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哥特的黑色浪漫主义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p1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巧妙地将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复杂的思维活动方式以及新鲜的精力赋予人物复杂的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将现实与象征恐怖、神秘的哥特手法融合在一起,是超于哥特黑色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本文从哥特的角度对《呼啸山庄》进行解读,旨在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部文学巨作。
  关键词:哥特 黑色浪漫主义 《呼啸山庄》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在1847年创作的作品,同时也是她出版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人们将《呼啸山庄》比喻成为文学中的斯芬克斯,人间情爱的最宏伟诗篇。而超越哥特式黑色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更让《呼啸山庄》成为了惟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埃遮住光辉的文学作品。《呼啸山庄》是艾米莉·勃朗特神秘主义哲学观的最佳诠释,是人们对于自由和理想的追求和呐喊,是穷人与富人的抗争历史,也是情欲被压制后的爆发。这部小说最初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并没有引起轰动,反而被当时的评论家们所批判和讽刺,并一度被灌上了“恐怖的,可怕的,令人作呕的小说”的称号。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地感受到了艾米莉·勃朗特非凡的文学创作魅力,《呼啸山庄》也被人们公认为英国文学史上最具有意义和特别的作品。
  一 《呼啸山庄》的创作背景
  1 哥特式小说
  哥特式小说总是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超越自然的神奇之美,即拒绝平淡,喜欢峭壁和悬崖,充满折磨与恐怖,时而还会给人带来心神不宁的感觉。实际上,哥特式小说是自然力和超自然力的有效结合,且这种结合区别于其他的写作手法;它也是自然力和超自然力矛盾冲突发生的升华。哥特式小说的写作手法对后代的文学创作和发展起到了深远的作用,从勃朗特到狄更斯时期,甚至是在当代的英语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哥特式小说的恐怖感和神秘感都可以被深刻的感受到。在西方文学中,哥特是黑暗恐怖的代名词,同时也是小说创作中一种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方式。哥特小说最喜欢引用中世纪的古堡、修道院或者是荒凉的沙漠作为写作背景,故事通常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尤其是中世纪,情节恐怖、刺激,充满了凶杀、暴力、强奸、乱伦等带有敏感性色彩的词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鬼怪精灵或者是超自然现象的情节发生,小说笼罩的是一种阴森恐怖和充满悬念的氛围。《呼啸山庄》中恐怖的场景、人物性格的变换、复仇等情节都是哥特式写作手法的集中体现。
  2 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所生活的三十年间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在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它内在的缺陷:劳资之间矛盾尖锐化;失业工人的贫困;大量的童工被残酷地折磨至死。但当时的英国政府并没有采取任何积极有效的措施,而是对民主改革和工人运动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压措施。艾米莉·勃朗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里,她的父亲佩特里克·勃朗特原是个爱尔兰教士,1812年娶玛丽亚·勃兰威尔为妻,膝下六个儿女。1820年,勃朗特一家搬迁到一个偏僻的乡镇。不久,艾米莉的母亲去世了,父亲也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家中的兄弟姐妹被纷纷地送到别人家寄养。由于离群索居,四个兄弟姐妹就经常以读书或者创作诗歌的方式来联系。
  二 哥特情节的体现
  《呼啸山庄》的故事创作背景是一片碧绿广袤的英格兰平原,故事中的人物保留着他们最原始的特质和性格:淳朴善良,奔放不羁,敢爱敢恨。《呼啸山庄》是一个悲剧式的爱情故事,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情景变化描写给读者呈现出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人们的纯真性格是如何被扭曲的,以及由此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可怕恐怖的事件。
  1 悲剧源头
