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这里待了8年,最长时间是8个月没离开,因为当时没有人替换,有的人刚进来的时候显得很高兴和新鲜,有的住一晚上第二天就闹着要离开。其实待久了,就觉得罗布泊并没有传言中的那样恐怖,相反,在每年9月至11月之间,是罗布泊最美、最舒适的季节。”
——楼兰古城保护站站长 崔有声
楼兰保护站是我们本次探访之旅的大本营。保护站建在离楼兰古城40公里的荒漠中,周围没有任何植被,没有水源,没有电灯,没有人烟。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十分艰苦,用水需靠汽车从远在160多公里外的罗钾盐矿运输而来,而所有的生活日用品也全是从350公里外的若羌县长途拉运而来。
我们是随保护站的补给车进入的,若羌县文物局局长焦迎新是本次车队的领队,也是为保护站送补给次数最多的人:“清油、矿泉水、红牛饮料、西域春牛奶、鸡蛋、花菜、土豆、辣椒、西红柿……”焦迎新告诉我们,往往超不过一星期,这些蔬菜就放不住了,土豆、皮牙子(洋葱)、花菜能多放一段时间,每次就多带一点儿,如果是在夏天,工作人员就吃不到新鲜肉,因为天气酷热,肉类走到路上就坏了,保护站没有电,没有冰箱,带进去也没法保存……”
3辆越野车装得满实满载,给楼兰保护站的补给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曾经,由于保护站环境太恶劣,车队两天就要送一趟给养,才能保证站里的人有饭吃,而每次一进一出就得花4天时间,路上得在野外住上两晚,走到哪里天黑了,累了,就住下。一路上,基本上每一座大沙丘都被队员们睡过。
保护站建立史
罗布泊瀚海中的灯光
说起楼兰保护站是如何建立的,焦迎新很有感触:原本以为雅丹地貌和暴虐风沙是古城的天然屏障,所以过去文物部门并未对古城采取有效的主动性防范措施。然而,表面看似荒芜的罗布泊其实并不平静,一些利欲熏心的人打起了古墓的主意。因为是无人区,没有警察执勤、缺乏相应的管理,当年一直有“在罗布泊杀人也没有人知道”的恐怖传闻。盗墓者只需一辆北京212型吉普车,带足水、食物和油料,顺着清晰、已经深约半米的车辙印,就能把车开到古城中任何一个地方,无人阻拦、无人监护,轻松地取走不义之财。
过去,罗布泊地区的风沙天气是古城最主要的破坏力量,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人祸则大于天灾。发现铁板河楼兰美女的女考古学家穆舜英曾痛心疾首地说:“盗墓者往往不懂得文物的价值,对一些壁画随意拆毁、分割,把一些干尸抛弃在荒漠里,这种破坏是无可挽救的,是毁灭性的。文物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恢复,而且数量极为有限,其学术价值远非经济价值所能比拟。”
为了保护文物,若羌县文物局决定在1998年8月筹备建站。最初建立的,只是一个季节性保护站,每年5月和10月盗墓贼最猖獗,保护队队员就在沙包下扎帐篷,24小时保护古城。“罗布泊的大风刮起来飞沙走石,往往一来就是一天,卷走帐篷的情况经常出现。”
2003年8月,在各方努力下,楼兰文物保护站终于正式建站,管护工作从季节性保护转为常年驻守。随后,自治区文物局为楼兰保护站拨款30万元,建起了面积有12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办公场所,改进了办公生活条件——工人还特地为保护站修建了一个14立方米的水窖,结束了曾经全站仅一个容量为100公斤的水桶的历史。
罗布泊的气候恶劣,一年中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有100多天,夏季高温可达摄氏50多度,冬季寒冷可至零下30多度,且地貌复杂,行车艰难——但11年来,保护站工作人员一直坚守在此,常驻人员有6名,实行轮班制,一个月一轮。现今,4个地窝子、3间砖房、一进一出两个关卡,就是保护站的全部建筑。
