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非物质文化一般具有悠远的历史,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接近地气的,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曲艺、歌谣、传说、谚语、神话、手工艺制作等等,除了丰富的普遍的艺术内涵外,更具有艺术文化的特殊性。人们的生活受非物质文化的影响目前仍然较多,比如春节、端午等,它们不但包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以及科学价值,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指导人们生活也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建设;作用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1.1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了丰富日常生活,群众以多种形式建设自己的精神文明世界。群众文化作为提升人民群众文化修养的榜样,必须发挥起主导作用,引导群众向着健康、闻名的精神方向发展,防范低俗落后的群众文化形成。可以采取如优秀影视作品、书刊报纸等方式影响大众精神审美观。
1.2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为了使每一代群众都受到文明、健康的群众文化的熏陶,我国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于群众文化接地气,能时时刻刻左右着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质量,而且群众能自我参与到群众文化形成中来,因此,群众文化的养成十分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群众文化的主导,对于群众文化的走向起着重要指引作用,因此,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滋养。
1.3繁荣群众文化离不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收运用
喜闻乐见、立场鲜明的民族文化是群众文化扎根群众、生根发芽的基础。民间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传承,当地的群众文化就十分鲜明且独树一帜;脱离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群众文化也就越来越普遍,直到被社会文化同化,不再具有鲜明的特色,当地的群众文化也就逐渐泯灭。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扬,意味着群众文化的朝着生机勃勃的局面发展,也意味着高质量群众精神文明的形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再创新,使之焕发新的生机,并被群众广泛接受,是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诉求,也是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诉求。
1.4群众文化的先进性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处于世界前列,它们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健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随着经济的进步,传统文化受到西式现代文化的剧烈冲击和打压,特别是年轻一代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简陋的传统文化的思维形态上,转而习惯并钟情于西式简单、快捷的生活方式,这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大考验。先进的群众文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的科学性,其次是文化的民族性,三是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科学性、时代性意味着要将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控制住,使之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成长;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文化能结合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能守护住几千年来一直传承的坚定信念。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式传承是先进群众文化的基本要求。
1.5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给群众文化树立品牌,带来良好影响
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文化瑰宝,可以说做好非遗保护是群众文化的核心任务之一,将开展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项目的传承与宣传,树立品牌意识,从而扩展群众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比如,无锡老城区的众多老字号商店,就以非遗保护为助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了老字号的涅架新生。美味的三凤桥酱排骨就是无锡著名的土特产,而同时此项土特产制作工艺也是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首批“中华餐饮名店”之一的老字号无锡王兴记,以其独特的糕点工艺,讲究的用料,久负盛名。还有聚丰园的四喜面筋制作技艺等等。老字号商店申遗成功,不仅可以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资金扶持,而且能够获得大量推广宣传的便利与优势,是老字号群众文化品牌再次腾飞最大契机。
2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2.1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求知、求新、求乐、求美”的价值取向
群众文化的群众性、自我性决定了它的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但这不并是说可以任由其发展,不受法律和社会道德的约束。笔者认为,既不能在价值取向方面赋予更多的道德要求,又不能使之偏离社会公德之外,应当倡导“求知、求新、求乐、求美”的价值取向。鼓励群众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播知识、传播文明;鼓励创新,紧跟时代发展,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带给人一种新的感受;发挥群众文化愉悦身心的功能,使人们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获得心灵上的快乐;传播正确的审美观,以优美的形象、优美的旋律带给人们美的熏陶。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坚守道德底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以优秀的群众文化产品,塑造健康向上的群众精神,使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建设队伍中来。
2.2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功能
我们知道,非物質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展演和传承等活动实现的。非物质文化的展演就是把教育贯穿在了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导感化、规范群众行为的目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又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体和载体。内容丰富、门类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是通过有审美价值的、高雅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的,其宣传教育效果是十分巨大的。如二人台《秀姑劝夫》,以“寓教于乐”的小戏形式,把“教”与“乐”的内在联系功能充分发挥了出来,实现了“乐”中有“教”,“教”在“乐”中的育人目的,使大多群众感悟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陶冶了情操,深化了涵养,坚强了意志。在潜移默化中使美的道德观念在群众心目中建立并得到不断强化,从而陶冶了群众的身心。
2.3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自我性,大力推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群众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是其重要的特征。群众文化的发源在于生产劳动之余丰富自我精神生活,因此,自主创作、自我欣赏、自觉传播是其发展的原动力。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是其发展过程。消除身心疲劳、获取自身满足和快乐是其活动的终极目标。笔者认为,群众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群众的自我性,如广泛的基础性。群众除了物质生活需要之外,都有精神生活需要,这是群众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再如还有现实的社会需要性。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群众文化的存在,才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三是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是自娱自乐性的,创作者、表演者、组织者、观赏者,都把自我满足、自我愉悦作为最根本的参与目的。因此,群众文化建设应该本着这样的原则进行。
3结论
历史悠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特征,也是群众文化中最宝贵的特色。由于非物质文化携带着群众审美视角演变信息,研究非物质文化对于历史考古也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的飞速发展给群众文化带来剧烈冲击,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就是群众文化保护,因此,有必要使用更多方法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防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断层和消亡。可以说非遗保护在群众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将开展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项目的传承与宣传,树立群众文化品牌,扩展群众文化,进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
参考文献:
[1]朱曼.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地位[J].大众文艺,2015,02:18-19.
