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宁都县东山坝镇是特色农业镇,也是一个山区贫困镇。截止2014年底,仍有5个贫困村、1425户4363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6.7%。面对如此繁重的扶贫攻坚任务,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引导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走出了一条“坝上产业”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的扶贫攻坚之路。
一、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为打牢工作基础,东山坝镇坚持把访真贫、识真贫放在首位,切实做到底数清、对象准。
一是深入调查。从2014年下半起,组织镇村干部重新开展了一次大规模扶贫工作调查,对贫困户识别、涉农优惠政策、财政扶贫资金、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和扶贫工作措施等专题进行了分析总结。
二是广泛宣传。通过上户、横幅、展板、宣传册等方式将扶贫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在精准识别申请、评议等各个环节进行公示,在评议中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让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推选权。
三是精准识别。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村组评议、村级公示、乡镇审核、乡镇公示、县级审批、公告公示”七步法的程序开展工作,环环留证据,环环抓落实;制定“十不评”、“倒排法”层层把关,确保不漏掉更不错定一户贫困户。
四是建档立卡。对确定的贫困对象以“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的标准进行细致分类,建立档案。经精准识别,全镇现有五保对象94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337人,有扶贫开发能力的低保对象650人,扶贫开发对象3282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施策,前两类仅占贫困人口的10%,由政府保障兜底外;后两类占贫困人口的90%,有劳动能力、责任田和山林,缺生产技术、资金和致富信心,具备扶贫开发基础,为精准实施产业扶贫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精准发展扶贫产业
按照全省打赢产业扶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东山坝镇充分发挥山多水足、林茂地肥的独特优势,在传统水稻种植、生猪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元化、特色化、精品化的“坝上产业”,力推精准扶贫。
一是精耕“坝上田园”。针对贫困户“水稻年年种、年年难脱贫”的窘境,2012年,该镇引进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试种有机水稻,在小源村兴建虔农牌虎蛙稻基地。经过3年发展,现已扩大到2000余亩,直接参与农户200多人。该基地由公司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价格收购,农户分户投劳,采用秸秆还田、不施化肥、不喷农药、虎蛙吃虫等传统人工耕作方式,建立订单种植、网上众筹、过程追溯等新型营销模式,效益成倍增加。公司收购农户的稻谷保底价达到320元/百斤,销售的精米价格高达80元/斤,农户种植收益、家庭收入也水涨船高。
二是建设“坝上油库”。在田间增效益的同时,向山上要收益也同步启动。早在2007年,赣州汇峰山茶油开发有限公司就在斜下村流转山林,开发了1200亩的双源油茶基地,2014年刚进入中产期,产值就达到60万元。周边农户看到了油茶种植的良好效益,纷纷效仿,加之上级出台了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东山坝镇的油茶产业开发进入了高峰期,双源油茶基地计划扩展到3000亩,城源村的王册油茶基地开发了3000亩,大布村散户种植了1000多亩。预计明年全镇油茶种植面积可达1万亩,进入丰产期后产值可达2000多万元,涉及农户300多户。油茶将成为农户的“铁杆庄稼”和宁都的“坝上油库。”