我们采访组到来时,焦迎新掀开大门的门帘,仿佛打开了一个神秘地界的大门:一个狭长的走廊,几间干净的房间,显得安静而惬意,比起路上的艰难,我甚至觉得这里有世外桃源的隐士气息。不过,在此驻站是有许多规矩的,如晚上出行不能离开保护站100米之远;白天出门必须2人以上同行,如果是一个人的话,必须带上黑狗“小六子”——别看它只是一条狗,却很通人性,除了不能说话之外,能顶半个人用,有时候,一些紧急情况都是“小六子”凭借灵敏的嗅觉率先发现的。试看,一人一狗一摩托,古道西风,落日长河,颇有马致远小令中那种浩瀚、苍凉的气息……
出生入死的经历
盗墓贼抓捕笔记
楼兰古城曾经发生过多少起盗墓事件,有多少人来过这里盗墓,已经没法计算清楚了;有多少文物被盗,有多少古人死后不得安生,也无法统计了。
保护站工作人员蒋孝锡说,在罗布泊,比恶劣的自然条件更可怕的是人,“人才是古城最大的天敌”——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的他,一张嘴一口浓重的四川乡音。
10月份还穿着白色短袖T恤的蒋孝锡,总是戴着墨镜,看上去格外精明能干,我们都称他“蒋局”或“小蒋师傅”。从2003年楼兰保护站建站,蒋孝锡一直负责运送给养的工作,在路上,他时常遭遇许多惊险刺激的经历——有一次在送给养的路上,那辆老式东风给养车坏在离保护站还有65公里的地方,没有电话,孤立无援的他为了能及时通知同事,竟然凭借星光的指引,从凌晨1点走到上午10点,顽强地徒步走到楼兰保护站。我问他当时一个人在荒原上害怕吗?他笑笑说:“害怕也没办法啊,只能给自己鼓劲儿。”
由于路况不好,给养车坏在路上的事情很常见,自从他送补给以来,车的变速箱掉过,大梁断过,几乎什么样的问题都遇到过,除了开车、修车之外,还塑造了他极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甚至还有在冰雪天里掉进荒漠中的冰窟窿的悲惨经历。
蒋孝锡很会说笑话,且善解人意。在荒芜单调的路上,有这样的司机相伴,旅途也会变得轻松快乐起来,但焦迎新却告诉我,小蒋面对盗墓贼时,从不留情,一转身就能变成铁血汉子。
有一次,蒋孝锡开车与焦迎新在巡护楼兰古墓群途中,突然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驶过不久的车辙印,为了不惊动狡猾的盗墓贼,他们徒步尾随车印跟踪到楼兰古墓群,途中发现了一辆装备齐全的吉普车,于是扎破轮胎放气,并通过卫星电话向县公安局报告了情况。当几个盗墓贼察觉被工作人员发现的时候,个个凶神恶煞,手持利刃企图挣扎——与盗墓贼的装备相比,蒋孝锡和焦迎新只携带了一根防身的木根,面对步步紧逼的歹徒,两人与之展开殊死搏斗,最后,“练家子”焦迎新和蒋孝锡获胜,几个盗墓的惯犯被绳之以法。 保护站工作人员最后一次抓捕盗墓贼,发生在2009年的初冬。当时,工作人员在巡逻楼兰古墓群时发现可疑的摩托车车辙印,随后,两名队员在晚上发现古城西边有3个摩托车车灯,北边有1个车灯——这些盗墓贼很狡猾,在原地来回转,以混淆痕迹,试图干扰工作人员的视线。
但工作人员还是在乱麻一般的车辙印中找到了盗墓贼扎营的地方,并在其营地发现3辆摩托车及补给物品,他们先采取扎胎放气、放油焚烧帐篷与物品等行动,防止盗墓团伙逃匿,随后又电话通知了公安机关。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鲁番、哈密地区文物局联合组成的抓捕队,经过两天两夜的追捕,终于在罗布泊咸水泉一带发现了这个逃窜的盗墓团伙。
4个盗墓贼骑着剩下的两辆摩托车慌不择路,仓皇逃匿,公安干警发现后立即鸣枪示警,两名盗墓贼在鸣枪示警后继续疯狂逃窜,另外两人由于害怕抱头弃车被抓获。逃匿的两名盗墓贼后来在尉犁县被警方抓获。最后,盗墓活动的两名主犯被判12年有期徒刑,另两名从犯被判8年有期徒刑。此次打击盗墓的行动大获成功,有效地打击了盗墓贼的嚣张气焰,从此,罗布泊中的盗墓贼就越来越少了。
8年坚守大漠
熬成荒漠中的婚礼
早在若羌县出发时,就听到过保护站站长崔有声的大名。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8个年头,是迄今为止在楼兰保护站工作时间最长的人,他的名字已经和楼兰保护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工作人员苏新告诉我,崔有声曾受邀到新疆电视台做过一期关于楼兰的访谈节目,平时不善言辞的他,说起楼兰保护站便滔滔不绝,现场的观众感动得直流泪。“当时还有领导问他有没有什么困难,提起这些他又不好意思了,什么都没说。”
