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上多所名校
周恒早年在河南省洛阳市明德中学求学,高二即已考上河大医学院,因不愿从医而重回明德中学读书。
1932年,周恒高中毕业后,同时报考中央大学、上海交大、国立河南大学三所高校。高考成绩名列中央大学第五名,后被国际著名数学家、国立河南大学校长黄际遇点名录取到河南大学。
从1932年至1937年,周恒在五年时间内,先后修满数学系、土木系、农学院森林系专业,获得森林系、土木系两张毕业证书,相当于现在的双学士。
周恒在开封读大学时,曾一度师从孙中山大元帅府原任秘书长王北方先生,受益匪浅。
王北方(1881~1960),本名王人杰,河南孟津县人。1902年在北京入河南大学堂。1907年,他前往日本,后和好友刘觉民在东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他联络革命同志,宣传革命思想,1928年,他先后任湖北省禁烟局长、西康省视察团秘书长、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
第一次碰钉子
那时候,陇海铁路只修筑到河南灵宝县的文底乡。为解决铺轨的枕木问题,专门成立了“陇海铁路枕木来源调查小组”,一行五人,周恒担任组长。
一个春天,周恒他们从武则天的避暑行宫遗址——河南陕县宫前镇出发,徒步进山。他记得清楚,政府相关部门还派了20多名士兵充当保镖,一是防止土匪抢劫,二是防止虎狼袭击。
這样,他们风餐露宿,在原始森林里工作一个多月,调查结论是:枕木问题完全可以解决。但是,他们的意见被上级某部门断然否定。理由很多,也很奇怪:运输困难,设厂麻烦,劳工素质太差,规格不易统一,等等。当权者决定:枕木仍用进口。
一盆冷水泼来,他们个个目瞪口呆。上级某部门当权者之所以一定要进口的枕木,估计他们可以从进口枕木中捞取一定的好处。
这也算作人生的一课吧。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名句云:“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复间!”一咏三叹。对此,周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也学会了不少处理各种复杂微妙的社会关系的本领。
用将军衔护民工
1937年,周恒主持“黄河水利委员会黄土冲刷试验场”工作,后转入洛阳十区农林学校任教导主任、校长职务。
不久,周恒又转“黄委会林垦水土保持组”工作,奉派河南修防处督导300多公里新堤外坡植柳、建柳埔工作。
由于工作性质,周恒经常奔走于三边——水边、山边、林边。现场施工,遇到的最大干扰就是反动政府的抓兵。每到紧张阶段或关键时刻,抓兵的犹如不速之客,骤然降临。青壮劳工不是束手就擒,便是逃之夭夭。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迫在眉睫的防汛作业有时半途而废,有时一筹莫展。每每延误工程的进度,往往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后来,周恒出任“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特意到西安冰窖巷去找还有一定影响力的张钫诉说自己的苦衷。
张钫(1886~1966),字伯英,号友石,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人,国民党元老。他幼年念私塾,1902年到陕西;1904年后入陕西陆军小学堂、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学习,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春毕业后入军旅,成为陕西新军中主要领导。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任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组织西安起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他任陕军第二镇统制、师长;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后回到故里蛰居,任国民党第20路军总指挥兼河南代理主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任第一战区预备总指挥,军事参议院副院长、院长。解放战争后期,他任鄂豫陕绥靖区主任。后毅然弃暗投明,任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病逝。
