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科学演进;学科聚合;学科建设;带头学科;优势学科;认知能力;学科范式
摘要:学科建设是学科知识的生产性活动,它受科学演进规律和主体选择逻辑的双重制约。学科建设既要遵循科学演进规律,又要尊重主体选择逻辑。其科学演进与主体选择的矛盾运动,贯穿于学科建设的始终。这一矛盾运动也派生出学科建设的目的性与工具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理智化与制度化的矛盾。在学科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剖析资源禀赋,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既要推进范式建构,又要强化知识契合;同时还要反思工具理性,恢复价值理性,以优化学科制度,促进其理智进展,正确处理学科建设的基本矛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1)05-0103-05
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曾说过:“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正是基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作为内在整体的科学,事实上通常以外在的学科分类形式呈现。人类试图通过构建分门别类的学科推进对科学内在整体的把握,于是,学科建设被嵌入到知识的生产演进过程中,从而得到了知识生产者的社会认同。但是如何推进学科建设,在实践操作中可谓见仁见智。从人类科学演进角度而言,学科建设应该遵循科学发展的内在自然法则;从学科社会建制角度而言,学科建设又表现出其主体选择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学科建设本质上就是学科知识的生产性活动,它受科学演进规律和主体选择逻辑的双重制约。学科建设只有服从于科学演进和主体选择的矛盾运动,才有可能真正推进人们对科学内在整体的把握。
一、学科建设的科学演进规律
要推进学科的知识生产,就必须遵循科学演进的一般规律。科学演进的一般规律,可以通过科学演进过程的抽象归纳方式来展现。而科学演进过程,就是学科分化和学科聚合的过程,也是知识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的过程,还是带头学科辩证更替的过程,以及科学范式变迁的过程。
1、科学演进过程是学科分化和学科聚合的过程
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从科学演进的表现形式看,科学有一个同哲学浑然一体而后分化出来的过程。今天,科学以分门别类的学科形式存在就是知识分化的结果,科学发展史也就是一部学科分化史。但同时,科学在知识分化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组合新的学科。因为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只通过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已难以揭示错综复杂的事物本身,原有学科内部和学科边缘存在很多自身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以学科互涉和边界跨越为特征的学科聚合也就成为科学演进的基本形态。埃德加·莫兰认为,“科学的历史不仅是学科建立和增生的历史,它同时也是学科的边界被打破,一个学科的问题侵入另一个学科、概念流通、混合的学科形成(这些学科将以独立而告终)……的历史,最后它还是不同的学科聚合的粘合起来形成复合体的历史”。
2、科学演进过程是知识指数增长与逻辑增长的过程
D·普赖斯认为,人类科学的演进经历了从前科学到小科学、中科学再到大科学的发展时期。抛开前科学阶段,自16世纪起,人类科学在知识量的增长上表现出鲜明的指数增长规律。正如D·普赖斯指出的:“如果科学发展的各细部环节是以合理的方法予以计量的话,那么这种发展的正规方式是呈指数型曲线的,这就是说,科学是在某一时期的固定基数上复利式地发展繁衍。”科学演进不仅仅表现为知识的指数增长,还表现为逻辑增长。D·普赖斯认为:“科学曾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纯指数型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在某时必然开始中止,接下去是一个为下一代人时间的增长抑制期,在此期间,科学储力紧肌,准备下一次跃进,这个跃进或是呈阶跃型或是呈猛烈的波动型。”这种量的积累过程,就是知识指数增长与逻辑增长的过程。
3、科学演进过程是带头学科的辩证更替过程
科学在其现实演进过程中,通常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体现为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总是有一些学科,无论在其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及其影响范围上,都表现出对科学发展的引领性作用。前苏联科学家凯德洛夫将这种引领性的学科称之为带头学科,并认为带头学科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运动规律,“它反复地重复原先经历过的过程,但是在较高级的基础上,它仿佛在反复地向整个运动的起点复归……科学认识的前进运动就是这样辩证地实现的。”凯德洛夫所指的带头学科,虽然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学,但由于这一辩证运动规律主要基于技术的需要以及科学认识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这一根基同样也是科学演进的根基所在,因此,带头学科的发展运动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演进的过程不可能是所有学科齐头并进的过程,而是带头学科辩证更替、引领其他学科发展的过程。
4、科学演进过程是科学范式变迁的过程
