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2008年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金玉佩”的处子秀赢得满堂彩!它的主要设计者、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建筑学院党总支书记王沂蓬,终于从神秘中走了出来。奇思妙想“以德比玉”
“金镶玉”的设计源自中央美院的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铁皮小屋里。经过100多个方案的修改筛选,一块背面中心部分镶嵌着美玉的奖牌诞生了。
去年6月7日,奖牌评委会对初评入选的10件作品展开了复评,并于6月30日,向北京北京奥组委执委会会议提交了最终入选的三个方案。北京奥运会奖牌修改方向最终确定“玉佩”方案。
为了在保证奖牌金、银、铜识别性的同时,彰显“玉”的特点,使金、玉材料达到视觉上的完美结合,奖牌修改完善小组对玉石在牌面所占的比例进行了多次调整、尝试,最终将奖牌背面金属边缘的宽度由3.5毫米增加到6毫米,从而突出奖牌的金属质感,增加了奖牌的金属识别性。2008年,在环绕玉佩的金属边上将被刻上获奖运动项目的名称。
在色彩搭配上,金、银、铜牌分别配以白玉、青白玉和青玉。既要考虑到玉的品质,同时也选择与奖牌颜色的合理搭配。在设计完善过程中,专家和设计团队还去掉了原本在玉石上镌刻“云纹”及“小圆点”设计,使整个奖牌看起来更加纯净剔透。
王沂蓬至今还记得这项设计被初次提交国际奥委会审议时的忐忑不安。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但国际奥委会能否认同这一理念?最重要的是,国际奥委会能否接受奖牌材质的历史性突破?
玉与金属的结合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认可,然而最终实现这一划时代的突破还有很多的技术难关需要攻克。国际奥委会给北京奥组委设定了一个条件——“在最终确认这块奖牌的玉石损毁率很低之后,我们才能批准你们的设计!”两毫米定成败
如果没有牢靠的技术保证,镶嵌着玉石的北京奥运会奖牌被扔出去的后果必定是“玉碎牌损”。即便不考虑这种极端情况,北京奥运会的奖牌也必须保证在意外情况下摔落时的抗冲击性。如何保证北京奥运会2000多块奖牌在正常范围内经受住外力冲击?这个难题主要落在了王沂蓬身上。
接到这个任务时离国际奥委会要求的最终交稿时间只差两个月了。在这种情况下,王沂蓬一刻也不敢懈怠,赶紧开始找专家,从力学、材料学、结构学的角度等各方面探讨这一问题。其间,设计团队还委托了来自北京、上海等各地的专业单位来负责这一工作。
但是第一次跌落实验,失败了。而就在这时,一个令他更加沮丧的消息传来,专家们在研究了一个月后,给出的答案——“不行”。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就意味着设计团队一年的心血白费了。当时王沂蓬非常着急,“几乎睡不着觉,几乎有半个月的时间没有脱过衣服。”
玉石后面直接就是金属,要防止它掉地上不碎,就必须将振动波消除掉。数次试验失败之后,王沂蓬开始考虑在金属与玉之间填充特殊材料,以达到消除振动波的效果。经过与生产厂商反复“讨价还价”,王沂蓬有了2毫米的“发挥空间”。
奖牌厚度为6毫米,玉石厚3毫米,王沂蓬问生产厂家能不能加深嵌进去的空间,他们表示工艺是压制成型,超过2毫米的深度很难。后来王沂蓬建议用“车”的方法,由于奖牌正面是浮雕,如果车得太深,正面就透了。所以,王沂蓬只争取到了2毫米的空间,王沂蓬心里明白“必须要在这2毫米的地方解决所有的问题。”
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材料填充在金属与玉之间形成缓冲,王沂蓬等人又查遍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资料文献,访遍了材料学专家、玉石方面的专家以及雕塑方面的专家,最终选定了一种航天材料。
前三次的实验虽然失败,但王沂蓬已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第四次实验前,虽然依然紧张,但王沂蓬心中却有了底。在奖牌下落的几秒内,王沂蓬的眼睛一眨也没眨。在那几秒后,等候在工作室的学生们接到了王老师的电话——“给奥组委打电话吧,通过了。”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王沂蓬落泪了——“奖牌就算是石头,也该对我们有感情了。”
今年1月份,国际奥委会的总部收到了北京奥组委寄来的北京奥运会奖牌实物,这其中还包括了一盘录像带。在这盘录像带中,镶嵌着玉石的奖牌从两米的高空中自由降落——镜头定格在掉落在地上的奖牌上,玉石毫发无损。这项完美设计的最后一道难关被攻克,中国的设计师们成功了!