作为同乡,张钫深知黄河与北方人民利害相关,丝毫大意不得,便到胡宗南那里给他要了一个“少将参议”的军衔。
1940年春,他回到西安“黄委”会,开始以“少将”身份带领人员深入西北各省沿黄一带调查、统计、分析上游各支流情况,规划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工作。
这一招果然灵验,再遇到工地抓兵的情况,只要他这位将军往那儿一站,气势汹汹的抓兵人员便不得不喏喏告退,怏怏而去。
用“特派员”头衔对付记者
除了反动政府抓民工去当兵,第二种干扰来自那些油嘴滑舌、心术不正的记者。名曰采访,实则敲诈。每报道一次,总免不了索钱要物。多送一点,可能相安无事,不痛不痒地发一篇消息。但是,钱从哪里来?假如送得少了,满足不了来者的奢望,那么,对不起,报上——歪着嘴说你的坏话,从而招惹许多麻烦。
在困惑之中,周恒又灵机一动,到当时一家《救亡日报》社要了个“特派员”的称号,相当于“特约记者”吧。这样,凡有记者前往,他都用这个身份挡驾,“同行”相见,只有寒暄,不会纠缠。
黄河上游水土规划保持工作完成后,周恒被委派为“关中水土保持实验区”主任技师,主持工作。
差点被军阀杀害
1943年,周恒应邀到河南省建设厅任技正兼改进所森林系主任,兼办河南省水土保持工作。1944年,周恒又回“黄委会”任“关中水土保持试验区”主任并督导其他五个实验区工作。在这期间,他差点被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杀害。
20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在西安主持“河南旅陕同乡会”的张钫认为当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刘茂恩从来不为河南人民办好事,便委托周恒编制“河南省双十经济建设计划”。所谓“双十”,即用10年时间完成十项建设工程。编制此计划的经费是张钫一手筹集的。
周恒从1944年到1946年,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拿出了一个规划方案,一本本蓝图摞起来足有一米厚。其中包括豫西的故县水库、豫西南的白河水库。刘茂恩得知此事,十分恼怒。咬定周恒是受了别人的指使让自己难堪,准备以图谋不轨的罪名逮他下狱。而张钫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后已移居上海,远水难救近火。 危急之时,倒是刘茂恩的弟弟同他关系不错,替周恒打了圆场:“此人乃一介书生。平生只搞学问,不谈政治,只是好开玩笑而已,何必当真?”那位主席大人也苦于抓不到其他更能置他死地的罪名,只好顺水推舟,此事方罢。
1947年,周恒回改组后的“黄河总局”任技正,并在国立河南大学森林系兼授测树学等课。
开水土保护先河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原来在台湾的日籍教授全部遣返。台湾高等教育的师资出现了断裂层,周恒先生就是在这时被派往台湾,担任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1948年,应台湾省立农学院周进三院长的邀请,周恒赴台任教,担任测量、森林土木两系主任。后又创设“水土保持系”,开了台湾水土保持先河。
1953年,周恒创办“中国(台湾)第一届水土保持训练班”,任训练班总干事(农学院院长林一民任班主任),学员后来多被国外聘为顾问,使台湾省水土保持学科誉满天下。
1964年,周恒受蒋介石指定担任中兴大学水土保持系主任,由台湾省主席黄杰拨款300万元、农村复兴委员会拨款50万元,耗时两年建成水土保持馆。后又主持起草了台湾《水土保持法》,为解决台湾“一雨成灾”作了大量工作。
1978年至1984年,周恒任台湾第六届考试委员会委员,并多次任考试委员长,主持了台湾全省司法、电信、银行、关务、铁路、高速公路等公务员特考工作,为台湾建设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周恒退职后获文职人员最高奖章“第一奖章”,此前,他已获中兴大学连续任教30年的“八德奖章”,为台湾公教界绝无仅有之人。
两回故乡
1987年12月,周恒先生第一次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看到了家乡的巨变,他无限感慨,表示要再一次回来看看。
1990年6月,他第二次重游故土,专程到三门峡大坝参观,当看到他在几十年前设想过的大坝变成现实时,他这个同河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专家学者,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听,一边频频点首,连连对年轻的电厂领导人说:“比我想象的好!比我想象的好!”
