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辽东名士邵奎及其在中朝交流中的贡献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zh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邵奎为明代辽东进士,曾三任知县,为中朝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明朝,朝鲜实行汉语“质正”制度,曾多次派使者赴辽东向邵奎学习汉语,进行汉语语音、汉字质正。邵奎成为明代的民间对外汉语教师,对推广汉语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邵奎 明代 辽东 朝鲜质正
  有明一代,朝鲜王朝奉行事大朝聘国策,推行“质正”制度,即“根据中国制度修订建立自己相应制度的小中华体系,形成语言、鼓乐、军事、宫廷、职官、礼仪等制度”a。汉语“质正”制度是朝鲜“质正”体系的重要环节,对汉语在朝鲜半岛的推广产生巨大影响。在汉语质正与中朝交流过程中,有不少中国士人做出了突出贡献,辽东名士邵奎就是其中一位。
  一、邵奎其人
  邵奎(1431-?),字文明,明代辽东人。其生平见于《辽东志》《全辽志》《钦定盛京通志》《奉天通志》《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等文献,但均较简略。据文献记载,邵奎为辽阳人b,一说为“辽东金州卫人”c。其曾祖父为邵均义,祖父邵大举,父亲邵英,其家世代为军籍。邵奎少年时师从辛浩,辛浩是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明英宗正统年间被贬谪流放辽东。辛浩学问渊博,不少辽东学子拜于门下,后来考中进士的有丘霁、周正、胡深、顾能、邵奎五人。
  邵奎经过多年苦读,先后于二十六岁、三十三岁考中举人、进士,名动辽东。明代宗景泰七年(1457),邵奎赴山东应乡试,中得第五十六名。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邵奎参加会试,得贡士第五十四名。在其后举行的殿试中,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五十一名。邵奎考中进士后,曾在真定等地“三任知县”d。但不久即以“亲老”之由辞官返乡。因其学问精深,又有进士、前知县等身份,仍颇为辽人所重,为当地名贤。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邵奎及其著述的记载十分简略。但在同时期朝鲜王朝的典籍中,却时常可见邵奎的名字。辽东与朝鲜接壤,是朝鲜使臣朝贡的必经之路。辽东士人、官员、百姓等与朝鲜使臣多有交往,其中不少人为中朝交流做出突出贡献,邵奎便为其一。
  二、邵奎与朝鲜使臣的交往
  在明朝,中国与朝鲜的交流频繁而普遍。据《明实录》《李朝实录》《高丽史》等文献统计,有明一代,朝鲜共派遣使团1252次,平均每年出使4.6次。常常上一个使团尚未离京,下一个使团又已抵达。e朝鲜自古尊崇儒学,统治者和知识分子均“崇尚中国文化,以掌握汉字,阅读汉文典籍,写汉文文章为读书人的正统”f。朝鲜使臣大多汉学水平较高,也热衷于与中国官员、士人、百姓等交往,留下了很多记载。在《朝鲜王朝实录》一书中,有邵奎与李昌臣、蔡寿等朝鲜使臣交往的记录。
  李昌臣,朝鲜成宗时著名文人。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李昌臣奉命出使明朝。当时的朝鲜国王成宗特意叮嘱李昌臣,要购置一套宋代的《苏文忠公集》(苏轼的文集)。但李昌臣遍寻北京书肆,仍无所获。当使团取道辽东回国时,偶遇邵奎。李昌臣提到求书而不得的遗憾,邵奎恰好收藏此书,“即迎入藏书阁以示,仍赠之”。李昌臣想按价购买,邵奎没有接受,坚持赠给他,并说:“何用价为? 所以赠之者,以为他日不忘之资耳。”临别时,二人赋诗唱和。g
  朝鲜使臣蔡寿也与邵奎有过交往。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蔡寿以圣节使的身份前往北京朝贡。行经辽东时,听说邵奎盛名,颇为仰慕。去当地白塔寺参观,看寺壁上有邵奎诗句,蔡寿便依韵和之。但行程匆匆,二人并未见面。蔡寿完成使命返回朝鲜时,再次途经辽东。他有意结识邵奎,写了六首律诗托人相赠。第二天,邵奎以诗相和,并携酒菜蔬果前往驿馆拜访蔡寿。二人欢饮对谈,邵奎学问渊博,给蔡寿留下了深刻印象。