科学一般被认为是经典教科书中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科学发展过程也就被理解为事实、理论、方法在此过程中或单独或结合着而被加进到构成科学技巧和知识的不断增长的集合之中。对科学的这种理解固然有其合理性一面,但是却容易将科学发展史简化为科学编年史。托马斯·库恩对此进行了批判,并提出范式概念,从而揭示了在知识累积和叠加的背后,存在着一个科学范式变迁的过程,范式的变迁构成了科学演进的本质所在。在库恩看来,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承诺的集合,科学革命也就是关于科学世界观的转变。尽管库恩的范式理论容易使科学发展陷入相对主义境地,但是这一理论客观上也解释了科学演进过程中科学共同体共同承诺对于科学演进的重要性,凸现了科学整体范式演进与学科个别范式演进的辩证统一。
二、学科建设的主体选择逻辑
虽然科学的内在演进规律表明科学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是这一自然历史过程并不排斥主体选择。巴伯指出,“它(指科学)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其他社会结构和文化的亚系统,同时也依赖他们”。贝尔纳也强调,“除非在某种程度上对科学工作加以规划,科学工作就无法进展”。在这个意义上,学科建设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主体选择并不是主观随意的,它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首先,任何学科建设行为都要受科学知识生产资源禀赋的制约。这种资源禀赋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李正风认为,学科发展的资源禀赋,“一方面决定着科学知识生产能力的状况,决定着科学知识的供给水平;另一方面客观地制约着人们对科学知识生产能力的期待和愿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资源禀赋’成为影响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变革的基础性力量”。因此,资源禀赋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资源禀赋不仅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资源支撑,而且也直接作为一种 物质力量影响到学科资源的分配,从而制约了学科建设。默顿提出的科学界的马太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凡他有的,全都强加给他;凡他没有的,连同他所有的,一起剥夺过来。这进一步说明了学科知识生产资源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其次,任何学科建设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这种空间尽管具有一定的张力,但它的生成和扩展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学科建设活动是知识生产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生产活动,它必然受到学科体制、社会需求、科技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任何具体的学科建设行为通常都难免受到各种权力的影响。正如劳斯指出的,“科学之于文化和政治的不可或缺性以及政治问题之于科学的核心地位,远远超出了大多数科学家和政治家所认可的程度”。所以,人们在进行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不能离开学科发展外部条件和科学演进内部规律的约束而随意选择学科制度、体制和学科发展道路、模式等。
再次,任何学科建设行为都受科学演进规律的制约。第一,学科知识的演进受作为整体的科学知识体系的制约。科学的内在整体性要求在知识分化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知识的整合,将分化的知识重新统一。这既是科学演进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发展的现象表征。第二,任何学科知识的发展并不都是一直呈指数增长的。黛安娜·克兰认为:“学科和研究领域在开始阶段的发展是相对缓慢的,以后表现为指数增长时期,接下去的是线性增长时期,最后是缓慢的不规则增长时期。”第三,科学演进过程中,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受到带头学科、优势学科的影响和制约。由于科学是内在整体,在科学体系内部,带头学科、优势学科可以通过示范和扩散机制,一定程度上对其所处的研究领域或学科群产生连带效应,从而彼此促进各自的发展。
最后,任何学科建设行为都受人的主体尺度的制约。人的主体尺度在这里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和人的利益需求等。譬如就人们认识学科演进规律的能力而言,虽然科学演进规律是不变的、客观的,但它却隐藏在那里,并以多变、易逝、外在的真相或假象呈现出来。这就给人们认识和挖掘学科规律带来难度。而人们的认知能力总是表现出差异性,因此,这种差异势必影响学科建设的水平。在现实的学科建设实践中,人们的利益诉求往往表现出多样性。就如费希特所希望的那样,“他应当尽力而为,发展他的学科;他不应当休息,在他未能使自己的学科有所进展以前,他不应当认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三、学科建设的矛盾解构
科学作为内在的整体,是由概念和范畴组成的知识体系。而为了更真切地把握这种知识体系,人们试图将科学分解为若干个门类,于是科学就以学科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学科建设也就被嵌入到知识的生产活动中,成为知识生产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知识的生产活动,学科建设既要遵循科学演进规律,又要尊重主体选择逻辑。学科建设本质上就是科学演进与主体选择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也派生出学科建设的目的性与工具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理智化与制度化的矛盾。
1、学科建设的目的性与工具性矛盾
