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发展的角度看,第三方物流将大有可为。
3PL登场
中国当前的经济正以高速度向前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区域的融合趋势加剧。区域的融合,最核心的就是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区域分工。事实上,区域经济的高水准的融合过程已经实现,香港的先进经验对深圳和广州等地已发挥积极影响,使珠三角大城市群发展由过去一般初级和中间技术的工业生产,提升到市场和经济体系优化过程,产生前所未有较佳的工商业生产规模。
同时,合理的区域分工需要市场机制的自我协调,当市场竞争有序、低成本的展开时,有利于对各生产基地的布局进行合理分配,而有序和低成本则要依靠发达的市场资源流动网络。所以现时粤港的融合,最终将归结到两地运输基建网络的协作整合,这一点,正是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会将现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上新台阶,实现区内市场制度的优化整合。
根据有关调查,中国目前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供给只有22%是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成品销物流只有17%,商业物流则略高些,第三方物流占47%。从总体情况看,目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仍集中在干线运输、市内配送、仓储等传统项目。这说明无论是生产企业还商业企业,其对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代理、物流信息服务的需求正不断增加。从发展的角度看,第三方物流将大有可为。
随着中国加入WTO,快速发展的物流业使外资物流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国际上10家最大零售企业已有2/3落户中国,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量将从2003年的200多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500多亿美元。整个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2000-2005年的年增长率达25%。面对来自国外物流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国物流业面临的发展压力和机遇日益突出,尽早做好全局性战略部署,将有利于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香港是世界第一的货柜码头,广州的货物吞吐量则位居全球十大港口之列,深圳的货柜运量也在全球十大集装箱码头中占有一席。随着“珠三角”的概念不断延伸,从广东“小珠三角”扩大到粤港澳“大珠三角”,再扩展到包含粤、桂、湘、闽、赣、琼、川、滇、黔9省区和港、澳特区在内的“泛珠三角”,大致以珠江水系为纽带的南方9省区加上港澳特区的区域经济,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度进行大整合,这个区域的物流力量联起手来,将有着非常惊人的变异能量。打造大珠三角物流区,香港的辐射能力至关重要,香港的兴衰直接影响到这一区域的物流发展。香港一直是大陆特别是华南地区最主要的货物出口通道。华南地区外贸出口量有90%经由香港转运,香港处理的货物中,60%与内地有关。业内人士纷纷表示,粤港两地物流资源的新一轮整合即将开始,大珠江三角洲物流中心正在渐渐崛起。
服务的不确定
随着中国物流市场的全面开放,许多制造企业和销售业在选择物流服务商时都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服务组织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为顾客提供让顾客满意的优质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顾客的信赖和源源不断的订单,才能获得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而要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就必须不断开发出新的服务产品和改进现有的物流服务传递过程。对于物流组织来说,提供什么样的物流服务以及如何提供物流服务是影响其成败的关键。物流服务的传递过程设计本身作为物流服务运营管理战略步骤,它的规划、实施对企业战略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物流服务组织提供给客户的服务包括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交通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选址、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以及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等。但是在设计服务传递系统时不能孤立地考虑单个服务产品,而必须从整个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各项服务,任何一项服务没做好都会影响整体的服务质量。
顾客难以凭肉眼和触摸评判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很难察觉物流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或者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感觉出利益的存在。由于物流服务的这种特性,因而在设计服务传递系统时就应考虑到系统里的前台和后台硬件部分对顾客的有形展示。
物流服务的质量水平经常发生变化,难以统一认定其特性。由于物流服务的主体是人,不同素质的服务人员会产生不同的服务质量效果。同时,不同的客户企业也会对同样的服务产生不同的服务质量效果。服务的品质差异性要求在设计传递系统时对软件部分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做到标准化。
与普通的服务不一样,物流的许多核心服务过程中顾客的参与程度很少,由于顾客与服务传递系统是隔离开来的,在设计传递系统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采用工业化设计的思想,使物流服务业的运营工业化,即从系统化、标准化的观点出发,使用标准化的设备和服务流程,实现精确的控制,使物流服务过程具有一致性,并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和服务效率。
物流服务传递系统与完整物流服务产品的设计过程是紧密相关的。物流服务提供系统的设计是在完整物流服务产品设计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必须从整体的观点出发来进行设计。
完整物流服务产品的设计在其组成要素中,显性和隐性服务要素的设计应先于环境要素和物品要素的设计。
隐性服务要素设计,即最终确定给予顾客什么样的感受。例如顾客对本企业能够提供良好服务具有的充分信心,以及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让顾客有省心、舒心、放心、开心的感觉,让顾客感到企业是真心诚意为顾客着想等。这是从根本上决定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关键所在。
显性服务要素设计,即确定所提供服务的主要内容。它可能涉及较为明确的标准,如物流服务企业提供哪些主要业务,每种业务分别承诺达到什么样的服务标准等。显性服务要素构成所提供服务的主体,应就每一类业务、每一类顾客分别设计。
环境要素设计的主要内容有,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的数量与布局;中心的内部设计、布置和设计选配等。
物品要素设计主要是物流服务对象消费的辅助物品。由于物流服务产品的特殊性,物品要素的设计相对于其他服务行业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但物流服务过程中所提供的物品,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顾客的满意度。
企业研究是物流服务传递系统设计的第一步。由于物流业的服务内容广泛,不同的物流企业具有许多非常不同的特点,因而企业应该首先确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市场定位、服务范围、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等,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物流服务传递系统。