崔有声个头不高,身体结实,看起来沉稳憨厚,他的话不多,把我们一行人迎进驻地,就去厨房忙活了。“八卦”的蒋师傅此时又说话了,他略带调侃地告诉我,就在旁边的荒漠上,大家还曾经为崔有声举办了婚礼。
举办婚礼?在这里?环顾四周,大家很快又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崔站长身上,他显得有些羞涩地点点头。
崔站长回忆说,自己的家乡在宁夏六盘山下的固原地区,1989年就来到了若羌,在库尔勒一家饭店工作过。8年前,他坐着拉水的汽车来到楼兰,当时正值楼兰保护站建站时期,他想到自己和在世界上名气很大的楼兰扯到了一起,紧皱的眉头就舒展开来了。楼兰文物保护站成立以来,人员来来往往,有的甚至连一个星期都待不住。在这个连鸟都不愿意落脚的地方,很多人觉得是浪费时间、糟蹋生命——但崔有声却在这里一待就是8年,最长时间是8个月没离开,因为当时没有人替换。“待久了,就觉得罗布泊并没有传言中的那样恐怖,相反,在每年9月至11月之间,是罗布泊最美、最舒适的季节。唯一经历的一次危险就是开车的时候遇上了沙尘暴,被困在沙尘暴中心两个多小时,不过沙尘暴过了就安全了。”
此前有很多人给崔站长介绍对象,但女方一听是在这个地方上班,有的干脆连面都不愿见,有的一见面挺投缘,可是一说起工作地点就吹了。最后,还是他的侄媳妇给他介绍了一个女朋友,最终成了他牵挂不已的老婆。
婚礼是晚上举行的,保护站的空地上,几张桌子拼接在一起,星星、月亮便成了婚礼的天然装饰。大家在厨房里忙乎着,焦站长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好,进了厨房又叫人给推了出来,推到了媳妇的身边。没有鲜花,没有钻戒,没有婚礼进行曲,也没有繁复的程序。蒋师傅做了婚礼的司仪,那带着些四川乡音的普通话幽默而诙谐。但新郎却像个木偶一样,让鞠躬就鞠躬,让喝酒就喝酒,似乎还来不及感受这突如其来的幸福,就被一杯接一杯的祝福灌晕了……
——楼兰古城保护站站长 崔有声
楼兰保护站是我们本次探访之旅的大本营。保护站建在离楼兰古城40公里的荒漠中,周围没有任何植被,没有水源,没有电灯,没有人烟。工作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十分艰苦,用水需靠汽车从远在160多公里外的罗钾盐矿运输而来,而所有的生活日用品也全是从350公里外的若羌县长途拉运而来。
我们是随保护站的补给车进入的,若羌县文物局局长焦迎新是本次车队的领队,也是为保护站送补给次数最多的人:“清油、矿泉水、红牛饮料、西域春牛奶、鸡蛋、花菜、土豆、辣椒、西红柿……”焦迎新告诉我们,往往超不过一星期,这些蔬菜就放不住了,土豆、皮牙子(洋葱)、花菜能多放一段时间,每次就多带一点儿,如果是在夏天,工作人员就吃不到新鲜肉,因为天气酷热,肉类走到路上就坏了,保护站没有电,没有冰箱,带进去也没法保存……”
3辆越野车装得满实满载,给楼兰保护站的补给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曾经,由于保护站环境太恶劣,车队两天就要送一趟给养,才能保证站里的人有饭吃,而每次一进一出就得花4天时间,路上得在野外住上两晚,走到哪里天黑了,累了,就住下。一路上,基本上每一座大沙丘都被队员们睡过。
保护站建立史
罗布泊瀚海中的灯光
说起楼兰保护站是如何建立的,焦迎新很有感触:原本以为雅丹地貌和暴虐风沙是古城的天然屏障,所以过去文物部门并未对古城采取有效的主动性防范措施。然而,表面看似荒芜的罗布泊其实并不平静,一些利欲熏心的人打起了古墓的主意。因为是无人区,没有警察执勤、缺乏相应的管理,当年一直有“在罗布泊杀人也没有人知道”的恐怖传闻。盗墓者只需一辆北京212型吉普车,带足水、食物和油料,顺着清晰、已经深约半米的车辙印,就能把车开到古城中任何一个地方,无人阻拦、无人监护,轻松地取走不义之财。