学科建设的目的性是指学科建设要促进对科学内在整体的认识。学科建设的工具性是指,要达致上述目的,学科建设必须通过学科自身的建设来完成。因此,学科建设从一开始似乎就陷入了一个悖论之中,即科学作为内在整体的不可分性与学科分类合法性的矛盾。学科建设的这一悖论生成于科学演进与主体选择的矛盾运动。因为科学演进规律决定了科学具有内在的不可分性,而要对这种不可分性进行整体把握,必须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来完成。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主体选择逻辑决定人只有通过对分门别类的学科的把握才有可能推进对作为内在整体的科学的理解。所以,科学演进规律与主体选择逻辑的矛盾运动,既是学科建设目的性与工具性矛盾生成的前提,又是矛盾破解的关键。在这个意义上,学科建设过程也就是目的性与工具性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一矛盾运动的客观性决定了我们在推进学科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不应对学科建设的正当性有所避讳,但同时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科自身建设而忽视促进科学的整体发展。
2、学科建设的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
学科建设的学术性是指学科建设要促进知识创新,不断拓宽人类知识领域。学科建设的实用性是指学科建设要服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建设既要推进知识创新,又要服从社会需要,这种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本质上是科学演进规律与社会主体选择逻辑矛盾运动的产物。科学演进规律要求学科建设秉守价值自由和客观性规范,学科建设应该优先发展带头学科,并服从科学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规律,注重学科范式的构建等。社会主体选择逻辑要求学科建设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需要,优先考虑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注重应用学科的发展,大力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重点学科等。因此,学科建设的学术性与实用性既对立又统一,它一定程度上既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创新,也有利于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为了生存并产生影响,大学的组织和职能必须适应周围人们的需要。它必须像社会秩序本身一样充满活力和富于弹性”。事实上,一所好大学的优秀之处就在于成功地协调好了学科建设的学术性与实用性矛盾,从而为大学找到了合法性根基。
3、学科建设的理智化与制度化矛盾
学科建设的理智化是指学科建设要推进知识体系的建构,促进理智的成熟和完善。而学科建设的制度化是指学科建设应该促进学科内部行动者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互动模式,从而为学科知识的生产提供制度条件。任何学科的发展,在学科理智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学科制度的变迁。韦伯认为,“学科发展史是学科理智史和学科制度史的双重动态史”。学科建设必须既要促进学科理智的成熟,又要促进学科制度的完善。学理上,学科制度为学科理智进展奠定了基础,学科理智为学科制度变迁提供了方向。但是学科制度,无论是作为人之建构的产物,还是人之行动的结果,它并不总是能够推动学科理智的进展,有时甚至背离理智进展的方向。因为“形成自由秩序的是制度,而压制和剥夺自由的也是制度,”而如何通过学科制度建设促进学科理智的成熟,将是学科建设的永恒话题。
四、学科建设的行动路径
科学演进规律与主体选择逻辑的矛盾,型构了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从而使得学科建设在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秩序性。作为学科建设者,要真正推进学科建设,必须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剖析资源禀赋、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学科建设的基本矛盾。
1、剖析资源禀赋,尊重客观规律
学科建设是知识生产活动,这一生产活动以一定的资源禀赋为前提,并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在对学科资源禀赋有全面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调动、支配和组合学科资源,也才有可 能对学科建设做出正确的理性判断。而在对学科资源禀赋全面和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学科建设者还需要加强对学科建设本质的理解。学科建设在本质上是知识的生产活动,是科学演进规律与社会主体选择逻辑的矛盾运动。因此,学科建设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提升对学科建设活动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在充分尊重科学演进规律和主体选择逻辑的基础上,综合影响学科发展的诸多因素,在多种可能性空间中进行比较和权衡,为学科建设选择合适的道路、模式。总之,资源禀赋为学科建设提供了物质前提,而客观规律为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向导。如果忽视学科建设的资源禀赋,无视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就很难达致推进学科建设的目的。
2、推进范式建构,强化知识契合
学科建设的目的性与工具性矛盾要求学科建设既要推进范式建构,又要强化知识契合。学科范式是学科合法性存在的依据。没有学科范式,也就没有学科。因此,学科建设首先要推进学科范式的建构,只有形成学科范式,学科独立性才能获得社会认同,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才能有助于对整体科学的把握。然而,学科范式建构固然必要,但从把握科学整体的角度而言,范式建构只是实现该目的的工具。“最伟大的智力劳动曾经是,而且仍将是,试图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因此,在学科范式建构过程中,还需要强化知识契合。也就是在既有学科范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尤其需要通过跨学科研究寻找各学科之间的逻辑链条,从而实现知识的统合。