明确客户需求是物流服务传递系统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设计系统时应该清楚地知道客户的普通需求、特殊需求和潜在需求分别是什么。在满足客户的普通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尽量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和隐含需求,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常,物流外包者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更高的质量、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安全性、更佳的效益、更多的参与性。因此,物流企业对物流服务的内容需要从质量与安全、时间与效率、监察与控制,以及节约与增值等方面予以考虑。
前台和后台的划分是服务传递系统设计的核心思想。虽然物流服务传递系统中顾客的参与程度很小,可以在设计中多使用工业化设计方法,但是在前台部分的设计中还应该根据顾客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充分利用顾客化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为顾客量身打造的物流服务传递系统。同时,在后台设计中应该重视服务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提高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服务成本,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通过采用“内部顾客”的概念,把前后台分离的设计思想扩展到物流服务运营流程的各个部分的具体设计中,即为各个部分找到其“内部顾客”,以满足其“顾客”的需要作为设计和运营的目标。
在前台设计中,除了物流选址、空间布局和能力规划等硬件部分的设计外,更重要的是服务流程、质量控制和人员安排等软件部分的设计。因为物流服务的前台部分往往是整个传递系统的终端,终端环节的忽视会给物流企业的形象和服务质量带来严重的损害,使整个系统前面付出的诸多努力付诸东流。另外,前台部分应该与客户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得企业能持续改善服务质量和掌握客户的需求发展趋势,这样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前台部分的设计必须注意标准化和灵活性的有效结合。
传递系统的后台部分是对前台部分的支持。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在物流领域得到应用,强大的信息平台对于改进物流服务企业的运营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后台高效运营的重要手段。因此,信息系统是后台部分的主要部分,在后台的运营设计中,可以把后台进一步划分为“信息核心”部分和其他部分。信息核心部分位于中心位置,执行物流服务运营的中心信息处理,并使服务系统的各个部分高效地协同运营。
能力规划是物流服务传递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物流服务的需求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的客户在物流服务需求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服务能力不足则会招致顾客的不满,也会大大降低物流服务传递系统的效率。一般来说,为了尽量提高顾客满意度,前台部分的能力设计应尽量满足峰值需求,而后台部分由于技术化程度较高,而且受需求波动影响较小,故可以把能力目标定得较接近均衡值。
物流服务运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物流服务产出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要,使服务传递系统高效、流畅地运转,而物流服务传递过程设计对物流服务运营管理的具体实施、控制和改进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物流服务企业应该从提高顾客满意的角度出发,设计出良好的物流服务传递系统,为顾客不断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话服务质量
基于顾客价值的物流服务质量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顾客价值就是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值与顾客实际感受的服务之间的对比,体现在为顾客带来的收益。当实际服务感受超过期望值时,服务质量则被认为是好的;当实际服务感受没有达到期望值,二者协调时,服务质量被顾客认为是基本满意的。因此物流服务质量体现感知价值,是服务期望值与服务实际感受的对比关系。
物流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的对象。物流服务质量发生在物流服务产生和交易过程中,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内部形成有效管理和支持系统。一般而言,物流服务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时间、成本、数量和质量。
物流服务具有5个特征:不可感知性、不可分离性、品质差异性、不可储存性和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服务的这5个特征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服务与实际商品的本质差异,其中不可感知性是最基本的特征,其他特征都是这一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顾客货物位移的发生和进行是由不可明显感知物流服务活动的作用结果,这种作用一直伴随着货物位移活动准备和执行的全过程。良好的物流服务能使顾客在物流方面的成本降低,货物安全性提升。在整个物流服务过程中,货物的所有权并没有发生转让、顾客所支付的是物流服务产生的费用。物流服务质量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服务质量表现为主观性。物流服务质量与有形产品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形产品质量的度量可采用许多客观的标准加以度量,但物流服务质量却并非如此,不同的顾客能对同一种物流服务质量产生不同的感知。服务过程中的可靠性常常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质量维度。
——物流服务质量体现互动性。物流服务质量是在服务提供者与客户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没有顾客的紧密配合、响应,或者是顾客无法清晰地表达服务要求,那么,服务过程就将失败、服务质量可能降低。
——物流服务质量反映过程性。正因为物流服务质量是一种互动质量,所以,服务过程在物流服务质量形成过程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过程质量是物流服务质量构成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这种观点并不意味结果质量不重要,服务结果是顾客购买服务的根本目的所在。如果没有服务结果,或者服务结果很差,那么,再好的服务过程也无法弥补。同样,即使服务结果很好,但服务传递过程很糟,最后形成的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也可能是低下的。忽视结果或者忽视过程,在整个物流服务质量管理中都是错误的。
——物流服务质量采用顾客关系质量度量。在物流业中,不但要考虑物流服务质量与服务标准的吻合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衡量质量外部效率,即对顾客关系质量的影响。这种服务质量对服务提供与顾客建立持久的关系具有深度影响。
顾客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包括多个要素。对感知服务质量包括5个要素: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关怀性。绝大多数的学者在进行服务质量管理和评价时,采用的基本上都是这5个维度,最典型的如SERVQUAL方法和克罗宁及泰勒创建的SERVPER方法,采用的都是这5个要素。物流服务质量也包含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关怀性这5个基本要素。
物流服务标准是物流服务质量标准的简称,是指物流服务提供商用以指导和管理服务行为的规范。物流服务提供商通过服务调研了解顾客的期望或要求以后,就需要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转变为服务标准,以便按顾客的期望设计和管理自身的服务行为,使服务业绩让顾客满意。
