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铺进紫禁城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b26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质原料,经过木柴的烘烤,水火的锤炼,最后神奇地变成了“金子”。制作金砖的原料,是江南土地上最常见的东西,松散、柔软的泥土,经过制砖师傅的神奇之手,变成了皇家宫殿最庄严奢华的建筑构件,象征着坚硬、扎实和稳固,与江山永固的愿望不谋而合。
  今年12月初,在上海交通大学“近现代建筑遗产与当代城市更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如果说故宫博物院是承载了600年历史风霜的全中国最大的院子,我就是故宫的看门人,我的责任是看好这个院子。”
  仅仅看好,显然远远不够,因为大自然的风雨侵蚀、参观者的造访,都会让这个院子慢慢老化,对抗老化,就需要不断修缮。事实上,自明朝永乐年间建成后,这个大院子的修缮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2002年启动的故宫百年大修计划,如今已经过去了14年。再过4年,全部修缮工程完毕,故宫将重现历史上的金碧辉煌。
  此次故宫大修开始后,曾有媒体报道,金砖烧制工艺如今已经失传。笔者来到江苏苏州相城区的御窑探访,得知金砖制作的技艺非但没有失传,而且传承得有声有色,自从故宫大修以来,御窑供应的金砖已达数万块。
  明朝永乐年间,砖瓦制作的技艺达到了历史高峰。有一本描述苏州当地风土人情的笔记《吴门补乘》里说,陆慕这个地方窑户一家接着一家,就像鱼鳞那样排列,人们以挖土烧砖为生,窑烟一年四季不断。据记载,清代最兴盛时,御窑村有72户人家、78口砖窑为皇宫烧制金砖,被指定为官窑。
  制作技艺并未失传
  初冬时节,天气晴朗,驾车来到苏州城北的相城区陆慕镇,远远就能看见御窑金砖博物馆内两根高高的烟囱,烟囱吐出的白色窑烟一阵阵随风飘散。据说,这座烧制金砖的古窑从清朝晚期开始投入使用,直到今天,窑火一天都未曾断过。在古窑前,我不禁想起2003年,也是这个时节,当时说一口纯正苏州话的金梅泉厂长给我讲过金砖的常识。
  如今,金梅泉退休了,他的女儿金瑾接着执掌窑印。6年前的春天,古御窑前举行了一个庄重传承仪式,金梅泉将自家祖传了一百多年的制砖工具“碰板”和三枚制砖印章交给了他的长女金瑾。自此,金瑾正式成为御窑金砖制作的第六代传人。在故宫大修的这些年,御窑一直在供应金砖。
  金砖并非黄金或别的金属所铸,而是一种特殊泥料经特殊工艺烧制出的大方砖。古代金砖的尺寸一般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其泥料为御窑村所在地含有铁质的黏土,经过29道工序,用大半年时间烧成。这样烧出的金砖特别细腻坚硬,敲上去有浑厚激越的“叮咚叮咚”金石之声,所以称“金砖”。
  有一本专门介绍金砖的古籍《金砖墁地》说,金砖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所以称金砖;还有一种说法是因金砖运往北京京仓,供皇宫专用,一度曾称之京砖。后来,约定俗成,大家都统一称这种御用大方砖为金砖。金砖的制作过程,首先要选土,然后“练泥”。泥练好后,再装入模具,用平板盖面,两个人在盖板上踩,直到踩实为止。最后再将砖坯阴干,入窑烧制。
  金砖烧成之后,还要经过严格的检查,不能随便就运往京城,要达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方可使用。古人的质量意识比我们想象中的强,其质量控制手段也很独特,制作过程具有可追溯性。金砖上一般印有皇帝年号、年份、质地、尺寸、砖名、府名、官名、窑户姓名等信息。这样上到知府,下到窑工,谁也不敢马虎,否则惹个欺君之罪,可不是闹着玩的。
  御窑和金砖的产生,和另一位苏州人蒯祥有关。庄严雄伟的北京天安门城楼,堪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精华,明朝时天安门叫承天门,它的设计者就是蒯祥。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蒯祥被任命为皇宫的施工主持人。当然,铺墁地砖的时候,他自然会想起家乡的这项传统工艺。于是,皇帝派官员前来苏州窑地监制金砖。因陆慕这里的土质优良,加上御窑做工考究、烧制有方,所产金砖特别细腻坚硬,敲之有金石之声,像空的一样,断砖的侧面看上去却没有细孔。永乐皇帝高兴地把蒯祥称为“蒯鲁班”,把为皇宫烧制金砖的窑赐封为“御窑”。而现在, 御窑不仅是一个砖窑名,还是一个地名,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先前的御窑村已经变成御窑居委会。