3、反思工具理性,恢复价值理性
学科建设的学术性与实用性矛盾要求学科建设必须整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所谓工具理性,是指人们为实现自身的目的而只关注工具的选择而无视行为本身的价值。庞青山等人认为,价值理性就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近现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狂飙猛进,并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手段,人类对科学技术产生了盲目崇拜,其结果是工具理性压倒了价值理性,人类利用科技创造出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也岌岌可危。这种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压倒之势,也表现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与人文分裂,学术性与实用性异途。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协调好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就必须反思工具理性,恢复价值理性,整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以实现科学与人文的齐头并进。
4、优化学科制度,促进理智进展
学科建设的理智化与制度化是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范畴。在目前学科建设越来越强调组织化的背景下,优化学科制度,促进理智进展便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主题。那么,哪些结构能够促进理智进展和知识生产呢?默顿认为:“四种制度上必需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态度,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而方文认为,学科制度精神还需要以学科制度结构为依据。学科制度结构是支撑学科研究的基础,它包括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研究者及他们赖以存在的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网络,规范的学科培养计划,学术成果的公开流通和社会评价,稳定的基金资助来源等。当然,目前如何建设学科制度,学界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如何,作为学科建设者而言,他必须认识到学科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学科制度精神与学科制度结构建设有机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只有这样,学科制度建设才有可能有助于学科理智的进展。
责任编辑:舒莉霞
摘要:学科建设是学科知识的生产性活动,它受科学演进规律和主体选择逻辑的双重制约。学科建设既要遵循科学演进规律,又要尊重主体选择逻辑。其科学演进与主体选择的矛盾运动,贯穿于学科建设的始终。这一矛盾运动也派生出学科建设的目的性与工具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理智化与制度化的矛盾。在学科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剖析资源禀赋,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既要推进范式建构,又要强化知识契合;同时还要反思工具理性,恢复价值理性,以优化学科制度,促进其理智进展,正确处理学科建设的基本矛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1)05-0103-05
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曾说过:“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正是基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作为内在整体的科学,事实上通常以外在的学科分类形式呈现。人类试图通过构建分门别类的学科推进对科学内在整体的把握,于是,学科建设被嵌入到知识的生产演进过程中,从而得到了知识生产者的社会认同。但是如何推进学科建设,在实践操作中可谓见仁见智。从人类科学演进角度而言,学科建设应该遵循科学发展的内在自然法则;从学科社会建制角度而言,学科建设又表现出其主体选择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学科建设本质上就是学科知识的生产性活动,它受科学演进规律和主体选择逻辑的双重制约。学科建设只有服从于科学演进和主体选择的矛盾运动,才有可能真正推进人们对科学内在整体的把握。
一、学科建设的科学演进规律
要推进学科的知识生产,就必须遵循科学演进的一般规律。科学演进的一般规律,可以通过科学演进过程的抽象归纳方式来展现。而科学演进过程,就是学科分化和学科聚合的过程,也是知识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的过程,还是带头学科辩证更替的过程,以及科学范式变迁的过程。
1、科学演进过程是学科分化和学科聚合的过程
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知识体系。从科学演进的表现形式看,科学有一个同哲学浑然一体而后分化出来的过程。今天,科学以分门别类的学科形式存在就是知识分化的结果,科学发展史也就是一部学科分化史。但同时,科学在知识分化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组合新的学科。因为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只通过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已难以揭示错综复杂的事物本身,原有学科内部和学科边缘存在很多自身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于是以学科互涉和边界跨越为特征的学科聚合也就成为科学演进的基本形态。埃德加·莫兰认为,“科学的历史不仅是学科建立和增生的历史,它同时也是学科的边界被打破,一个学科的问题侵入另一个学科、概念流通、混合的学科形成(这些学科将以独立而告终)……的历史,最后它还是不同的学科聚合的粘合起来形成复合体的历史”。