  朝鲜使臣与邵奎交往后,对其评价很高。李昌臣、蔡寿返回朝鲜后,对成宗禀告与邵奎交往一事,并说邵奎“才德甚高”“(学问) 无所不通”。h朝鲜君主也很看重使臣与邵奎的交往。李昌臣向成宗汇报他与邵奎的交往后,成宗详细询问了二人的交往细节:“但尔与邵奎相接,以言往复乎?抑以文字唱和乎?”i
  三、邵奎对中朝交流的贡献
  朝鲜君臣之所以重视与邵奎的交往,一个重要原因是,邵奎可以帮助解决朝鲜汉语“质正”问题。而邵奎本人也因缘际会成为明代民间的汉语推广者,为扩大汉语的影响做出了贡献。
  (一)朝鲜的汉语“质正”制度 有明一代,朝鲜一直推行汉语官话、语音“质正”制度。汉语“质正”制度是朝鲜“质正”制度的一个重要类别。质正制度,是朝鲜模仿明清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制度而推行的一种管理方式,是其“慕华事大”理念的重要体现。“质正”,意为辨明、就正、校正等意思。质正的内容,包括质正服饰、礼乐、语言、法律等。
  汉语“质正”制度是朝鲜施行的汉语官话审定与学习制度,包括汉字质正、语音质正等。朝鲜一向重视汉语学习,“汉字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朝鲜的官方文字,其历代典籍、政府文书等也皆以汉字为载体和媒介。在这种背景下,汉语‘质正’制度成为汉语官话由中国传入朝鲜的纽带,也是如实记录朝鲜汉语官话教科书和工具书语言历时变化的行为模式”j。朝鲜非常重视汉语“质正”制度的建设,专门设置了“质正官”从事汉语语音、汉字的质正。
  朝鲜朝需要大量的汉语人才,但在现实中却面临着不小的阻碍。明成祖、宣宗时期,朝鲜曾多次向明王朝申请派遣贵族子弟到北京留学学习汉语。但明王朝尽管好言抚慰,也经常赐书,但始终未允许其派遣留学生的请求。究其原因,是明朝皇帝“不喜外人久留京师,窥觇中国事”k。
  派遣留学生到北京留学的路走不通,朝鲜君臣又想到变通之法。一是派质正官随使团出发到北京学习;二是派人到临近朝鲜的辽东学习,两条途径交替进行。作为“至诚事大”的朝贡典范,朝鲜历来被明王朝优待。当时,各国使节入京后,集中居住在会同南馆(又名玉河馆),“皆有防禁,五日一出馆,令得游观贸易,居常皆闭不出,唯朝鲜、琉球使臣防之颇宽”l。朝鲜质正官随使团到北京后,就借助宽松的门禁出入,大量抄录中国的奏书、榜文、官府文书等,“随得随习,逐节质正”。但后来,会同南馆的门禁政策逐渐收紧,朝鲜使臣的出入也被严格控制,“质正官等闭于玉河馆”,汉语质正大受影响。这样一来,临近朝鲜的辽东就成为朝鲜学习汉语的替代选择,而辽东名士也成为朝鲜君臣格外看重的对象。   (二)邵奎的贡献 邵奎是辽东名士,“才德甚高”。李昌臣、蔡寿等朝鲜使臣都曾向朝鲜国王推荐邵奎,建议派人向他学习汉语:
  成化二十二年(1486,朝鲜成宗十七年),质正李昌臣出使明朝。返回途中,与邵奎交往。成化二十三年(1487)二月,他进启成宗:“前进士邵奎,以亲老居辽东,该通经史,精审字训……今须择年少能文如申从辈,往就邵奎质正字训、书籍,则似有利益。”m
  他们建议选派年少能文的读书人到辽东向邵奎质正汉语官话语音、书籍,成宗采纳了李昌臣的建议,派遣申从濩等十八人到辽东跟从邵奎学习。
  弘治元年(1488,朝鲜成宗十九年),蔡寿以圣节使的身份出使北京。回国途中,与邵奎交往。返回朝鲜后,向成宗奏启:“今辽东有邵奎者,进士出身,曾为真定知县,弃官闲居,才德甚高,辽东大人皆尊敬之。臣入归时,曾与之谈话,无所不通。臣意质正官不送中朝,依申叔舟例,使学于邵奎可矣。”n
  在蔡寿看来,辽东士人可以帮助解决朝鲜质正的问题。在朝鲜世宗时期,朝鲜曾派遣申叔舟、成三问等人赴辽东向黄瓒学习汉语,质正语音和字训,后朝鲜得以著成《洪武正韵》及《四声通考》等书。蔡寿建议,质正官不用派往北京,可以参照申叔舟向黄瓒学习的先例,派遣他们就近求学于邵奎。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成宗二十年),朝鲜领议政尹弼也向朝鲜国王申请:“臣闻中朝文臣邵奎,以亲老归养于辽东。前者蔡寿、李昌臣往见,奎接待甚恭,多所质正。今奉教权五福,以汉语质正往辽东,请令五福质于邵奎,翻译《直解小学》。”o他建议,派遣权五福以汉语质正的身份前往辽东,向邵奎求学,翻译《直解小学》,成宗准许。在邵奎的帮助下,权五福翻译完成了《直解小学》,圆满完成了汉语质正的任务。