  惊人的慢工出细活
  金、袁、朱、陈是御窑村的窑户世家。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烧窑的金梅泉,已经有五十余年烧制金砖的经验。《天工开物》中记载金砖的选土要求是“黏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每年冬季来临之前,金梅泉厂长就带着几个“老法师”到湖畔、田野去选土了。苏州城北这一带靠近阳澄湖的土一般有三层,上层是浮土和杂土,中层是略含有铁的黏土,下层是沙土。御窑只选中层土,把上下层土都剔除,当地人把这种中层土叫做老黄泥,金梅泉边做手势边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就像十几斤的大西瓜,我们只吃个芯。”
  选定地址后,优质的老黄泥被源源不断地运到御窑的场院里,任凭风霜雨雪的侵袭,使泥土里面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而分解。这样,泥土里的硬块就没有了,黏性增强了。经过自然风化的泥,要等到第二年的开春后才可以用来练泥。练泥的原理有点像我们搅拌鸡蛋,也有点像拉面师傅反复揉拉面团,目的都是要练出一股筋道。可是,练泥付出的辛苦,要比打鸡蛋强一百倍。以前,要跨进窑工这个门槛,第一关就是练泥,赤了脚在泥堆里反复踩踏,直到那泥土像年糕一样黏稠时才算好。
  几年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经到苏州来实地考察御窑金砖文化。在参观考察成品金砖、制坯车间时,单霁翔向金瑾详细了解金砖的泥土要求、制作工艺等细节。看到制作金砖的师傅正在精心制作砖坯时,单霁翔脱掉了脚上的那双北京老布鞋,踩上了泥模,仿著练泥的动作使劲地踏了起来。
  练好的泥被放在榉树模子里,成型后就成了砖坯。御窑有专门的库房来存放这些砖坯,靠自然温度晾干,大约需要8个月时间。这几年,曾经有客户提出建议说,为什么不添置个烘房?金梅泉说,曾经也想过这样做,但是,金砖制作有一个原则就是“天然”,如果用烘干的方式来处理砖坯,会造成里面大大小小的裂缝。到目前为止,也就是练泥、打磨、切削三道工序采用现代工艺,别的全是依照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制作的。   烧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把砖坯装进去是一个季节,等出窑时往往又换成另一个季节了。开始还不能用大火,只能用砻糠文火烧。最初的几天甚至只能看到烟,不能有明火,就这样24小时不间断地烧着。用砻糠熏一个月后,就可以加木片类的硬柴了,硬柴烧一个月后,再用稻草类的棵柴烧一个月,最后一个月要用松柴烧,这样,金磚的表面就会油光发亮,仿佛上了一层釉质。
  数月之后,窑师出场了。他们没有上过学,也没有国家承认的文凭,但是他们的感觉特别灵敏,因为他们心里有血肉做成的电脑处理器。出窑前,他们爬到窑顶,用手摸一下烟囱里冒出的烟,哪怕烟雾里有一丝水分,也不能逃过他们的掌心。
  开窑的时候,窑师先用一根长长的柴芯从预留的孔里插进去。如果柴芯马上烧焦了,他们会继续等待;若是几分钟后,柴芯不焦,仅仅有一点发黄。窑师会大声宣布:“开窑——!”这一天,仿佛就是御窑的节日,男女老少全部到场,男人们小心翼翼地将金砖搬出,女人们忙着烧饭端水。他们的心情就像农民看着秋天的田野里一望无际的稻浪。辛苦工作了一年多,总算有收入了。虽然挖来的泥土很便宜,但是里面蕴涵着他们的劳动,凝结着他们的汗水,因此,从古到今,金砖的价格都不便宜,明清时一块金砖值一石米,如今御窑金砖在淘宝上开了网店,一块金砖的价格1000余元。
  泥土烧制的“昆曲”
  明清时期,苏州这一带能工巧匠云集,他们制作的传统手工商品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及高度,无论是竹木器具,还是玉石雕刻,都精美绝伦,堪称行业翘楚,人们把这种手艺称为“苏作”。金砖就是苏作的代表作。
  金砖之所以受到皇家的偏爱,是因为其中蕴含了阴阳五行和儒道思想的精髓。土质原料,经过木柴的烘烤,水火的锤炼,最后神奇地变成了“金子”。制作金砖的原料,是江南土地上最常见的东西,松散、柔软的泥土,经过制砖师傅的神奇之手,变成了皇家宫殿最庄严奢华的建筑构件,象征着坚硬、扎实和稳固,与江山永固的愿望不谋而合。汲取自民间、草根的泥土就这样登上了皇家最高殿堂。由于金砖的制作过程太精致,制作周期又是那样长,因而显得特别珍贵,即便是紫禁城,也不是所有宫殿都能铺上金砖,据说当时只有太和、保和、中和三大殿和承天门才有资格铺墁金砖。铺上金砖的宫殿,地面细腻油润、墨色如玉,有一种特别的庄严。
