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人生不朽的精神

来源 :军工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3月24日。
  初春的北京,仍透着寒意,阴冷刺骨。
  清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外,几位年轻辈的航天人眼含热泪,用力举着悼唁横幅,上书“治学严谨献身航天思念无限追忆永恒陈福田院士一路走好”。
  东礼堂内,白纱低垂,素幛高挽,花圈紧簇,哀乐低回,庄严肃穆。从北京四面八方,甚至从千里之外赶到殡仪馆的人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送别这位为我国航天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人。
  “奔波了几千公里,就是想见他最后一面,送他最后一程。”陈福田母校的同窗好友痛惜中带着哽咽。
  “陈总在病重时,还传授给我研究问题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赵晓宁博士谈到协助陈老在病中修订书稿的场景,不禁潸然泪下。
  “老陈干了一辈子航天,临终前,他惦念的还是他的工作……”凝望静静躺在鲜花丛中陈福田的遗体,陈福田老伴陈月琴泣不成声……
  陈福田,一个解放前靠捡煤渣谋生的苦孩子,在党和国家的培养成长为一名院士,怀揣强军报国的理想,50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导弹研制领域。
  他,对生活的标准很低,对工作的标准极高。为了提升导弹打击精度,花甲之年勇闯戈壁,沙漠寻宝。
  他,晚年罹患癌症,依然笑对病魔,与死神赛跑,争分夺秒,甚至连做梦都在想着工作,一直奋斗到生命终点。
  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陈福田院士,去感受他的平凡与伟大。
  1964年7月,陈福田从北京航空学院导弹总体专业毕业,进入一院一部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国家某重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一院战术武器系列总设计师等职务。50年间,他领导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固体常规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填补了我国近程常规导弹的空白。他敏锐地分析国际军事斗争形势,颇具前瞻性地领导并研制出新型地地固体常规导弹武器系统,使我国导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领导研制的导弹武器系统是我军主战装备之一,多次参加军事演习和国庆阅兵,彰显了我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实力和决心。
  对工作,陈福田总是精益求精,把严慎细实的作风刻到了骨子里。多年同事、某型号总设计师张海瑞回忆到,陈老常说一句话,“我们只是完成了工作,但不一定完美”。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00年,某重点型号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但由于对导弹落点精度不满意,陈福田左思右想,寝食难安,夜里十点多敲开了张海瑞的房门,见面第一句话就说:“弹头的精度有点问题,明天你跟我走一趟落区。”
  顶着炎炎烈日,当他们驱车几百公里到达落区时,前来接待的站长伫立在原地,激动地说不出话来。他说,场站建成几十年来,第一次有型号总设计师来这里亲自寻找残骸,并且还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然而,陈福田之后的举動更加让站长吃惊,他要求不休息,即刻前往戈壁寻找弹体,抓紧有效时间,尽快找到最真实状态的残骸。
  经过短暂的商榷,站长按照陈福田的要求,锁定了所有可能性区域,安排了三辆戈壁小车和一辆吉普车共同展开包抄搜索,逐个区域地毯式排查。带着简单的水和干粮,大家一头扎进了戈壁滩。
  在陳福田的带领下,搜索队伍每天早晨八点准时出发,晚上十点太阳完全落山后才返回站点,中午也只用随身的干粮充饥应对。酷热难耐,戈壁上没有任何遮蔽物,太阳从头顶暴晒下来,让人汗如雨下,多站一会儿就要中暑,而颠簸的路况更让人五脏六腑翻江倒海。搜索的每一天,队员们都经受着体力和精神的双重考验。到了第七天,站长担心陈福田一行人的身体吃不消,特地托人从城里运来了牛羊肉补充营养,可陈福田第一反应却是:“你们的战士长年累月驻扎在这里,你们才是最辛苦的,不用搞特殊待遇,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陈福田依旧是囫囵吞枣般第一个吃完了饭,招呼大家多吃点之后,便到一旁的空地里默默地踱步。有时点上一支烟,面对一望无垠的戈壁滩陷入沉思。
  终于,残骸在当天下午找到了。确认是本次试验的弹体后,大家欢呼雀跃,兴奋得蹦了起来。陈福田顾不上休息,当即决定返京。就这样,一行人马不停蹄,连夜返回营地,第二天一大早又驱车二百多公里赶到当地机场,坐上了返京航班。尽管已经数月在外奔波,但他下飞机后顾不上回家,而是直奔型号飞行试验总结会议的现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对飞行数据和弹体残骸的反复分析比对,进一步优化设计,导弹落点精度有了质的提升。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铁打的汉子也会扛不住。陈福田不知疲倦的忘我工作,极少关注自己的身体。终于有一天,他病倒了。
