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要求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14-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既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将是一个不全面、不完善的新农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农民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成果,进行规模经营、产业化生产,创建科技型农业,才能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整体收入的提高。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新农村建设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全民素质提高等方面服务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职业院校要立足于服务新农村建设,更新办学理念开设涉农专业。
职业院校要开设果蔬花卉生产技术、茶叶生产与检验、绿色食品开发、园林艺术、农副产品加工、畜牧兽医等涉农专业,培养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依托院校教学资源,举办农资、棉花、食用菌、果蔬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积极开展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系统各院校要不断拓展服务功能,紧紧贴近系统核心业务、新兴业务领域优化专业、设置课程,努力提升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打破职业教育较为单纯的岗位就业教育倾向,在强调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职业素质、创业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农业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下,职业学校急需培养一批既精通农业职业教育规律、又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同时从农研机构、农业企业中聘任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各地区需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
第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要求职业教育与企业、乡镇的对接
(一)实行订单培养,加强职业院校与农业企业的合作
要强化与涉农企业的对接,进一步推动产教结合,改变传统的课堂育人模式,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职业院校可以和农业企业签订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协议,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推动教产合作,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联合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合作建设一批如农产品经纪人、农村超市店长、“农超对接”物流配送、专业合作社管理、农产品安全检测等直接服务于“三农”的特色专业,并依托这些特色专业建设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陶行之曾说过:“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实习设备的作用,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调整文化课授课内容,增加实训课,保证学生操作实践时间,提高在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培养,提高新增劳动力技能水平。
(二)校乡联合。
校乡联合办学模式是以一乡、一镇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将办学的重心下移,直接为基层定向培养人才。这种办学采取灵活学制,农闲进行理论教学,农忙开展生产实习,“理论和实践不脱节,学习和生产两不误”,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科技致富带头人。依托县农职学校专业优势,在县乡、村、户之间形成辐射网络,构建起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坚持以县、乡农村职成学校为基地,以科技实用项目为内容,以农村初中毕业生和农民为对象,以科技示范户为骨干,从而达到学一技之长,帮一户脱贫,带一村致富;培养一批能人、形成一个农民服务组织、推广一个科技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的。
第四,推进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加强对外联系,推进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职教联系广泛的优势,加强与国内外职教界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引进吸收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在东西部职业教育交流沟通中,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之路,助推职业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不断迈上新台阶。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任务,提出要重点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职业院校要明确任务,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吸收整合各方面优质教育资源,立足服务农业,建设农村,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发挥优势,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职成教并举,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作者:谢祁 林慧.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要求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14-0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题,既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将是一个不全面、不完善的新农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农民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成果,进行规模经营、产业化生产,创建科技型农业,才能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整体收入的提高。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新农村建设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全民素质提高等方面服务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职业院校要立足于服务新农村建设,更新办学理念开设涉农专业。
职业院校要开设果蔬花卉生产技术、茶叶生产与检验、绿色食品开发、园林艺术、农副产品加工、畜牧兽医等涉农专业,培养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依托院校教学资源,举办农资、棉花、食用菌、果蔬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积极开展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系统各院校要不断拓展服务功能,紧紧贴近系统核心业务、新兴业务领域优化专业、设置课程,努力提升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打破职业教育较为单纯的岗位就业教育倾向,在强调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职业素质、创业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农业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下,职业学校急需培养一批既精通农业职业教育规律、又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同时从农研机构、农业企业中聘任一批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各地区需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
第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要求职业教育与企业、乡镇的对接
(一)实行订单培养,加强职业院校与农业企业的合作
要强化与涉农企业的对接,进一步推动产教结合,改变传统的课堂育人模式,提高学生技能水平。职业院校可以和农业企业签订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协议,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推动教产合作,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联合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合作建设一批如农产品经纪人、农村超市店长、“农超对接”物流配送、专业合作社管理、农产品安全检测等直接服务于“三农”的特色专业,并依托这些特色专业建设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陶行之曾说过:“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实习设备的作用,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调整文化课授课内容,增加实训课,保证学生操作实践时间,提高在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培养,提高新增劳动力技能水平。
(二)校乡联合。
校乡联合办学模式是以一乡、一镇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为基点,将办学的重心下移,直接为基层定向培养人才。这种办学采取灵活学制,农闲进行理论教学,农忙开展生产实习,“理论和实践不脱节,学习和生产两不误”,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科技致富带头人。依托县农职学校专业优势,在县乡、村、户之间形成辐射网络,构建起信息传播、科技培训、生产示范、项目推广的立体交叉服务网络体系。坚持以县、乡农村职成学校为基地,以科技实用项目为内容,以农村初中毕业生和农民为对象,以科技示范户为骨干,从而达到学一技之长,帮一户脱贫,带一村致富;培养一批能人、形成一个农民服务组织、推广一个科技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目的。
第四,推进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加强对外联系,推进交流合作。充分发挥职教联系广泛的优势,加强与国内外职教界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寻求外部支持,引进吸收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在东西部职业教育交流沟通中,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之路,助推职业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不断迈上新台阶。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任务,提出要重点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职业院校要明确任务,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吸收整合各方面优质教育资源,立足服务农业,建设农村,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发挥优势,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职成教并举,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作者:谢祁 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