物流服务质量的设计差距是指物流服务提供商制定的服务标准与所了解的的顾客期望之间的差距,即服务标准没有很好地反映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导致顾客差距可以理解为服务质量。作为物流服务提供商,应该努力缩小这些差距,使物流服务能符合顾客期望,达到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顾客忠诚度的目的。目前,大多数物流服务提供商都有服务标准。然而,许多物流提供商的服务标准并非来自对顾客的期望的理解,而是来自身内部的期望,是根据运营需要制定的服务标准。这样的服务标准与顾客的期望之间存在着差距。缩小这种差距的途径,首先是要从顾客期望出发来制定服务标准,即制定基于顾客价值的服务标准。
基于顾客价值的服务标准是指服务机构按照顾客期望或要求制定的服务标准。许多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标准是公司导向的服务标准或公司界定的服务标准。公司导向的服务标准,是服务公司或机构的生产率、效率、成本、技术质量等运营目标所要求的服务标准。这样的服务标准代表服务公司的目的和需要,而公司的目的不一定代表顾客的期望或要求。按照这样的标准提供的服务,最终不一定能满足顾客的需要。只有当公司的目标与顾客的期望或要求完全一致时,即公司导向的服务标准符合顾客的期望或要求时,顾客才会评价此服务是高质量的服务。但公司的目标与顾客的期望或要求完全一致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导向的服务标准难以很好地体现顾客的期望或要求。
美国著名营销学科特勒认为,公司导向的服务标准是从服务生产者的利益出发和满足生产者需要而制定的服务标准,它体现的是生产导向,而不是营销导向。作为以满足顾客需要(包括期望或要求)为目的的服务营销管理,不宜采用公司导向的服务标准,而宜采用顾客价值的服务标准。其理由:一是基于顾客价值的服务标准,体现了现代营销理念。按顾客导向标准提供的服务,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期望或要求。因此,采用顾客导向的标准服务,能给服务组织带来更多的顾客,增强服务组织的营销竞争力。二是在制定顾客导向标准的过程中,服务组织按照顾客的期望或要求衡量现有的服务过程,可以从中剔除那些对顾客没有多大价值的服务活动和降低那些过于超出顾客要求的服务标准,这可以节约机构的服务成本。因此,采用顾客价值的服务标准,还能给服务组织带来经济价值。
物流服务的标准化又称物流标准化。其主要内容包括有形的,如物流系统的各类固定设施、移动设备、专用工具的技术标准;无形的,如物流过程各个环节内部及之间的工作标准,以及物流系统各类技术标准之间、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之间的配合要求,以及物流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要求等。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也逐步凸显出来。现代物流所必须的社会化的分工与协作使合作的接口变得十分重要,只有合乎一定标准的东西才能互相实现无缝衔接。特别是在当今的电子商务时代,全球物流业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现代物流表现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物流设施、商品包装逐步走向标准化等新特点。因此,物流服务的质量要想有本质上的改善,也离不开物流标准化,同时,随着物流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复合产业,要发展为社会化的产业集群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来保证。因此,国际社会物流服务比较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有较为完善的物流标准体系。
物流服务质量表现为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可以用一个不断循环的封闭的环来表示这种过程,这就是“物流服务质量环”。物流服务质量环是指从最初识别货主和物流服务提供商的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循环流程中的一轮循环,是通用性模型的典型化设计,是对物流服务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的抽象描述、理论提炼和系统概括。服务质量循环过程中的活动一环扣一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为基础,就意味着服务质量的一次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环将物流服务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阶段,以便对物流服务质量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控制、管理和改进。物流服务质量环分为6个过程:
——市场调研过程。物流服务组织在与顾客、货主的接触中,了解到服务需要的信息。于是,首先进行市场调研,获取并研究下列信息:旅客、货主期望的服务质量特征、竞争对手的服务特点以及可以得到的财务和物力等资源情况,关注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并研究广告宣传的策略。
——编写服务简章过程。市场调研过程结束后,将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类、分析、对比、明晰化、条理化和书面化,从而总结编写出“服务简章”,用于服务过程设计。
——设计服务过程。这是物流服务质量环的核心。它根据市场调研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即货主和顾客们期望的服务质量的特征,制定具体的服务标准(或规范);设计出物流服务程序,以便达到业已制定的服务标准;制定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规范。保证服务程序的完整实施和服务标准的严格执行。
——服务提供过程。服务过程产生服务结果、功能性、安全性、时间性、经济性、舒适性和文明性。
——评价过程。在提供物流服务之后,一方面,物流服务组织要对其服务提供过程和服务结果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货主、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提供商对物流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用户评价。
——物流服务绩效分析改进过程。物流服务组织根据自我评价和用户评价,分析服务绩效,并通过进一步对信息的充实、纠正和研究,提高服务过程的设计水平,以便改进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在更好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循环。每一轮循环都是形式上重复,内容上的加深,服务组织素质上的进步和物流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服务质量环中,供方需要识别顾客需求,并通过服务设计过程,将顾客要求转换为服务规范和服务提供规范;然后通过服务提供过程向顾客提供服务,对形成的服务结果要进行评定,以实现服务业绩的持续改进。
信息化在即
在中国,由于各物流企业经营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导致各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运作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简单机械的照搬同行企业的WMS、TMS系统软件应用,必将“水土不服”,最终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失败,建设“量体裁衣”式的信息化建设思路,才能真正的支撑业务运营,否则信息化将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桎梏”,导致业务执行繁琐复杂、信息滞后且不真实、系统使用积极性低、领导信息化信心下降等众多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对众多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型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更应随着其业务模式与经营思路转变更作以灵活的调整,通过系统可调整配置、简单二次开发等方式满足其业务发展的需求。
对于大型物流企业,集约化管理难度高,异地业务监控效率差,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必将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加以解决,在集团统一信息编码的基础上,利用总部集中部署式的信息系统,及时地将各地子公司的分散业务数据进行汇总,通过数据了解与监控各地的业务开展状况,分析出集团发展战略执行或统一经营管理中各地出现的差异性与潜在问题,进而及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加以改进。
