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不断壮大,高等职业教育中体量大而不强、产教协同不深入、质量保障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显,如何有效解决“快乐大学”现状更加备受高校关注。本文主要从教学实践出发,浅谈高职院校课程教学、学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关键时刻,又迎来了全国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职业教育也将迈人新的发展时期,服务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此次大会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当前,职业教育开设了一千多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就业人口中70%以上来自于职业院校[1]。但是,部分高校(不占少数)仍面临着教师精力不聚集、产教融合不深入、质量保障不完善等教育教学问题。如何改变“快乐”大学的固化思想,应备受高职院校的关注与深度思考?
本人认为,高职院校要办好职业教育,提升社会核心竞争力,必须应势而谋,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遵循“以生为本、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强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紧紧抓住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牛鼻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瞄准地方产业需求整合建设专业群;大力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院(所)合作,全面统筹一、二、三课堂,更新实践教学理念,改变实践的从属地位,将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元素纳人育人体系,提供丰富、多元、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较好地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扩大学生的受益面。
作为一名普通专业教师,课程教学参与广泛、感受颇多,现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深刻反思“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就如何提升教学效果、加强学风建设量方面浅谈个人观点。
1.课堂教学方面
1.1 问题表现
一.是教师教学投入不足。受科研、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教学工作投人受限,授课准备不充分,仅满足于完成课程讲授任务,忽视课程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甚至存在敷衍现象。
二是课程教学改革不深入。部分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现代信息技术了解不够,掌握和运用能力较差,甚至个别教师游离于信息化时代之外。部分教师对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混合式等教学方式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佳。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的教学理念,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学生“消极”的学习状态也挫伤了部分教师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勇气。
1.2 改进举措
一.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育部党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强调“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教师应回归本分,增强立德树人责任意识,自觉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实现课堂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教师教为辅、以学生学为主”的新教学模式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
二是整合课程资源,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重塑、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变革。将传统的章节式学科型教材内容进行了项目式的重组,通过工程化项目的实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有机的结合,学以致用。鼓励、推进理论教学进实验室、进实训车间、进生产现场,努力实现课程精品化、在线化,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坚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个性化、多样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式、讨论式、讲座式等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程序化的、乏味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通过增加一些实际问题、创新案例进行教学来增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
四是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一方面派教师到大型龙头企业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知识更新,把新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带回课堂;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优秀教师或行业技术精英进入课堂教学环节,与本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互相探讨、交流和学习,实现互惠双赢。
五是激励保障促进教学。校院两级从教学评优评先、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成果、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课酬核算及专项资助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潜心教学,专注改革研究与实践。
2.学风建设方面
2.1 问题表现
一.是当前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大学也经受着外界的巨大冲击。一方面学生接收新事物、获取知识的渠道便捷多样;另一方面社会上浮躁、“读书无用论”的气息对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不少学生学习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部分学生在教学场所行为礼仪表现不佳,学习精神面貌较差;部分学生学习源动力不足,学习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依赖性较强,被动参与课堂,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不能把主要精力投人到学业上来,打游戏、睡大觉、谈恋爱等较为普遍;部分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较差,学习困难;部分学生课外学习精力投人不够,不能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2.2 改进措施
一.是强化学生内生的学习动力激发机制建设。进一步结合学生年级、生源地和专业特点,探索符合学生需求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学习指导机制,加强分级指导,加强学业规划、专业认同和专业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信心。 二是强化学生外在的学习动力激发机制建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课堂学习、不迟到早退,严肃考风考纪,改善班集体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学校统筹、学院主抓、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四级工作体系,实行“一院一精品,一专业一赛,一赛一指导团队”的学生竞赛运行机制,制定《竞赛指南》,明确教育部、教指委、分委会、湖北省教育厅(高教处、职成处等)、武汉市教育局等各级可供学生选择参加的竞赛项目(如,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以竞赛项目为载体,建立创新实践平台,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加大经费和场地支持力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是强化以优良教风促学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回归初心,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同时,增强教师责任感,潜心教学、改进教学,以良好的敬业精神影响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改革学院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和考核,合理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四是强化多方协同完善学风建设机制。制定加强学风建设总体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多部门联动,形成学风建设的合力。积极开展学风调研和数据分析,建设并利用“大数据”平台判断学风建设的着力点,及时反馈学风建设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综合体现,是构成良好校风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学校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优良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校风的构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全校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更是高等职业院校一个永恒的话题。关键是培育質量文化、强化责任意识,利用教师第一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打好人才培养的持久战。
参考文献
[1]丁金昌.从扩“量”到升“质”——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职业教育发展[J].重庆与世界.2018
[2]陈宝生.要让职业教育“香”“亮”“忙”“强”“活”“特”起来[J].职业技术教育.2016(36)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在这关键时刻,又迎来了全国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职业教育也将迈人新的发展时期,服务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此次大会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当前,职业教育开设了一千多个专业,近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就业人口中70%以上来自于职业院校[1]。但是,部分高校(不占少数)仍面临着教师精力不聚集、产教融合不深入、质量保障不完善等教育教学问题。如何改变“快乐”大学的固化思想,应备受高职院校的关注与深度思考?