2、科学演进过程是知识指数增长与逻辑增长的过程
D·普赖斯认为,人类科学的演进经历了从前科学到小科学、中科学再到大科学的发展时期。抛开前科学阶段,自16世纪起,人类科学在知识量的增长上表现出鲜明的指数增长规律。正如D·普赖斯指出的:“如果科学发展的各细部环节是以合理的方法予以计量的话,那么这种发展的正规方式是呈指数型曲线的,这就是说,科学是在某一时期的固定基数上复利式地发展繁衍。”科学演进不仅仅表现为知识的指数增长,还表现为逻辑增长。D·普赖斯认为:“科学曾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纯指数型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在某时必然开始中止,接下去是一个为下一代人时间的增长抑制期,在此期间,科学储力紧肌,准备下一次跃进,这个跃进或是呈阶跃型或是呈猛烈的波动型。”这种量的积累过程,就是知识指数增长与逻辑增长的过程。
3、科学演进过程是带头学科的辩证更替过程
科学在其现实演进过程中,通常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主要体现为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总是有一些学科,无论在其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及其影响范围上,都表现出对科学发展的引领性作用。前苏联科学家凯德洛夫将这种引领性的学科称之为带头学科,并认为带头学科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运动规律,“它反复地重复原先经历过的过程,但是在较高级的基础上,它仿佛在反复地向整个运动的起点复归……科学认识的前进运动就是这样辩证地实现的。”凯德洛夫所指的带头学科,虽然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学,但由于这一辩证运动规律主要基于技术的需要以及科学认识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这一根基同样也是科学演进的根基所在,因此,带头学科的发展运动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演进的过程不可能是所有学科齐头并进的过程,而是带头学科辩证更替、引领其他学科发展的过程。
4、科学演进过程是科学范式变迁的过程
科学一般被认为是经典教科书中事实、理论和方法的总汇,科学发展过程也就被理解为事实、理论、方法在此过程中或单独或结合着而被加进到构成科学技巧和知识的不断增长的集合之中。对科学的这种理解固然有其合理性一面,但是却容易将科学发展史简化为科学编年史。托马斯·库恩对此进行了批判,并提出范式概念,从而揭示了在知识累积和叠加的背后,存在着一个科学范式变迁的过程,范式的变迁构成了科学演进的本质所在。在库恩看来,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承诺的集合,科学革命也就是关于科学世界观的转变。尽管库恩的范式理论容易使科学发展陷入相对主义境地,但是这一理论客观上也解释了科学演进过程中科学共同体共同承诺对于科学演进的重要性,凸现了科学整体范式演进与学科个别范式演进的辩证统一。
二、学科建设的主体选择逻辑
虽然科学的内在演进规律表明科学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是这一自然历史过程并不排斥主体选择。巴伯指出,“它(指科学)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其他社会结构和文化的亚系统,同时也依赖他们”。贝尔纳也强调,“除非在某种程度上对科学工作加以规划,科学工作就无法进展”。在这个意义上,学科建设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主体选择并不是主观随意的,它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首先,任何学科建设行为都要受科学知识生产资源禀赋的制约。这种资源禀赋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李正风认为,学科发展的资源禀赋,“一方面决定着科学知识生产能力的状况,决定着科学知识的供给水平;另一方面客观地制约着人们对科学知识生产能力的期待和愿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资源禀赋’成为影响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变革的基础性力量”。因此,资源禀赋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资源禀赋不仅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资源支撑,而且也直接作为一种 物质力量影响到学科资源的分配,从而制约了学科建设。默顿提出的科学界的马太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凡他有的,全都强加给他;凡他没有的,连同他所有的,一起剥夺过来。这进一步说明了学科知识生产资源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其次,任何学科建设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这种空间尽管具有一定的张力,但它的生成和扩展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学科建设活动是知识生产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一种生产活动,它必然受到学科体制、社会需求、科技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因此,任何具体的学科建设行为通常都难免受到各种权力的影响。正如劳斯指出的,“科学之于文化和政治的不可或缺性以及政治问题之于科学的核心地位,远远超出了大多数科学家和政治家所认可的程度”。所以,人们在进行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不能离开学科发展外部条件和科学演进内部规律的约束而随意选择学科制度、体制和学科发展道路、模式等。