现阶段,中国物流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客户服务”,而服务的及时性与全面性将直接关系到该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客户服务要求逐步细化的今天,拓展客户服务领域,提高客户服务效率将是各企业发展中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客户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物流信息(如:货物离港、到货验收、装车出库等业务操作的实时信息),以跟踪了解货物实时的物流状态。因此,必须打破原有封闭式的物流系统架构,对客户提供实时的信息交换接口,为客户提供网上查询服务,邮件、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客户可以通过物流系统,获得从货物起运开始的准确货物到达时间、到达位置等信息。实现与客户系统间的信息集成(如:物流企业的WMS系统与生产企业的SCM系统,物流企业的TMS系统与分销企业的DRP系统等),通过系统间的信息及时传递,加强企业与客户联系的紧密性,以完善、及时的信息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外运、中海、中储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就开展了大规模的信息网络基础环境建设,不断优化IT基础设施配置,为信息化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各类业务对信息化(包括信息系统、计算机设备以及通讯网络)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因此,为提高信息系统及网络服务的连续性与高效性,需要进一步加强IT基础环境建设,对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大型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数量的增多、各方面业务数据量的增大导致企业整体IT风险陡然增加,需要为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以应对各类灾难的发展,因此应急网络及灾备中心的建设将是信息化基础建设中的重点,而对信息化基础薄弱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当务之急在于完善内外部网络基础环境建设,在企业与客户(包括货主、承运商等)之间架设起信息桥梁,进而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带动入库分拣、机力分配、配送计划编排等业务效率的提高。
随着RFID(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不断成熟、应用成本(单品价格、实施费用等)逐步降低以及在国内物流企业应用案例的增多,RFID技术对物流企业业务处理效率的提升价值将日益凸显,利用RFID技术实现货物供应链实时监控,保证库存高可见性,使得企业不需要在业务起步时就拥有强大的条形码系统。凭借RFID无光电应用特性,支持更多的自动读取,在缩减制造及分拨方面人员成本的同时保证高准确性。RFID提供对供应链资产的实时监控并通过电子标签操作人员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这为改进决策加快处理问题的速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围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些企业刚刚引进了一套管理系统,但很快就发现这套系统不够用了;一些地方或者企业盲目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忽略了自己的规模和实际情况,其结果是造成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极大浪费;一些地方或企业事先未经周密计划与考察,建设到一半的时候,资金周转紧张,工程就搁置下去了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因为在信息化规划阶段没有过关,其结果对信息化和IT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信息化规划”其实已经是一个常见的词了,出现的频率很高,在很多文件、报告里更是位置显明,必不可少。事实上,实事求是、有特色、有远见的信息化规划确实是信息化成功的重要因素,将直接影响信息化的投入、风险、成效和进程。然而信息化规划谈的不少,而真正全面地实施却尚不多见。不管是地方信息化还是企业信息化,其战略规划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闭门造车、脱离现状、过分乐观的情况,甚至有打造形象工程之嫌。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信息化规划也应该本着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态度来摸索、来制定。信息化规划不可能有固定的样本、固定的框架,但是在信息化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却有一些共同的要点是必须遵循的。
首先,制定信息化规划必须考察应用需求,作出尽量准确的需求分析。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高投入的项目,建设信息化是有相当的风险的。因此认真分析业务流程,确定恰当明确的应用需求,选择项目优先次序,是制定信息化规划的关键。例如在购买设施、产品方面,应在尽量明确应用需求的基础上,适时采购信息产品。属于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信息产品可考虑较长时期的需求;而一般性的软硬件则应以满足近期需求为准。在这方面,过去我们已有过不少经验教训。在一些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由于对应用需求分析不够,在不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能解决什么问题的情况下就盲目投资,从而导致失败。
其次,从实际出发,分清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是根据当前发展的需求和目前的信息化技术来确定短期的目标。长远目标是指通过对技术发展趋势的预见和对企业所处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来确定长期的建设目标。由于当今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速度很快,而信息化规划必须跟上自身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定期修改长远的信息化规划,也是必需的。
制定信息化的战略规划,绝不仅仅只是地方和企业的事情。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由于对IT市场和信息技术不够熟悉,信息化战略规划不妨让IT咨询公司参与进来,和IT咨询公司等精诚合作。同时,为了配合地方或企业制定信息化规划,有序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也需要各级政府作好信息化公共环境的建设,组织制定有关的标准规范。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很多人为因素却使得不少实施方铩羽而归,给信息化和IT界蒙上了阴影。因此,用来规范信息化建设有远见、符合实际的战略规划就更加迫切需要。信息化规划来不得纸上谈兵,必须深入到实践中去,抓需求,抓应用,因地制宜,制定出规范地方或者企业发展的蓝本和框架。套用一句话,信息化千里之行,始于规划!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竞争环境中,作为改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业务效率的“利器”,信息化必将成为物流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石,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将是巩固与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还较小,而且高度分散,面对庞大的物流市场需求和弱小的供应能力国外物流企业早已跃跃欲试。
中国巨大的物流市场已经吸引了国际上各个货运巨头的目光,外国物流企业纷纷进军中国市场,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物流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物流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给了投资者一个发挥的空间。
