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230-01
如今的课堂教学使用课件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尤其是上美术欣赏课。然而,如果某种工作让我们依赖到了离开它便难以为继的程度,结果是不是很可怕呢?信息资源利用固然有其诸多优势,但要有个度。那如何正确把握信息资源利用的“度”呢?
把握信息资源利用的度,实际上就是处理好教学主要矛盾的前提下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
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使用信息资源,这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事实上,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对于某些至今仍然固守着传统教育理念的人来说,信息技术知只是为他们对学生进行更好地“填鸭”提供了一件方便的工具而已。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当首先从分析教学需求着手,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教学资源利用的实效性。
分析教学需求的首要工作是明确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建立在对教材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才能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适合的信息资源。义务教育阶段的欣赏教学强调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强调审美体验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因此,资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艺术性,主题要明确,要与学生的生活有所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真正发挥美术作品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
其次要了解和分析学情,研究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对教学效果有所预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且在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储备上存在着层次上的高低。作为美术教师,只有认识了这些差异,教学中才能够选择相应的起点,一步步扎扎实实地迈向既定的目标。对于网上获取的教学资源,如作品图片、文字信息、音视频资料等应该进行分析、筛选和作必要的编辑修改,站在学生的角度反复推敲,选择那些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媒体资源。在这方面,笔者的做法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BBS或是内嵌于网络课件内部的问卷调查程序与学生作必要的沟通,以获取必要的量化或非量化数据供分析之用。比如上欣赏课,宫殿建筑欣赏。我设计一个投票调查程序,问学生问题“你去过北京的故宫吗?”,“你居住的地方有注明的古建筑吗?”“你参加过古建筑的保护活动吗?”等等,然后针对调查数据进行评估,有的放矢地设计或调整教学策略。这种调查可以选择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来做,以跟踪学生对教学的动态反应。以上调查是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的,当然也可以将学情调查安排在教学实施过程当中或之后,如对学生在教学结束后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查等,从而推动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方案的设计阶段,应该对教学实施的过程、步骤作合理的规划,仔细推敲课件资源的编排,以利于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消化。这中间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的合理安排,如:哪些作品学生难以理解,需要重点讲解,哪些作品学生比较熟悉,可以一带而过;一些图片细节是否要局部放大,让学生仔细欣赏;而一些音视频资料在播放过程中是否应当停下来,由教师作补充说明。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课堂节奏的把握,要张弛有度,教学形式有所变化,切不可教师从头讲到尾,一部录像从上课放到下课,学生用整堂课的时间浏览网页。因为不管什么人,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事件保持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此外,应该加强教学的互动性,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让教学在思考中进行。教师可以在欣赏作品之前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作品,因为问题是引发思维的催化剂,欣赏教学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有意义的思考是欣赏课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保证,也是教师无法替代的。
教学课件在资源的组织编排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方面十分重要,收到师生的普遍欢迎。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是教学资源的载体,也是教育理念、教学激活得以贯彻和实现的平台。因而在课件的制作上,应当首先考虑满足教学的需要,适度的包装美化,为教学需要而设计的动态表现是可以的,尤其是美术欣赏课件,作为美术教师,关注课件的形式美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包装精美的课件并不是教学成功的必然保证。过度的包装,闪烁不定的图标,花哨的按钮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削弱课件的教学效果。另外,有些教师热衷于所谓的高技术,在制动上不计工本,却很少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有些部门举办的各类课件评比也多注重课件的外在形式和技术难度,而将技术门槛较低、但实用性强的电子讲稿类课件如PPT等排除在外。这是一种误导,使人认为只有技术含量高的课件才是好课件。其实,这样的课件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缺乏实用性,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即便能够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与时间、精力的投入相比也是事倍功半的。毕竟我们是教师,不是专业软件设计师,我们的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
综上所述,我们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合理规划、适度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求课堂高效。
如今的课堂教学使用课件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尤其是上美术欣赏课。然而,如果某种工作让我们依赖到了离开它便难以为继的程度,结果是不是很可怕呢?信息资源利用固然有其诸多优势,但要有个度。那如何正确把握信息资源利用的“度”呢?
把握信息资源利用的度,实际上就是处理好教学主要矛盾的前提下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
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使用信息资源,这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事实上,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对于某些至今仍然固守着传统教育理念的人来说,信息技术知只是为他们对学生进行更好地“填鸭”提供了一件方便的工具而已。作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应当首先从分析教学需求着手,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教学资源利用的实效性。
分析教学需求的首要工作是明确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建立在对教材全面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才能根据教学目标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适合的信息资源。义务教育阶段的欣赏教学强调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强调审美体验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因此,资源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艺术性,主题要明确,要与学生的生活有所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真正发挥美术作品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
其次要了解和分析学情,研究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对教学效果有所预见。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且在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储备上存在着层次上的高低。作为美术教师,只有认识了这些差异,教学中才能够选择相应的起点,一步步扎扎实实地迈向既定的目标。对于网上获取的教学资源,如作品图片、文字信息、音视频资料等应该进行分析、筛选和作必要的编辑修改,站在学生的角度反复推敲,选择那些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媒体资源。在这方面,笔者的做法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BBS或是内嵌于网络课件内部的问卷调查程序与学生作必要的沟通,以获取必要的量化或非量化数据供分析之用。比如上欣赏课,宫殿建筑欣赏。我设计一个投票调查程序,问学生问题“你去过北京的故宫吗?”,“你居住的地方有注明的古建筑吗?”“你参加过古建筑的保护活动吗?”等等,然后针对调查数据进行评估,有的放矢地设计或调整教学策略。这种调查可以选择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来做,以跟踪学生对教学的动态反应。以上调查是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的,当然也可以将学情调查安排在教学实施过程当中或之后,如对学生在教学结束后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查等,从而推动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方案的设计阶段,应该对教学实施的过程、步骤作合理的规划,仔细推敲课件资源的编排,以利于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消化。这中间包括教学重点、难点的合理安排,如:哪些作品学生难以理解,需要重点讲解,哪些作品学生比较熟悉,可以一带而过;一些图片细节是否要局部放大,让学生仔细欣赏;而一些音视频资料在播放过程中是否应当停下来,由教师作补充说明。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课堂节奏的把握,要张弛有度,教学形式有所变化,切不可教师从头讲到尾,一部录像从上课放到下课,学生用整堂课的时间浏览网页。因为不管什么人,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事件保持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此外,应该加强教学的互动性,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让教学在思考中进行。教师可以在欣赏作品之前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作品,因为问题是引发思维的催化剂,欣赏教学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有意义的思考是欣赏课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保证,也是教师无法替代的。
教学课件在资源的组织编排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方面十分重要,收到师生的普遍欢迎。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是教学资源的载体,也是教育理念、教学激活得以贯彻和实现的平台。因而在课件的制作上,应当首先考虑满足教学的需要,适度的包装美化,为教学需要而设计的动态表现是可以的,尤其是美术欣赏课件,作为美术教师,关注课件的形式美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包装精美的课件并不是教学成功的必然保证。过度的包装,闪烁不定的图标,花哨的按钮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削弱课件的教学效果。另外,有些教师热衷于所谓的高技术,在制动上不计工本,却很少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有些部门举办的各类课件评比也多注重课件的外在形式和技术难度,而将技术门槛较低、但实用性强的电子讲稿类课件如PPT等排除在外。这是一种误导,使人认为只有技术含量高的课件才是好课件。其实,这样的课件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缺乏实用性,难以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即便能够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与时间、精力的投入相比也是事倍功半的。毕竟我们是教师,不是专业软件设计师,我们的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
综上所述,我们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合理规划、适度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求课堂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