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常规是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教学发展所必需的。在新课改背景下,面对传统教学常规给教学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我们要用新的理念来改革教学常规,那就是教学常规要尊重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思想,注重师生的交往和对话,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关键词: 中小学教学常规 负面影响 核心理论
教学常规作为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来说,有着积极的教育作用,而且教学常规的限制和规矩也是教育发展所必需的。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教学常规在教育教学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已经很难适应教育新理念的要求,亟待改革。
一、传统教学常规带来的负面影响
学校制定的教学常规基本有:教学“五认真”或“七认真”、课堂常规和对学生的纪律要求等。教学常规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我们过于注重教育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把学校仅仅看成是一种社会化的工具,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成人社会对儿童社会化的单向服从和接受的过程,过于强调技术理性对人的影响,使学校规范偏重于秩序的维持和规则的细化。这样教学常规表现出来就是冷冰冰的自上而下的要求和规训,它的特点是权力性、强制性和封闭性,给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1.它限制了教师和学生丰富多样的个性和自由发展
传统教学常规在发展过程中,在严格的规章制度控制下,学校教职员工有时可能会忘记法规条例只是达成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把遵守规则当作自己工作的最终目的,导致学校工作的僵化和形式主义,出现一味限制教师和管束学生的现象。在这种常规要求下,教学不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认识,而是教师按部就班地让学生猜测“标准答案”的过程。这样,课堂气氛是压抑的、拘谨的,教师往往约定俗成地把学生的一些探索性行为视为不懂事、捣乱和搞破坏,课堂教学强调普遍性和统一性的要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常常被忽视。为了维护课堂的秩序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突发事件往往只作简单的处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和学生一味地适应常规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做,从不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虽然教师和其他管理者明知照章办事只能导致学校教育目标受损,但当不愿冒违犯规则的风险或不敢承担违犯规则的责任时,也只能听之任之,遵从常规习惯的要求。
2.它造成了师生主体间交流活动的缺失
传统教学常规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整齐划一的要求,课堂教学不知不觉被格式化和技术化,这种要求体现了教学的授受过程,教师只要按照常规要求组织教学就行,学生只要坐在课堂上听讲就行,导致形式主义泛滥。同时,为了检查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而进行的一系列检查,使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机械化和标准化。在许多教师看来,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科学知识的传递成了教师唯一要完成的职责。为了进行知识传递活动,就必须强化教学常规的要求。教学常规强调对教师和学生行为的严格控制,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要求他们,并被不断地精雕细刻:“教师每学期要写规范教案”,“教师上课程序必须完整”,“学生举手发言举右手,五指并拢要伸直”,“学生要端坐静听,不准讨论和插嘴”等。这样,在课堂上能听到的只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大多数学生缺乏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缺乏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往,忽视合作、沟通和理解的作用,尤其是师生真情实感的交流和沟通。
3.它事实上孕育着处罚现象的产生与屡禁不止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课堂中盛行着繁琐、刻板、划一的常规等规章制度,从教师的上课备课到日常教学的检查,从学生的上课仪式到听课时的要求再到互动时的常规,事无巨细,均在教学常规的严密监控之下。从根本上看,凭借规范或制度进行管理,只能以严密监督、严格控制、有效奖惩为具体手段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的控制。这样,教学常规的管理就突出整齐划一的要求,强调对教师和学生违规行为的处罚。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课堂常规的许多条款都是惩罚性质的“不准,不许,不得,严禁……”,每一个“不……”的背后,都有一个相应的惩处条款和量化扣分标准。 这样做虽然维持了课堂的有序,但却物化了教师和学生,甚至造成师生的敌对,表现为学校组织内部的疏离和人际关系的紧张。学校若一味地强化这些要求,使这些教学常规外在于教师和学生,就会引起其逆反心理,导致其有意抗拒,并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二、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常规改革的核心理念
要摆脱教学常规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必须在教育中建立一种既遵守教育教学规律,又尊重教师和学生自由和发展的新的教育规范或制度。只有当一个人的自由和人格受到尊重、热爱和支持时,教育才能真正地回归它的本意和理想。从人的自由发展出发,规范或制度的合理性在于“制度只能存在于价值的多样性和对不同价值的容忍的基础之上”。所以,教学常规的改革必须突破规范或制度的一元性,增加制度的多元价值性和宽容性,能及时体现不断发展的教学和课堂生活的需要,使制度更好地为人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教学常规自由改革的核心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常规要体现尊重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思想
真正有效的教学常规是自我控制的,它产生于教师和学生的内心,建立在对教师和学生尊严和主体性尊重的基础上。教学常规改革的关键在于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制度的教育作用,使教学成为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建构的过程。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强调师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体现教学常规的多元性和灵活性,而不是简单地强调常规的确定性和权威性,用已有的教学常规约束教师和控制学生。因此,教学常规要和师生的生活经验、生活意义紧密结合,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教师发展创造条件并提供服务,打破传统教学常规程式化的模式,主张积极合作、探究和自主的教学常规,让教师在教学中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维,促使学生在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解放的基础上进行自律。从整体上来讲,教学常规的创新要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潜能的发挥、精神的唤醒与主体性的弘扬,体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从而使教学常规建立在所有成员自由、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自由选择和自我创造的作用,使师生乐于认同、接纳并自觉遵守。