未来物流需求尤其是第三方物流需求规模将越来越大,预测到2010年中国物流行业的产值将达到12000亿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总体物流需求约为2760亿元人民币。第三方物流市场在增长中细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竞争中整合,第三方物流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中国第三方物流将在新的起点上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商学院)
3PL登场
中国当前的经济正以高速度向前发展,而发展的同时,区域的融合趋势加剧。区域的融合,最核心的就是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区域分工。事实上,区域经济的高水准的融合过程已经实现,香港的先进经验对深圳和广州等地已发挥积极影响,使珠三角大城市群发展由过去一般初级和中间技术的工业生产,提升到市场和经济体系优化过程,产生前所未有较佳的工商业生产规模。
同时,合理的区域分工需要市场机制的自我协调,当市场竞争有序、低成本的展开时,有利于对各生产基地的布局进行合理分配,而有序和低成本则要依靠发达的市场资源流动网络。所以现时粤港的融合,最终将归结到两地运输基建网络的协作整合,这一点,正是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会将现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上新台阶,实现区内市场制度的优化整合。
根据有关调查,中国目前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供给只有22%是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成品销物流只有17%,商业物流则略高些,第三方物流占47%。从总体情况看,目前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仍集中在干线运输、市内配送、仓储等传统项目。这说明无论是生产企业还商业企业,其对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总代理、物流信息服务的需求正不断增加。从发展的角度看,第三方物流将大有可为。
随着中国加入WTO,快速发展的物流业使外资物流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国际上10家最大零售企业已有2/3落户中国,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量将从2003年的200多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500多亿美元。整个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2000-2005年的年增长率达25%。面对来自国外物流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国物流业面临的发展压力和机遇日益突出,尽早做好全局性战略部署,将有利于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香港是世界第一的货柜码头,广州的货物吞吐量则位居全球十大港口之列,深圳的货柜运量也在全球十大集装箱码头中占有一席。随着“珠三角”的概念不断延伸,从广东“小珠三角”扩大到粤港澳“大珠三角”,再扩展到包含粤、桂、湘、闽、赣、琼、川、滇、黔9省区和港、澳特区在内的“泛珠三角”,大致以珠江水系为纽带的南方9省区加上港澳特区的区域经济,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度进行大整合,这个区域的物流力量联起手来,将有着非常惊人的变异能量。打造大珠三角物流区,香港的辐射能力至关重要,香港的兴衰直接影响到这一区域的物流发展。香港一直是大陆特别是华南地区最主要的货物出口通道。华南地区外贸出口量有90%经由香港转运,香港处理的货物中,60%与内地有关。业内人士纷纷表示,粤港两地物流资源的新一轮整合即将开始,大珠江三角洲物流中心正在渐渐崛起。
服务的不确定
随着中国物流市场的全面开放,许多制造企业和销售业在选择物流服务商时都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物流服务组织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地为顾客提供让顾客满意的优质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顾客的信赖和源源不断的订单,才能获得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而要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就必须不断开发出新的服务产品和改进现有的物流服务传递过程。对于物流组织来说,提供什么样的物流服务以及如何提供物流服务是影响其成败的关键。物流服务的传递过程设计本身作为物流服务运营管理战略步骤,它的规划、实施对企业战略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物流服务组织提供给客户的服务包括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客户服务、分销配送、物料采购、存货控制、交通运输、仓库管理、工业包装、物资搬运、工厂和仓库或配送中心选址、零配件和技术服务支持、退货处理,以及废弃物和报废产品的回收处理等。但是在设计服务传递系统时不能孤立地考虑单个服务产品,而必须从整个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各项服务,任何一项服务没做好都会影响整体的服务质量。
顾客难以凭肉眼和触摸评判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很难察觉物流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或者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感觉出利益的存在。由于物流服务的这种特性,因而在设计服务传递系统时就应考虑到系统里的前台和后台硬件部分对顾客的有形展示。
物流服务的质量水平经常发生变化,难以统一认定其特性。由于物流服务的主体是人,不同素质的服务人员会产生不同的服务质量效果。同时,不同的客户企业也会对同样的服务产生不同的服务质量效果。服务的品质差异性要求在设计传递系统时对软件部分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等做到标准化。
与普通的服务不一样,物流的许多核心服务过程中顾客的参与程度很少,由于顾客与服务传递系统是隔离开来的,在设计传递系统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采用工业化设计的思想,使物流服务业的运营工业化,即从系统化、标准化的观点出发,使用标准化的设备和服务流程,实现精确的控制,使物流服务过程具有一致性,并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和服务效率。
物流服务传递系统与完整物流服务产品的设计过程是紧密相关的。物流服务提供系统的设计是在完整物流服务产品设计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必须从整体的观点出发来进行设计。
完整物流服务产品的设计在其组成要素中,显性和隐性服务要素的设计应先于环境要素和物品要素的设计。
隐性服务要素设计,即最终确定给予顾客什么样的感受。例如顾客对本企业能够提供良好服务具有的充分信心,以及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让顾客有省心、舒心、放心、开心的感觉,让顾客感到企业是真心诚意为顾客着想等。这是从根本上决定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关键所在。
显性服务要素设计,即确定所提供服务的主要内容。它可能涉及较为明确的标准,如物流服务企业提供哪些主要业务,每种业务分别承诺达到什么样的服务标准等。显性服务要素构成所提供服务的主体,应就每一类业务、每一类顾客分别设计。
环境要素设计的主要内容有,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的数量与布局;中心的内部设计、布置和设计选配等。
物品要素设计主要是物流服务对象消费的辅助物品。由于物流服务产品的特殊性,物品要素的设计相对于其他服务行业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但物流服务过程中所提供的物品,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顾客的满意度。
企业研究是物流服务传递系统设计的第一步。由于物流业的服务内容广泛,不同的物流企业具有许多非常不同的特点,因而企业应该首先确定自己的战略目标、市场定位、服务范围、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等,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物流服务传递系统。