  金砖的制作和昆曲的演绎,还真有某些相似之处。两样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产生于苏州,兴盛于苏州,极其简约中透露着某种精致,产生的过程都是那样一板一眼,自有一番气定神闲,完全是一种水磨功夫。唯一的区别是,昆曲有顶级文人参与其中,因而大俗之中隐藏着大雅;而金砖制作的智慧,完全来自民间,没有文人的参与,倒也显得朴实大方,乡野气息中别有一番雍容华贵。


  如今,御窑金砖不仅成为修缮故宫、天坛等古代皇家建筑的“钦工物料”,天安门、天坛祈年殿、颐和园、恭王府花园,也都用上了御窑金砖。古时囿于皇家禁令,老百姓是不能随便使用的,现在可没有这样的限制了。金砖像昆曲最繁盛的200年那样,在民间生根开花了。如今,金砖也和普通商品一样,谁花钱都可以买,宫殿陵祠、名刹大观、园林塔楼甚至寻常百姓家,都有购买金砖的。
  普陀山的寺庙原来地面铺的是石头,由于潮湿的海风吹拂,地面常年湿漉漉的,害得僧人们走路时老是摔倒。自从用上了御窑的金砖,就没有这样的顾虑了。上海城隍庙、玉佛寺、龙华寺,杭州灵隐寺,南京夫子庙,镇江金山寺,曲阜孔庙,澳门宝莲寺,台湾普济寺等景点都铺上了御窑金砖,用上了古建筑砖瓦。一般经济实力强的景点,铺的是72厘米见方、10厘米厚、100公斤重的金砖。经济实力稍逊的地方,就铺相当于金砖一半大小的方砖。
  现在的苏州人家,有人在新装修房子的时候,买一块金砖,放在专门制作的红木架子上,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很实用,拿湿的毛笔在上面写字,效果能和宣纸媲美。也有许多中式庭院,用青色大方砖点缀着铺在地上,有一种特别典雅的韵味。
  御窑生产的金砖,不仅被全国各地的古建筑修复和仿古建筑工程所用,而且还漂洋过海,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美国纽约的明轩和惜春园、新加坡蕴秀园、日本池田市六角亭等古典建筑都用上了御窑金砖。
其他文献
冒險者的乐园,资本的盛宴,创富的神话……创业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游戏,也是创业者重新自己认知、价值重塑的过程。  创业者是普通人,他们一天同样只有24小时,也会失眠和失恋;他们又是最独特的群体,以群体之力创造着这个时代。  83.7%的创业者认为即使创业失败也是值得的,七成男性创业者表示不怕老婆,有“小资情调”爱做饭爱旅行的创业者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从数据中看创业者,我们会有一些真实而有趣的
期刊
在日本,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少数精英,而是“造就模范国民”。这是这个国家保持内部和谐的秘密。  1896年,刘宝鄂等13名学生考取公费留学生踏上日本国土,他们年龄从18岁至32岁不等。清朝公使裕庚,通过时任外务大臣兼文部大臣西园寺公望,将他们转交高等师范学校嘉纳治五郎。这是近代中国人留日肇始。实藤惠秀(1896-1985)在其所著《中国人日本留学史》中,记录了这段历史。  中国人留学日本,已历两个甲子
期刊
双体渡轮一声短促的鸣笛后就离开摩洛哥的丹吉尔码头向直布罗陀对岸驶去。手机响起,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发来信息:在旅游景点要照看好自己的钱包和背包,提防小偷,一旦护照遗失请及时与大使馆联系。  此前听说过西班牙小偷特多,但我的心情还滞留在摩洛哥沧桑千年的废墟与城门之间,关于小偷的善意提醒,心里道声“朕知道了”。以往去欧洲都被导游提醒过,但坏人一直没有遭遇到。有一回我们到了卢采恩(琉森),大家哗地一下扑向
期刊
俗话说:“一眠大一寸”,夜间是宝宝成长的关键时段,夜间十二点前后两小时,宝宝生长激素分泌最为旺盛。睡得好长得高,如果这几个小时宝宝不睡或者睡眠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他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会对他未来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  近日,全球知名的纸尿裤品牌帮宝适携手崔玉涛育学园共同发布了《中国宝宝金质睡眠白皮书》,旨在探究众多宝宝在睡眠方面值得关注的现状和问题,从而找到宝宝夜间睡眠不佳的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
