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有名的学生,除了学术思想各有特点外,为人性格上也有各自的不同。仔细查阅材料,发现卜子夏有如下几点。
一、为人勇武
子夏以“文学”著称,一般人会认为他的性格定是柔和温顺、不敢多事的。其实不然,大量材料证明他和子路一样,性格爽朗,做事勇敢。
第一,他有武士之勇。孟子和公孙丑谈“勇”时说“北宫黝似子夏”。北宫黝是怎样的勇呢?孟子说得很清楚,就是:“北宫黝的培养勇气,肌肉被刺,不颤动;眼睛被戳,不眨眼”(《孟子·公孙丑上》)。那么,子夏之勇,也是如此了。另外《晏子春秋·内篇问》中也说,孔子根据实际需要叫人陪伴,当“德不盛,行不厚”时,“则颜回、骞、雍侍”;而当“气郁而疾,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子夏)侍”。我们知道仲由(子路)是孔子的保镖武士,而这里把子夏和子路并提,可见子夏也是个勇敢的武士。
第二,他有宰相之勇,有不畏惧大国君主和不受其侮辱的精神。《韩诗外传》卷六记载说:卫灵公派人去召某勇士,子夏对派去的人说,有某某之勇的人也可以去吗?回答说可以。于是子夏就毛遂自荐随同而行。那位勇士“入门杖剑疾呼”,要是你子夏不甘拜下风,我就砍你的头。子夏也不示弱,于是两人就比起高下来,后来子夏竟把那位勇士说得哑口无言,其中一条是说,他和那位勇士一同陪着卫君会见赵简子,赵简子不按礼节穿朝服相见,而是“披发杖矛而见我君”,在卫君受到侮辱的情况下,那位勇士并没有什么表现。而子夏则急趋而进,对着赵简子说“君不朝服,行人卜商将以颈血溅君之服矣”,结果赵简子只好听从。子夏确是蔺相如之勇的先行者。
二、好与贤己者处
《说苑·杂言》记载:孔子根据他平日对弟子的了解,预计说:我死了以后,子夏会不断地进步,而子贡会不断地退步。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子夏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而子贡则好比自己差的人往来。“好与贤己者处”确是他为人的又一特点。《论语·子张》中记载:“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在交结朋友的问题上,子张主张不管什么人都可结交,而子夏则不同,他只结交可以结交的人,对那些不可结交的人就拒绝交往。这和他的“好与贤己者处”的为人性格是一致的。
三、擅长主持礼节仪式
《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了东方朔这位滑稽大王和汉武帝的一段谈话,说的是圣君用人一定能把各种贤能之人,安排在最恰当的位置上。他说譬如请周公、召公为宰相,孔子为御史大夫,姜太公为将军,子贡当外交官,颜回、闵子骞为博士,子夏为太常……他把最著名的历史人物都请了来,并按照各自的特长分配了官职。而子夏也是被请的对象,并且分配了“太常”的官职,当东方朔说完后,引得汉武帝抱腹大笑。当然,这是滑稽大王说的笑话,但在这个笑话中,也说明子夏是胜任“太常”这个掌管宗庙礼仪的职务的。他的这一特点,与他熟悉古代典籍有着直接的关系。
四、关于“师也过,商也不及”的特点问题
《论语·先进》载:“子贡问:‘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朱熹《论语集注》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自从朱熹这样注释以后,黄式三的《论语后案》、康有为的《论语注》等等,也都是重复着这样注释,好像已成定论似的。我觉得这样理解不符合事实。因为,第一,子张固然才高意广,然子夏也是个才气横溢的人物。《论衡·知实》就说子夏“有圣人之才”。尤其在解释古籍方面,更是别人所不及。第二,至于说子夏笃信谨守、规模狭隘等,更是不切实际。在他的思想中法家的思想因素很多,在为人性格上他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谨小慎微,而是个勇武爽朗的人。所以朱熹这样的注解是有待考证的。
笔者认为,子贡在这里问的和孔子回答的是具体如何交朋友的问题。孔子说,子张所交的朋友什么都有,面很广,但广得有点过分。而子夏只结交比自己贤能的人,面不广,朋友少,所以说他不及。如前引《论语·子张》篇那段文字就是如此。孔子自己也说“毋友不如己者”(《学而》),他怎么能说子夏这样做不对呢?这主要是因为孔子在这个问题上,有时他也和不理想的人交往。《论语·述而》篇说:“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就是说,对于过去不满意的人,不要老看到人家的不足,也要看到人家进步的地方,做事不要太过分(“唯何甚”),不要死抓住人家以往的过失不放。孔子在交朋友方面既不同意太广,也不同意太狭窄,所以他说了上面那段话。
(作者单位:获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一、为人勇武