过去,罗布泊地区的风沙天气是古城最主要的破坏力量,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人祸则大于天灾。发现铁板河楼兰美女的女考古学家穆舜英曾痛心疾首地说:“盗墓者往往不懂得文物的价值,对一些壁画随意拆毁、分割,把一些干尸抛弃在荒漠里,这种破坏是无可挽救的,是毁灭性的。文物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恢复,而且数量极为有限,其学术价值远非经济价值所能比拟。”
为了保护文物,若羌县文物局决定在1998年8月筹备建站。最初建立的,只是一个季节性保护站,每年5月和10月盗墓贼最猖獗,保护队队员就在沙包下扎帐篷,24小时保护古城。“罗布泊的大风刮起来飞沙走石,往往一来就是一天,卷走帐篷的情况经常出现。”
2003年8月,在各方努力下,楼兰文物保护站终于正式建站,管护工作从季节性保护转为常年驻守。随后,自治区文物局为楼兰保护站拨款30万元,建起了面积有12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办公场所,改进了办公生活条件——工人还特地为保护站修建了一个14立方米的水窖,结束了曾经全站仅一个容量为100公斤的水桶的历史。
罗布泊的气候恶劣,一年中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有100多天,夏季高温可达摄氏50多度,冬季寒冷可至零下30多度,且地貌复杂,行车艰难——但11年来,保护站工作人员一直坚守在此,常驻人员有6名,实行轮班制,一个月一轮。现今,4个地窝子、3间砖房、一进一出两个关卡,就是保护站的全部建筑。
我们采访组到来时,焦迎新掀开大门的门帘,仿佛打开了一个神秘地界的大门:一个狭长的走廊,几间干净的房间,显得安静而惬意,比起路上的艰难,我甚至觉得这里有世外桃源的隐士气息。不过,在此驻站是有许多规矩的,如晚上出行不能离开保护站100米之远;白天出门必须2人以上同行,如果是一个人的话,必须带上黑狗“小六子”——别看它只是一条狗,却很通人性,除了不能说话之外,能顶半个人用,有时候,一些紧急情况都是“小六子”凭借灵敏的嗅觉率先发现的。试看,一人一狗一摩托,古道西风,落日长河,颇有马致远小令中那种浩瀚、苍凉的气息……
出生入死的经历
盗墓贼抓捕笔记
楼兰古城曾经发生过多少起盗墓事件,有多少人来过这里盗墓,已经没法计算清楚了;有多少文物被盗,有多少古人死后不得安生,也无法统计了。
保护站工作人员蒋孝锡说,在罗布泊,比恶劣的自然条件更可怕的是人,“人才是古城最大的天敌”——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的他,一张嘴一口浓重的四川乡音。
10月份还穿着白色短袖T恤的蒋孝锡,总是戴着墨镜,看上去格外精明能干,我们都称他“蒋局”或“小蒋师傅”。从2003年楼兰保护站建站,蒋孝锡一直负责运送给养的工作,在路上,他时常遭遇许多惊险刺激的经历——有一次在送给养的路上,那辆老式东风给养车坏在离保护站还有65公里的地方,没有电话,孤立无援的他为了能及时通知同事,竟然凭借星光的指引,从凌晨1点走到上午10点,顽强地徒步走到楼兰保护站。我问他当时一个人在荒原上害怕吗?他笑笑说:“害怕也没办法啊,只能给自己鼓劲儿。”
由于路况不好,给养车坏在路上的事情很常见,自从他送补给以来,车的变速箱掉过,大梁断过,几乎什么样的问题都遇到过,除了开车、修车之外,还塑造了他极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甚至还有在冰雪天里掉进荒漠中的冰窟窿的悲惨经历。
蒋孝锡很会说笑话,且善解人意。在荒芜单调的路上,有这样的司机相伴,旅途也会变得轻松快乐起来,但焦迎新却告诉我,小蒋面对盗墓贼时,从不留情,一转身就能变成铁血汉子。
