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下,合理运用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有助于提升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还能对土壤以及环境起到有效地保护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介绍了两种在铁岭县示范推广较好的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玉米种植;应用效果;保护性耕作技术
引言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耕地以及环境等方面的保护,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保障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减少对耕地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既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也能促进生态效益的提升。
一、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的地域划分
玉米具有产高量,生产技术简单,种植成本投入低等方面的特点。由于玉米的生长期较长,通常只能一年一熟,玉米的这些方面特点,决定了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视更为广泛,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及西北等地区。在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并且冬季时间长,只能满足一年一熟作业的种植需求,因此比较适合玉米种植。但是东北地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春旱现象,玉米种植通常都需要坐水种植,这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并且传统的坐水播种技术比较落后,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导致水资源浪费消耗和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使得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则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可以借助微地形改造技术来提升土壤含水量,也可以采用秸秆覆盖技术来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其次,应加强防风林建设,减少风蚀作用,降低土壤水分流失。值得注意的是,采用秸秆覆盖技术,要注重加强病虫害防治,避免秸秆携带病虫害对下茬玉米的健康生长造成威胁,影响下茬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我国的华北地区玉米种植也比较广泛,在种植玉米过程中,同样需要加强对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借助科学的种植技术,提升玉米自身的蓄水能力,同时增加土壤对灌溉用水以及雨水的吸收能力,起到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的作用,以便更好的缓解该地区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除了我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之外,玉米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种植也比较广泛。但是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现象比较严重,并且土壤肥力较弱,玉米的生长环境比较恶劣,会给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更应注重对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借助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既能保障玉米的健康生长,也能借助玉米种植来改善环境。例如,借助玉米根系来防范水土流失,接触玉米茎叶的遮挡减少雨水对耕地的冲刷等。除此之外,通过秸秆还田等方式,还可以起到保护耕地以及反补地力的作用。由此可见,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西北地区的应用,能够更早更大的生态价值,有助于农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两种在铁岭县范围推广较好的技术模式
近年来,铁岭县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建设两块玉米保护性耕作及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示范基地。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重点示范推广了玉米原茬地免耕覆秆精播机械化保护性生产技术模式、玉米原茬免耕精播小双行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玉米秸秆条带覆盖还田耕作技术模式、玉米平作宽窄行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模式、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均匀行免耕精量播种技术模式、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宽窄行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等模式,通过对比发现,玉米秸秆条带覆盖还田免耕机械化栽培集成技术模式和玉米平作宽窄行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模式效果较好。现将这两种模式介绍如下:
(一)玉米秸秆条带覆盖还田免耕机械化栽培集成技术模式
1.技术模式概述。针对今年铁岭县玉米产区早春气温低、湿度大及农田土壤瘠薄、耕层结构不良、功能不协调、加之丰富的秸秆资源还田障碍因素多、还田率低、效果差等问题,通过集成秸秆粉碎覆盖条带还田、宽窄行种植、免耕精量播种、平衡施肥、增施生物菌肥、间隔深松、全程机械化等技术,形成玉米秸秆条带还田覆盖免耕机械化栽培集成技术模式。
2.技术路线。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覆盖还田→秸秆集行→深松浅旋→免耕播种→防治病虫草害→间隔2-3年深旋耕。
3.主要成效。该技术模式的应用可使农田秸秆还田由30%提升到70%以上,土壤质量显著提升,秸秆还田成本明显下降,还田效果显著改善,播种质量明显提高,实现培肥改土、节本增产的目标。此模式以项目拉动进行展示,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进行推广。铁岭县阿吉镇鑫昇地农机专业合作社2019年采用玉米秸秆集行条带耕作宽窄行精量播种机技术种植1200亩,亩增产71.2公斤,亩增收105.4元,全年总增收12.6万元。近三年,推广范围以铁岭县中西部大部平原玉米种植区、以及东部平原玉米区。推广达面积15万亩,5000余农户,亩增收节支75元,产生效益1125万元。