  2007年,陈福田主持研制的某重点型号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在飞行试验结束返回的途中,陈福田突然感到行动不便,一股异于往常的疼痛向他袭来。他强忍着疼痛回到北京,在家人的强烈要求下,陈福田前往医院接受了全面的身体检查,最终确诊为胃癌、前列腺癌。
  消息如晴天霹雳,击垮了陈福田身边的所有人,他们无论如何不敢相信,每天不知疲倦工作、仿佛有着无穷精力的陈福田会突然倒下。面对死神的威胁,这位老人并没有意志崩溃或抗拒治疗,反而表现出了难以想象的坚强和乐观。他亲自研究病例和药品,与医院专家共同讨论治疗方案。最初被诊断可能只剩下几个月生命的他,用自己超强的意志力恢复了身体,竟然在手术治疗半年后成功出院,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出院时,医生叮嘱陈福田,每年必须进行一次30天的全面复查体检。然而怕耽误工作,陈福田连这每年一个月的复查时间都“斤斤计较”,竟然把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方法用在了治疗和复查上,一项项研究复查项目,计算每一项检查需要的时间,硬是将复查时间从30天压缩到15天。
  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陈福田,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宝贵时间。他每天按时来到办公室,翻阅大量资料,参加各种预研课题的讨论,利用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为型号把脉。会议大多一开就是一整天,对于一个身强体壮的年轻人来说都有点吃不消,更何况是一个身患癌症、古稀之年的老人。但陈福田永远都是目光矍铄,讲起话来逻辑清晰,指出问题一针见血。尤其是,对于关乎整个战术武器领域长远发展的前沿技术和专业性问题,他始终高度关注,甚至有一次,听说了某专业领域要召开一场重要会议,住院复查的他竟然从病床上跳起来,换好衣服就冲向了会场。工作中的他仿佛永远不知疲惫。   就这样过了整整7年,他还是那个眼睛里只有工作、没有自己的陈福田。2014年5月的一次复查后,他没能离开医院,因为癌细胞已经转移,必须留院治疗。
  同事们回忆,病重住院期间,“陈总的病房就像是型号协调会现场,一与同事谈论起工作,陈总就仿佛变成了完全健康的人,嗓音洪亮,吐字清晰。”
  陈福田有一個蓝色布袋,里面装着厚厚一摞泛黄的方格纸,上面的字迹工整清晰,这是他生前的手稿,足足有三四万字,都是他对近年来国际形势、周边安全环境和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思考。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他决定与死神赛跑,抓紧最后的时间,为后人“留下些什么”,为心爱的航天事业再贡献点绵薄之力。出于这样的思考,病床上的陈福田着手《“空海一体战”及其引发的思考》一书的写作工作。
  为保证治疗效果,医院规定每周只有周三、周六、周日的下午可以探望病人。然而陈福田却做出决定,周三周六的两个下午都处理工作事务,仅把周日下午留给家人。从此,陈福田就在病床上与协助他的同事讨论写作提纲、交流写作思路。他还托人把自己收集的科研资料带到病房,让家人到北京图书大厦帮他购买参考资料,通过电视媒体节目了解国际形势和军事领域动态……
  由于经常要挂吊瓶,医生不同意陈福田长时间伏案写作。然而陈福田软磨硬泡,请医生帮忙想办法,医生不得已,只能用纱布裹住他的左臂,来保护埋在他手臂上的针头。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空海一体战”及其引发的思考》一书首稿终于在老人离世前送到了他的病床前。陈福田把它放在枕边,得空就让女儿念一段给他听。“老陈年轻时就对时间精打细算,要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他做到了”。老伴陈月琴每每想到这里,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病情进一步加重,陈福田痛得连续几天几夜睡不着。医生决定为他使用镇定药品促其睡眠。而老人在睡梦中无意识状态下,不时呓语着与工作相关的片段。
  2015年3月20日12时20分,我国地地固体常规导弹技术开拓者之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陈福田院士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76岁。
  “迎难而上,知难而進,难中有乐,难也不难。”这是摆放在陈福田家中,由他亲笔书写的座右铭,也是他50年为我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写照。
  陈福田,这束为航天事业燃烧了50多年的熊熊火炬熄灭了,但他的光芒照亮了身边每一个人。陈福田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用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演绎了一个航天人对航天梦、强军梦、中国梦的执着追求。他并没有离开,他的精神将在新一代航天人接续奋斗中得到传承。他的人生,明亮、炽热、永生。
其他文献
春满征程红旗展,万绿丛中赏春妍。走红旗路,铸红旗魂,圆红旗梦。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几经风雨后,红旗依旧鲜艳,山河如此多娇。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几千年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齐鲁文化闪烁着耀眼光芒,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根植在这片文化沃土,在山东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山东红旗机电集团(原山东红旗机械厂)是一面不倒的旗帜。  它从诞生至今,以强军报