撰写家训
周恒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他的儿子和女儿,有的在美国,有的在台湾,大都在台湾出生。他经常告诫儿女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并亲自撰写《周氏家训》,第一次回河南孟津县故乡探亲时带了回来,要侄辈们研读躬行。
《周氏家训》以儒家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为主导思想,教育子孙在处世应对,待人接物,工作学习,修身养性等方面应该遵循的道德準则,有很多可取之处。
《周氏家训》:诚朴勤毅。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早起运动,养成习惯,可终生享用;闻鸡起舞,古有明训,爱国强身,功效奇著。日高三竿,展转床第,自毁健康,切宜戒之。物品用过,放回原处;日用物品,多加珍惜。衣服不责豪华,整洁为本;饮食不计好坏,卫生第一;暴饮暴食,疾病之媒;起居失时,健康有亏。住室不必华丽,雅洁为先;出门遵守秩序,安全为重。勤俭敦厚,泽被后世;骄奢浪费,祸延子孙。量入为出,生活不虞匮乏,淡薄名利,少去许多烦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注意保养,免遗亲忧;孝顺之道,温和为先,晨昏定省,不可或缺;亲老多病,随侍必须谨慎,四季变化,更要注意寒温;闾门倚望,父母爱子情切;有事远游,莫忘详为禀知。含饴弄孙,老人晚景最乐;子女侍祖,可慰亲心。手足和睦,家庭幸福,互敬互爱,人伦攸归。教子女不可偏爱,宠且易骄,责子女不可过严,苛则离心。国家民族,富贵相依;服务公职,戒慎为本;职守不忘恭敬,方是大忠,负责竭尽所能,乃是大孝。对人不做轻诺,言出必行;偶有缺失,务必说明。不招摇撞骗,不虚构事实,诚实不欺,是真君子;无信不立,莫作小人。处世与仁,和平相尚,博览经史,培养身心。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谦恭待人,真挚接物,亲爱精诚,成功良法。不道人之短,不扬人之私,有施不求报,受施不忘报;见义勇为,助人快乐,君子之风,涉世良药,彬彬有礼,徇徇谦和,不刺激别人,免于结怨;不看轻自己,保持风度。聪明判断,理智分析,不屈不挠,不忧不惑,中庸之道,力行不辍。不以发财而丧志,取之有道;不以苟得而污行,善保令名。耻自己之不学,耻自己之无能,耻不善待父母,耻不能恪教子女,耻不能立身行善,耻不能立信于人;勿遗笑于社会,勿贻羞于长上;每日自省,随时检讨,熟读深思,久自芬芳。勉之!励之!慎之!戒之!
周恒早年在河南省洛阳市明德中学求学,高二即已考上河大医学院,因不愿从医而重回明德中学读书。
1932年,周恒高中毕业后,同时报考中央大学、上海交大、国立河南大学三所高校。高考成绩名列中央大学第五名,后被国际著名数学家、国立河南大学校长黄际遇点名录取到河南大学。
从1932年至1937年,周恒在五年时间内,先后修满数学系、土木系、农学院森林系专业,获得森林系、土木系两张毕业证书,相当于现在的双学士。
周恒在开封读大学时,曾一度师从孙中山大元帅府原任秘书长王北方先生,受益匪浅。
王北方(1881~1960),本名王人杰,河南孟津县人。1902年在北京入河南大学堂。1907年,他前往日本,后和好友刘觉民在东京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他联络革命同志,宣传革命思想,1928年,他先后任湖北省禁烟局长、西康省视察团秘书长、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
第一次碰钉子
那时候,陇海铁路只修筑到河南灵宝县的文底乡。为解决铺轨的枕木问题,专门成立了“陇海铁路枕木来源调查小组”,一行五人,周恒担任组长。
一个春天,周恒他们从武则天的避暑行宫遗址——河南陕县宫前镇出发,徒步进山。他记得清楚,政府相关部门还派了20多名士兵充当保镖,一是防止土匪抢劫,二是防止虎狼袭击。
這样,他们风餐露宿,在原始森林里工作一个多月,调查结论是:枕木问题完全可以解决。但是,他们的意见被上级某部门断然否定。理由很多,也很奇怪:运输困难,设厂麻烦,劳工素质太差,规格不易统一,等等。当权者决定:枕木仍用进口。
一盆冷水泼来,他们个个目瞪口呆。上级某部门当权者之所以一定要进口的枕木,估计他们可以从进口枕木中捞取一定的好处。
这也算作人生的一课吧。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名句云:“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复间!”一咏三叹。对此,周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也学会了不少处理各种复杂微妙的社会关系的本领。
用将军衔护民工