期刊
分子领域的研究很有可能在未来治愈疾病,无论是病毒性疾病、癌症还是衰老问题,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12月17日,当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Roger D. Kornberg)站到第二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的演讲台上时,全场掌声雷动。这位69岁的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给中国听众带来名为《疾病的终结?》(The End of Disease)的主题演讲。  在罗杰·科恩伯格看来,分
期刊
“100%学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10%学生完成创新创业学程,1%学生创办优质的创业企业。”这是高校在推动大学生创业中的有力尝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大学生无疑是敢于中流击水的弄潮儿。创业在他们眼中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创业有何独特之处?对于这些创业“新兵”,各方资源又该怎样有效助力?让我们看看这些年轻人和他们背后支持团队的故事。  对创业的新理解  2011年,同济大学硕士毕业生张莉从
期刊
创业中追求的精神可以用传说中的“贵族精神”描述,贵族精神不是一种头衔,也不是一种地位,跟金钱没有关系,跟回报也没有关系,但是跟自己的价值体现有关系。“我们是在努力当中去实现我们自己的价值,是在追求当中取得一种荣誉,在使命当中取得一种进取。”  谈到创业,谈到梦想,我们总会说:还是要去拼的,还是要去闯的;万一实现了呢?显然,总要说这个“万一”,就证明了创业真心不易。难到什么程度,恐怕只有亲自试一把,
期刊
看山已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哪里还有自己的味道呢。  黄埔军校,很多人说“一听到这个名字就想敬礼”,所以一直心向往之。也许看了太多的回忆文章,没去前,一直心存太多太大的想象空间,九十年前,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从这里唱着“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走向战场,走向人生,该能让人想象多少硝烟往事啊。  但去一趟“黄埔”不容易,无论公交还是地铁,都没有直达的,地铁5号线,到鱼珠站下,一看就是郊区的
期刊
专科医院还要更专,对患者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记者采访后发现,近年来医疗机构中亚学科建设,是医学新一轮螺旋上升的起点,如今的精细化为整合发展筑高了平台,有了高水平的亚学科,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整合医疗形式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医生不应该仅仅“看病”,还要“看病人”——这是近几年中国医疗界被提及最多的一句话。中国患者就医体验差的现状背后,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是,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
期刊
杜特尔特技高一筹,在阿基诺三世“试错”之后,以惊世骇俗的戏剧性方式再次展示了小国外交大智慧。  军事与外交的关系,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可谓一言说透:“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在能有效管束国家的世界政府诞生前、“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军事实力在明里暗里决定外交行为,一定为不移之理。  最近菲律宾外交急速转向正是这条定理的验证。表面看,老杜“反水”缘起美国对他的指责,实则是老谋深算后的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