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法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孤立的一个环节,它包括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效果如何。于是在情境描述中,本文作者就与“小组合作学习”紧密相关的三个环节进行了重点分析,即视频导入、课堂探究、达标反馈,贯穿了“以情促思、以思促究、以练促悟”的设计理念。最后,又对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反思总结,作为今后教学的借鉴。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法
引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怎样能使学生真正动耳听、动眼看、动手写、动脑思、动口议、动嘴说、动手做,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的授课中,笔者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主题与背景
(一)主题。
2008年12月24日上午第4节课,是我参加学校组织的“金燕杯”的比赛课,授课班级为高二(9)班,授课内容为《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框。这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最后一课,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要达成此目标并不容易。从学情来说,高二(9)班是物化班,对政治课的兴趣不高,目标仅是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如果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很容易变成一堂空洞枯燥的思想政治宣讲课,更谈不上能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所启示了。经过思考,我确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法。
(二)背景。
在教学设计时,对教学流程有这样几步预想:
1.步骤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完成学案的第一项:读一读,了解学业水平测试对本框的要求;填一填,完成考点填空;想一想,思考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2.步骤二:[导入]以幽默笑话为引言,播放视频短片,将学生带入情境,触动学生有所思考。
3.步骤三:[小组合作学习]结合短片中的一位人物,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进行成果展示,教师适当点拨,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达成目标。
4.步骤四:[归纳总结]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建构本框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5.步骤五:[达标反馈]有意识地引导小组竞争,比一比哪个组掌握得更好。教师再根据情况,适时补充,进一步强调重点。
6.步骤六:[课外延伸]鼓励学生登陆中央电视台网站,为心目中“2008年度感动人物”投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情境描述
(一)视频导入,以情促思。
“幸福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怎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呢?有位老师也曾经这样问他的学生们。有一位学生回答道: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找份好工作,娶个……”我才刚开了个头,学生就笑开了,异口同声地往下接:“娶个好老婆,生个好儿子;然后儿子也好好学习,也找份好工作……”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这样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作为开场,一下子就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紧接着追问:同学们想不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想!”回答声整齐而响亮。于是我自然地过渡:“下面请观看一个短片,相信会对同学们有所启示。”
短片主要介绍了五个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从天之骄子到杀人潜逃的马加爵以及中国的海伦·凯勒——张海迪。选择这五个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人并以正反对比的形式呈现,既契合教学,具有典型性,同时也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对比中思考。
(二)课堂探究,以思促究。
“视频中的这五个人是否都实现了人生价值呢?他们的人生经历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什么启示呢?”在播放视频后,我的设问把学生们带入到课堂探究的环节,即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中,与此同时探究的问题及要求也在课件上呈现出来。而后,气氛热烈又井然有序的小组合作学习就开始了。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轮流发言,各尽所能;通力协作,各得其所;经过热烈的讨论与争辩,最后达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在随后的成果展示中,讨论杨利伟的小组,不仅分析出杨利伟的成功离不开自身的勇敢以及作为一名军人报效祖国的志向,同时也看到他的成功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离不开许许多多航天工作者的劳动和奉献;再比如讨论马加爵的小组,从个人的全面素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多角度对人物进行了全面、透彻的分析……整个课堂达到了高潮。
(三)达标反馈,以练促悟。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离不开劳动和奉献,离不开社会和实践,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比如劳动、奉献、理想、拼搏精神以及全面的素质等(课件同步显示“劳动”、“奉献”、“实践”、“理想”等关键词)。在人生道路上,谁最先选择它们、点击它们,谁就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抢答开始……”以这样一种巧妙设计和象征意义过渡到了达标反馈的环节。比如当抢答的学生选择“劳动”并点击它后,课件便呈现出一道选择题。选择题主要以历年感动人物为背景材料,使学生在先进人物的事迹中进一步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课堂抢答十分热烈。
除了课堂上的反馈练习,我还设计了课后延伸。在《感动中国》主题曲的动人旋律中,呼吁同学们积极登陆中央电视台“2008年度感动人物”的评选网站,选出心目中的感动人物。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知行统一”,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悟知识,内化知识,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反思与讨论
合作学习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它是以小组或团体为载体,通过分工合作来达成共同目标,并以团体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学习活动。对教师来说,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要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一)分工——有效“合作学习”的基石。
