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发声训练中几对关系的处理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sces_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音乐歌唱教学中,通过在歌唱发声训练方面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在发声训练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声音与气息的关系、呼气与吸气的关系、声音靠前与靠后的关系、喉咙打开与面罩共鸣点的关系等。只要我们认识了歌唱训练中的这一对对关系,全面统一的调动歌唱发声的各个器官,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矛盾,那么在歌唱时就能够达到声音的和谐、饱满、统一,就能达到声情并茂,较为自如的进行歌曲演唱。
  一.处理好声音与气息的关系
  在歌唱教学中,我们常常提示学生呼吸不能往上提,用“拍皮球”的事例来说明气息向下,声音向上的对抗原理。著名歌唱家贝基在讲学时强调:“声音的高低与气息的感觉是成反比的”。在我的歌唱教学中体会到:声音越高,气息越要往下沉,特别是唱高音时这种往下沉、往下坐的感觉越是强烈,这对唱高音稳定喉结也是有帮助的。有的同学唱到高音或换声区处气息就僵硬了,此时要用气息支持进行歌唱很困难,喉结不由自主的往上提,声音就唱出来了。这种声音是逼紧、卡喉、不美的。为此,我们可以做一些辅助练习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呼吸感觉。如打哈欠、叹气、双唇颤动发出“布”音,舌头颤动发出“r”音来。通过这些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体会开喉、下放喉结和气息运行往下的感觉。从而克服“声多气少”、“气多声少”的现象。
  二.处理好呼气与吸气的关系
  在歌唱中,歌唱的呼吸是极为重要的,歌唱的呼与吸是一对动作相反的运动过程,是一对矛盾。那么我们在歌唱时应该如何来处理和解决好这对矛盾呢?大家知道,我们的日常呼吸是一种无意识的运动,而歌唱中的呼吸则是一种人为的、有意识的运动。因为需要根据歌唱发声艺术表现的要求来确定其呼吸的长度和力度,并按照音的高低强弱变化和句子的长短变化来进行调节。因此,想掌握歌唱呼吸,必须经过专门训练。通常的呼吸分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胸式呼吸也称浅呼吸,是歌唱发声应该避免的。这里我主要说说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又叫深呼吸,这是一种主要依据下降横隔膜,用腹部肌肉来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气息吸在胸腔下部横隔膜处,腰围一圈有气环感觉,就象风箱的皮囊装满了气一样,并保持一定的弹性与张力,发声时,控制胸腔扩张,横膈膜下降的肌肉群不能松弛,气息形成强有力的呼吸对抗和呼吸支点。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洛蒂形容说:“象便秘的人蹲马桶一样的感觉,也象武士在发功时的积极状态”一样。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应巧用“呼吸”,使之协调运动,使横膈膜给予声音应有的支持,最终达到两者之间的协调与统一,形成气声结合得很好的美妙歌唱。在教学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让学生去体会:A、饱闻花香的呼吸感觉;B、爬山或者跑步进行剧烈运动时的呼吸感觉;C、跳水运动员在跳水前那一瞬间的呼吸感觉;D、当人劳累后坐下休息时的呼吸感觉;E、人在伤心或打喷嚏前瞬间的呼吸感觉;F、当一个人与别人吵架或争执时,气愤的说了个“哼”字时的呼吸感觉等等。
  三.处理好声音靠前与靠后的关系
  靠前与靠后是针对声音而言,一般说来民族唱法的声音要比美声唱法的声音靠前些,反之,美声唱法则比民族唱法的位置要靠后些。声音的靠前与靠后只是相对而言,靠前不能白着嗓子唱,靠后不能没与声音的焦点。好的声音应在打开喉咙的基础上通过咽腔——鼻咽腔——用“意念”投射到头腔——到面罩眉心处。再顺着软腭上口盖发出,也就是说声音在口腔后部绕个弯,再唱出来,歌唱家贝基在讲学时说:“声音进入面罩就等于是嗓子后面加了一面镜子”。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声音安放的前后关系。在歌唱教学中强调整体共鸣,要求声音明亮靠前,不能忽视声音的厚度与气息的深度,在要求声音浑厚饱满时,不能忽视声音的靠后,体现声音的亮点与集中。
  四.处理好开喉咙与面罩共鸣点的关系
  歌唱发声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A、尽量打开喉咙,B、横隔膜支持呼吸,C、面罩共鸣。意大利歌唱大师们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而喉咙则是发声的关键。贝基对此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打开喉咙的重要性就如同你从房间出来要先开门一样。所以我们打开喉咙称为发声前的准备。如果我们用微笑和半打哈欠的状态进行歌唱,就能获得正确的喉部位置,使声音较为顺利地进入到面罩共鸣区。在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打开喉咙不撑硬,有共鸣点声音不逼紧,最好的做法是在用打哈欠、微笑与打开喉咙和上部共鸣腔体的同时,培养学生控制声传方向的能力,即有意识地将声音投射到面罩共鸣处,从而获得通畅明媚的歌声。在训练共鸣时,可以从哼鸣练习开始,先闭嘴哼唱,再里面闭上,前面将嘴唇张开练习,然后张开嘴哼唱,但不要提软腭。练哼鸣时音量不要太大,点要集中,抓住感觉后再逐渐放开音量唱母音练习。
  我们在进行歌唱训练时要注意调动歌唱发声的所有器官,处理好发声训练时出现的各种对抗关系,进行全身心的歌唱,那么我们的演唱水平一定会大大提高,我们的歌声一定是圆润、和谐而委婉动听的了。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质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宽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而要创设这种教学情境,我认为需要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确立“一个中心”,促使学生自我发动学习的动机  “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主体。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
期刊
