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七年级《热爱生命》单元设置了“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主题,并预留了讨论范围,为教师实践“服务、调控、反思、合作”的教学要求提供了空间。
关键词: 七年级《思想品德》 新课程改革 生命专题教育
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中,教材引入了“生命”这一主题,提出“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同时,给予教师丰富其内容的空间。在界定“珍爱生命”、“呵护生命”的涵义后,并不继续阐述内容,而是留给了教师进行内容拓展的广阔空间。
从七年级学生认知角度看,生命就是一个有机体从诞生到结束的过称。简单地说,就是“活着”。其实,生命的过程,不仅包括诞生、活着,还包括死亡。只有完整地理解整个生命的过程,才能更好地珍爱与呵护生命。生命的诞生与延续是美好的,在生命持续的过程中,生命体可以感受世界的灿烂与多姿,可以体会生命参与世界、改变世界的快乐,但生命终究会老去,也会步入最后的结局——死亡。只有正确对待生命的最后结局,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生命的珍贵,真正做到热爱、尊重、呵护生命。正如法国哲学家加谬所说:“我们必须清楚:我们的命运是属于我们的……当我们敢于直视生命的艰辛的时候,生命的美丽灿烂才有绽放的可能,生命的沉厚才会时时让我们心怀感恩。正是生命中那些必须承担之重,赋予了我们发掘生命意义的机会。自我、亲人、朋友、自然是生命中最质朴的真实,我们由此而获得了体验人生的可贵机会,也昭示了生命的分量——责任,沉重而幸福……”在教学过程中,突破对生命前半部分的关注,帮助学生思考生命的衰退与死亡,是教师在这一单元中,借助教材提供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完整性的一个较好契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完整的生命过程是生命的孕育—生命的成长—生命的死亡。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让其了解生命孕育与成长外,适当地解读生命的死亡,是让未成年人真实地了解生命过程,正确地解读生命归宿的必需,也是加深对生命感悟的必要成分。未成年人因简短的生活经历,能感知生命的美好,因而在接受生命美好未来方面有切实体会。生命不仅存在开始,而且存在结束,不了解生命的完整过程,缺乏对生命短暂的敬畏,就不能形成完整的生命观念。
对生命最直接的感受是学生自身的体会。帮助与指导学生思考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是最深入解读这一单元教学内容的最有效辅助手段。两位美国少年杰瑞米和强尼在十六秒中的精彩表现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在校车司机驾车接送小学生上学途中,司机突发心脏病。危急关头,两个十三岁少年挺身而出。在拯救全车同学及司机过程中,良好地反映出西方中小学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在报道中,记者写道:“就学校教育而言,美国中小学一直注重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关注死亡,体悟人生,珍惜生命,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美国有36个州将健康教育规定为必修课,按幼儿园和低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四个阶段将其内容细化,并确定了具体的健康教育目标。其中,小学健康教育的重点领域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区健康三个方面;中学健康教育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和感情健康、预防和控制疾病、营养、药品的使用和滥用、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安全、社区健康、环境健康、家庭生活健康等十个方面。”“当紧急状况出现后,训练有素的杰瑞米和强尼能够表现出色,尤其是杰瑞米,在与死神的博弈中,他凭着自己的机警和能力,掌控了宝贵的16秒,从而化险为夷,有效地避免了一场特大交通事故。”[1]在我国的教育过程中,对生命认识的讲解远远大于对生命保护措施的实践,新教材中安排了“溺水、火灾、触电”等专题,使学生一旦遭遇真实的突发事件,知道能用理论上讲的内容操作。从这一点看,根据教材中引入的主题,由教师帮助整理救助知识和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操作,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符合新课程改革中的“服务、调控、反思、合作”理念。可聘请专业人士进入课堂作示范与讲解,安排独立的章节用视频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保护生命的知识。
对生命的保护,只是解读生命的一个章节。对生命死亡,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对未成年人而言,也太过遥远。但在生命内容的叙述中,引入这一话题,帮助未成年人理解死亡,能加深他们对生命的感悟。每个未成年人都有一个家庭,甚至会几代同堂。当家庭中的老人去世或者家长出现不幸,怎样正确面对这种悲哀,尤为重要。应使未成年人树立正确、成熟的生命观。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生理机能的衰老、疾病的突发、意外事故是导致死亡的基本原因。死亡是生命个体再也无法感知外界的精彩。它不仅表现为生命个体在某个时间的凝滞,而且反映为生命个体在这个世界的消失。当家庭或周边家庭出现这样的变故,未成年人往往不会体会到那种死亡的恐惧,甚至没有对去世者应有的哀伤。他们往往不会产生对生命短暂的感悟。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理解生命的可贵,更好地体会生命需要呵护、需要珍爱就显得必需。从存在的对立面感知生命的脆弱,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珍惜生命,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也是解除未成年人在遭遇挫折时草率地用生命抗争这种行为的良药。同时,能让未成年人知道在生命存在的时间里,对长辈多关心与孝顺,不让“子欲孝而亲不待”这种遗憾成为心头永远的阴影,从而更好地推进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
