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以其强有力的冲击力,促使教师去思考课堂的本真和教育的真正意义。在重新审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时,结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为学生设计教学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做法。
一、在课堂开始时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想学
新课程实施强调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经验与体验,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上课伊始,要使教材内容切合学生心理,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意,精心设计导语十分必要。如,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时,不惜花费几分钟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贫民窟中被调查者评估为未来发展没有出头之日的200名男孩,在老师爱的力量托举下,最终都出人头地的故事。讲完后,又满怀深情地询问早已被故事感动的学生:“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的感受如何呢?是‘爱’改变了这些孩子,是‘爱’使他们从宿命的诅咒中脱离出来,‘爱’创造了奇迹!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学习的也是一篇‘爱创造了奇迹’的文章,不过这不是故事,而是生活的真实!”学生在深刻的体验中感受到“老师和爱”的伟大,很多学生已情不自禁地翻阅课文。导语已把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教材内容紧密地联通起来,搭起了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为下面学生去探究学习文本内容营造了良好的情境。
二、在整体感知中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易学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课堂学习的过程,应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在尊重学生、关注教材及编者意图的基础上,鼓励并引领学生从标题、文本内容等方面“学则须疑”。比如,所授文章标题蕴涵丰富,可引导学生针对标题质疑。在教《秋天的怀念》一文时,让学生齐读标题后,说:“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从标题中可以洞察出文章的概貌。同学们,你能从‘秋天的怀念’这个标题中生发出怎样的问题呢?”学生反应踊跃,有的说:“是谁在怀念谁?”有的问:“为什么在秋天怀念?”有的说:“那个人到底做了什么受到他人的怀念?”可以看到学生提问积极而精彩,课堂气氛甚是活跃,所问的几乎囊括了文本所写的内容。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解决,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在不经意间探寻文字背后的价值,让学生会学
文章里潜藏着“金子”,学生很难一时探寻到。尤其是在学生对文本的浅表性解读中,虽然经历了发现、提问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学生容易处在兴奋松弛的状态,所以发掘文本更有价值的东西很难。这时,教师应适时抛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让学生进入富有挑战性的思考中去。如,在教泰戈尔的《金色花》时,学生质疑并明确了“我”变为一朵金色花回报母爱的几件事,感受到了“我”的活泼可爱的形象,很少有学生去探问文中的母亲。这时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一个如此可爱的‘我’,背后一定有一个可爱的母亲!同学们,能否从文本中感受出‘我’可爱的母亲形象?”“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出,学生低头静思,迅速阅读文本,查找信息感悟。最后,请学生依照“假如我能变作……我会为妈妈做……因为妈妈……”句式说一句话。很多学生不无哲思睿语,整个课堂弥漫着感恩的温馨。发掘文章语言背后潜藏的“金子”,无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师生互动中搭建合作平台,让学生能学
课堂中时常会遇到意见不一的问题,这时教师应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引导每个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擦出思维的火花,消弭问题。如,在教《散步》一文时,讨论到“谁做得好,谁的权力最大”的问题时,班级学生莫衷一是。此情此境,教师要做好“平等中的首席”,给足学生辩论争说、畅所欲言的时空,激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文本中的问题。
五、在现实情境中实现整体的发展,让学生乐学
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已知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把“表演”的艺术形式引入语文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找到现实情境,体验获知的情趣,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美好成果。
一、在课堂开始时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想学
新课程实施强调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经验与体验,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上课伊始,要使教材内容切合学生心理,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意,精心设计导语十分必要。如,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时,不惜花费几分钟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贫民窟中被调查者评估为未来发展没有出头之日的200名男孩,在老师爱的力量托举下,最终都出人头地的故事。讲完后,又满怀深情地询问早已被故事感动的学生:“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的感受如何呢?是‘爱’改变了这些孩子,是‘爱’使他们从宿命的诅咒中脱离出来,‘爱’创造了奇迹!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学习的也是一篇‘爱创造了奇迹’的文章,不过这不是故事,而是生活的真实!”学生在深刻的体验中感受到“老师和爱”的伟大,很多学生已情不自禁地翻阅课文。导语已把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教材内容紧密地联通起来,搭起了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为下面学生去探究学习文本内容营造了良好的情境。
二、在整体感知中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易学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发现者。课堂学习的过程,应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在尊重学生、关注教材及编者意图的基础上,鼓励并引领学生从标题、文本内容等方面“学则须疑”。比如,所授文章标题蕴涵丰富,可引导学生针对标题质疑。在教《秋天的怀念》一文时,让学生齐读标题后,说:“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从标题中可以洞察出文章的概貌。同学们,你能从‘秋天的怀念’这个标题中生发出怎样的问题呢?”学生反应踊跃,有的说:“是谁在怀念谁?”有的问:“为什么在秋天怀念?”有的说:“那个人到底做了什么受到他人的怀念?”可以看到学生提问积极而精彩,课堂气氛甚是活跃,所问的几乎囊括了文本所写的内容。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解决,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在不经意间探寻文字背后的价值,让学生会学
文章里潜藏着“金子”,学生很难一时探寻到。尤其是在学生对文本的浅表性解读中,虽然经历了发现、提问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学生容易处在兴奋松弛的状态,所以发掘文本更有价值的东西很难。这时,教师应适时抛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向文本更深处漫溯,让学生进入富有挑战性的思考中去。如,在教泰戈尔的《金色花》时,学生质疑并明确了“我”变为一朵金色花回报母爱的几件事,感受到了“我”的活泼可爱的形象,很少有学生去探问文中的母亲。这时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一个如此可爱的‘我’,背后一定有一个可爱的母亲!同学们,能否从文本中感受出‘我’可爱的母亲形象?”“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出,学生低头静思,迅速阅读文本,查找信息感悟。最后,请学生依照“假如我能变作……我会为妈妈做……因为妈妈……”句式说一句话。很多学生不无哲思睿语,整个课堂弥漫着感恩的温馨。发掘文章语言背后潜藏的“金子”,无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在师生互动中搭建合作平台,让学生能学
课堂中时常会遇到意见不一的问题,这时教师应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引导每个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擦出思维的火花,消弭问题。如,在教《散步》一文时,讨论到“谁做得好,谁的权力最大”的问题时,班级学生莫衷一是。此情此境,教师要做好“平等中的首席”,给足学生辩论争说、畅所欲言的时空,激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文本中的问题。
五、在现实情境中实现整体的发展,让学生乐学
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已知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境。把“表演”的艺术形式引入语文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找到现实情境,体验获知的情趣,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美好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