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课程改革虽然在各种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层出不穷,却并没有深入到“大脑”层面。如果课堂教学只向学生传授一些固定的知识,那么在对学习的促进方面肯定效果不大,也不可能有效地深化教学改革的“灵魂”。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独立的思维是学生学好习的前提,课堂教学的重点应从“知识层面”逐步上升到“思维层面”,并且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一点在国内外的认知科学领域有很多理论经验可以借鉴。本文分析思维视觉类构建的基本思路,以小学教学为例阐明思维可视化课堂模式的研究与构建。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课堂;思维训练;阅读教学
一、相关概念的介绍
1.思维是人与动物在心理活动上的的本质区别。一直以来,人们都在不断试图通过直观的可视化形式来记录思维运行过程。思维可视化具体指的是将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维方法或者思维过程通过图示展现出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思维的可视化将零散知识系统化,让知识上下更为连贯,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思维导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思维可视化处理方式,目前,在全国近一百所中小学思维可视化课堂上进行教学运用。
2.思维可视化课堂是指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可视化,运用思维的可视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训练学生掌握知识背后的联系或规律,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课堂思维可视化的概念界定
课堂思维可视化教学是指视觉思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情况以及教学评价的可视化操作。使用可视化技术思维可以有效地教导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训练学生掌握知识和探索知识背后的联系及规律。这样还可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很大成效。与传统教学相比,课堂思维可视化需要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传授知识与训练思维
传授知识与训练思维二者间不存在前后关系,二是相辅相成。学生们在进行知识积累的过程就是其思考的过程,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决定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以及思维深度。脱离传授知识单方面讲思维的训练是无源之水,学生的思维发展应与知识积累的厚度相匹配。
2.教師与学生的定位
利用思维可视化来实现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逐步變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鼓励者,将学生从学习的机械过程中中解放出来,从而追求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改变以往上课时以自我为主体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终达到一种“轻松学”的状态。
学生们的角色应该由单调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思维的主导者、课堂的参与者及改造者。运用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营造轻松、和谐、互动性强的学习气氛,避免出现压抑的课堂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三、模式——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新课改特别注重“感悟、思考、理解”等与发散性思维密切相连的行为活动,思维可视化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思维可视化课堂主要以“传授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目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及计算机软件技术作为支撑,以“师生共同参与”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阅读的目标就是了解于掌握课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以及每一篇文章,从而把握住课文的中心思想。训练思维的层面也是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思维的构建、了解、活动和创新。传授知识和创建思维并不是独立的两个个体,它是在训练思维的范围内将传授知识整合,从而将两者融入到一起。例如,在我们学习汉字的时候有两个步骤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是“认识”,其次是“会写”,一旦达到了这两个目标,我们就可以在脑中从同音字、词语、句子等多方面来制作可视化的图形。这样一来,不仅学会了掌握及运用新知识,又发散了思维并激发了大脑的想象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两条目标主题将课堂变得更加可视化:一方面将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外露化,另一方面将学生们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变得可操作以及可视化。
四、思维可视化在课堂上的具体操作
作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思维可视化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大体包含以下五个环节:1.情景导入。在教学中创建情景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性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创建情景的方式可以通过实物的形式来表现。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现阅读内容,将课本上的文字以图片、声音以及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们在视觉、听觉多方面感受课本内容的冲击,无疑这种教学方式能给学生们留下更深的印象。2. 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注重教授学生们课本内容,要注重发散学生们的思维,激发起想象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3.孩子们主动探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们建立阅读目标,然后由学生们自己朝着目标的方向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找到课本知识点之间的结合点。4. 小组合作。老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让小组之间各自阐释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来实现不同思维相互碰撞的结果,从而也就可以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5.评析总结。这个过程是对学生们的一系列活动进行监督、检验和总结的过程。它可以将学生们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以及提高的各方面能力进行概括和升华,发现其规律并为以后的可视化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思维可视化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思维层面上,这样才能发现、解决一些真正的问题。本文中提到的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研究,是将思维可视化与小学语文阅读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并且由此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是有很大帮助的。在今后的可视化课堂研究中,我们可以往多科目、多领域方面研究,争取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慧臣,王玥. 我国思维可视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中国知网2003—2013年论文的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04)
