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其抗炎作用已在多种炎性疾病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但其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目的探讨白杨素对小鼠EAU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选择SPF级C57BL/6J小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白杨素组。用光间受体视黄类物质结合蛋白1-20(IRBP1-20)/完全弗氏佐剂(CFA)注射法建立C57BL/6J小鼠EAU模型,白杨素组小鼠自免疫前3 d至免疫后21 d按25 mg/kg的剂量每日给予白杨素灌胃,模型对照组小鼠同法给予空白溶媒灌胃。每日间接检眼镜下观察眼底,免疫后21 d参照Caspi的标准对EAU小鼠进行视网膜炎症评分和组织病理学评分;采用TUNEL法检测小鼠视网膜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视网膜中炎性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7A(IL-17A)、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子1(STAT1)、STAT3、p-STAT1、p-STAT3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模型对照组和白杨素组小鼠视网膜炎症评分分别为1.58±0.92和0.5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0,P=0.026);白杨素组小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0.58±0.38与1.83±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8,P=0.005)。模型对照组小鼠玻璃体及视网膜血管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可见视网膜血管炎症,视网膜组织有肉芽肿性病变,而白杨素组玻璃体腔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视网膜形态大致正常。TUNEL染色结果显示,白杨素组小鼠视网膜凋亡细胞数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少。Western blot法检测表明,白杨素组小鼠视网膜中炎性因子IFN-γ、IL-17A、IL-6、TNF-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02,P=0.001;t=14.906,P=0.000;t=10.241,P=0.001;t=3.304,P=0.030)。白杨素组小鼠视网膜中STAT1、STAT3、p-STAT1、p-STAT3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65,P=0.001;t=8.358,P=0.001;t=4.864,P=0.031;t=4.730,P=0.009)。
结论白杨素能够缓解EAU小鼠模型的视网膜炎症反应,具有抗眼内炎症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STAT途径的激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