再次,任何学科建设行为都受科学演进规律的制约。第一,学科知识的演进受作为整体的科学知识体系的制约。科学的内在整体性要求在知识分化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知识的整合,将分化的知识重新统一。这既是科学演进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发展的现象表征。第二,任何学科知识的发展并不都是一直呈指数增长的。黛安娜·克兰认为:“学科和研究领域在开始阶段的发展是相对缓慢的,以后表现为指数增长时期,接下去的是线性增长时期,最后是缓慢的不规则增长时期。”第三,科学演进过程中,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也受到带头学科、优势学科的影响和制约。由于科学是内在整体,在科学体系内部,带头学科、优势学科可以通过示范和扩散机制,一定程度上对其所处的研究领域或学科群产生连带效应,从而彼此促进各自的发展。
最后,任何学科建设行为都受人的主体尺度的制约。人的主体尺度在这里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和人的利益需求等。譬如就人们认识学科演进规律的能力而言,虽然科学演进规律是不变的、客观的,但它却隐藏在那里,并以多变、易逝、外在的真相或假象呈现出来。这就给人们认识和挖掘学科规律带来难度。而人们的认知能力总是表现出差异性,因此,这种差异势必影响学科建设的水平。在现实的学科建设实践中,人们的利益诉求往往表现出多样性。就如费希特所希望的那样,“他应当尽力而为,发展他的学科;他不应当休息,在他未能使自己的学科有所进展以前,他不应当认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三、学科建设的矛盾解构
科学作为内在的整体,是由概念和范畴组成的知识体系。而为了更真切地把握这种知识体系,人们试图将科学分解为若干个门类,于是科学就以学科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学科建设也就被嵌入到知识的生产活动中,成为知识生产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知识的生产活动,学科建设既要遵循科学演进规律,又要尊重主体选择逻辑。学科建设本质上就是科学演进与主体选择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也派生出学科建设的目的性与工具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理智化与制度化的矛盾。
1、学科建设的目的性与工具性矛盾
学科建设的目的性是指学科建设要促进对科学内在整体的认识。学科建设的工具性是指,要达致上述目的,学科建设必须通过学科自身的建设来完成。因此,学科建设从一开始似乎就陷入了一个悖论之中,即科学作为内在整体的不可分性与学科分类合法性的矛盾。学科建设的这一悖论生成于科学演进与主体选择的矛盾运动。因为科学演进规律决定了科学具有内在的不可分性,而要对这种不可分性进行整体把握,必须通过人的主体选择来完成。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主体选择逻辑决定人只有通过对分门别类的学科的把握才有可能推进对作为内在整体的科学的理解。所以,科学演进规律与主体选择逻辑的矛盾运动,既是学科建设目的性与工具性矛盾生成的前提,又是矛盾破解的关键。在这个意义上,学科建设过程也就是目的性与工具性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一矛盾运动的客观性决定了我们在推进学科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不应对学科建设的正当性有所避讳,但同时也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科自身建设而忽视促进科学的整体发展。
2、学科建设的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
学科建设的学术性是指学科建设要促进知识创新,不断拓宽人类知识领域。学科建设的实用性是指学科建设要服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建设既要推进知识创新,又要服从社会需要,这种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本质上是科学演进规律与社会主体选择逻辑矛盾运动的产物。科学演进规律要求学科建设秉守价值自由和客观性规范,学科建设应该优先发展带头学科,并服从科学指数增长和逻辑增长规律,注重学科范式的构建等。社会主体选择逻辑要求学科建设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需要,优先考虑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注重应用学科的发展,大力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重点学科等。因此,学科建设的学术性与实用性既对立又统一,它一定程度上既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创新,也有利于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为了生存并产生影响,大学的组织和职能必须适应周围人们的需要。它必须像社会秩序本身一样充满活力和富于弹性”。事实上,一所好大学的优秀之处就在于成功地协调好了学科建设的学术性与实用性矛盾,从而为大学找到了合法性根基。
3、学科建设的理智化与制度化矛盾
学科建设的理智化是指学科建设要推进知识体系的建构,促进理智的成熟和完善。而学科建设的制度化是指学科建设应该促进学科内部行动者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互动模式,从而为学科知识的生产提供制度条件。任何学科的发展,在学科理智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学科制度的变迁。韦伯认为,“学科发展史是学科理智史和学科制度史的双重动态史”。学科建设必须既要促进学科理智的成熟,又要促进学科制度的完善。学理上,学科制度为学科理智进展奠定了基础,学科理智为学科制度变迁提供了方向。但是学科制度,无论是作为人之建构的产物,还是人之行动的结果,它并不总是能够推动学科理智的进展,有时甚至背离理智进展的方向。因为“形成自由秩序的是制度,而压制和剥夺自由的也是制度,”而如何通过学科制度建设促进学科理智的成熟,将是学科建设的永恒话题。