现代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养宠物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很多未成年人因为一时心动,或收养一只宠物犬,或收养一只玉兔,但往往在三两天初始的热情后,不再有热忱照顾宠物;或者因耗费太多的时间关注宠物,引起家长的反感。最终家中宠物或者被遗弃,或者非正常死亡。这种行为恰恰是一种对生命的摧残。宠物,特别是犬类,它们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正常的宠物犬,一般有相当于四五岁孩子的智商,它们也有感情与需要。饲养它们,是培养一种对生命呵护、对生命珍爱态度的很好方式。宠物犬不仅需要喂养食物、清理身体,而且需要交流情感。收养宠物犬,是一个辛苦的也是漫长的培育生命的过程。未成年人在收养宠物犬过程中,可以培养责任意识、爱心意识等多种优秀品质,习得相关生物知识、卫生知识,更好地体会生命成长的不易,收藏培养生命成长中的快乐点滴。与此相反的行为,往往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未成年人对生命的珍视。可以说,收养宠物是一次“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最好的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与组织一次这样的教学活动,用专题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一次交流,可以更好地加深未成年人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通过设立“热爱生命”单元,从一个新颖的视角引导师生思考贴近生活的问题,又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师生可以更充分地享受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教与学的快乐,不仅可以让学生关注、思考、解决身边切实的问题,而且可以激发教师设计安排相关内容的热情,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更使教师深切体会“服务、调控、反思、合作”的教学要求。同时,教师在备课资源的开发方面能充分享受自主乐趣。总之,新视角必然能发展新能力,新方式必然能激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读者.2012年第13期.
关键词: 七年级《思想品德》 新课程改革 生命专题教育
在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中,教材引入了“生命”这一主题,提出“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是人类生活的主旋律,同时,给予教师丰富其内容的空间。在界定“珍爱生命”、“呵护生命”的涵义后,并不继续阐述内容,而是留给了教师进行内容拓展的广阔空间。
从七年级学生认知角度看,生命就是一个有机体从诞生到结束的过称。简单地说,就是“活着”。其实,生命的过程,不仅包括诞生、活着,还包括死亡。只有完整地理解整个生命的过程,才能更好地珍爱与呵护生命。生命的诞生与延续是美好的,在生命持续的过程中,生命体可以感受世界的灿烂与多姿,可以体会生命参与世界、改变世界的快乐,但生命终究会老去,也会步入最后的结局——死亡。只有正确对待生命的最后结局,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生命的珍贵,真正做到热爱、尊重、呵护生命。正如法国哲学家加谬所说:“我们必须清楚:我们的命运是属于我们的……当我们敢于直视生命的艰辛的时候,生命的美丽灿烂才有绽放的可能,生命的沉厚才会时时让我们心怀感恩。正是生命中那些必须承担之重,赋予了我们发掘生命意义的机会。自我、亲人、朋友、自然是生命中最质朴的真实,我们由此而获得了体验人生的可贵机会,也昭示了生命的分量——责任,沉重而幸福……”在教学过程中,突破对生命前半部分的关注,帮助学生思考生命的衰退与死亡,是教师在这一单元中,借助教材提供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完整性的一个较好契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完整的生命过程是生命的孕育—生命的成长—生命的死亡。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让其了解生命孕育与成长外,适当地解读生命的死亡,是让未成年人真实地了解生命过程,正确地解读生命归宿的必需,也是加深对生命感悟的必要成分。未成年人因简短的生活经历,能感知生命的美好,因而在接受生命美好未来方面有切实体会。生命不仅存在开始,而且存在结束,不了解生命的完整过程,缺乏对生命短暂的敬畏,就不能形成完整的生命观念。
