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探测宣城市冯村是否有铜矿床发育,挖掘该地区潜在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该研究区的地表土壤进行实验检测,将测试结果以安徽省土壤元素背景值为指标得出富集指数,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Ti-Fe-Co-Cu正异常且具有同源性,证明元素对铜矿床具有指示作用。把测试分析结果与研究区地质资料对比可知,该研究区矿床为矽卡岩型或沉积岩型铜矿床或二者兼而有之。
关键词:地表土壤;铜矿床;指示元素
1 研究区地区概况
该研究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境内,处于扬子陆块北缘(如下图),下扬子台坳南缘与江南古陆北缘交接部位,处于长兴-广德凹陷褶断束及宁芜凹陷褶断束两个Ⅳ级构造的结合部,江南深断裂的北缘,溧水火山岩盆地的南缘,敬亭山-狸头桥复背斜北东端,属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狸桥境内自然资源丰富,近几年已探明有多种优质固体矿产,其中以大理石和石灰石储量最为丰富。[1]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XRF测试结果
将土壤XRF测试结果表明,所测试的14种元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Ti 5783-6547 mg/kg,V 80-106 mg/kg,Cr 81-118 mg/kg,Mn 71-5450 mg/kg, Fe 37353-79819 mg/kg,Co 7-15 mg/kg,Cu 17-27 mg/kg,Zn 36-58 mg/kg,Pb 20-32 mg/kg,Zr 277-469 mg/kg,K 9-14913 mg/kg,Ca 1563-3791 mg/kg,Rb 58-87 mg/kgSr 37-60 mg/kg 。其平均值分别为6150 mg/kg,90.4 mg/kg,97.9 mg/kg,226.7 mg/kg,46661 mg/kg,10.6 mg/kg,21.7 mg/kg,42.4 mg/kg,25.6 mg/kg,397 mg/kg,10919 mg/kg,2471 mg/kg,71.8 mg/kg,45.8 mg/kg。
对所有元素所计算出的空间变异系数分别为Ti 0.047、V 0.084、0.112、0.611、0.304、0.247、0.144、0.162、0.170、0.169、0.400、0.320、0.110和0.163。因为空间变异系数一般可以分为3个级别:<0.1,0.1-0.9和>0.9,分别代表轻微、中等和明显的空间变异,因此,明其含量在不同空间的变化程度较为明显。
2.2 讨论
2.2.1基于土壤背景值的分析
将实验测试结果与中国和安徽省土壤元素背景值做对比,以中国和安徽省土壤元素背景值作为指标计算富集指数(测试值/背景值)。可以得出,14种元素与安徽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其富集指数(测试值/背景值)分别为:Ti 1.17、V 1.13、Cr 1.42、Mn 0.43、Fe 1.63、Co 0.70、Cu 0.87、Zn 0.80、Pb 0.98、Zr 1.29、K 0.63、Ca 0.15、Rb 0.75、Sr 0.46。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Ti、V、Cr、Fe和Zr都超出背景值。这一情况说明,研究区冯村土壤可能受到了与这些元素有关的物源的影响。
2.2.2 土壤元素对铜矿的指示作用
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是对天然产出的物质进行系统采样和分析,从而确定矿床的化学元素异常富集区,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指示元素。[3]
前人研究表明,西秦岭地区矽卡岩型铜矿的最佳指示元素为Ag、Cu、Au、U、Cd、Th、As、W、Ni、Mo,熱液型铜矿的最佳指示元素为Cu、Mg、Au、Ag,沉积型铜矿的最佳指示元素为Fe、Co、Ni、Mn、Cu、V、Au、Ti、Y、Mg。
从前文土壤与背景值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Ti、V、Cr、Fe、Zn和Zr都超出背景值,说明它们可能受到了铜矿的影响,而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所体现的Ti-Fe-Co-Cu所体现的同源性也进一步说明了这点。同时,与下表中靶元素和探途元素相对比,Ti-Fe-Co-Cu的元素组合以及Ti、V、Cr、Fe、Zn和Zr的超标元素组合与矽卡岩矿床、沉积岩型铜矿床具有相似性,说明冯村铜矿可能是二者中的一种或者兼而有之。
3 结论
根据对冯村地区土壤的实验测试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1)除Ti、V两种元素以外,大部分元素具有中等程度的变异(>0.1且<0.9),说明其含量在不同空间的变化程度较为明显。
(2)Ti、V、Cr、Fe和Zr等元素含量都超出背景值,说明研究区冯村土壤可能受到了与这些元素有关的物源的影响。
(3)异常元素组合与矽卡岩矿床、沉积岩型铜矿床具有相似性,说明冯村铜矿可能是二者中的一种或者兼而有之。
(4)冯村土壤中元素对铜矿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迟清华,鄢明才.应用地球化学元素丰度数据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280-286.
[2]胡树起,马生明,刘崇民.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J].物探与化探,2014,35(4):431-437.