子夏以“文学”著称,一般人会认为他的性格定是柔和温顺、不敢多事的。其实不然,大量材料证明他和子路一样,性格爽朗,做事勇敢。
第一,他有武士之勇。孟子和公孙丑谈“勇”时说“北宫黝似子夏”。北宫黝是怎样的勇呢?孟子说得很清楚,就是:“北宫黝的培养勇气,肌肉被刺,不颤动;眼睛被戳,不眨眼”(《孟子·公孙丑上》)。那么,子夏之勇,也是如此了。另外《晏子春秋·内篇问》中也说,孔子根据实际需要叫人陪伴,当“德不盛,行不厚”时,“则颜回、骞、雍侍”;而当“气郁而疾,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子夏)侍”。我们知道仲由(子路)是孔子的保镖武士,而这里把子夏和子路并提,可见子夏也是个勇敢的武士。
第二,他有宰相之勇,有不畏惧大国君主和不受其侮辱的精神。《韩诗外传》卷六记载说:卫灵公派人去召某勇士,子夏对派去的人说,有某某之勇的人也可以去吗?回答说可以。于是子夏就毛遂自荐随同而行。那位勇士“入门杖剑疾呼”,要是你子夏不甘拜下风,我就砍你的头。子夏也不示弱,于是两人就比起高下来,后来子夏竟把那位勇士说得哑口无言,其中一条是说,他和那位勇士一同陪着卫君会见赵简子,赵简子不按礼节穿朝服相见,而是“披发杖矛而见我君”,在卫君受到侮辱的情况下,那位勇士并没有什么表现。而子夏则急趋而进,对着赵简子说“君不朝服,行人卜商将以颈血溅君之服矣”,结果赵简子只好听从。子夏确是蔺相如之勇的先行者。
二、好与贤己者处
《说苑·杂言》记载:孔子根据他平日对弟子的了解,预计说:我死了以后,子夏会不断地进步,而子贡会不断地退步。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子夏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而子贡则好比自己差的人往来。“好与贤己者处”确是他为人的又一特点。《论语·子张》中记载:“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在交结朋友的问题上,子张主张不管什么人都可结交,而子夏则不同,他只结交可以结交的人,对那些不可结交的人就拒绝交往。这和他的“好与贤己者处”的为人性格是一致的。
三、擅长主持礼节仪式
《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了东方朔这位滑稽大王和汉武帝的一段谈话,说的是圣君用人一定能把各种贤能之人,安排在最恰当的位置上。他说譬如请周公、召公为宰相,孔子为御史大夫,姜太公为将军,子贡当外交官,颜回、闵子骞为博士,子夏为太常……他把最著名的历史人物都请了来,并按照各自的特长分配了官职。而子夏也是被请的对象,并且分配了“太常”的官职,当东方朔说完后,引得汉武帝抱腹大笑。当然,这是滑稽大王说的笑话,但在这个笑话中,也说明子夏是胜任“太常”这个掌管宗庙礼仪的职务的。他的这一特点,与他熟悉古代典籍有着直接的关系。
四、关于“师也过,商也不及”的特点问题
《论语·先进》载:“子贡问:‘师(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朱熹《论语集注》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自从朱熹这样注释以后,黄式三的《论语后案》、康有为的《论语注》等等,也都是重复着这样注释,好像已成定论似的。我觉得这样理解不符合事实。因为,第一,子张固然才高意广,然子夏也是个才气横溢的人物。《论衡·知实》就说子夏“有圣人之才”。尤其在解释古籍方面,更是别人所不及。第二,至于说子夏笃信谨守、规模狭隘等,更是不切实际。在他的思想中法家的思想因素很多,在为人性格上他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谨小慎微,而是个勇武爽朗的人。所以朱熹这样的注解是有待考证的。
笔者认为,子贡在这里问的和孔子回答的是具体如何交朋友的问题。孔子说,子张所交的朋友什么都有,面很广,但广得有点过分。而子夏只结交比自己贤能的人,面不广,朋友少,所以说他不及。如前引《论语·子张》篇那段文字就是如此。孔子自己也说“毋友不如己者”(《学而》),他怎么能说子夏这样做不对呢?这主要是因为孔子在这个问题上,有时他也和不理想的人交往。《论语·述而》篇说:“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已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就是说,对于过去不满意的人,不要老看到人家的不足,也要看到人家进步的地方,做事不要太过分(“唯何甚”),不要死抓住人家以往的过失不放。孔子在交朋友方面既不同意太广,也不同意太狭窄,所以他说了上面那段话。
(作者单位:获嘉县文物保护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