  《呼啸山庄》描写的是18世纪末英国北方约克郡的荒原上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个被人遗弃的孤儿,被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恩肖先生抚养成人。他的养父是一个正直善良、和蔼可亲、淳朴热情的老先生,他一直都将希斯克利夫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般抚养和疼爱,他对希斯克利夫的疼爱程度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两个子女——辛德雷和凯瑟琳。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从小就一起读书和学习,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二人也萌发了爱意。而这个故事悲剧的源头是当恩肖先生带希斯克利夫回家的时候,他就不被其他的家庭成员重视,甚至没有人把他看成人。当恩肖先生离世之后,他的长子辛德雷继承了呼啸山庄的全部事业,与此同时他也对希斯克利夫展开了一系列的折磨行动,甚至阻止了他和自己的妹妹凯瑟琳的正常交往,并命令希斯克利夫到田里耕作,对他进行一系列的羞辱,想方设法来折磨希斯克利夫。肖恩先生逝世之后,惟一真正关心希斯克利夫的人便是凯瑟琳了,也只有她才能够安慰希斯克利夫那颗狂热躁动、充满了仇恨的心灵。在孤独的处境里,在这个人情冷漠的呼啸山庄里,凯瑟琳除了希斯克利夫就再也没有别的朋友了。正因为彼此的境遇极其相似,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才成为了无所不谈的爱侣。他们相互理解、相互依赖,在爱的指引下,他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反抗兄长辛德雷的压迫和挤压。凯瑟琳将自己的爱全部交给了当时一无所有的希斯克利夫。这种最原始、最神圣的爱,在当时那个追求保守的道德准则的年代里显得尤为珍贵,他们的爱情让人钦佩。但他们的爱情也经历了重重关卡的考验。在善与恶、是与非的对抗中,他们的爱情得到了升华,从另外一个角度体现了人性最勇敢和最坚强的一面。然而,最后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并没有走到一起:凯瑟琳选择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人——埃德加·林顿。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希斯克利夫悲痛欲绝。接受不了凯瑟琳背叛的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报复行动。单纯的凯瑟琳认为:“if I marry Linton,I can aid Heathcliff to rise,and place him out of my brother’s power.”(“如果我选择了嫁给林顿的话,那么就可以快速地帮助希斯克利夫重新站起来,安排他摆脱哥哥辛德雷的欺压。”)但凯瑟琳却不明白,自己是希斯克利夫的惟一寄托,一旦她嫁给了林顿,那么希斯克利夫就仿佛失去了全世界一般的凄惨。
  2 哥特式的极尽体现   许多年以后,希斯克利夫成为了一个腰缠万贯、风流倜傥的有钱人。他回到呼啸山庄,开始了他疯狂的报复:辛德雷的全部家产都被希斯克利夫用欺骗的手法掠夺走了,甚至他自己的性命也都丢失在了希斯克利夫的手中。而辛德雷惟一的儿子小哈里顿也成为了希斯克利夫肆意摆弄欺压的工具。
  自从嫁给了林顿之后,凯瑟琳就一直被病痛折磨,在生下女儿凯茜后就匆匆离世了。希斯克利夫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悲痛欲绝,将自己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毁掉林顿和恩肖两个家庭上。最终,希斯克利夫成为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主人。此后,他开始对林顿的女儿凯茜采取了歇斯底里的报复:他不但抢走了凯茜的一切财产,还剥夺了凯茜读书的权利。书是凯茜惟一的精神支柱,这一举动让凯茜彻底地崩溃了。在洛克乌德第三次去呼啸山庄的时候,他派人将耐莉的一张纸条交给了凯茜,还好心地问有没有回信。对于失去了人生自由的凯茜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最好的机会,然而她的理智却让她没有做出任何激烈的回应,只是淡淡地说:“that I would answer her letter,but I have no materials for writing,not even a book from which I might tear a leaf.”(“我想回她信,可是我没有写字用的东西:连一本可以撕下一张纸的书都没有。”)凯茜的母亲凯瑟琳还是小姑娘的时候,曾在《圣经》上翻到了一张空白页,当时的凯瑟琳如获至宝般地将白纸拥入怀中,并将自己内心的一切想法都写了进去。相对于母亲凯瑟琳,凯茜显然更加可怜,她甚至没有一张空白纸来书写自己的心情,这种精神上的空白简直让人窒息。
  3 充满野性的自然环境描写
  当读者翻开《呼啸山庄》的时候,感受到的是狂风暴雨般的阴暗压抑感。“A perfect misanthropist’s heaven.”(厌倦世界的人的天堂)。这里的风景是过度倾斜的矮小树木,窄小的窗子深深地镶嵌在了墙上,地上由于结了一层黑冰而冻得坚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背景之下,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都在和自己的命运抗争着,最终他们绝望地向上帝呼喊着自己的痛苦。艾米莉凭借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人物的命运和自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恩肖先生离世的那个晚上:“大风绕屋咆哮,并在烟囱里怒吼,听起来狂暴猛烈”;而在希斯克利夫听到凯瑟琳嫁给林顿的那个消息的时候,作者用暴风雨、狂风、霹雷来诠释了希斯克利夫内心的绝望、躁动和愤怒。在凯瑟琳去世的那个晚上,狂风暴雪在肆意的咆哮着。而在希斯克利夫离世的那个晚上,则是飞沙走石的阴暗。这些景物描写不仅仅是人物行为的背景,更是充满了生命力和神秘性的自然力量。艾米莉通过哥特式的写作手法把天气、环境以及建筑等和梦境、死亡、仇恨和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主人公的不稳定的情绪和神秘的环境描述的写作手法,无形当中给读者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恐怖氛围。此外,艾米莉选择将荒原这一背景放在小说的最前面,是有深层次意思的,它代表的是人们对于野性和生命力发自内心的呼唤和呐喊。当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很小的时候,他们曾经冒着被惩罚的危险在荒原上自由自在的奔跑;当他们死后,艾米莉又安排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在荒原上重遇。艾米莉将她对自然的真实的感受和描述与人物的超自然的神秘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营造了最神秘却也是最振奋人心的艺术创作氛围。艾米莉将自己的梦想、浪漫主义的心绪寄托在了荒原上,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实际上代表的是她对自由、爱和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热爱。