明确客户需求是物流服务传递系统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设计系统时应该清楚地知道客户的普通需求、特殊需求和潜在需求分别是什么。在满足客户的普通需求的基础上还要尽量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和隐含需求,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通常,物流外包者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更高的质量、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安全性、更佳的效益、更多的参与性。因此,物流企业对物流服务的内容需要从质量与安全、时间与效率、监察与控制,以及节约与增值等方面予以考虑。
前台和后台的划分是服务传递系统设计的核心思想。虽然物流服务传递系统中顾客的参与程度很小,可以在设计中多使用工业化设计方法,但是在前台部分的设计中还应该根据顾客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充分利用顾客化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为顾客量身打造的物流服务传递系统。同时,在后台设计中应该重视服务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提高效率,从而降低物流服务成本,提高整体运营效率。
通过采用“内部顾客”的概念,把前后台分离的设计思想扩展到物流服务运营流程的各个部分的具体设计中,即为各个部分找到其“内部顾客”,以满足其“顾客”的需要作为设计和运营的目标。
在前台设计中,除了物流选址、空间布局和能力规划等硬件部分的设计外,更重要的是服务流程、质量控制和人员安排等软件部分的设计。因为物流服务的前台部分往往是整个传递系统的终端,终端环节的忽视会给物流企业的形象和服务质量带来严重的损害,使整个系统前面付出的诸多努力付诸东流。另外,前台部分应该与客户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得企业能持续改善服务质量和掌握客户的需求发展趋势,这样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前台部分的设计必须注意标准化和灵活性的有效结合。
传递系统的后台部分是对前台部分的支持。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在物流领域得到应用,强大的信息平台对于改进物流服务企业的运营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后台高效运营的重要手段。因此,信息系统是后台部分的主要部分,在后台的运营设计中,可以把后台进一步划分为“信息核心”部分和其他部分。信息核心部分位于中心位置,执行物流服务运营的中心信息处理,并使服务系统的各个部分高效地协同运营。
能力规划是物流服务传递系统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物流服务的需求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的客户在物流服务需求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服务能力不足则会招致顾客的不满,也会大大降低物流服务传递系统的效率。一般来说,为了尽量提高顾客满意度,前台部分的能力设计应尽量满足峰值需求,而后台部分由于技术化程度较高,而且受需求波动影响较小,故可以把能力目标定得较接近均衡值。
物流服务运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物流服务产出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要,使服务传递系统高效、流畅地运转,而物流服务传递过程设计对物流服务运营管理的具体实施、控制和改进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物流服务企业应该从提高顾客满意的角度出发,设计出良好的物流服务传递系统,为顾客不断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话服务质量
基于顾客价值的物流服务质量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顾客价值就是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值与顾客实际感受的服务之间的对比,体现在为顾客带来的收益。当实际服务感受超过期望值时,服务质量则被认为是好的;当实际服务感受没有达到期望值,二者协调时,服务质量被顾客认为是基本满意的。因此物流服务质量体现感知价值,是服务期望值与服务实际感受的对比关系。
物流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的对象。物流服务质量发生在物流服务产生和交易过程中,物流服务质量的提高需要内部形成有效管理和支持系统。一般而言,物流服务质量的衡量标准是时间、成本、数量和质量。
物流服务具有5个特征:不可感知性、不可分离性、品质差异性、不可储存性和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服务的这5个特征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服务与实际商品的本质差异,其中不可感知性是最基本的特征,其他特征都是这一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顾客货物位移的发生和进行是由不可明显感知物流服务活动的作用结果,这种作用一直伴随着货物位移活动准备和执行的全过程。良好的物流服务能使顾客在物流方面的成本降低,货物安全性提升。在整个物流服务过程中,货物的所有权并没有发生转让、顾客所支付的是物流服务产生的费用。物流服务质量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服务质量表现为主观性。物流服务质量与有形产品的质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形产品质量的度量可采用许多客观的标准加以度量,但物流服务质量却并非如此,不同的顾客能对同一种物流服务质量产生不同的感知。服务过程中的可靠性常常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服务质量维度。
——物流服务质量体现互动性。物流服务质量是在服务提供者与客户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如果没有顾客的紧密配合、响应,或者是顾客无法清晰地表达服务要求,那么,服务过程就将失败、服务质量可能降低。
——物流服务质量反映过程性。正因为物流服务质量是一种互动质量,所以,服务过程在物流服务质量形成过程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过程质量是物流服务质量构成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这种观点并不意味结果质量不重要,服务结果是顾客购买服务的根本目的所在。如果没有服务结果,或者服务结果很差,那么,再好的服务过程也无法弥补。同样,即使服务结果很好,但服务传递过程很糟,最后形成的顾客感知服务质量也可能是低下的。忽视结果或者忽视过程,在整个物流服务质量管理中都是错误的。
——物流服务质量采用顾客关系质量度量。在物流业中,不但要考虑物流服务质量与服务标准的吻合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衡量质量外部效率,即对顾客关系质量的影响。这种服务质量对服务提供与顾客建立持久的关系具有深度影响。
顾客对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包括多个要素。对感知服务质量包括5个要素: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关怀性。绝大多数的学者在进行服务质量管理和评价时,采用的基本上都是这5个维度,最典型的如SERVQUAL方法和克罗宁及泰勒创建的SERVPER方法,采用的都是这5个要素。物流服务质量也包含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关怀性这5个基本要素。
物流服务标准是物流服务质量标准的简称,是指物流服务提供商用以指导和管理服务行为的规范。物流服务提供商通过服务调研了解顾客的期望或要求以后,就需要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转变为服务标准,以便按顾客的期望设计和管理自身的服务行为,使服务业绩让顾客满意。
物流服务质量的设计差距是指物流服务提供商制定的服务标准与所了解的的顾客期望之间的差距,即服务标准没有很好地反映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导致顾客差距可以理解为服务质量。作为物流服务提供商,应该努力缩小这些差距,使物流服务能符合顾客期望,达到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强顾客忠诚度的目的。目前,大多数物流服务提供商都有服务标准。然而,许多物流提供商的服务标准并非来自对顾客的期望的理解,而是来自身内部的期望,是根据运营需要制定的服务标准。这样的服务标准与顾客的期望之间存在着差距。缩小这种差距的途径,首先是要从顾客期望出发来制定服务标准,即制定基于顾客价值的服务标准。