2.教学常规要注重师生的交往和对话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交往活动,通过交往和对话深入到具体教学生活中,更好地促进师生思想的激活、碰撞和交锋。师生的交往和对话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真情实感的交流和心灵沟通,是师生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的过程。作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规范,教学常规要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和对话,增强常规的互动性和可信任度,注重规范的公正性,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交往和对话方式,促进教学相长,体现教学常规的开放性和动态性,这无疑是实施课堂教学和达成有效管理的源泉。在这种教学常规的保障下,学校要关注教师和学生,尤其是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所想所思,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使课堂教学脚踏实地地从学生的生活细微处入手,在学生现实世界的点点滴滴中进行教育,从而使教学常规是双向的、交互性的,而不再是凭借外部力量强加的。它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和完善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正如《学会生存》所说:“把学校中‘既定’的结合(即外部强加的结合)变成‘建立中’的结合(即根据个人之间自由交往而导制自我管理的结合)。”
3.课堂常规要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激励和引导是教学常规改革的重要理念。长期以来,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过程中,通常是倾向于干预和惩罚教师和学生的不良行为,使教师和学生服从常规的管理,从而达成对教学的控制和秩序的维持。教学常规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常规的功能就要由限制学生课堂活动转为支持和引发学生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使教师乐教,使学生乐学。对于师生而言,激励和引导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资源,它能够形成正向接纳、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随之而生,并体会到挑战的兴奋、活动的刺激和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课堂行为,促使学生自我矫正、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尤其是对那些经常违反课堂常规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宽容、理解和尊重,相信他们经过教育培养都能成人成才,继而增强教学常规的人文性和发展性。因此,学校就要从教学常规的维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动机和潜能的激发者,具体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坚持正面积极评价,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强调通过陶冶、激励、协调等手段,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把教学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我们应该以“学校要形成办学特色,教师要形成教学风格,学生要个性发展”的思想来认识常规和超越现有的常规,重新审视常规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形成独具特色的规范或制度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律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10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55.
本文是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SLG0621)和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SGH0902180)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 中小学教学常规 负面影响 核心理论
教学常规作为教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来说,有着积极的教育作用,而且教学常规的限制和规矩也是教育发展所必需的。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教学常规在教育教学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已经很难适应教育新理念的要求,亟待改革。
一、传统教学常规带来的负面影响
学校制定的教学常规基本有:教学“五认真”或“七认真”、课堂常规和对学生的纪律要求等。教学常规本身并没有错,问题在于我们过于注重教育适应现代化生产的要求,把学校仅仅看成是一种社会化的工具,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成人社会对儿童社会化的单向服从和接受的过程,过于强调技术理性对人的影响,使学校规范偏重于秩序的维持和规则的细化。这样教学常规表现出来就是冷冰冰的自上而下的要求和规训,它的特点是权力性、强制性和封闭性,给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1.它限制了教师和学生丰富多样的个性和自由发展
传统教学常规在发展过程中,在严格的规章制度控制下,学校教职员工有时可能会忘记法规条例只是达成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把遵守规则当作自己工作的最终目的,导致学校工作的僵化和形式主义,出现一味限制教师和管束学生的现象。在这种常规要求下,教学不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认识,而是教师按部就班地让学生猜测“标准答案”的过程。这样,课堂气氛是压抑的、拘谨的,教师往往约定俗成地把学生的一些探索性行为视为不懂事、捣乱和搞破坏,课堂教学强调普遍性和统一性的要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常常被忽视。为了维护课堂的秩序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突发事件往往只作简单的处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和学生一味地适应常规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做,从不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虽然教师和其他管理者明知照章办事只能导致学校教育目标受损,但当不愿冒违犯规则的风险或不敢承担违犯规则的责任时,也只能听之任之,遵从常规习惯的要求。
2.它造成了师生主体间交流活动的缺失
传统教学常规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整齐划一的要求,课堂教学不知不觉被格式化和技术化,这种要求体现了教学的授受过程,教师只要按照常规要求组织教学就行,学生只要坐在课堂上听讲就行,导致形式主义泛滥。同时,为了检查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而进行的一系列检查,使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机械化和标准化。在许多教师看来,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科学知识的传递成了教师唯一要完成的职责。为了进行知识传递活动,就必须强化教学常规的要求。教学常规强调对教师和学生行为的严格控制,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要求他们,并被不断地精雕细刻:“教师每学期要写规范教案”,“教师上课程序必须完整”,“学生举手发言举右手,五指并拢要伸直”,“学生要端坐静听,不准讨论和插嘴”等。这样,在课堂上能听到的只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大多数学生缺乏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缺乏教师与学生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往,忽视合作、沟通和理解的作用,尤其是师生真情实感的交流和沟通。
