求索”知识的力量,不断地助长融化吸收学习知识的渴望,促进进一步学习知识的欲望。授课老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观看已拍成电影的一些课文中的作品,讲述课文的有关故事;用现实的画面再现文中的情景,分配角色朗读;或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课文背景的方案等等,通过学生比赛,培养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来了解社会发展的过程,又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得汉语知识、作家作品知识、写作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分析的能力,想象的能力,理解能力等等。且看北京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富仁的话:“在语文教学的任务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读书趣味。只要他喜欢上了读书,你让他读的他去读,你没有让他读的,他也会主动找来去读,假若他一生都是一个‘好读书’的人,他的语言和才能就能获得充分的发展。”王教授的话再明白不过地说明了培养学习趣味在语文教育中的突出地位。
(三)转变认识,重视《大学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传授
《大学语文》基础知识关系到人的读、说、听、写诸方面的能力,学生要在专业课上有长远发展,就必须把基础课学好,这样才能让自己在扎实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要搞好《大学语文》的教学,授课老师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教学窠臼,不光是讲每篇课文的内容和艺术特点,还要进行相关链接,可以是课文时代背景的链接,也可以是课文出处相关书籍的介绍,还可以是课文中人物、景物、事物等等的相关链接,尽可能扩大和补充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点,以点带面,以古带今,以外说中,深入浅出,既突出重点,又要扩大知识面。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深地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
以上内容仅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到底应当怎样进行语文教育,才能适应国民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待以后的实践去探索。
参考文献:
[1]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M],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2000(3)。
[2]李亚男,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能力[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