  4 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塑造
  希斯克利夫是“风之子”的形象。当肖恩先生将希斯克利夫领回家的时候,“他黑得简直像从魔鬼那儿来的”。在凯瑟琳离开人世之后,希斯克利夫也开始了自己近乎疯狂的报复计划。在当时动荡不安的黑色社会背景之下,希斯克利夫从一个追寻自由和尊严的人瞬间变成了一个破坏者——他对辛德雷、林顿甚至是他们子孙的报复行动几乎到了病态的境地,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他疯狂的行为。就像希斯克利夫自己所说的那样:I have no pity!I have no pity!The more the worms writhe,the more I yearn to crush out their entrails!It is a moral teething;and I grind with greater energy in proportion to the increase of pain.(“我才不怜悯呢!我才不怜悯呢!虫子越是扭动,我就越恨不得挤出它们的内脏!这种心理作用,就像出牙一样,越觉得痛,我就越磨得起劲。”)实际上,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是人们无法想象的。他们的爱情太直接、太强烈,甚至到了一种绝望的境地。当希斯克利夫去探望病危的凯瑟琳的时候,他的心情是绝望而愤怒的,当他转身离开凯瑟琳时,他的神情又是落寞、孤单的,他甚至想不顾一切地带着自己心爱的女人离开这个万恶的世界,“他睁大自己的双眼,噙着泪水绝望着”。当希斯克利夫得知凯瑟琳离开人世的消息之后,“他将自己的头朝着那多结巴的树干冲撞着,抬起眼睛,吼叫着,俨然不像一个人,更像是一头野兽。”这些描述都形象生动地向读者诠释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神秘而又强烈的爱情故事;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在每个人的心目当中,都有着自己无法克服和抑制的阴暗面,正是那些不公平和罪恶的力量最终扭曲了希斯克利夫的灵魂。在《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将自己的全部热忱和忧郁情怀都融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当中,尤其对希斯克利夫这一人物的性格刻画更充满了神秘、罪恶和阴森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孙树文:《穿越时空的声音——试论〈呼啸山庄〉中的现代主义因素》,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2] 董春萍:《〈呼啸山庄〉中的自恋情结》,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 刘璃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呼啸山庄〉中的主要人物》,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 凌雁:《〈呼啸山庄〉人物会话中的话语基调分析》,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5] 石爱民:《论〈呼啸山庄〉中的耐莉·丁恩》,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年。
  作者简介:王艳萍,女,1972—,辽宁锦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文学,工作单位: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
其他文献
摘要:茅盾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余波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在他的意识中,有着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而现代意义上的“革命”,却要求首先放弃“自我”。放弃“自我”投入“革命”与眷恋“自我”游离“革命”之间的困惑,成为茅盾必须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茅盾的早期作品中,从《蚀》到《虹》,都或明或隐地存在着“自我”与“革命”之间的犹疑,这种犹疑成为我们理解大革命之后茅盾心态及其文学的一个有效视角。  关键词:茅盾
期刊
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小说《喜福会》,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下,中国人在面对逆境所显露出的喜乐与福运,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中国式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关键词:《喜福会》 中国式的喜 中国式的福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小说《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该书于1989年一经发表即获得了巨大成功——“美国出版业对新华裔美国作家的兴趣……