(二)玉米平作宽窄行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模式
1.技术模式概述。该技术的核心是平作、宽窄行免耕种植的全程机械化。主要特点是在机械整好地的情况下播前不进行起垄作业,直接由机械采用宽窄行(70-80cm+40cm)方式进行平作播种或免耕播种。其优点是采用平作有利于保墒和机械化作业,宽窄行有利于发挥玉米群体边行优势,优化群体结构,实现增产增收。
2.技术路线。玉米收获--深翻或深松耙平--免耕播种
3.主要成效。此模式以与辽宁省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科研示范基地进行展示,通过教学、培训、观摩提升模式科技含量,扩大推广范围。铁岭县蔡牛镇张庄合作社2018年采用玉米平作宽窄行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模式种植13400亩,亩增产82.5公斤,亩增收128.7元,全年总增收172.5万元。近三年,推广范围以铁岭县中西部大部平原玉米种植区、以及东部平原玉米区。推广达面积30万亩,5000余农户,亩增收节支65元,产生效益1950万元。
三、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1.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应用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降低玉米病虫害发生概率,借助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构建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借助先进的农业与农机,提升玉米种植管理的科学性,因此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除此之外,技术的应用,还能起到生态调控的作用,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未来,随着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完善,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秸秆覆盖引发病虫害的规律,因此能够更好地进行防治。
2.保护土壤环境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运用,一方面能够利用秸秆还田提高土地孔隙率,从而增加了土地的蓄水能力和通透性,另外利用秸秆覆盖,还能够更好地保护土地,从而降低了土壤所遭受的风蚀作用,同时减少了土地中水分的挥发。覆盖在地表上的秸秆还可以起阻挡水流的作用,减少水流对地表的冲刷,进而有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由此可见,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对土壤起到有效地保护作用,因此该技术十分适合在我国华北以及西北等水资源匮乏地区应用。
3.改善地力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土壤有机质,一方面借助秸秆还田,通过深埋在土壤中的秸秆的腐烂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另一方面秸秆覆盖能够阻断土壤碳元素的流失。除此之外,通过免耕技术,能够使土壤微粒成团粒结构聚合在一起,有助于促进玉米根系的发展。另外,借助土壤的深松和渗透作业,能够减少土壤压实,有助于增强土壤的耕作性。
结束语
鉴于以上分析可知,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術的应用有助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创造更多的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是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勾丽云,闫洪敏,王飞扬.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玉米高产增收[J].吉林农业,2019, (23):33.
[2]严长庚,王立,杨彩红.甘肃河西地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54(5):163-168.
关键词:玉米种植;应用效果;保护性耕作技术
引言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耕地以及环境等方面的保护,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保障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同时,减少对耕地以及自然环境的破坏。既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也能促进生态效益的提升。
一、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的地域划分
玉米具有产高量,生产技术简单,种植成本投入低等方面的特点。由于玉米的生长期较长,通常只能一年一熟,玉米的这些方面特点,决定了在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视更为广泛,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及西北等地区。在东北地区,土地肥沃,并且冬季时间长,只能满足一年一熟作业的种植需求,因此比较适合玉米种植。但是东北地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春旱现象,玉米种植通常都需要坐水种植,这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并且传统的坐水播种技术比较落后,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导致水资源浪费消耗和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使得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则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可以借助微地形改造技术来提升土壤含水量,也可以采用秸秆覆盖技术来增强土壤保水能力。其次,应加强防风林建设,减少风蚀作用,降低土壤水分流失。值得注意的是,采用秸秆覆盖技术,要注重加强病虫害防治,避免秸秆携带病虫害对下茬玉米的健康生长造成威胁,影响下茬玉米的产量与品质。
我国的华北地区玉米种植也比较广泛,在种植玉米过程中,同样需要加强对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借助科学的种植技术,提升玉米自身的蓄水能力,同时增加土壤对灌溉用水以及雨水的吸收能力,起到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的作用,以便更好的缓解该地区水资源紧张的问题。