3.它事实上孕育着处罚现象的产生与屡禁不止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课堂中盛行着繁琐、刻板、划一的常规等规章制度,从教师的上课备课到日常教学的检查,从学生的上课仪式到听课时的要求再到互动时的常规,事无巨细,均在教学常规的严密监控之下。从根本上看,凭借规范或制度进行管理,只能以严密监督、严格控制、有效奖惩为具体手段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的控制。这样,教学常规的管理就突出整齐划一的要求,强调对教师和学生违规行为的处罚。我们可以看出,传统课堂常规的许多条款都是惩罚性质的“不准,不许,不得,严禁……”,每一个“不……”的背后,都有一个相应的惩处条款和量化扣分标准。 这样做虽然维持了课堂的有序,但却物化了教师和学生,甚至造成师生的敌对,表现为学校组织内部的疏离和人际关系的紧张。学校若一味地强化这些要求,使这些教学常规外在于教师和学生,就会引起其逆反心理,导致其有意抗拒,并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二、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常规改革的核心理念
要摆脱教学常规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必须在教育中建立一种既遵守教育教学规律,又尊重教师和学生自由和发展的新的教育规范或制度。只有当一个人的自由和人格受到尊重、热爱和支持时,教育才能真正地回归它的本意和理想。从人的自由发展出发,规范或制度的合理性在于“制度只能存在于价值的多样性和对不同价值的容忍的基础之上”。所以,教学常规的改革必须突破规范或制度的一元性,增加制度的多元价值性和宽容性,能及时体现不断发展的教学和课堂生活的需要,使制度更好地为人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教学常规自由改革的核心理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常规要体现尊重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思想
真正有效的教学常规是自我控制的,它产生于教师和学生的内心,建立在对教师和学生尊严和主体性尊重的基础上。教学常规改革的关键在于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制度的教育作用,使教学成为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建构的过程。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就要强调师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体现教学常规的多元性和灵活性,而不是简单地强调常规的确定性和权威性,用已有的教学常规约束教师和控制学生。因此,教学常规要和师生的生活经验、生活意义紧密结合,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教师发展创造条件并提供服务,打破传统教学常规程式化的模式,主张积极合作、探究和自主的教学常规,让教师在教学中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维,促使学生在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解放的基础上进行自律。从整体上来讲,教学常规的创新要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潜能的发挥、精神的唤醒与主体性的弘扬,体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从而使教学常规建立在所有成员自由、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自由选择和自我创造的作用,使师生乐于认同、接纳并自觉遵守。
2.教学常规要注重师生的交往和对话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交往活动,通过交往和对话深入到具体教学生活中,更好地促进师生思想的激活、碰撞和交锋。师生的交往和对话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真情实感的交流和心灵沟通,是师生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的过程。作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规范,教学常规要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和对话,增强常规的互动性和可信任度,注重规范的公正性,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交往和对话方式,促进教学相长,体现教学常规的开放性和动态性,这无疑是实施课堂教学和达成有效管理的源泉。在这种教学常规的保障下,学校要关注教师和学生,尤其是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所想所思,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使课堂教学脚踏实地地从学生的生活细微处入手,在学生现实世界的点点滴滴中进行教育,从而使教学常规是双向的、交互性的,而不再是凭借外部力量强加的。它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和完善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正如《学会生存》所说:“把学校中‘既定’的结合(即外部强加的结合)变成‘建立中’的结合(即根据个人之间自由交往而导制自我管理的结合)。”
3.课堂常规要充分发挥其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激励和引导是教学常规改革的重要理念。长期以来,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过程中,通常是倾向于干预和惩罚教师和学生的不良行为,使教师和学生服从常规的管理,从而达成对教学的控制和秩序的维持。教学常规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常规的功能就要由限制学生课堂活动转为支持和引发学生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开展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使教师乐教,使学生乐学。对于师生而言,激励和引导是一种无穷无尽的资源,它能够形成正向接纳、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热情随之而生,并体会到挑战的兴奋、活动的刺激和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课堂行为,促使学生自我矫正、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尤其是对那些经常违反课堂常规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宽容、理解和尊重,相信他们经过教育培养都能成人成才,继而增强教学常规的人文性和发展性。因此,学校就要从教学常规的维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动机和潜能的激发者,具体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坚持正面积极评价,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强调通过陶冶、激励、协调等手段,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把教学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总之,我们应该以“学校要形成办学特色,教师要形成教学风格,学生要个性发展”的思想来认识常规和超越现有的常规,重新审视常规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形成独具特色的规范或制度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律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10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55.
本文是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SLG0621)和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SGH090218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