“金镶玉”的设计源自中央美院的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铁皮小屋里。经过100多个方案的修改筛选,一块背面中心部分镶嵌着美玉的奖牌诞生了。
去年6月7日,奖牌评委会对初评入选的10件作品展开了复评,并于6月30日,向北京北京奥组委执委会会议提交了最终入选的三个方案。北京奥运会奖牌修改方向最终确定“玉佩”方案。
为了在保证奖牌金、银、铜识别性的同时,彰显“玉”的特点,使金、玉材料达到视觉上的完美结合,奖牌修改完善小组对玉石在牌面所占的比例进行了多次调整、尝试,最终将奖牌背面金属边缘的宽度由3.5毫米增加到6毫米,从而突出奖牌的金属质感,增加了奖牌的金属识别性。2008年,在环绕玉佩的金属边上将被刻上获奖运动项目的名称。
在色彩搭配上,金、银、铜牌分别配以白玉、青白玉和青玉。既要考虑到玉的品质,同时也选择与奖牌颜色的合理搭配。在设计完善过程中,专家和设计团队还去掉了原本在玉石上镌刻“云纹”及“小圆点”设计,使整个奖牌看起来更加纯净剔透。
王沂蓬至今还记得这项设计被初次提交国际奥委会审议时的忐忑不安。玉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但国际奥委会能否认同这一理念?最重要的是,国际奥委会能否接受奖牌材质的历史性突破?
玉与金属的结合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认可,然而最终实现这一划时代的突破还有很多的技术难关需要攻克。国际奥委会给北京奥组委设定了一个条件——“在最终确认这块奖牌的玉石损毁率很低之后,我们才能批准你们的设计!”两毫米定成败
如果没有牢靠的技术保证,镶嵌着玉石的北京奥运会奖牌被扔出去的后果必定是“玉碎牌损”。即便不考虑这种极端情况,北京奥运会的奖牌也必须保证在意外情况下摔落时的抗冲击性。如何保证北京奥运会2000多块奖牌在正常范围内经受住外力冲击?这个难题主要落在了王沂蓬身上。
接到这个任务时离国际奥委会要求的最终交稿时间只差两个月了。在这种情况下,王沂蓬一刻也不敢懈怠,赶紧开始找专家,从力学、材料学、结构学的角度等各方面探讨这一问题。其间,设计团队还委托了来自北京、上海等各地的专业单位来负责这一工作。
但是第一次跌落实验,失败了。而就在这时,一个令他更加沮丧的消息传来,专家们在研究了一个月后,给出的答案——“不行”。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就意味着设计团队一年的心血白费了。当时王沂蓬非常着急,“几乎睡不着觉,几乎有半个月的时间没有脱过衣服。”
玉石后面直接就是金属,要防止它掉地上不碎,就必须将振动波消除掉。数次试验失败之后,王沂蓬开始考虑在金属与玉之间填充特殊材料,以达到消除振动波的效果。经过与生产厂商反复“讨价还价”,王沂蓬有了2毫米的“发挥空间”。
奖牌厚度为6毫米,玉石厚3毫米,王沂蓬问生产厂家能不能加深嵌进去的空间,他们表示工艺是压制成型,超过2毫米的深度很难。后来王沂蓬建议用“车”的方法,由于奖牌正面是浮雕,如果车得太深,正面就透了。所以,王沂蓬只争取到了2毫米的空间,王沂蓬心里明白“必须要在这2毫米的地方解决所有的问题。”
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材料填充在金属与玉之间形成缓冲,王沂蓬等人又查遍了国内外有关方面的资料文献,访遍了材料学专家、玉石方面的专家以及雕塑方面的专家,最终选定了一种航天材料。
前三次的实验虽然失败,但王沂蓬已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第四次实验前,虽然依然紧张,但王沂蓬心中却有了底。在奖牌下落的几秒内,王沂蓬的眼睛一眨也没眨。在那几秒后,等候在工作室的学生们接到了王老师的电话——“给奥组委打电话吧,通过了。”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王沂蓬落泪了——“奖牌就算是石头,也该对我们有感情了。”
今年1月份,国际奥委会的总部收到了北京奥组委寄来的北京奥运会奖牌实物,这其中还包括了一盘录像带。在这盘录像带中,镶嵌着玉石的奖牌从两米的高空中自由降落——镜头定格在掉落在地上的奖牌上,玉石毫发无损。这项完美设计的最后一道难关被攻克,中国的设计师们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