有一次,蒋孝锡开车与焦迎新在巡护楼兰古墓群途中,突然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驶过不久的车辙印,为了不惊动狡猾的盗墓贼,他们徒步尾随车印跟踪到楼兰古墓群,途中发现了一辆装备齐全的吉普车,于是扎破轮胎放气,并通过卫星电话向县公安局报告了情况。当几个盗墓贼察觉被工作人员发现的时候,个个凶神恶煞,手持利刃企图挣扎——与盗墓贼的装备相比,蒋孝锡和焦迎新只携带了一根防身的木根,面对步步紧逼的歹徒,两人与之展开殊死搏斗,最后,“练家子”焦迎新和蒋孝锡获胜,几个盗墓的惯犯被绳之以法。 保护站工作人员最后一次抓捕盗墓贼,发生在2009年的初冬。当时,工作人员在巡逻楼兰古墓群时发现可疑的摩托车车辙印,随后,两名队员在晚上发现古城西边有3个摩托车车灯,北边有1个车灯——这些盗墓贼很狡猾,在原地来回转,以混淆痕迹,试图干扰工作人员的视线。
但工作人员还是在乱麻一般的车辙印中找到了盗墓贼扎营的地方,并在其营地发现3辆摩托车及补给物品,他们先采取扎胎放气、放油焚烧帐篷与物品等行动,防止盗墓团伙逃匿,随后又电话通知了公安机关。由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鲁番、哈密地区文物局联合组成的抓捕队,经过两天两夜的追捕,终于在罗布泊咸水泉一带发现了这个逃窜的盗墓团伙。
4个盗墓贼骑着剩下的两辆摩托车慌不择路,仓皇逃匿,公安干警发现后立即鸣枪示警,两名盗墓贼在鸣枪示警后继续疯狂逃窜,另外两人由于害怕抱头弃车被抓获。逃匿的两名盗墓贼后来在尉犁县被警方抓获。最后,盗墓活动的两名主犯被判12年有期徒刑,另两名从犯被判8年有期徒刑。此次打击盗墓的行动大获成功,有效地打击了盗墓贼的嚣张气焰,从此,罗布泊中的盗墓贼就越来越少了。
8年坚守大漠
熬成荒漠中的婚礼
早在若羌县出发时,就听到过保护站站长崔有声的大名。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8个年头,是迄今为止在楼兰保护站工作时间最长的人,他的名字已经和楼兰保护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工作人员苏新告诉我,崔有声曾受邀到新疆电视台做过一期关于楼兰的访谈节目,平时不善言辞的他,说起楼兰保护站便滔滔不绝,现场的观众感动得直流泪。“当时还有领导问他有没有什么困难,提起这些他又不好意思了,什么都没说。”
崔有声个头不高,身体结实,看起来沉稳憨厚,他的话不多,把我们一行人迎进驻地,就去厨房忙活了。“八卦”的蒋师傅此时又说话了,他略带调侃地告诉我,就在旁边的荒漠上,大家还曾经为崔有声举办了婚礼。
举办婚礼?在这里?环顾四周,大家很快又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崔站长身上,他显得有些羞涩地点点头。
崔站长回忆说,自己的家乡在宁夏六盘山下的固原地区,1989年就来到了若羌,在库尔勒一家饭店工作过。8年前,他坐着拉水的汽车来到楼兰,当时正值楼兰保护站建站时期,他想到自己和在世界上名气很大的楼兰扯到了一起,紧皱的眉头就舒展开来了。楼兰文物保护站成立以来,人员来来往往,有的甚至连一个星期都待不住。在这个连鸟都不愿意落脚的地方,很多人觉得是浪费时间、糟蹋生命——但崔有声却在这里一待就是8年,最长时间是8个月没离开,因为当时没有人替换。“待久了,就觉得罗布泊并没有传言中的那样恐怖,相反,在每年9月至11月之间,是罗布泊最美、最舒适的季节。唯一经历的一次危险就是开车的时候遇上了沙尘暴,被困在沙尘暴中心两个多小时,不过沙尘暴过了就安全了。”
此前有很多人给崔站长介绍对象,但女方一听是在这个地方上班,有的干脆连面都不愿见,有的一见面挺投缘,可是一说起工作地点就吹了。最后,还是他的侄媳妇给他介绍了一个女朋友,最终成了他牵挂不已的老婆。
婚礼是晚上举行的,保护站的空地上,几张桌子拼接在一起,星星、月亮便成了婚礼的天然装饰。大家在厨房里忙乎着,焦站长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好,进了厨房又叫人给推了出来,推到了媳妇的身边。没有鲜花,没有钻戒,没有婚礼进行曲,也没有繁复的程序。蒋师傅做了婚礼的司仪,那带着些四川乡音的普通话幽默而诙谐。但新郎却像个木偶一样,让鞠躬就鞠躬,让喝酒就喝酒,似乎还来不及感受这突如其来的幸福,就被一杯接一杯的祝福灌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