[2]张庆林,刘电芝,连庸华. 平面几何解题思维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3)
[3]陈旭远主编.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课堂;思维训练;阅读教学
一、相关概念的介绍
1.思维是人与动物在心理活动上的的本质区别。一直以来,人们都在不断试图通过直观的可视化形式来记录思维运行过程。思维可视化具体指的是将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维方法或者思维过程通过图示展现出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用思维的可视化将零散知识系统化,让知识上下更为连贯,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思维导图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思维可视化处理方式,目前,在全国近一百所中小学思维可视化课堂上进行教学运用。
2.思维可视化课堂是指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可视化,运用思维的可视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训练学生掌握知识背后的联系或规律,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课堂思维可视化的概念界定
课堂思维可视化教学是指视觉思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情况以及教学评价的可视化操作。使用可视化技术思维可以有效地教导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训练学生掌握知识和探索知识背后的联系及规律。这样还可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很大成效。与传统教学相比,课堂思维可视化需要做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传授知识与训练思维
传授知识与训练思维二者间不存在前后关系,二是相辅相成。学生们在进行知识积累的过程就是其思考的过程,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都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决定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以及思维深度。脱离传授知识单方面讲思维的训练是无源之水,学生的思维发展应与知识积累的厚度相匹配。
2.教師与学生的定位
利用思维可视化来实现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逐步變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鼓励者,将学生从学习的机械过程中中解放出来,从而追求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改变以往上课时以自我为主体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最终达到一种“轻松学”的状态。
学生们的角色应该由单调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思维的主导者、课堂的参与者及改造者。运用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营造轻松、和谐、互动性强的学习气氛,避免出现压抑的课堂氛围,从而充分调动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三、模式——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
新课改特别注重“感悟、思考、理解”等与发散性思维密切相连的行为活动,思维可视化课堂教学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思维可视化课堂主要以“传授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目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及计算机软件技术作为支撑,以“师生共同参与”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思维可视化教学的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阅读的目标就是了解于掌握课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以及每一篇文章,从而把握住课文的中心思想。训练思维的层面也是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思维的构建、了解、活动和创新。传授知识和创建思维并不是独立的两个个体,它是在训练思维的范围内将传授知识整合,从而将两者融入到一起。例如,在我们学习汉字的时候有两个步骤是不可缺少的,首先是“认识”,其次是“会写”,一旦达到了这两个目标,我们就可以在脑中从同音字、词语、句子等多方面来制作可视化的图形。这样一来,不仅学会了掌握及运用新知识,又发散了思维并激发了大脑的想象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传授知识”和“训练思维”两条目标主题将课堂变得更加可视化:一方面将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外露化,另一方面将学生们进行阅读理解的过程变得可操作以及可视化。
四、思维可视化在课堂上的具体操作
作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思维可视化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大体包含以下五个环节:1.情景导入。在教学中创建情景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散性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创建情景的方式可以通过实物的形式来表现。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现阅读内容,将课本上的文字以图片、声音以及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使学生们在视觉、听觉多方面感受课本内容的冲击,无疑这种教学方式能给学生们留下更深的印象。2. 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注重教授学生们课本内容,要注重发散学生们的思维,激发起想象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3.孩子们主动探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们建立阅读目标,然后由学生们自己朝着目标的方向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找到课本知识点之间的结合点。4. 小组合作。老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将学生们分为几个小组,让小组之间各自阐释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以此来实现不同思维相互碰撞的结果,从而也就可以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5.评析总结。这个过程是对学生们的一系列活动进行监督、检验和总结的过程。它可以将学生们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以及提高的各方面能力进行概括和升华,发现其规律并为以后的可视化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思维可视化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思维层面上,这样才能发现、解决一些真正的问题。本文中提到的思维可视化课堂的构建研究,是将思维可视化与小学语文阅读相结合的一种尝试。并且由此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是有很大帮助的。在今后的可视化课堂研究中,我们可以往多科目、多领域方面研究,争取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慧臣,王玥. 我国思维可视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中国知网2003—2013年论文的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04)
[2]张庆林,刘电芝,连庸华. 平面几何解题思维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3)
[3]陈旭远主编.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