四、学科建设的行动路径
科学演进规律与主体选择逻辑的矛盾,型构了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从而使得学科建设在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秩序性。作为学科建设者,要真正推进学科建设,必须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剖析资源禀赋、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学科建设的基本矛盾。
1、剖析资源禀赋,尊重客观规律
学科建设是知识生产活动,这一生产活动以一定的资源禀赋为前提,并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在对学科资源禀赋有全面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充分调动、支配和组合学科资源,也才有可 能对学科建设做出正确的理性判断。而在对学科资源禀赋全面和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学科建设者还需要加强对学科建设本质的理解。学科建设在本质上是知识的生产活动,是科学演进规律与社会主体选择逻辑的矛盾运动。因此,学科建设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提升对学科建设活动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在充分尊重科学演进规律和主体选择逻辑的基础上,综合影响学科发展的诸多因素,在多种可能性空间中进行比较和权衡,为学科建设选择合适的道路、模式。总之,资源禀赋为学科建设提供了物质前提,而客观规律为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向导。如果忽视学科建设的资源禀赋,无视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就很难达致推进学科建设的目的。
2、推进范式建构,强化知识契合
学科建设的目的性与工具性矛盾要求学科建设既要推进范式建构,又要强化知识契合。学科范式是学科合法性存在的依据。没有学科范式,也就没有学科。因此,学科建设首先要推进学科范式的建构,只有形成学科范式,学科独立性才能获得社会认同,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才能有助于对整体科学的把握。然而,学科范式建构固然必要,但从把握科学整体的角度而言,范式建构只是实现该目的的工具。“最伟大的智力劳动曾经是,而且仍将是,试图将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因此,在学科范式建构过程中,还需要强化知识契合。也就是在既有学科范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尤其需要通过跨学科研究寻找各学科之间的逻辑链条,从而实现知识的统合。
3、反思工具理性,恢复价值理性
学科建设的学术性与实用性矛盾要求学科建设必须整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所谓工具理性,是指人们为实现自身的目的而只关注工具的选择而无视行为本身的价值。庞青山等人认为,价值理性就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近现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狂飙猛进,并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的手段,人类对科学技术产生了盲目崇拜,其结果是工具理性压倒了价值理性,人类利用科技创造出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也岌岌可危。这种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压倒之势,也表现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与人文分裂,学术性与实用性异途。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协调好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就必须反思工具理性,恢复价值理性,整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以实现科学与人文的齐头并进。
4、优化学科制度,促进理智进展
学科建设的理智化与制度化是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范畴。在目前学科建设越来越强调组织化的背景下,优化学科制度,促进理智进展便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主题。那么,哪些结构能够促进理智进展和知识生产呢?默顿认为:“四种制度上必需的规范——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以及有组织的怀疑态度,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而方文认为,学科制度精神还需要以学科制度结构为依据。学科制度结构是支撑学科研究的基础,它包括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研究者及他们赖以存在的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网络,规范的学科培养计划,学术成果的公开流通和社会评价,稳定的基金资助来源等。当然,目前如何建设学科制度,学界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论如何,作为学科建设者而言,他必须认识到学科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学科制度精神与学科制度结构建设有机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只有这样,学科制度建设才有可能有助于学科理智的进展。
责任编辑:舒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