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杯渐入佳境,最高兴的一是球迷,再就是商家了。这些天看报纸,除了酒吧餐馆火暴、大尺寸LED彩电热销外,一些“沾边商品”也大卖,比如“世界杯哄老婆专用燕窝”、“世界杯熬夜祛痘精华”等等,据拍拍网统计,近来网店的午夜成交量明显增多,尤其每晚第二场球结束到第三场球开场前。当然,更少不了自8年前韩日世界杯涌现出来的中国球迷远征团,南非媒体透露,将有5万名中国球迷赶赴南非观看世界杯,这占了南非旅游局总预计人数的1/8。要知道,这可是笔不菲的花费,世界杯期间南非八日游价格最低也在4万元左右,日均花费在5000元。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民众旺盛的消费力。
这些年,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词语:内需不振、消费不足。一种惯常的表述是,中国经济过去的持续高速增长依赖于出口和投资,因此,需要更大规模的扩大消费需求,才能确保延续中国经济奇迹。这种判断很难说错,因为出口情况好坏和投资规模大小对GDP的影响确实是比较明显的。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蔓延到中国出口加工业,中国经济高涨势头逆转,“几乎像高台跳水一样”;当年11月,中国政府果断出手以4万亿元投资为代表的经济刺激计划,尽管外需方面仍然没有改善,仅凭投资一项还是将GDP带出了个“U型转弯”,中国在所有经济体中第一个实现复苏。与出口和投资这两驾马车相比,消费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却持续下滑:我国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1980年代曾超过62%,2005年下降到52.1%,2008年再降到48.6%,而1990年代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接近80%;与政府消费率相比,居民消费率下降更为明显,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2008年再降到35.3%,跌至历史最低点。据说,中国的消费率水平不仅无法与美国这样的消费经济国家相比,就是在金砖四国中也是最低的。
但是,中国经济结构中消费率的不足以及下滑,绝不应被当成消费不足。恰恰相反,任何一个尊重日常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同意,即使不把住房这个被归类入投资品的最大宗消费考虑在内,中国人的消费支出一直在稳健的放大,中国人越来越舍得花钱。我们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汽车消费国,电视、空调、手机等等亦是如此。即使是奢侈品消费,中国也超过日本而在全球仅次于美国了。而这都发生在普通中国人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的背景下,因此,现在还说中国消费不足,恐怕已经有些不够客观了。
这几年,在千方百计扩大内需的思维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比如家电补贴、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免、发放消费券等,应该说这些政策确实带动了相关消费的爆发性增长。2009年,中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创1986年以来的最高实际增速。最为亮丽的代表是汽车业,2009年实现了1360万辆的销售奇迹。但被透支所激发的增长注定是短效的。今年4月份开始,汽车销售同比增速从70%左右腰斩到30%左右,即使厂家纷纷降价促销,库存压力仍快速上升,一些地方的库存与销量比已经逐渐接近1.5甚至2.0,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说,今年全国产能预计达到2000万辆,而市场实际消化量只有1500万辆,供给剩余将达到500万辆。除了催生一轮产能过剩之外,人为推高汽车消费,也超常规地加剧了交通、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压力。
毫无疑问,分配机制、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一旦改革取得成功,会让更大范围的中国民众在消费意愿、消费能力上再有一个提升,但我们必须对此给予足够长的耐心。汽车行业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当前走向看,除房产之外的居民消费已经达到一个基本饱和的状态,它还会正常增长,但恐怕很难给予GDP突出的贡献——换言之,希望它发挥当年的出口和今天的投资那样大的作用,是不现实的。
如果认同消费已无太大潜力可挖这一点,并且同意靠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支撑起来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心平气和的得出这样的判断:依靠自我资源资本化而实现的高歌猛进终于要结束了,我们还骑在两轮车上,但速度会降到走路一样慢了。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民众旺盛的消费力。
这些年,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词语:内需不振、消费不足。一种惯常的表述是,中国经济过去的持续高速增长依赖于出口和投资,因此,需要更大规模的扩大消费需求,才能确保延续中国经济奇迹。这种判断很难说错,因为出口情况好坏和投资规模大小对GDP的影响确实是比较明显的。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蔓延到中国出口加工业,中国经济高涨势头逆转,“几乎像高台跳水一样”;当年11月,中国政府果断出手以4万亿元投资为代表的经济刺激计划,尽管外需方面仍然没有改善,仅凭投资一项还是将GDP带出了个“U型转弯”,中国在所有经济体中第一个实现复苏。与出口和投资这两驾马车相比,消费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却持续下滑:我国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1980年代曾超过62%,2005年下降到52.1%,2008年再降到48.6%,而1990年代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接近80%;与政府消费率相比,居民消费率下降更为明显,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2008年再降到35.3%,跌至历史最低点。据说,中国的消费率水平不仅无法与美国这样的消费经济国家相比,就是在金砖四国中也是最低的。
但是,中国经济结构中消费率的不足以及下滑,绝不应被当成消费不足。恰恰相反,任何一个尊重日常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同意,即使不把住房这个被归类入投资品的最大宗消费考虑在内,中国人的消费支出一直在稳健的放大,中国人越来越舍得花钱。我们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也是最大的汽车消费国,电视、空调、手机等等亦是如此。即使是奢侈品消费,中国也超过日本而在全球仅次于美国了。而这都发生在普通中国人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的背景下,因此,现在还说中国消费不足,恐怕已经有些不够客观了。
这几年,在千方百计扩大内需的思维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比如家电补贴、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免、发放消费券等,应该说这些政策确实带动了相关消费的爆发性增长。2009年,中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创1986年以来的最高实际增速。最为亮丽的代表是汽车业,2009年实现了1360万辆的销售奇迹。但被透支所激发的增长注定是短效的。今年4月份开始,汽车销售同比增速从70%左右腰斩到30%左右,即使厂家纷纷降价促销,库存压力仍快速上升,一些地方的库存与销量比已经逐渐接近1.5甚至2.0,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说,今年全国产能预计达到2000万辆,而市场实际消化量只有1500万辆,供给剩余将达到500万辆。除了催生一轮产能过剩之外,人为推高汽车消费,也超常规地加剧了交通、环境、安全等方面的压力。
毫无疑问,分配机制、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一旦改革取得成功,会让更大范围的中国民众在消费意愿、消费能力上再有一个提升,但我们必须对此给予足够长的耐心。汽车行业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从当前走向看,除房产之外的居民消费已经达到一个基本饱和的状态,它还会正常增长,但恐怕很难给予GDP突出的贡献——换言之,希望它发挥当年的出口和今天的投资那样大的作用,是不现实的。
如果认同消费已无太大潜力可挖这一点,并且同意靠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支撑起来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心平气和的得出这样的判断:依靠自我资源资本化而实现的高歌猛进终于要结束了,我们还骑在两轮车上,但速度会降到走路一样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