除了我国的东北和华北地区之外,玉米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种植也比较广泛。但是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现象比较严重,并且土壤肥力较弱,玉米的生长环境比较恶劣,会给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更应注重对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借助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既能保障玉米的健康生长,也能借助玉米种植来改善环境。例如,借助玉米根系来防范水土流失,接触玉米茎叶的遮挡减少雨水对耕地的冲刷等。除此之外,通过秸秆还田等方式,还可以起到保护耕地以及反补地力的作用。由此可见,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西北地区的应用,能够更早更大的生态价值,有助于农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两种在铁岭县范围推广较好的技术模式
近年来,铁岭县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建设两块玉米保护性耕作及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示范基地。在玉米种植过程中,重点示范推广了玉米原茬地免耕覆秆精播机械化保护性生产技术模式、玉米原茬免耕精播小双行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玉米秸秆条带覆盖还田耕作技术模式、玉米平作宽窄行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模式、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均匀行免耕精量播种技术模式、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宽窄行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等模式,通过对比发现,玉米秸秆条带覆盖还田免耕机械化栽培集成技术模式和玉米平作宽窄行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模式效果较好。现将这两种模式介绍如下:
(一)玉米秸秆条带覆盖还田免耕机械化栽培集成技术模式
1.技术模式概述。针对今年铁岭县玉米产区早春气温低、湿度大及农田土壤瘠薄、耕层结构不良、功能不协调、加之丰富的秸秆资源还田障碍因素多、还田率低、效果差等问题,通过集成秸秆粉碎覆盖条带还田、宽窄行种植、免耕精量播种、平衡施肥、增施生物菌肥、间隔深松、全程机械化等技术,形成玉米秸秆条带还田覆盖免耕机械化栽培集成技术模式。
2.技术路线。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覆盖还田→秸秆集行→深松浅旋→免耕播种→防治病虫草害→间隔2-3年深旋耕。
3.主要成效。该技术模式的应用可使农田秸秆还田由30%提升到70%以上,土壤质量显著提升,秸秆还田成本明显下降,还田效果显著改善,播种质量明显提高,实现培肥改土、节本增产的目标。此模式以项目拉动进行展示,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进行推广。铁岭县阿吉镇鑫昇地农机专业合作社2019年采用玉米秸秆集行条带耕作宽窄行精量播种机技术种植1200亩,亩增产71.2公斤,亩增收105.4元,全年总增收12.6万元。近三年,推广范围以铁岭县中西部大部平原玉米种植区、以及东部平原玉米区。推广达面积15万亩,5000余农户,亩增收节支75元,产生效益1125万元。
(二)玉米平作宽窄行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模式
1.技术模式概述。该技术的核心是平作、宽窄行免耕种植的全程机械化。主要特点是在机械整好地的情况下播前不进行起垄作业,直接由机械采用宽窄行(70-80cm+40cm)方式进行平作播种或免耕播种。其优点是采用平作有利于保墒和机械化作业,宽窄行有利于发挥玉米群体边行优势,优化群体结构,实现增产增收。
2.技术路线。玉米收获--深翻或深松耙平--免耕播种
3.主要成效。此模式以与辽宁省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科研示范基地进行展示,通过教学、培训、观摩提升模式科技含量,扩大推广范围。铁岭县蔡牛镇张庄合作社2018年采用玉米平作宽窄行全程机械化集成技术模式种植13400亩,亩增产82.5公斤,亩增收128.7元,全年总增收172.5万元。近三年,推广范围以铁岭县中西部大部平原玉米种植区、以及东部平原玉米区。推广达面积30万亩,5000余农户,亩增收节支65元,产生效益1950万元。
三、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1.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
应用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降低玉米病虫害发生概率,借助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构建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借助先进的农业与农机,提升玉米种植管理的科学性,因此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除此之外,技术的应用,还能起到生态调控的作用,生态环境的改善,也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未来,随着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完善,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秸秆覆盖引发病虫害的规律,因此能够更好地进行防治。
2.保护土壤环境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运用,一方面能够利用秸秆还田提高土地孔隙率,从而增加了土地的蓄水能力和通透性,另外利用秸秆覆盖,还能够更好地保护土地,从而降低了土壤所遭受的风蚀作用,同时减少了土地中水分的挥发。覆盖在地表上的秸秆还可以起阻挡水流的作用,减少水流对地表的冲刷,进而有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由此可见,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能够对土壤起到有效地保护作用,因此该技术十分适合在我国华北以及西北等水资源匮乏地区应用。
3.改善地力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土壤有机质,一方面借助秸秆还田,通过深埋在土壤中的秸秆的腐烂作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另一方面秸秆覆盖能够阻断土壤碳元素的流失。除此之外,通过免耕技术,能够使土壤微粒成团粒结构聚合在一起,有助于促进玉米根系的发展。另外,借助土壤的深松和渗透作业,能够减少土壤压实,有助于增强土壤的耕作性。
结束语
鉴于以上分析可知,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術的应用有助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创造更多的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是保障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勾丽云,闫洪敏,王飞扬.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玉米高产增收[J].吉林农业,2019, (23):33.
[2]严长庚,王立,杨彩红.甘肃河西地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54(5):16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