幼儿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果老师具有可依赖可亲近的形象,孩子们就会积极主动,乐意接受老师的影响。否则,孩子们将表现出冷漠和畏惧等情绪色彩,与老师成为互不关联的个体。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幼教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下面就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谈谈个人的几点做法。  一.关心和爱护学生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身体、生活等各方面给予关心和照顾。
期刊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源动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任务之一,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顽强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培养兴趣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知识进行培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尚未树立起明确的认识,全凭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  【关键词】小学生
期刊
小学语文课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大纲要求的极佳载体,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精读课文,就能优化阅读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语言,在思想上也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我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谈我的三点看法。  一.重视学生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文、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它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期刊
下面是一道关于摩擦力的选择题:  小明用水平方向的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桌子,但是没有推动。关于小明对桌子的推力与桌子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  A.推力小于摩擦力   B.推力等于摩擦力  C.推力大于摩擦力   D.无法确定两个力的大小关系  答案是B。但初接触这类有关静摩擦的问题时,很多学生的选项是A。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使
期刊
第一次听说“生本”,是在校长学习归来后,之后,学校又组织学习了有关“生本”的一些理论,才对“生本”有了大概的了解。“生本”就是以学生为本,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我觉得“生本”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于是,在教育教学中,我也逐步运用“生本”教学,其中收获较大。  首先,我在我们班实行了小组自我管理制度。制度包括具体的加分项目和扣分项目,然
期刊
在新课标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条是:德育教育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并力求做到生动形象。如果离开语文课自身的特点讲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取得明显效果。“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皆关情。”在教学中只有把作者爱恨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将作者丰富的感情体现出来,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才能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高尚情操。  一.钻研教材体会“情”  教材中的篇目都是精选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佳作,既是他们对生活实践的深
期刊
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师生和谐互动。这里仅就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注重学情 优化教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要求在课堂上构建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情感,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
期刊
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是语文这门课程的特点,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但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
期刊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我们著名的音乐家洗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小学音乐教育是向学生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是学校教育工作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的教育手段和音乐特殊的表达方式,把受教育者锻造成为永远追求真善美的人,寓德、智、体、美于音乐教育之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学音乐教育就是用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