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现场:直击考生的探究视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o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探究题,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虽已考查了整整十年,三年散文七年小说,近几年是散文与小说呈轮考趋势。但每年的得分率却极其低下,一直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和考生。面对开放而灵活的探究题考点,难道真的令我们束手无策吗?
  《江苏语文高考说明》在文学类文本探究题考点中明确要求: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从哪些角度和层面予以探究,并且还是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笔者结合近年来高考阅卷的经历,以近三年江苏卷探究题为例,谈解题的三个角度和层面。
  角度和层面一:作者赋予文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命题者的指向
  《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针对文学的教育功用和教育工作者的主导作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同时还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2016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总则”中也明确规定:“教育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江苏高考语文试卷,通过科学规范的选文和设题,坚持能力立意,体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树立富有时代气息和国际视野的价值观,注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体现对原创和经典的追求,形成自身的品味与风格。依据《江苏语文高考说明》,加强整体设计,在平稳、平和的基础上体现创新和精巧,实现考试目标与选拔功能,发挥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探究题的显著特色:彰显注重育人功能,体现立德树人,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考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教育。语文作为一门母语学科,对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语文命题与考试需要考虑对考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影响。探究题在选文和设题上,以饱满的正能量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2015年选取了王安忆的散文《比邻而居》,文本通过来路各异的油烟味来想象各家的生活状态,在结尾又引来一股艾草的熏烟,来中和掉人间烟火的油垢,既体现了对各色生活样态的接纳与包容,也体现了一种和谐宽容的人际关系,文本温暖的色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情。2016年选取了沈从文的小说《会明》,文本通过战争时期一个伙夫精神世界的成长来展现生活温情和人性美,可使学生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对于年轻人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2017年选取了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短篇小说《一个圣诞节的回忆》,文本写了一个60岁的老人和6岁孩童相依为命的忘年友情,具有厚重的人文情怀,从中可读到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从细微之处去感受生命的温度和心灵的美好。
  一篇文本,是作者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结晶,表达了作者某种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准确地挖掘作者赋予文本的灵魂、思想和生命,正确地观照和评价文本所彰显出来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取向,是每一个考生必备的探究能力。只有兼顾社会意义和价值取向,兼顾作者赋予文本的情感,兼顾命题者的指向即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阅卷者的审美取向,才能实现五者合一,达成共鸣。为了折射当下社会现实浮躁、功利、冷漠的人性,彰显面对当前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邻里乡亲之间要和谐、理解和包容的意蕴,王安忆于2000年创作了《比邻而居》。近年来,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國家层面倡导了和谐,为了对考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教育,命题者于2015年高考选取了彰显“和谐”意蕴的文本《比邻而居》。
  自古以来,战争的罪恶、仇恨都是无穷的,但当下反思战争比铭记仇恨更重要,为了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战争,珍爱和平,呵护人性,沈从文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冷静客观的笔法创作了《会明》。近年来,中国领海不断地受到邻国的侵犯和挑衅。2015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命题者于2016年高考选取了彰显“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意蕴的文本《会明》。
  以文化人,用温暖和人情润物无声,滋养心灵。为了引导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从细微之处去感受生命的温度和心灵的美好,杜鲁门·卡波特回忆了自己6岁时和一个60岁的老人相依为命的忘年友情,创作了一篇自传性质较强的小说《一个圣诞节的回忆》。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传承和升华。重孝道、笃友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集中体现了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了引导考生关注和深入思考传统文化,命题者于2017年高考选取了“重孝道,笃友情”意蕴的文本《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角度和层面二:文本所折射的中心主旨主题
  为了直指当下社会的某种社会意义和价值取向,作者积极地探寻情感的载体(素材、题材)。近年来,江苏高考倍受青睐的题材有乡土题材、农村题材、城市题材、战争题材、爱情题材等。
  乡土题材主要是通过结合都市生活的喧嚣和浮躁,对乡村风俗人情的描绘,或表达对乡村生活的眷恋、怀念,或表达对乡村生活的深度思考,或表达对消逝了(渐行渐远、渐行渐少)的淳朴的民风的追忆、惋惜,或表达对淳朴民风坚守的赞美、肯定。乡土散文多取材当代散文,因为当代城市和农村的对立更加尖锐,乡村正在逐渐随着时代的发展失去其固有的色彩,社会转型期的农村正在变得复杂而且世俗。其固有的朴实更容易引发现代人对城市浮躁生活的厌倦。于是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和怀念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中一个美好的寄托,乡村成为人们的精神净土。正是这类散文的多义性和具有的现实意义,给命题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命题空间,并且乡土散文以其自然朴实的文风给人以熏陶,以其深刻思考给人以启迪,内容贴近社会,便于考生理解,因此成为近几年高考的热点。   张才富在《端着饭碗串串门》一文中,这样说,“小时候,每到吃饭时间,生长在农村的我常常会看到,大人们总爱端着饭碗到邻家去串门。农村人家没有围墙,可以端着碗一边吃饭,一边一家一家地串门说笑。我们小孩也跟在大人的身后,端着饭碗,到邻居家蹭好吃的菜。”文本中将邻里乡亲淳朴的民风彰显的淋漓尽致。而生活在上海大都市的王安忆,居住在钢筋混凝土式的高楼里,平日里邻里之间互不来往、互不打扰,只能在端午艾草的熏烟中升华不同风格的生活状态:祈福除邪免灾。面对消逝了的淳朴的民风,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圣诞节的回忆》是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回忆自己被寄养在乡村小镇和一个60岁的老人相依为命的忘年友情,彰显了在贫苦中始终积极乐观的心态与生活态度。引导了考生对生活的热爱,从细微之处去感受生命的温度和心灵的美好。