三是开发“坝上草原”。针对偏远山村劳力不断减少、土地不断撂荒的趋势,东山坝镇鼓励在村农户转型,发展牛羊养殖产业。今年年初,赣背村成立了坝上草原养殖合作社,由2位能人牵头,56户群众参与其中,租赁山场、荒地1200亩,引进繁殖力高、适应力强、产肉性能好的南江黄羊,形成年存栏1000头、出栏1000头养殖规模,把荒山变草原。同时,该合作社以“东山羊”为注册商标进行品牌营销,计划在县城开专门的餐饮店进行直接营销,通过电商进行网上营销,年产值将达到200万元。
四是利用“坝上山岗”。东山坝有林地耕地,也有荒山石岗,过去毫无价值,但这几年却变废为宝,成为“坝上产业”的又一特色。针对土壤较好、水源较近的山岗,东山坝镇通过国土部门实施占补平衡项目,开发耕地,既增加了用地面积,也增加了土地指标。目前已开发了3646亩,涉及17个村小组。针对无树无草的石岗,该镇引进有实力的公司,发展光伏产业,实施光伏扶贫。目前,顺风光电已在石湖村的5个组流转山岗2000亩,兴建10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预计年产值将达1.2亿元。
三、精准选择扶贫模式
找准了扶贫对象,选好了扶贫产业,东山坝镇再把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扶贫对象与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有利于两者共同发展的扶贫开发模式。
一是直接帮扶。由公司或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产业发展协议,实行“三统一分”(公司统一技术指导、资金支持、产品收购,农户分户自主经营),帮助贫困户提升产业产值和产出效益。如小源村的虎蛙稻基地,30多户贫困户在星布斯公司的帮扶指导下,也有能力与其它农户一起种植虎蛙稻,分享虎蛙稻带来的高收益。
二是参与就业。由公司、合作社或者种植大户建立产业基地,提供就业岗位,吸纳贫困户参与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如油茶产业基地,1000亩的规模,长期雇工至少需要10人,采摘时期的临时雇工要上千人次;再比如石湖村的光伏产业基地,也需要大量的建设、维护用工。目前,农村的长期工工资至少1500元/月、临时工工资至少80元/天,周边的贫困户将长期受益。
三是股份合作。由贫困户根据自身实际,以现金、扶助资金、劳务抵扣或者山林、土地等形式入股公司或合作社,按股份分享产业发展收益。如赣背村的坝上草原养殖合作社,2位牵头人共同出资70万元占股70%,另有13户贫困户出资30万占股30%,拿不出股金的贫困户以劳务形式抵扣出资,劳务工资每人每月2500元,并随时接受其它贫困户增资扩股。
四是政策联结。镇党委政府出台扶贫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由结对帮扶干部出面,协调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如油茶产业,贫困户只要开发10亩以上,就能获得林业部门300元/亩的补助。对吸收贫困户人数超过30%的产业发展经济组织,在获得相关行业部门扶持的基础上,县扶贫办还将叠加相关的扶助资金,使更多的贫困户更加紧密地融入到扶贫产业链中,加快了实现脱贫致富步伐。
一、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为打牢工作基础,东山坝镇坚持把访真贫、识真贫放在首位,切实做到底数清、对象准。
一是深入调查。从2014年下半起,组织镇村干部重新开展了一次大规模扶贫工作调查,对贫困户识别、涉农优惠政策、财政扶贫资金、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和扶贫工作措施等专题进行了分析总结。
二是广泛宣传。通过上户、横幅、展板、宣传册等方式将扶贫政策送到千家万户,在精准识别申请、评议等各个环节进行公示,在评议中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让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推选权。
三是精准识别。严格按照“农户申请、村组评议、村级公示、乡镇审核、乡镇公示、县级审批、公告公示”七步法的程序开展工作,环环留证据,环环抓落实;制定“十不评”、“倒排法”层层把关,确保不漏掉更不错定一户贫困户。
四是建档立卡。对确定的贫困对象以“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的标准进行细致分类,建立档案。经精准识别,全镇现有五保对象94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337人,有扶贫开发能力的低保对象650人,扶贫开发对象3282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施策,前两类仅占贫困人口的10%,由政府保障兜底外;后两类占贫困人口的90%,有劳动能力、责任田和山林,缺生产技术、资金和致富信心,具备扶贫开发基础,为精准实施产业扶贫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精准发展扶贫产业