1937年,周恒主持“黄河水利委员会黄土冲刷试验场”工作,后转入洛阳十区农林学校任教导主任、校长职务。
不久,周恒又转“黄委会林垦水土保持组”工作,奉派河南修防处督导300多公里新堤外坡植柳、建柳埔工作。
由于工作性质,周恒经常奔走于三边——水边、山边、林边。现场施工,遇到的最大干扰就是反动政府的抓兵。每到紧张阶段或关键时刻,抓兵的犹如不速之客,骤然降临。青壮劳工不是束手就擒,便是逃之夭夭。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迫在眉睫的防汛作业有时半途而废,有时一筹莫展。每每延误工程的进度,往往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后来,周恒出任“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特意到西安冰窖巷去找还有一定影响力的张钫诉说自己的苦衷。
张钫(1886~1966),字伯英,号友石,河南省新安县铁门镇人,国民党元老。他幼年念私塾,1902年到陕西;1904年后入陕西陆军小学堂、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科学习,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春毕业后入军旅,成为陕西新军中主要领导。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任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都督,组织西安起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他任陕军第二镇统制、师长;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后回到故里蛰居,任国民党第20路军总指挥兼河南代理主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任第一战区预备总指挥,军事参议院副院长、院长。解放战争后期,他任鄂豫陕绥靖区主任。后毅然弃暗投明,任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病逝。
作为同乡,张钫深知黄河与北方人民利害相关,丝毫大意不得,便到胡宗南那里给他要了一个“少将参议”的军衔。
1940年春,他回到西安“黄委”会,开始以“少将”身份带领人员深入西北各省沿黄一带调查、统计、分析上游各支流情况,规划黄河上游水土保持工作。
这一招果然灵验,再遇到工地抓兵的情况,只要他这位将军往那儿一站,气势汹汹的抓兵人员便不得不喏喏告退,怏怏而去。
用“特派员”头衔对付记者
除了反动政府抓民工去当兵,第二种干扰来自那些油嘴滑舌、心术不正的记者。名曰采访,实则敲诈。每报道一次,总免不了索钱要物。多送一点,可能相安无事,不痛不痒地发一篇消息。但是,钱从哪里来?假如送得少了,满足不了来者的奢望,那么,对不起,报上——歪着嘴说你的坏话,从而招惹许多麻烦。
在困惑之中,周恒又灵机一动,到当时一家《救亡日报》社要了个“特派员”的称号,相当于“特约记者”吧。这样,凡有记者前往,他都用这个身份挡驾,“同行”相见,只有寒暄,不会纠缠。
黄河上游水土规划保持工作完成后,周恒被委派为“关中水土保持实验区”主任技师,主持工作。
差点被军阀杀害
1943年,周恒应邀到河南省建设厅任技正兼改进所森林系主任,兼办河南省水土保持工作。1944年,周恒又回“黄委会”任“关中水土保持试验区”主任并督导其他五个实验区工作。在这期间,他差点被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杀害。
20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在西安主持“河南旅陕同乡会”的张钫认为当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刘茂恩从来不为河南人民办好事,便委托周恒编制“河南省双十经济建设计划”。所谓“双十”,即用10年时间完成十项建设工程。编制此计划的经费是张钫一手筹集的。
周恒从1944年到1946年,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拿出了一个规划方案,一本本蓝图摞起来足有一米厚。其中包括豫西的故县水库、豫西南的白河水库。刘茂恩得知此事,十分恼怒。咬定周恒是受了别人的指使让自己难堪,准备以图谋不轨的罪名逮他下狱。而张钫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后已移居上海,远水难救近火。 危急之时,倒是刘茂恩的弟弟同他关系不错,替周恒打了圆场:“此人乃一介书生。平生只搞学问,不谈政治,只是好开玩笑而已,何必当真?”那位主席大人也苦于抓不到其他更能置他死地的罪名,只好顺水推舟,此事方罢。