  邵奎作为辽东士人,在中朝文化交流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他与朝鲜使臣的交往,不但加深了双方的理解,也促进了朝鲜半岛的汉语推广,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
  a 张辉,宋婷婷:《朝鲜朝汉语东北官話“质正”探究》,《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10页。
  bd〔明〕李辅:《全辽志》 (卷 3),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辽沈书社1984年版,第594页,第594页。
  c 明万历刻本《皇明贡举考》卷四;《钦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七》。
  e 傅淞巍:《朝鲜半岛使臣诗意写辽东》,《 辽宁日报》2018年11月14日第10版。
  f 王鸿军:《明代汉籍流入朝鲜李朝及其影响》,内蒙古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ghiklmno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朝鲜王朝实录·成宗实录》,《探求堂》1970年,卷198,卷 200,卷 198,卷23,卷 169,卷200,卷 219,卷 235。
  j 李无未,张辉:《朝鲜朝汉语官话质正制度考论——以〈朝鲜王朝实录〉为依据》,《古汉语研究》2014年第1期,第2页。
  基金项目; 2019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明代辽东文学及其当代性研究》(项目编号:L19BZW012)
  作 者: 潘晓玲,文学博士,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文献研究。
  编 辑: 康慧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宋词描写梅花时,常强调梅花的瘦,并通过梅花的各个部分来具体表现,包括花、花蕊、枝、香气和影等,同时还表现了梅花一天比一天瘦的动态变化。宋词还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进一步突出梅花的瘦,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和环境描写。宋词描写梅花的瘦时,多表现出欣赏、怜惜和愁情三种情感。这些情感的表现与宋代文人的审美倾向和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心态密不可分。  关键词:宋词 梅花 瘦 艺术手法 情感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
摘 要: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婆媳关系主题是一道永恒的创作“母题”。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婆媳关系具有“隐性”的矛盾因子,矛盾中的婆婆多为斗争中的胜利者,媳妇通常是斗争中的失败者。婆婆可以分为善婆婆、恶婆婆和好心办坏事的婆婆,媳妇亦可以分为受气型和反抗型。五四乡土小说中婆媳关系的心理学层面是婆婆的“恋子情结”,社会学层面是新旧思想冲突。媳妇由逆来顺受到自觉反抗,多源于五四新思想或外来文化的影响。乡土小说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学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形成了一条由网络文学改编为动漫、游戏、电影和电视剧的产业链。青少年作为消费主体,既是网络文学的主要读者,又是动漫产业的忠实观众,如何实现这三者的和谐、健康发展,《网络文学与动漫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一书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网络文学 动漫产业 青少年  《网络文学与动漫产业的互动发展研究》一书对网络文学
