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有效信息技术课堂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充分且必须的条件。笔者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十几年来一直在探究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中小学继续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的学习,对本学科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了实质性的感悟和理解。现浅谈如下: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在乐趣中学习才能使学生爱上学习,不再视学习为负担。何为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判断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需要考查以下三点。
1.课堂是否有广泛的参与度,包括参与学生的人数和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需要关注大多数学生有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相互协作,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2.学生有无积极的情感投入,在以学生为主题的学习中,学生要发自内心地愿意参与学习活动。这需要教师能将课本上知识还原为实际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在问题的设置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完成学习。
3.只有及时获得成就感,才能使之转化为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个没有尝过成功滋味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容易放弃努力从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学生的层次性,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注意层次和梯度,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或任务,以保证所有水平的学生都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积极的情感投入中进行学习,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天地,而成为学生积极投入、成就体验的乐园。
有了衡量有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标准之后,作为信息技术老师该如何去实施教学呢?
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的意思是要求我们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的条框之中,而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设计出更加生动、有效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因此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2《制作我的名片》时,我就做了一次大胆尝试,将课题改为《二十年之后的我》,让大家为二十年之后的自己制作名片。巡视指导时发现学生制作的都很认真,且有创意,课堂气氛却不失活跃。
2.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保持学生的学习情趣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了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反而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渐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3.多元化的及时评价方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课的课程性质决定其评价方式应与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首先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其次评价中要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学生在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最后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应该更及时。我们应每节课留出时间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加以评价,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学科知识的有效迁移运用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本身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能否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能否有效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具体进行了以下两种模式的尝试:
(1)界面和操作的“比较迁移”
这种模式的“比较迁移”教学法,首先要让学生在学习一种软件后,打开几种相近的软件进行观察和分析,自主找出具有共性的菜单、命令及操作,通过填写相应的表格及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操作任务来进行软件的比较及练习。在此过程中完成知识技能的迁移,形成软件学习的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教师从每一种软件的演示、讲解、说明的套路中解脱出来,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而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下形成的学习能力可以扩展到任何新软件的学习、包括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软件的学习上面,从而为学生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开了坚实的基础。
(2)任务的“比较迁移”
教师精心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用不同的软件来完成。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学生完成任务后,请学生来比较这些软件完成同一个任务的异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地进行了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自然地形成软件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宁国市津河中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在乐趣中学习才能使学生爱上学习,不再视学习为负担。何为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判断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需要考查以下三点。
1.课堂是否有广泛的参与度,包括参与学生的人数和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需要关注大多数学生有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相互协作,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2.学生有无积极的情感投入,在以学生为主题的学习中,学生要发自内心地愿意参与学习活动。这需要教师能将课本上知识还原为实际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在问题的设置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完成学习。
3.只有及时获得成就感,才能使之转化为成就动机,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个没有尝过成功滋味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容易放弃努力从而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照顾学生的层次性,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注意层次和梯度,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或任务,以保证所有水平的学生都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积极的情感投入中进行学习,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天地,而成为学生积极投入、成就体验的乐园。
有了衡量有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标准之后,作为信息技术老师该如何去实施教学呢?
1.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的意思是要求我们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的条框之中,而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设计出更加生动、有效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因此在上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2《制作我的名片》时,我就做了一次大胆尝试,将课题改为《二十年之后的我》,让大家为二十年之后的自己制作名片。巡视指导时发现学生制作的都很认真,且有创意,课堂气氛却不失活跃。
2.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保持学生的学习情趣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了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反而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渐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3.多元化的及时评价方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信息技术课的课程性质决定其评价方式应与其他学科的评价方式有所不同,首先信息技术课的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其次评价中要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则。学生在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最后信息技术课的评价应该更及时。我们应每节课留出时间展示学生的作品并加以评价,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4.学科知识的有效迁移运用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本身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能否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能否有效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具体进行了以下两种模式的尝试:
(1)界面和操作的“比较迁移”
这种模式的“比较迁移”教学法,首先要让学生在学习一种软件后,打开几种相近的软件进行观察和分析,自主找出具有共性的菜单、命令及操作,通过填写相应的表格及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操作任务来进行软件的比较及练习。在此过程中完成知识技能的迁移,形成软件学习的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教师从每一种软件的演示、讲解、说明的套路中解脱出来,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而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下形成的学习能力可以扩展到任何新软件的学习、包括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软件的学习上面,从而为学生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开了坚实的基础。
(2)任务的“比较迁移”
教师精心设计一个任务,让学生用不同的软件来完成。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学生完成任务后,请学生来比较这些软件完成同一个任务的异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地进行了知识的比较和迁移,自然地形成软件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宁国市津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