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推进,音乐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也在发生着悄然变化,这对于我们的音乐教学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里我就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来谈一谈如何让音乐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的作用最大化。
一、课堂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把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一言堂的模式,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在教师主导下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以前上歌唱课时常规都是让学生先识谱再演唱,而我在常规教学中却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愿识谱,毕竟他们将来不是要学音乐专业的,因此整堂课中学生们表现得兴趣不足。音乐课要达到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根本无从说起。后来我反思到音乐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其魅力的,传统音乐课堂设计以传授音乐理论知识为主,而现在音乐课应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鉴赏、创造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能力为主。所以,我就告诉学生可以用他们熟悉的各种方式把歌曲表现出来,学生都积极的动脑筋,想出各种方法来表现歌曲,有的唱、有的吹口哨、还有的能用纸吹出音乐,这都让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于是,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比较简单熟悉的歌曲我就没有进行识谱教学,而较难或生疏的歌曲我主要要求学生以整体感知为主,识谱为辅。最终达到让学生在愉悦地心理接受中学会歌唱。
二、突出学生创造探索精神的培养
新课标还有一个特点是“创造性”,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课堂上,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呈现方式上,教科书只提供了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内容和活动设计,附以启发性、提示性文字及插图,给学生和教师留出足够的自由表达和灵活发挥的空间,教师可以很好地把握,力求在创设新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空间上有所突破。除了教材,教师还可以因时、因地制宜,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挖掘教材,以充实教学容量,扩大学生视野。音乐课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有限的认知条件下,制作简易的乐器能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乐音三要素,把所学器乐知识与应用实际相结合,挖掘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例如我曾要求学生制作打击乐,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大小不同的玻璃瓶或在同样的瓶中装入多少不一的水后进行敲打,聆听声音的高低异同。上课时学生用自制的乐器进行表演配合,我还让学生收集较大的金属瓶盖,将瓶盖边沿打孔,再用橡皮筋固定成对称状,套在手指上就可以把它当做快板进行敲击了。
三、丰富着学生的人文内涵与社会交往
新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注意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也就是发挥音乐在学生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音乐作用的发挥不是以个体而存在的,而是在学生的人文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合唱、合奏、二重唱等等。音乐是无国界的,它不仅仅在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音乐还力求做到歌、舞、乐、戏、画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多种艺术进行综合挖掘。音乐欣赏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传统课型。以往多数教师就是放放音乐、听听磁带、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学生往往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仅仅是听听而已,很快就一无所得了。于是我尝试着将音乐与各种文化形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探究音乐中的人文内涵。以前上课时,我总是先放磁带,再让学生跟唱,待学生唱熟之后,我让学生讨论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感受,但学生的回答只能触及皮毛,很少有学生能够探究歌曲的内涵。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情感,大凡是音乐欣赏课,我力争给学生提供多样、形式各异的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明白音乐的创作过程,体会音乐创作的艰辛。在音乐演唱中,渗入个人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正确的引导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课上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蕴含在音乐音响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和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在学习《美丽的草原》一单元时,通过学习《天堂》、《美丽的夏牧场》等歌曲,让学生从乐曲中体会那辽阔无边的天然草原,进而感受蒙古人那种豪放的性格;再如在学习《绿色畅想》一单元时,通过《手拉手,地球村》一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重要性,进而懂得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新课改理念下的音乐课,它要求音乐教师在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以音乐为本,不断推陈出新,克服过去音乐教育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徘徊不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将音乐课变成真正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感悟人文、愉悦身心的受欢迎的艺术课。
一、课堂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把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把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一言堂的模式,转换成以学生学为主,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激活他们的内在原动力,在教师主导下最大限度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的潜能发挥出来。以前上歌唱课时常规都是让学生先识谱再演唱,而我在常规教学中却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愿识谱,毕竟他们将来不是要学音乐专业的,因此整堂课中学生们表现得兴趣不足。音乐课要达到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根本无从说起。后来我反思到音乐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其魅力的,传统音乐课堂设计以传授音乐理论知识为主,而现在音乐课应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鉴赏、创造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能力为主。所以,我就告诉学生可以用他们熟悉的各种方式把歌曲表现出来,学生都积极的动脑筋,想出各种方法来表现歌曲,有的唱、有的吹口哨、还有的能用纸吹出音乐,这都让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于是,在以后的音乐教学中,比较简单熟悉的歌曲我就没有进行识谱教学,而较难或生疏的歌曲我主要要求学生以整体感知为主,识谱为辅。最终达到让学生在愉悦地心理接受中学会歌唱。
二、突出学生创造探索精神的培养
新课标还有一个特点是“创造性”,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课堂上,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呈现方式上,教科书只提供了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内容和活动设计,附以启发性、提示性文字及插图,给学生和教师留出足够的自由表达和灵活发挥的空间,教师可以很好地把握,力求在创设新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空间上有所突破。除了教材,教师还可以因时、因地制宜,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挖掘教材,以充实教学容量,扩大学生视野。音乐课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更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有限的认知条件下,制作简易的乐器能使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乐音三要素,把所学器乐知识与应用实际相结合,挖掘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例如我曾要求学生制作打击乐,课前我让学生收集大小不同的玻璃瓶或在同样的瓶中装入多少不一的水后进行敲打,聆听声音的高低异同。上课时学生用自制的乐器进行表演配合,我还让学生收集较大的金属瓶盖,将瓶盖边沿打孔,再用橡皮筋固定成对称状,套在手指上就可以把它当做快板进行敲击了。
三、丰富着学生的人文内涵与社会交往
新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注意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也就是发挥音乐在学生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音乐作用的发挥不是以个体而存在的,而是在学生的人文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合唱、合奏、二重唱等等。音乐是无国界的,它不仅仅在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音乐还力求做到歌、舞、乐、戏、画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多种艺术进行综合挖掘。音乐欣赏课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传统课型。以往多数教师就是放放音乐、听听磁带、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学生往往在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无法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仅仅是听听而已,很快就一无所得了。于是我尝试着将音乐与各种文化形式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探究音乐中的人文内涵。以前上课时,我总是先放磁带,再让学生跟唱,待学生唱熟之后,我让学生讨论对这首歌曲的理解和感受,但学生的回答只能触及皮毛,很少有学生能够探究歌曲的内涵。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情感,大凡是音乐欣赏课,我力争给学生提供多样、形式各异的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明白音乐的创作过程,体会音乐创作的艰辛。在音乐演唱中,渗入个人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正确的引导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课上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蕴含在音乐音响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和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在学习《美丽的草原》一单元时,通过学习《天堂》、《美丽的夏牧场》等歌曲,让学生从乐曲中体会那辽阔无边的天然草原,进而感受蒙古人那种豪放的性格;再如在学习《绿色畅想》一单元时,通过《手拉手,地球村》一曲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的重要性,进而懂得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新课改理念下的音乐课,它要求音乐教师在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以音乐为本,不断推陈出新,克服过去音乐教育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徘徊不前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将音乐课变成真正能够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感悟人文、愉悦身心的受欢迎的艺术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