本人认为,高职院校要办好职业教育,提升社会核心竞争力,必须应势而谋,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遵循“以生为本、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强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紧紧抓住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教育教学改革的牛鼻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瞄准地方产业需求整合建设专业群;大力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院(所)合作,全面统筹一、二、三课堂,更新实践教学理念,改变实践的从属地位,将创新创业教育、课外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元素纳人育人体系,提供丰富、多元、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较好地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扩大学生的受益面。
作为一名普通专业教师,课程教学参与广泛、感受颇多,现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深刻反思“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就如何提升教学效果、加强学风建设量方面浅谈个人观点。
1.课堂教学方面
1.1 问题表现
一.是教师教学投入不足。受科研、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教学工作投人受限,授课准备不充分,仅满足于完成课程讲授任务,忽视课程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甚至存在敷衍现象。
二是课程教学改革不深入。部分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现代信息技术了解不够,掌握和运用能力较差,甚至个别教师游离于信息化时代之外。部分教师对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混合式等教学方式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是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佳。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的教学理念,习惯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问题研究不够深入。学生“消极”的学习状态也挫伤了部分教师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勇气。
1.2 改进举措
一.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育部党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上强调“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教师应回归本分,增强立德树人责任意识,自觉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实现课堂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教师教为辅、以学生学为主”的新教学模式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
二是整合课程资源,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重塑、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变革。将传统的章节式学科型教材内容进行了项目式的重组,通过工程化项目的实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有机的结合,学以致用。鼓励、推进理论教学进实验室、进实训车间、进生产现场,努力实现课程精品化、在线化,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坚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个性化、多样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式、讨论式、讲座式等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程序化的、乏味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通过增加一些实际问题、创新案例进行教学来增强知识学习的趣味性。
四是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一方面派教师到大型龙头企业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知识更新,把新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带回课堂;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优秀教师或行业技术精英进入课堂教学环节,与本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互相探讨、交流和学习,实现互惠双赢。
五是激励保障促进教学。校院两级从教学评优评先、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成果、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课酬核算及专项资助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潜心教学,专注改革研究与实践。
2.学风建设方面
2.1 问题表现
一.是当前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大学也经受着外界的巨大冲击。一方面学生接收新事物、获取知识的渠道便捷多样;另一方面社会上浮躁、“读书无用论”的气息对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不少学生学习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部分学生在教学场所行为礼仪表现不佳,学习精神面貌较差;部分学生学习源动力不足,学习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依赖性较强,被动参与课堂,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不能把主要精力投人到学业上来,打游戏、睡大觉、谈恋爱等较为普遍;部分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较差,学习困难;部分学生课外学习精力投人不够,不能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自主学习。
2.2 改进措施
一.是强化学生内生的学习动力激发机制建设。进一步结合学生年级、生源地和专业特点,探索符合学生需求的、具有学校特色的学习指导机制,加强分级指导,加强学业规划、专业认同和专业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信心。 二是强化学生外在的学习动力激发机制建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课堂学习、不迟到早退,严肃考风考纪,改善班集体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形成“学校统筹、学院主抓、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四级工作体系,实行“一院一精品,一专业一赛,一赛一指导团队”的学生竞赛运行机制,制定《竞赛指南》,明确教育部、教指委、分委会、湖北省教育厅(高教处、职成处等)、武汉市教育局等各级可供学生选择参加的竞赛项目(如,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以竞赛项目为载体,建立创新实践平台,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加大经费和场地支持力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是强化以优良教风促学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回归初心,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同时,增强教师责任感,潜心教学、改进教学,以良好的敬业精神影响和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改革学院评价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和考核,合理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四是强化多方协同完善学风建设机制。制定加强学风建设总体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多部门联动,形成学风建设的合力。积极开展学风调研和数据分析,建设并利用“大数据”平台判断学风建设的着力点,及时反馈学风建设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综合体现,是构成良好校风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学校的气质和灵魂,也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优良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步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校风的构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才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全校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之,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更是高等职业院校一个永恒的话题。关键是培育質量文化、强化责任意识,利用教师第一资源优势,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打好人才培养的持久战。
参考文献
[1]丁金昌.从扩“量”到升“质”——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职业教育发展[J].重庆与世界.2018
[2]陈宝生.要让职业教育“香”“亮”“忙”“强”“活”“特”起来[J].职业技术教育.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