期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惊涛拍海岸,春潮起风帆。青春向天笑,壮志写诗篇。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矢志与航天事业结缘。伫足海天一线,以航天人的名义,创造前所未有的突出贡献。  烟台,古时“烽火台”。明朝洪武初年,为防备倭寇犯境,当地軍民在临海北山设立狼烟墩台,发现敌情后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作为报警信号,简称“烟台”。岁月更迭,沧桑巨变。烟台已经发展成为山东半岛东北部、环渤海经济圈重要城市和全国文明城
期刊
今当春和,草木茂荣。春天,是大美的融合,是色彩的融合。天哺育绿色,地滋养绿色,风吹拂绿色,雨溅起绿色,春天美景融入了绿色。绿色,使人想起春天,春天的绿,使人想起国防绿。春和景明,军民融合,强军筑梦,正牵动盎然春意。  阳春三月,济南章丘官庄工业园春意正浓。矗立在这里的山东聚源玄武岩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备受瞩目。公司秉承“以勤为本、以诚为先、以创为魂、以质为根”的经营理念,牢记“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员工创
期刊
济南泉城,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小清河流贯全境,是一座“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丽都市,也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发挥泉城禀赋资源优势和专业科技优势,矢志追随科技强国梦想,逐步发展成为集非金属材料研究试制生产于一体的军民融合型研究所,实现了从世界先进国家陆军装备用非金属材料技术跟随者,到兵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材料及制品一体化发展
期刊
每一刀火药上的微雕,你把自己磨成手中的刀,俯刻匠心;  每一次火箭發动机的焊接,你以焊枪作针弧光为线,金手天焊;  每一次磨刀的1微米差别,就能缩小火箭儿公里的轨道误差,以柔克剛。  世界再嘈杂,航天匠人的心却是绝对宁静。  因为,你们心中秉持航天情怀,有信念、有态度。  你们身上,闪烁着这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
期刊
1955年11月,院长陈赓陪同钱学森参观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谈到中国的火箭导弹时,钱学森说:“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  1956年5月26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宣布发展中国导弹武器的决定,要集中仅有的技术力量用于火箭、导弹的研究和制造。10月8日,国防部五院成立。  1956年11月,国防部五院按照专业分工建立了10个研究室,这10个室就是开启中国航天事业征程的起点。  秋
期刊
1960年11月5日凌晨,酒泉发射场,夜空如洗,明月高挂,繁星满天。“天气真好!”一夜未眠的徐兰如心情愈发激动,由他亲手签发“准生证”(出厂合格证)的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导弹首飞前的准备时间已经不多了。  9点02分,一声轰鸣刺破戈壁的宁静。“1059”喷着火焰从发射台缓缓升起,越飞越快,消失在天际中。  约8分钟后,成功命中目标的消息传来,发射场的人们欢呼雀跃。聂荣臻元帅在庆功宴
期刊
“2025年前后迈入航天强国”  用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举动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六十华诞,并不是刻意为之,这只是中国航天事业按既定战略发展的巧合。  但每一次的大动作,从2015年12月17日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升空,到2016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的设立,6月25日长征七号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基地的首秀,还有8月15日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以及9月15日发射的“天宫二号”,都引发了国际
期刊
冬去春来,又是绿意盎然、激情澎湃、意气风发时刻。  65年前的4月17日,国家颁布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随后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新中国航空工业迎着抗美援朝的烽火,沐浴着举国关注的春风,正式诞生。弹指之间,不管体制机制机构名称如何变迁,新中国航空工业波澜壮阔、搏击云天、壮丽辉煌的65年历史,始终春潮涌动,生机勃勃。  65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50余万航空人日夜鏖战攻关,实现了我国航空
期刊
飛越蒼穹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