合作学习是一种分工合作的教学活动。如果只有合作没有分工,小组成员各自的任务就会不明确,不知道如何为小组做贡献,容易出现各自为营、互相推诿和失责的情况,常常导致合作学习效率不高,甚至无果而终。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有了明确的小组分工,养成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各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进一步进行了责任分工:一人担任组长,负责纪律管理,组织合作学习有序进行,一人负责记录讨论成果,一人负责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一人负责回答问题。大家各司其职,促使小组任务有条不紊地进行,为高效率地实现小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
分工是基础,合作却是关键。每一个成员都是小组这个整体的一分子,小组目标的达成,既需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交流、补充、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意味着小组每个成员的努力,也意味着大家共同的荣誉。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小组间开展了抢答竞赛的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也有利于使学生在小组的成长中逐步感受到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的愉悦,从而客观地看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产生集体的荣誉感。
此外,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培养和发挥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使其能根据学习要求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组织大家有序活动,鼓励全体成员积极参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除了主动发言、积极协作之外,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也是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在碰到分歧或困难时,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关注这些细节,能有效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评价——有效“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或团队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评价是促进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我引入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竞争机制,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成果展示、必答题和抢答题几个环节,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最后评选出了最佳合作学习小组,予以表扬。评价,要立足于发展的原则,使学生明白,自己小组的活动,好在哪儿,应继续发扬;还有哪些不足,要努力克服和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学习的动力。评价机制的引入有利于增强学习小组的凝聚力,使学生在小组中更好地各尽所能、通力合作,使小组潜力获得最大的发挥。
总之,我认为赛课或者公开课并不是“作秀”表演,而应该令学生和教师真正有所得。学会合作交流是新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是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的课题。在思考、实践、探究中,我们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法
引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怎样能使学生真正动耳听、动眼看、动手写、动脑思、动口议、动嘴说、动手做,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的授课中,笔者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主题与背景
(一)主题。
2008年12月24日上午第4节课,是我参加学校组织的“金燕杯”的比赛课,授课班级为高二(9)班,授课内容为《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框。这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最后一课,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要达成此目标并不容易。从学情来说,高二(9)班是物化班,对政治课的兴趣不高,目标仅是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如果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很容易变成一堂空洞枯燥的思想政治宣讲课,更谈不上能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有所启示了。经过思考,我确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法。
(二)背景。
在教学设计时,对教学流程有这样几步预想:
1.步骤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完成学案的第一项:读一读,了解学业水平测试对本框的要求;填一填,完成考点填空;想一想,思考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2.步骤二:[导入]以幽默笑话为引言,播放视频短片,将学生带入情境,触动学生有所思考。
3.步骤三:[小组合作学习]结合短片中的一位人物,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进行成果展示,教师适当点拨,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达成目标。
4.步骤四:[归纳总结]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建构本框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5.步骤五:[达标反馈]有意识地引导小组竞争,比一比哪个组掌握得更好。教师再根据情况,适时补充,进一步强调重点。
6.步骤六:[课外延伸]鼓励学生登陆中央电视台网站,为心目中“2008年度感动人物”投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情境描述
(一)视频导入,以情促思。
“幸福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怎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有意义的呢?有位老师也曾经这样问他的学生们。有一位学生回答道: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找份好工作,娶个……”我才刚开了个头,学生就笑开了,异口同声地往下接:“娶个好老婆,生个好儿子;然后儿子也好好学习,也找份好工作……”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这样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作为开场,一下子就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紧接着追问:同学们想不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想!”回答声整齐而响亮。于是我自然地过渡:“下面请观看一个短片,相信会对同学们有所启示。”