基于顾客价值的服务标准是指服务机构按照顾客期望或要求制定的服务标准。许多物流服务提供商的服务标准是公司导向的服务标准或公司界定的服务标准。公司导向的服务标准,是服务公司或机构的生产率、效率、成本、技术质量等运营目标所要求的服务标准。这样的服务标准代表服务公司的目的和需要,而公司的目的不一定代表顾客的期望或要求。按照这样的标准提供的服务,最终不一定能满足顾客的需要。只有当公司的目标与顾客的期望或要求完全一致时,即公司导向的服务标准符合顾客的期望或要求时,顾客才会评价此服务是高质量的服务。但公司的目标与顾客的期望或要求完全一致的情况是比较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司导向的服务标准难以很好地体现顾客的期望或要求。
美国著名营销学科特勒认为,公司导向的服务标准是从服务生产者的利益出发和满足生产者需要而制定的服务标准,它体现的是生产导向,而不是营销导向。作为以满足顾客需要(包括期望或要求)为目的的服务营销管理,不宜采用公司导向的服务标准,而宜采用顾客价值的服务标准。其理由:一是基于顾客价值的服务标准,体现了现代营销理念。按顾客导向标准提供的服务,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期望或要求。因此,采用顾客导向的标准服务,能给服务组织带来更多的顾客,增强服务组织的营销竞争力。二是在制定顾客导向标准的过程中,服务组织按照顾客的期望或要求衡量现有的服务过程,可以从中剔除那些对顾客没有多大价值的服务活动和降低那些过于超出顾客要求的服务标准,这可以节约机构的服务成本。因此,采用顾客价值的服务标准,还能给服务组织带来经济价值。
物流服务的标准化又称物流标准化。其主要内容包括有形的,如物流系统的各类固定设施、移动设备、专用工具的技术标准;无形的,如物流过程各个环节内部及之间的工作标准,以及物流系统各类技术标准之间、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之间的配合要求,以及物流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要求等。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性也逐步凸显出来。现代物流所必须的社会化的分工与协作使合作的接口变得十分重要,只有合乎一定标准的东西才能互相实现无缝衔接。特别是在当今的电子商务时代,全球物流业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现代物流表现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物流的社会化、共同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物流设施、商品包装逐步走向标准化等新特点。因此,物流服务的质量要想有本质上的改善,也离不开物流标准化,同时,随着物流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复合产业,要发展为社会化的产业集群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来保证。因此,国际社会物流服务比较发达的国家基本上都有较为完善的物流标准体系。
物流服务质量表现为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构成的。可以用一个不断循环的封闭的环来表示这种过程,这就是“物流服务质量环”。物流服务质量环是指从最初识别货主和物流服务提供商的需要,到最终满足要求和期望的各阶段中,影响质量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循环流程中的一轮循环,是通用性模型的典型化设计,是对物流服务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的抽象描述、理论提炼和系统概括。服务质量循环过程中的活动一环扣一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为基础,就意味着服务质量的一次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环将物流服务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而又相互独立的阶段,以便对物流服务质量的全过程进行分析、控制、管理和改进。物流服务质量环分为6个过程:
——市场调研过程。物流服务组织在与顾客、货主的接触中,了解到服务需要的信息。于是,首先进行市场调研,获取并研究下列信息:旅客、货主期望的服务质量特征、竞争对手的服务特点以及可以得到的财务和物力等资源情况,关注新技术新设备的出现,并研究广告宣传的策略。
——编写服务简章过程。市场调研过程结束后,将得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类、分析、对比、明晰化、条理化和书面化,从而总结编写出“服务简章”,用于服务过程设计。
——设计服务过程。这是物流服务质量环的核心。它根据市场调研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即货主和顾客们期望的服务质量的特征,制定具体的服务标准(或规范);设计出物流服务程序,以便达到业已制定的服务标准;制定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规范。保证服务程序的完整实施和服务标准的严格执行。
——服务提供过程。服务过程产生服务结果、功能性、安全性、时间性、经济性、舒适性和文明性。
——评价过程。在提供物流服务之后,一方面,物流服务组织要对其服务提供过程和服务结果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货主、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物流服务提供商对物流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质量进行用户评价。
——物流服务绩效分析改进过程。物流服务组织根据自我评价和用户评价,分析服务绩效,并通过进一步对信息的充实、纠正和研究,提高服务过程的设计水平,以便改进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在更好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循环。每一轮循环都是形式上重复,内容上的加深,服务组织素质上的进步和物流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在服务质量环中,供方需要识别顾客需求,并通过服务设计过程,将顾客要求转换为服务规范和服务提供规范;然后通过服务提供过程向顾客提供服务,对形成的服务结果要进行评定,以实现服务业绩的持续改进。
信息化在即
在中国,由于各物流企业经营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导致各企业在经营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运作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简单机械的照搬同行企业的WMS、TMS系统软件应用,必将“水土不服”,最终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失败,建设“量体裁衣”式的信息化建设思路,才能真正的支撑业务运营,否则信息化将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桎梏”,导致业务执行繁琐复杂、信息滞后且不真实、系统使用积极性低、领导信息化信心下降等众多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对众多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型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更应随着其业务模式与经营思路转变更作以灵活的调整,通过系统可调整配置、简单二次开发等方式满足其业务发展的需求。
对于大型物流企业,集约化管理难度高,异地业务监控效率差,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必将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加以解决,在集团统一信息编码的基础上,利用总部集中部署式的信息系统,及时地将各地子公司的分散业务数据进行汇总,通过数据了解与监控各地的业务开展状况,分析出集团发展战略执行或统一经营管理中各地出现的差异性与潜在问题,进而及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加以改进。