按照全省打赢产业扶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东山坝镇充分发挥山多水足、林茂地肥的独特优势,在传统水稻种植、生猪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元化、特色化、精品化的“坝上产业”,力推精准扶贫。
一是精耕“坝上田园”。针对贫困户“水稻年年种、年年难脱贫”的窘境,2012年,该镇引进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试种有机水稻,在小源村兴建虔农牌虎蛙稻基地。经过3年发展,现已扩大到2000余亩,直接参与农户200多人。该基地由公司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价格收购,农户分户投劳,采用秸秆还田、不施化肥、不喷农药、虎蛙吃虫等传统人工耕作方式,建立订单种植、网上众筹、过程追溯等新型营销模式,效益成倍增加。公司收购农户的稻谷保底价达到320元/百斤,销售的精米价格高达80元/斤,农户种植收益、家庭收入也水涨船高。
二是建设“坝上油库”。在田间增效益的同时,向山上要收益也同步启动。早在2007年,赣州汇峰山茶油开发有限公司就在斜下村流转山林,开发了1200亩的双源油茶基地,2014年刚进入中产期,产值就达到60万元。周边农户看到了油茶种植的良好效益,纷纷效仿,加之上级出台了扶持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东山坝镇的油茶产业开发进入了高峰期,双源油茶基地计划扩展到3000亩,城源村的王册油茶基地开发了3000亩,大布村散户种植了1000多亩。预计明年全镇油茶种植面积可达1万亩,进入丰产期后产值可达2000多万元,涉及农户300多户。油茶将成为农户的“铁杆庄稼”和宁都的“坝上油库。”
三是开发“坝上草原”。针对偏远山村劳力不断减少、土地不断撂荒的趋势,东山坝镇鼓励在村农户转型,发展牛羊养殖产业。今年年初,赣背村成立了坝上草原养殖合作社,由2位能人牵头,56户群众参与其中,租赁山场、荒地1200亩,引进繁殖力高、适应力强、产肉性能好的南江黄羊,形成年存栏1000头、出栏1000头养殖规模,把荒山变草原。同时,该合作社以“东山羊”为注册商标进行品牌营销,计划在县城开专门的餐饮店进行直接营销,通过电商进行网上营销,年产值将达到200万元。
四是利用“坝上山岗”。东山坝有林地耕地,也有荒山石岗,过去毫无价值,但这几年却变废为宝,成为“坝上产业”的又一特色。针对土壤较好、水源较近的山岗,东山坝镇通过国土部门实施占补平衡项目,开发耕地,既增加了用地面积,也增加了土地指标。目前已开发了3646亩,涉及17个村小组。针对无树无草的石岗,该镇引进有实力的公司,发展光伏产业,实施光伏扶贫。目前,顺风光电已在石湖村的5个组流转山岗2000亩,兴建100兆瓦的光伏发电项目,预计年产值将达1.2亿元。
三、精准选择扶贫模式
找准了扶贫对象,选好了扶贫产业,东山坝镇再把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扶贫对象与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有利于两者共同发展的扶贫开发模式。
一是直接帮扶。由公司或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产业发展协议,实行“三统一分”(公司统一技术指导、资金支持、产品收购,农户分户自主经营),帮助贫困户提升产业产值和产出效益。如小源村的虎蛙稻基地,30多户贫困户在星布斯公司的帮扶指导下,也有能力与其它农户一起种植虎蛙稻,分享虎蛙稻带来的高收益。
二是参与就业。由公司、合作社或者种植大户建立产业基地,提供就业岗位,吸纳贫困户参与就业,增加家庭收入。如油茶产业基地,1000亩的规模,长期雇工至少需要10人,采摘时期的临时雇工要上千人次;再比如石湖村的光伏产业基地,也需要大量的建设、维护用工。目前,农村的长期工工资至少1500元/月、临时工工资至少80元/天,周边的贫困户将长期受益。
三是股份合作。由贫困户根据自身实际,以现金、扶助资金、劳务抵扣或者山林、土地等形式入股公司或合作社,按股份分享产业发展收益。如赣背村的坝上草原养殖合作社,2位牵头人共同出资70万元占股70%,另有13户贫困户出资30万占股30%,拿不出股金的贫困户以劳务形式抵扣出资,劳务工资每人每月2500元,并随时接受其它贫困户增资扩股。
四是政策联结。镇党委政府出台扶贫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由结对帮扶干部出面,协调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如油茶产业,贫困户只要开发10亩以上,就能获得林业部门300元/亩的补助。对吸收贫困户人数超过30%的产业发展经济组织,在获得相关行业部门扶持的基础上,县扶贫办还将叠加相关的扶助资金,使更多的贫困户更加紧密地融入到扶贫产业链中,加快了实现脱贫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