期刊
摘要:在小说《柏油孩子》中,莫里森通过儿子与吉恩的爱情与分离探讨了美国黑人文化的出路问题。两人的结合象征着黑白两种文化的相互吸引;两人的分离象征着两种文化的冲突。那么,处于夹缝中的黑人到底该如何选择?固守黑人传统还是迎合白人文明?莫里森的情感显然更加倾向于吉恩。她虽然离开了儿子,但经由他唤起的黑人文化的记忆却留在了她的意识深处。可以说,相对于回归荆棘丛的儿子来说,吉恩更有希望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这样
期刊
摘要:本文从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出发,重新审视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在精神分析学中,“纯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同时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哲学概念,因此本文将围绕“纯真”这个概念,重新审视小说《洛丽塔》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悲剧命运。  关键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洛丽塔 纯真欲望 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后的第一部极为重要的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海明威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分析,借助福柯关于话语与权力、身体之间关系的论述,阐释了小说中话语所体现的权力关系的对抗和变化以及权力对身体的控制,揭示出小说所塑造的权力意识逐步苏醒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福柯 话语 权力 身体 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欧内斯特·海明威在他的作品里塑造了很多光彩夺目的“海明威式的硬汉子”,而很多
期刊
摘要: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进入到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国民意识也得到了增强,中国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受到国内外各个行业人士的青睐和追捧。家具作为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使用功能和美化功能的物品,将民族元素融入其设计中而形成的新中式家具,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此,对新中式家具与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本文在对新中式家具与现代室内环境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对新
期刊
摘要:英国作家阿道斯·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是反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表现了对极权主义的痛斥和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但小说中隐含了作者对传统社会秩序的认同和厌女症心理,女性被描写为父权社会里的“他者”,是一种欲望的对象化存在。  关键词:男性视角 欲望的对象 他者 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英国作家阿道斯·赫胥黎的作品《美妙的新世界》是反乌托邦小说
期刊
摘要:《塞壬》是乔伊斯意识流巨著《尤利西斯》的第11章,本章完美地糅合了各种音乐技巧,觥筹交错,伴随着主人公意识的流动,为读者奏响了一曲精神上的音乐盛宴。  关键词:《尤利西斯》 意识流 音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尤利西斯》中的音乐盛宴  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长篇小说《尤利西斯》(Ulysses,1922)曾被列为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及21世纪最有影响
期刊
摘要:《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的第一部小说。本文从小说中的拯救主题出发,探索主人公的心灵拯救过程,以此揭示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  关键词:E·M·福斯特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拯救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Where Angels Fear to Tread,1905)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奥斯卡·王尔德笔下的母亲形象,讨论母亲在其作品中被社会放逐的社会现象。研究发现,王尔德作品中的这些母亲缺乏独立的身份,没有话语权,常常要为男性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男性把母亲边缘化以维护父权社会秩序,而边缘化的女性在寻求主体性的过程中处于两难之境。王尔德对女性的社会处境有着深切的同情,对当时英国虚伪的社会伦理道德进行了揭露,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理想化的解决途径。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