1947年,周恒回改组后的“黄河总局”任技正,并在国立河南大学森林系兼授测树学等课。
开水土保护先河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原来在台湾的日籍教授全部遣返。台湾高等教育的师资出现了断裂层,周恒先生就是在这时被派往台湾,担任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1948年,应台湾省立农学院周进三院长的邀请,周恒赴台任教,担任测量、森林土木两系主任。后又创设“水土保持系”,开了台湾水土保持先河。
1953年,周恒创办“中国(台湾)第一届水土保持训练班”,任训练班总干事(农学院院长林一民任班主任),学员后来多被国外聘为顾问,使台湾省水土保持学科誉满天下。
1964年,周恒受蒋介石指定担任中兴大学水土保持系主任,由台湾省主席黄杰拨款300万元、农村复兴委员会拨款50万元,耗时两年建成水土保持馆。后又主持起草了台湾《水土保持法》,为解决台湾“一雨成灾”作了大量工作。
1978年至1984年,周恒任台湾第六届考试委员会委员,并多次任考试委员长,主持了台湾全省司法、电信、银行、关务、铁路、高速公路等公务员特考工作,为台湾建设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周恒退职后获文职人员最高奖章“第一奖章”,此前,他已获中兴大学连续任教30年的“八德奖章”,为台湾公教界绝无仅有之人。
两回故乡
1987年12月,周恒先生第一次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看到了家乡的巨变,他无限感慨,表示要再一次回来看看。
1990年6月,他第二次重游故土,专程到三门峡大坝参观,当看到他在几十年前设想过的大坝变成现实时,他这个同河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专家学者,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听,一边频频点首,连连对年轻的电厂领导人说:“比我想象的好!比我想象的好!”
撰写家训
周恒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他的儿子和女儿,有的在美国,有的在台湾,大都在台湾出生。他经常告诫儿女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并亲自撰写《周氏家训》,第一次回河南孟津县故乡探亲时带了回来,要侄辈们研读躬行。
《周氏家训》以儒家礼义廉耻,孝悌忠信为主导思想,教育子孙在处世应对,待人接物,工作学习,修身养性等方面应该遵循的道德準则,有很多可取之处。
《周氏家训》:诚朴勤毅。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早起运动,养成习惯,可终生享用;闻鸡起舞,古有明训,爱国强身,功效奇著。日高三竿,展转床第,自毁健康,切宜戒之。物品用过,放回原处;日用物品,多加珍惜。衣服不责豪华,整洁为本;饮食不计好坏,卫生第一;暴饮暴食,疾病之媒;起居失时,健康有亏。住室不必华丽,雅洁为先;出门遵守秩序,安全为重。勤俭敦厚,泽被后世;骄奢浪费,祸延子孙。量入为出,生活不虞匮乏,淡薄名利,少去许多烦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注意保养,免遗亲忧;孝顺之道,温和为先,晨昏定省,不可或缺;亲老多病,随侍必须谨慎,四季变化,更要注意寒温;闾门倚望,父母爱子情切;有事远游,莫忘详为禀知。含饴弄孙,老人晚景最乐;子女侍祖,可慰亲心。手足和睦,家庭幸福,互敬互爱,人伦攸归。教子女不可偏爱,宠且易骄,责子女不可过严,苛则离心。国家民族,富贵相依;服务公职,戒慎为本;职守不忘恭敬,方是大忠,负责竭尽所能,乃是大孝。对人不做轻诺,言出必行;偶有缺失,务必说明。不招摇撞骗,不虚构事实,诚实不欺,是真君子;无信不立,莫作小人。处世与仁,和平相尚,博览经史,培养身心。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谦恭待人,真挚接物,亲爱精诚,成功良法。不道人之短,不扬人之私,有施不求报,受施不忘报;见义勇为,助人快乐,君子之风,涉世良药,彬彬有礼,徇徇谦和,不刺激别人,免于结怨;不看轻自己,保持风度。聪明判断,理智分析,不屈不挠,不忧不惑,中庸之道,力行不辍。不以发财而丧志,取之有道;不以苟得而污行,善保令名。耻自己之不学,耻自己之无能,耻不善待父母,耻不能恪教子女,耻不能立身行善,耻不能立信于人;勿遗笑于社会,勿贻羞于长上;每日自省,随时检讨,熟读深思,久自芬芳。勉之!励之!慎之!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