短片主要介绍了五个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从天之骄子到杀人潜逃的马加爵以及中国的海伦·凯勒——张海迪。选择这五个学生都非常熟悉的人并以正反对比的形式呈现,既契合教学,具有典型性,同时也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在对比中思考。
(二)课堂探究,以思促究。
“视频中的这五个人是否都实现了人生价值呢?他们的人生经历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什么启示呢?”在播放视频后,我的设问把学生们带入到课堂探究的环节,即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中,与此同时探究的问题及要求也在课件上呈现出来。而后,气氛热烈又井然有序的小组合作学习就开始了。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轮流发言,各尽所能;通力协作,各得其所;经过热烈的讨论与争辩,最后达成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在随后的成果展示中,讨论杨利伟的小组,不仅分析出杨利伟的成功离不开自身的勇敢以及作为一名军人报效祖国的志向,同时也看到他的成功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离不开许许多多航天工作者的劳动和奉献;再比如讨论马加爵的小组,从个人的全面素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多角度对人物进行了全面、透彻的分析……整个课堂达到了高潮。
(三)达标反馈,以练促悟。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离不开劳动和奉献,离不开社会和实践,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比如劳动、奉献、理想、拼搏精神以及全面的素质等(课件同步显示“劳动”、“奉献”、“实践”、“理想”等关键词)。在人生道路上,谁最先选择它们、点击它们,谁就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抢答开始……”以这样一种巧妙设计和象征意义过渡到了达标反馈的环节。比如当抢答的学生选择“劳动”并点击它后,课件便呈现出一道选择题。选择题主要以历年感动人物为背景材料,使学生在先进人物的事迹中进一步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小组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课堂抢答十分热烈。
除了课堂上的反馈练习,我还设计了课后延伸。在《感动中国》主题曲的动人旋律中,呼吁同学们积极登陆中央电视台“2008年度感动人物”的评选网站,选出心目中的感动人物。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知行统一”,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悟知识,内化知识,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反思与讨论
合作学习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它是以小组或团体为载体,通过分工合作来达成共同目标,并以团体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学习活动。对教师来说,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要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一)分工——有效“合作学习”的基石。
合作学习是一种分工合作的教学活动。如果只有合作没有分工,小组成员各自的任务就会不明确,不知道如何为小组做贡献,容易出现各自为营、互相推诿和失责的情况,常常导致合作学习效率不高,甚至无果而终。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有了明确的小组分工,养成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各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进一步进行了责任分工:一人担任组长,负责纪律管理,组织合作学习有序进行,一人负责记录讨论成果,一人负责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一人负责回答问题。大家各司其职,促使小组任务有条不紊地进行,为高效率地实现小组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
分工是基础,合作却是关键。每一个成员都是小组这个整体的一分子,小组目标的达成,既需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交流、补充、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意味着小组每个成员的努力,也意味着大家共同的荣誉。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小组间开展了抢答竞赛的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也有利于使学生在小组的成长中逐步感受到在集体中生活和学习的愉悦,从而客观地看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产生集体的荣誉感。
此外,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培养和发挥小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使其能根据学习要求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组织大家有序活动,鼓励全体成员积极参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到,除了主动发言、积极协作之外,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也是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在碰到分歧或困难时,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关注这些细节,能有效地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评价——有效“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或团队为载体的教学活动,对小组合作过程和学生合作表现的评价是促进小组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我引入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竞争机制,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成果展示、必答题和抢答题几个环节,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最后评选出了最佳合作学习小组,予以表扬。评价,要立足于发展的原则,使学生明白,自己小组的活动,好在哪儿,应继续发扬;还有哪些不足,要努力克服和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更好地合作学习的动力。评价机制的引入有利于增强学习小组的凝聚力,使学生在小组中更好地各尽所能、通力合作,使小组潜力获得最大的发挥。
总之,我认为赛课或者公开课并不是“作秀”表演,而应该令学生和教师真正有所得。学会合作交流是新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是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的课题。在思考、实践、探究中,我们与新课程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