现阶段,中国物流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的关键在于“客户服务”,而服务的及时性与全面性将直接关系到该企业的竞争实力,在客户服务要求逐步细化的今天,拓展客户服务领域,提高客户服务效率将是各企业发展中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客户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物流信息(如:货物离港、到货验收、装车出库等业务操作的实时信息),以跟踪了解货物实时的物流状态。因此,必须打破原有封闭式的物流系统架构,对客户提供实时的信息交换接口,为客户提供网上查询服务,邮件、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客户可以通过物流系统,获得从货物起运开始的准确货物到达时间、到达位置等信息。实现与客户系统间的信息集成(如:物流企业的WMS系统与生产企业的SCM系统,物流企业的TMS系统与分销企业的DRP系统等),通过系统间的信息及时传递,加强企业与客户联系的紧密性,以完善、及时的信息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外运、中海、中储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就开展了大规模的信息网络基础环境建设,不断优化IT基础设施配置,为信息化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各类业务对信息化(包括信息系统、计算机设备以及通讯网络)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因此,为提高信息系统及网络服务的连续性与高效性,需要进一步加强IT基础环境建设,对于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大型物流企业,信息系统数量的增多、各方面业务数据量的增大导致企业整体IT风险陡然增加,需要为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以应对各类灾难的发展,因此应急网络及灾备中心的建设将是信息化基础建设中的重点,而对信息化基础薄弱的中小型物流企业,当务之急在于完善内外部网络基础环境建设,在企业与客户(包括货主、承运商等)之间架设起信息桥梁,进而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带动入库分拣、机力分配、配送计划编排等业务效率的提高。
随着RFID(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不断成熟、应用成本(单品价格、实施费用等)逐步降低以及在国内物流企业应用案例的增多,RFID技术对物流企业业务处理效率的提升价值将日益凸显,利用RFID技术实现货物供应链实时监控,保证库存高可见性,使得企业不需要在业务起步时就拥有强大的条形码系统。凭借RFID无光电应用特性,支持更多的自动读取,在缩减制造及分拨方面人员成本的同时保证高准确性。RFID提供对供应链资产的实时监控并通过电子标签操作人员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这为改进决策加快处理问题的速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围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些企业刚刚引进了一套管理系统,但很快就发现这套系统不够用了;一些地方或者企业盲目地进行信息化建设,忽略了自己的规模和实际情况,其结果是造成物力、财力和人力的极大浪费;一些地方或企业事先未经周密计划与考察,建设到一半的时候,资金周转紧张,工程就搁置下去了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因为在信息化规划阶段没有过关,其结果对信息化和IT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信息化规划”其实已经是一个常见的词了,出现的频率很高,在很多文件、报告里更是位置显明,必不可少。事实上,实事求是、有特色、有远见的信息化规划确实是信息化成功的重要因素,将直接影响信息化的投入、风险、成效和进程。然而信息化规划谈的不少,而真正全面地实施却尚不多见。不管是地方信息化还是企业信息化,其战略规划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闭门造车、脱离现状、过分乐观的情况,甚至有打造形象工程之嫌。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因此,信息化规划也应该本着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态度来摸索、来制定。信息化规划不可能有固定的样本、固定的框架,但是在信息化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却有一些共同的要点是必须遵循的。
首先,制定信息化规划必须考察应用需求,作出尽量准确的需求分析。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高投入的项目,建设信息化是有相当的风险的。因此认真分析业务流程,确定恰当明确的应用需求,选择项目优先次序,是制定信息化规划的关键。例如在购买设施、产品方面,应在尽量明确应用需求的基础上,适时采购信息产品。属于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信息产品可考虑较长时期的需求;而一般性的软硬件则应以满足近期需求为准。在这方面,过去我们已有过不少经验教训。在一些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由于对应用需求分析不够,在不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能解决什么问题的情况下就盲目投资,从而导致失败。
其次,从实际出发,分清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是根据当前发展的需求和目前的信息化技术来确定短期的目标。长远目标是指通过对技术发展趋势的预见和对企业所处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来确定长期的建设目标。由于当今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速度很快,而信息化规划必须跟上自身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因此定期修改长远的信息化规划,也是必需的。
制定信息化的战略规划,绝不仅仅只是地方和企业的事情。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由于对IT市场和信息技术不够熟悉,信息化战略规划不妨让IT咨询公司参与进来,和IT咨询公司等精诚合作。同时,为了配合地方或企业制定信息化规划,有序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也需要各级政府作好信息化公共环境的建设,组织制定有关的标准规范。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然而很多人为因素却使得不少实施方铩羽而归,给信息化和IT界蒙上了阴影。因此,用来规范信息化建设有远见、符合实际的战略规划就更加迫切需要。信息化规划来不得纸上谈兵,必须深入到实践中去,抓需求,抓应用,因地制宜,制定出规范地方或者企业发展的蓝本和框架。套用一句话,信息化千里之行,始于规划!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竞争环境中,作为改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业务效率的“利器”,信息化必将成为物流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石,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将是巩固与增强企业竞争实力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为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还较小,而且高度分散,面对庞大的物流市场需求和弱小的供应能力国外物流企业早已跃跃欲试。
中国巨大的物流市场已经吸引了国际上各个货运巨头的目光,外国物流企业纷纷进军中国市场,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物流业将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中国物流市场发展前景广阔,给了投资者一个发挥的空间。
未来物流需求尤其是第三方物流需求规模将越来越大,预测到2010年中国物流行业的产值将达到12000亿元,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总体物流需求约为2760亿元人民币。第三方物流市场在增长中细分,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竞争中整合,第三方物流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中国第三方物流将在新的起点上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