[2]王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作用[J].科学社会主义,2010,02:89-9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建设;作用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1.1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了丰富日常生活,群众以多种形式建设自己的精神文明世界。群众文化作为提升人民群众文化修养的榜样,必须发挥起主导作用,引导群众向着健康、闻名的精神方向发展,防范低俗落后的群众文化形成。可以采取如优秀影视作品、书刊报纸等方式影响大众精神审美观。
1.2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为了使每一代群众都受到文明、健康的群众文化的熏陶,我国大力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由于群众文化接地气,能时时刻刻左右着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质量,而且群众能自我参与到群众文化形成中来,因此,群众文化的养成十分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群众文化的主导,对于群众文化的走向起着重要指引作用,因此,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滋养。
1.3繁荣群众文化离不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收运用
喜闻乐见、立场鲜明的民族文化是群众文化扎根群众、生根发芽的基础。民间文化遗产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得到传承,当地的群众文化就十分鲜明且独树一帜;脱离了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群众文化也就越来越普遍,直到被社会文化同化,不再具有鲜明的特色,当地的群众文化也就逐渐泯灭。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扬,意味着群众文化的朝着生机勃勃的局面发展,也意味着高质量群众精神文明的形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再创新,使之焕发新的生机,并被群众广泛接受,是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诉求,也是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诉求。
1.4群众文化的先进性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处于世界前列,它们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健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随着经济的进步,传统文化受到西式现代文化的剧烈冲击和打压,特别是年轻一代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简陋的传统文化的思维形态上,转而习惯并钟情于西式简单、快捷的生活方式,这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大考验。先进的群众文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的科学性,其次是文化的民族性,三是文化的时代性。文化的科学性、时代性意味着要将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控制住,使之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成长;文化的民族性体现在文化能结合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能守护住几千年来一直传承的坚定信念。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式传承是先进群众文化的基本要求。
1.5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给群众文化树立品牌,带来良好影响
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文化瑰宝,可以说做好非遗保护是群众文化的核心任务之一,将开展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项目的传承与宣传,树立品牌意识,从而扩展群众文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比如,无锡老城区的众多老字号商店,就以非遗保护为助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了老字号的涅架新生。美味的三凤桥酱排骨就是无锡著名的土特产,而同时此项土特产制作工艺也是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首批“中华餐饮名店”之一的老字号无锡王兴记,以其独特的糕点工艺,讲究的用料,久负盛名。还有聚丰园的四喜面筋制作技艺等等。老字号商店申遗成功,不仅可以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资金扶持,而且能够获得大量推广宣传的便利与优势,是老字号群众文化品牌再次腾飞最大契机。
2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2.1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求知、求新、求乐、求美”的价值取向
群众文化的群众性、自我性决定了它的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但这不并是说可以任由其发展,不受法律和社会道德的约束。笔者认为,既不能在价值取向方面赋予更多的道德要求,又不能使之偏离社会公德之外,应当倡导“求知、求新、求乐、求美”的价值取向。鼓励群众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传播知识、传播文明;鼓励创新,紧跟时代发展,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带给人一种新的感受;发挥群众文化愉悦身心的功能,使人们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获得心灵上的快乐;传播正确的审美观,以优美的形象、优美的旋律带给人们美的熏陶。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坚守道德底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以优秀的群众文化产品,塑造健康向上的群众精神,使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建设队伍中来。
2.2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功能
我们知道,非物質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展演和传承等活动实现的。非物质文化的展演就是把教育贯穿在了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导感化、规范群众行为的目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又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体和载体。内容丰富、门类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是通过有审美价值的、高雅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的,其宣传教育效果是十分巨大的。如二人台《秀姑劝夫》,以“寓教于乐”的小戏形式,把“教”与“乐”的内在联系功能充分发挥了出来,实现了“乐”中有“教”,“教”在“乐”中的育人目的,使大多群众感悟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陶冶了情操,深化了涵养,坚强了意志。在潜移默化中使美的道德观念在群众心目中建立并得到不断强化,从而陶冶了群众的身心。
2.3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自我性,大力推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群众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是其重要的特征。群众文化的发源在于生产劳动之余丰富自我精神生活,因此,自主创作、自我欣赏、自觉传播是其发展的原动力。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是其发展过程。消除身心疲劳、获取自身满足和快乐是其活动的终极目标。笔者认为,群众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群众的自我性,如广泛的基础性。群众除了物质生活需要之外,都有精神生活需要,这是群众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再如还有现实的社会需要性。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群众文化的存在,才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其三是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是自娱自乐性的,创作者、表演者、组织者、观赏者,都把自我满足、自我愉悦作为最根本的参与目的。因此,群众文化建设应该本着这样的原则进行。
3结论
历史悠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特征,也是群众文化中最宝贵的特色。由于非物质文化携带着群众审美视角演变信息,研究非物质文化对于历史考古也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的飞速发展给群众文化带来剧烈冲击,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就是群众文化保护,因此,有必要使用更多方法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防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断层和消亡。可以说非遗保护在群众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将开展群众文化与非遗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项目的传承与宣传,树立群众文化品牌,扩展群众文化,进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中。
参考文献:
[1]朱曼.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地位[J].大众文艺,2015,02:18-19.
[2]王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作用[J].科学社会主义,2010,0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