  《会明》属于战争题材。教学战争题材文本就是要正确解读战争精神:“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挖掘战争精神的现实意义,把它传授给学生,用于弥补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中的某些缺憾,为学生正确理解战争精神奠定基础,给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导向。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应该正确解读战争文学精神,把握教学导向。希望战争题材文本教学,既能传承它所代表的民族精神,又能体现当代教育成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崇高的精神支点。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也是语文教学对历史、对民族、对社会肩负的一份责任。
  角度和层面三:文本的核心现象
  为了直指当下社会的某种社会意义和价值取向,作者积极地探寻撷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核心事件(现象)作为支点予以创作。凡是对我们的人生有示范意义的人物,能启迪智慧的事迹等,都可以视为典型事例。在文章中引用典型事例,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能给文章论点的阐释以有力的支持,使感情抒发有坚实的基础。典型事例充满时代气息,贴近生活,最能感动人,最能唤起情感的共鸣。《比邻而居》以“氣味”为线索,写了不同风格的生活状态的四家人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会明》写了会明在战时喂鸡充实的幸福中由热衷战争转变为“非战主义者”的快乐。《一个圣诞节的回忆》写了“我的朋友”热爱生活的性格特点,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她也一样乐观、坚强。
  以上是笔者结合近年来高考阅卷的经历,以近三年江苏卷探究题为例,谈解题的三个角度和层面:文本的核心现象、文本所折射的中心主旨主题、作者赋予文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命题者的指向,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试题分析编写组,编.2015年高考(江苏卷)试题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11
  [2]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主编.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语文数学英语[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9
  [3]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试题分析编写组,编.2016年高考(江苏卷)试题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11
  [4]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主编.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语文数学英语[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9
  [5]耿怀海,著.幸福语文:后生命语文[M].沈阳:白山出版社,2014.9
其他文献
“愁”这种情绪历来就被很多诗人写入作品中,写得千姿百态。曹操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愁人才之难得,李白“借酒浇愁愁更愁”,愁壮志未酬,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屈辱痛苦……每位词人都有自己愁的内涵与特质,却难以让读者体会其真实意义。《声声慢》则是代表李清照写“愁”的最高成就词作。《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写词人在遭受了山河破碎、丧夫离异之痛、颠沛流离之
教学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牲畜林》,我抛出一个问题,读了小说以后,你觉得最有趣味的情节或场景是哪一个,请挑出来与大家分享。有同学谈到了小说的结局,德国鬼子与野猫厮打,滚下山崖,同归于尽,村人误以为是农民朱阿打死了德国鬼子,奉朱阿为英雄。这个情节上的误会造成了一种强烈的戏剧效果。  我就势提问,如果将野猫改为家猫,可不可以,为什么?同学讨论,获得共识:不可以。野猫和家猫的最大区别在于性情和性质。从性情
何先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教师。  语文难教就难在学生不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学语文感兴趣?这是值得语文教师思考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情境可能往往又会被我们忽视,像课堂上学生的动态生成,其实,它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较好素材。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课堂,更抓住了学生。实践表明,课堂中,学生自主生成的课堂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因为它的创意来自学生。实践也表明,动态的、开放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2.随文积累重点词语“亡、若、中伤、奈何”和固定句式“奈……何”。   3.引导学生辩证地探究故事寓意,得到实际的启迪。   4.探究古代寓言的学习方法,并通过群文阅读实践强化,领会中国古代寓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辩证地探究故事寓意,得到实际的启迪。   
参考书多以“豪放”“自信”“愤懑”概括《将进酒》的情感。如果细致分析《将进酒》诗句,还可发现诗句表层下的生命意识。  诗中有许多激愤之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初读下是激愤之语。探究下,却可发现李白于二句诗中体现的复杂情感。借此,可进一步探析整首诗深层情感。  “钟鼓”指“鸣钟击鼓作乐”,“馔玉”指美好的饮食。“钟鼓馔玉”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不足贵”的“钟鼓馔玉”,可能是作者思而未得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古典文学富丽堂皇,异彩纷呈。我们要登堂入室,要进入古典文学殿堂寻珍探宝,除了加强阅读积累,掌握古汉语知识之外,最重要的是摒弃“以今律古”的惰性思维,掌握语境定义的规律和方法。  下列句子中的带点字,我们似乎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1)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林觉民《与妻书》)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真语文阅读中,文本细读有三个境界:文本的语言艺术境界、作者情怀境界和读者个性创造境界。这三个境界中,第一境界是基础的、初步的,是指向文本语言把握、作品内容理解的,是进入二三两个境界的铺垫。第二个境界是渐进的、深入的,是读者持着文字与作者对话交流,感悟作者情怀,探求文本真实,实现与作者在思想和心灵上的相通。第三个境界是独特的、多元的,是立足于学生认知、思维、经验等基本素养对文本的自我发现与个性思考,
也许很多老师会有相同的感慨,一首《琵琶行》上完,不知道自己在教什么,要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学到什么。学生也学得一头雾水。当笔者再次拿起文本备课,反思这个问题时,发现《琵琶行》这首长篇叙事诗,教学容量相当大,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走进一个被贬男人酸楚、复杂的内心世界,才能进入真正的情感体验。  “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在“教学建议”部分说:“结合练习前三题,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一些精彩片段和重难点问题,做一些鉴赏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植树的牧羊人》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这篇课文所在的第四单元人文要素可以提炼为“人生之舟”。人的一生如在尘世之中漂泊,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要度其一生,需有人生之舟。这个单元的四篇选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理想的光辉和人格力量。如何解读《植树的牧羊
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本文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甜甜的泥土》为例,探讨如何在小说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  追求美,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当我们专注于某一事物时,我们能透过其表象,领悟其超越现实的内涵和精神。这种内涵和精神能使人心情愉快,使内心有所触动,这就是审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