[3]任天祥,伍宗华,汪明启,等.近十年化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进展[J].物探与化探,1997,21(6):411-416.
作者简介:周中赏(1992-),男,皖蚌埠市人,成都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关键词:地表土壤;铜矿床;指示元素
1 研究区地区概况
该研究区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境内,处于扬子陆块北缘(如下图),下扬子台坳南缘与江南古陆北缘交接部位,处于长兴-广德凹陷褶断束及宁芜凹陷褶断束两个Ⅳ级构造的结合部,江南深断裂的北缘,溧水火山岩盆地的南缘,敬亭山-狸头桥复背斜北东端,属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狸桥境内自然资源丰富,近几年已探明有多种优质固体矿产,其中以大理石和石灰石储量最为丰富。[1]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XRF测试结果
将土壤XRF测试结果表明,所测试的14种元素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Ti 5783-6547 mg/kg,V 80-106 mg/kg,Cr 81-118 mg/kg,Mn 71-5450 mg/kg, Fe 37353-79819 mg/kg,Co 7-15 mg/kg,Cu 17-27 mg/kg,Zn 36-58 mg/kg,Pb 20-32 mg/kg,Zr 277-469 mg/kg,K 9-14913 mg/kg,Ca 1563-3791 mg/kg,Rb 58-87 mg/kgSr 37-60 mg/kg 。其平均值分别为6150 mg/kg,90.4 mg/kg,97.9 mg/kg,226.7 mg/kg,46661 mg/kg,10.6 mg/kg,21.7 mg/kg,42.4 mg/kg,25.6 mg/kg,397 mg/kg,10919 mg/kg,2471 mg/kg,71.8 mg/kg,45.8 mg/kg。
对所有元素所计算出的空间变异系数分别为Ti 0.047、V 0.084、0.112、0.611、0.304、0.247、0.144、0.162、0.170、0.169、0.400、0.320、0.110和0.163。因为空间变异系数一般可以分为3个级别:<0.1,0.1-0.9和>0.9,分别代表轻微、中等和明显的空间变异,因此,明其含量在不同空间的变化程度较为明显。
2.2 讨论
2.2.1基于土壤背景值的分析
将实验测试结果与中国和安徽省土壤元素背景值做对比,以中国和安徽省土壤元素背景值作为指标计算富集指数(测试值/背景值)。可以得出,14种元素与安徽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其富集指数(测试值/背景值)分别为:Ti 1.17、V 1.13、Cr 1.42、Mn 0.43、Fe 1.63、Co 0.70、Cu 0.87、Zn 0.80、Pb 0.98、Zr 1.29、K 0.63、Ca 0.15、Rb 0.75、Sr 0.46。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Ti、V、Cr、Fe和Zr都超出背景值。这一情况说明,研究区冯村土壤可能受到了与这些元素有关的物源的影响。
2.2.2 土壤元素对铜矿的指示作用
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是对天然产出的物质进行系统采样和分析,从而确定矿床的化学元素异常富集区,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指示元素。[3]
前人研究表明,西秦岭地区矽卡岩型铜矿的最佳指示元素为Ag、Cu、Au、U、Cd、Th、As、W、Ni、Mo,熱液型铜矿的最佳指示元素为Cu、Mg、Au、Ag,沉积型铜矿的最佳指示元素为Fe、Co、Ni、Mn、Cu、V、Au、Ti、Y、Mg。
从前文土壤与背景值的对比结果可以发现,Ti、V、Cr、Fe、Zn和Zr都超出背景值,说明它们可能受到了铜矿的影响,而相关性分析及聚类分析所体现的Ti-Fe-Co-Cu所体现的同源性也进一步说明了这点。同时,与下表中靶元素和探途元素相对比,Ti-Fe-Co-Cu的元素组合以及Ti、V、Cr、Fe、Zn和Zr的超标元素组合与矽卡岩矿床、沉积岩型铜矿床具有相似性,说明冯村铜矿可能是二者中的一种或者兼而有之。
3 结论
根据对冯村地区土壤的实验测试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1)除Ti、V两种元素以外,大部分元素具有中等程度的变异(>0.1且<0.9),说明其含量在不同空间的变化程度较为明显。
(2)Ti、V、Cr、Fe和Zr等元素含量都超出背景值,说明研究区冯村土壤可能受到了与这些元素有关的物源的影响。
(3)异常元素组合与矽卡岩矿床、沉积岩型铜矿床具有相似性,说明冯村铜矿可能是二者中的一种或者兼而有之。
(4)冯村土壤中元素对铜矿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迟清华,鄢明才.应用地球化学元素丰度数据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280-286.
[2]胡树起,马生明,刘崇民.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J].物探与化探,2014,35(4):431-437.
[3]任天祥,伍宗华,汪明启,等.近十年化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进展[J].物探与化探,1997,21(6):411-416.
作者简介:周中赏(1992-),男,皖蚌埠市人,成都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