摘要:“仁”在孔子学说中占核心地位,“仁”与“礼”的关系是双向的。“天”作为终极的价值衡量尺度和行为指导准则,“德”作为孔子评价人的依据。孔子教导弟子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一名君子,君子必须具备以下四种素质:尊重自己的同时善于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善于反思和改过;知行合一;谦虚尚德。“礼”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礼”的实质是强调人真性情的流露,人通过“礼”提升生命的意义。个人的理想人格是达到“仁
摘 要: 作家张炜2018年出版的长篇小說《艾约堡秘史》其内核仍是对张炜旧作的精神延续。作家张炜本人所坚持的“现代观念”则导致这篇小说对于农村问题的反映局限于道德层面的声讨,使得小说原本着意探讨的现实问题被窄化,历史问题被轻化。  关键词:张炜 《艾约堡秘史》 现实 道德  张炜在《艾约堡秘史》中秉持着自己数十年来对于中国现实的热切关注,以农村现代化作为对现实的关注点和切入点,以中国当下现代化进程
男人回味篇  初相识:她真美,如同天使。  恋爱时: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姑娘,我一定要娶她!  结婚1年:我的媳妇还不错,称得上是贤内助,只不过有些小毛病,偶尔也耍耍脾气。  结婚5年:她开始变得越来越俗不可耐,越来越蛮不讲理。  结婚10年:她是世界上最丑最不近人情最不讲道理的女人,当初我怎么会娶她?  结婚20年:不计较那些缺点,除去脾气太糟糕,她还勉强可以容忍。  结婚30年:有时候她也挺明白事
摘 要: 在《自觉诗集》中,一切景语皆情语,生活中所见之美,图画中所绘之景,画画成色,字字珠玑。主题深刻而又丰富多彩,境界深远而又情感深厚,鼓舞了人的精神,激发了人的斗志,唤醒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 主题 情怀 永恒  欲谈其诗,先谈其人。刘自觉老师年到花甲,但笔耕不辍。他研究哲学、美学、中国文学、中国民歌和青少年心理学,著作等身。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安静的思考状态,享受着孤独带来的快乐;
摘 要: 有儿童就有童谣。回溯人类的历史,童谣丰盈了一代一代人的童年。童谣是儿童欢愉生命、习得语言、认知世界、建构人际的天籁。在现今婴幼儿生活中童谣的失落是不争的事实,即使还有“新校园童谣” 等,也已失却童谣的鲜活与活动的多样性。培护完整儿童、塑造完整童年,必须重新激活童谣,为此必须赋权儿童,修复童谣生产场域。  关键词 : 童谣 童谣生产场域 赋权儿童  五六个月大的胖丫头躺在床上,妈妈逗着她,
IJ-Hallen flea market荷兰阿姆斯特丹  如果你正打算在不久的将来到欧洲旅行,或许在参观古迹、游览博物馆、参加party和品尝当地美食之余,你还想来点新鲜的。这个时候去跳蚤市场探个究竟是不错的选择。去粗取精的淘货快感与在商场血拼可是完全不同的,这种存留着年代感的淘货可是当下非常时尚的选择了。  1.Braderie de Lille Flea Market法国里尔  每年9月的第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还不习惯“热线通话”。今天则不同,“领导人热线”越来越多,通话越来越频繁,这表明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大。1965年我调入外交部礼宾司之后,几乎整天与电话机打交道。我爱把繁忙的“黑机”和神秘的“红机”都称外交电话。今天通讯手段发达,我更高兴地看到电话外交的频繁运用。电话见证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敏感的“黑机”  礼宾司的电话多且重要,是代表国家的重要窗口。每天上班电话响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