对生命最直接的感受是学生自身的体会。帮助与指导学生思考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是最深入解读这一单元教学内容的最有效辅助手段。两位美国少年杰瑞米和强尼在十六秒中的精彩表现很好地阐释了这一点。在校车司机驾车接送小学生上学途中,司机突发心脏病。危急关头,两个十三岁少年挺身而出。在拯救全车同学及司机过程中,良好地反映出西方中小学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在报道中,记者写道:“就学校教育而言,美国中小学一直注重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关注死亡,体悟人生,珍惜生命,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美国有36个州将健康教育规定为必修课,按幼儿园和低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四个阶段将其内容细化,并确定了具体的健康教育目标。其中,小学健康教育的重点领域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区健康三个方面;中学健康教育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和感情健康、预防和控制疾病、营养、药品的使用和滥用、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安全、社区健康、环境健康、家庭生活健康等十个方面。”“当紧急状况出现后,训练有素的杰瑞米和强尼能够表现出色,尤其是杰瑞米,在与死神的博弈中,他凭着自己的机警和能力,掌控了宝贵的16秒,从而化险为夷,有效地避免了一场特大交通事故。”[1]在我国的教育过程中,对生命认识的讲解远远大于对生命保护措施的实践,新教材中安排了“溺水、火灾、触电”等专题,使学生一旦遭遇真实的突发事件,知道能用理论上讲的内容操作。从这一点看,根据教材中引入的主题,由教师帮助整理救助知识和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操作,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符合新课程改革中的“服务、调控、反思、合作”理念。可聘请专业人士进入课堂作示范与讲解,安排独立的章节用视频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保护生命的知识。
对生命的保护,只是解读生命的一个章节。对生命死亡,也应该是生命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对未成年人而言,也太过遥远。但在生命内容的叙述中,引入这一话题,帮助未成年人理解死亡,能加深他们对生命的感悟。每个未成年人都有一个家庭,甚至会几代同堂。当家庭中的老人去世或者家长出现不幸,怎样正确面对这种悲哀,尤为重要。应使未成年人树立正确、成熟的生命观。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生理机能的衰老、疾病的突发、意外事故是导致死亡的基本原因。死亡是生命个体再也无法感知外界的精彩。它不仅表现为生命个体在某个时间的凝滞,而且反映为生命个体在这个世界的消失。当家庭或周边家庭出现这样的变故,未成年人往往不会体会到那种死亡的恐惧,甚至没有对去世者应有的哀伤。他们往往不会产生对生命短暂的感悟。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理解生命的可贵,更好地体会生命需要呵护、需要珍爱就显得必需。从存在的对立面感知生命的脆弱,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珍惜生命,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也是解除未成年人在遭遇挫折时草率地用生命抗争这种行为的良药。同时,能让未成年人知道在生命存在的时间里,对长辈多关心与孝顺,不让“子欲孝而亲不待”这种遗憾成为心头永远的阴影,从而更好地推进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
现代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养宠物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很多未成年人因为一时心动,或收养一只宠物犬,或收养一只玉兔,但往往在三两天初始的热情后,不再有热忱照顾宠物;或者因耗费太多的时间关注宠物,引起家长的反感。最终家中宠物或者被遗弃,或者非正常死亡。这种行为恰恰是一种对生命的摧残。宠物,特别是犬类,它们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正常的宠物犬,一般有相当于四五岁孩子的智商,它们也有感情与需要。饲养它们,是培养一种对生命呵护、对生命珍爱态度的很好方式。宠物犬不仅需要喂养食物、清理身体,而且需要交流情感。收养宠物犬,是一个辛苦的也是漫长的培育生命的过程。未成年人在收养宠物犬过程中,可以培养责任意识、爱心意识等多种优秀品质,习得相关生物知识、卫生知识,更好地体会生命成长的不易,收藏培养生命成长中的快乐点滴。与此相反的行为,往往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未成年人对生命的珍视。可以说,收养宠物是一次“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最好的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与组织一次这样的教学活动,用专题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一次交流,可以更好地加深未成年人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通过设立“热爱生命”单元,从一个新颖的视角引导师生思考贴近生活的问题,又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师生可以更充分地享受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教与学的快乐,不仅可以让学生关注、思考、解决身边切实的问题,而且可以激发教师设计安排相关内容的热情,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更使教师深切体会“服务、调控、反思、合作”的教学要求。同时,教师在备课资源的开发方面能充分享受自主乐趣。总之,新视角必然能发展新能力,新方式必然能激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读者.2012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