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来了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cj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公去世后,82岁的婆婆搬到城里来和我们同住。婆婆小脚,不识字,82年从来没有走出过那个偏僻的小山村。想儿子的时候,她会到村头等待,踮着脚张望,却从来没有提过来我们家看看。
  婆婆来了。尽管她内心有千种不愿。
  为了让婆婆过得舒心,丈夫把主卧让出来,特意换了新的被褥,加厚了床垫。
  为了让婆婆过得省心,丈夫给儿子约法三章,一个宗旨就是以婆婆为主。
  为了让婆婆过得放心,丈夫特意为我“缝制”了各种“帽子”,一顶比一顶炫目。善良、温顺、正直、孝顺,我俨然成了贤惠的标准。
  婆婆进门,把所有的居室巡视了一遍后,她选择了客房。把自己的东西放到床上,蹁腿上床。任丈夫怎样请求,她就是不动。
  丈夫只好翻箱倒柜,重新给老娘收拾铺盖。“加个褥子吧,不然着凉。”丈夫小心地伺候着。“我就这样。”婆婆坐在床上不动。
  丈夫举着行李在卧室来回转,就是铺不上。我接过来,径直走到床边。
  “给您加个褥子。”没有商量的余地。婆婆打量我,我却不看她。
  “你是不舍得给我这个花绺儿的单子吧。”婆婆磨蹭着下了床,“我知道你舍不得。”我把褥子放到床底层,然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请她上床。婆婆愣愣的,“你舍得?”我不知道她在说什么,但从她的目光中我读出了她的满意。婆婆的手不停地摩挲着床单,我恍然明白,她喜欢床单上那天蓝色条纹。婆婆管那叫花绺儿。
  婆婆小脚,不睡觉不脱鞋。睡觉的时候鞋也要放在枕头边。“有鞋的人心里才踏实。”婆婆不喜欢住高楼,她说住得太高接不到地气。丈夫下班第一件事情就是陪老娘寻找地气。地板上有了歪歪扭扭的小脚印。我拿了拖把打扫,丈夫立刻给予了坚决的制止。
  “你装啥干净,看看你那书房,狗窝一样。家里有点沙子更好,更健康。”为了不伤老娘,丈夫可以毫无顾忌地伤害老婆。“我可告诉你,哪个女人都可以当老婆,可娘就一个。”
  丈夫再不讲理,可婆婆的有些坏习惯他也不能掩饰啊。比如婆婆不知道冲厕所,丈夫不许我们说。每次婆婆从厕所出来,不等我皱眉,他立刻冲进去。可当他疏忽的时候,我们家的厕所就弥漫着难闻的气味。家庭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见我们争吵,婆婆羞怯地躲在一边,默不作声。她不知道原委,也不想知道。
  婆婆有很多我难以接受的习惯,但婆婆也有婆婆的优点。
  婆婆住久了,感觉没意思。我们就陪着婆婆拎了东西去一个远房的亲戚家拜访。那家也有个老太太,老姐妹见了面很是亲热。可是去了一次后婆婆就不再去了。丈夫问她为啥,她不说话。
  一个温润的傍晚,我帮婆婆洗了头,低绾着发髻的她坐在夕阳的余晖里,显得格外美丽。她轻声地告诉我,那家的老太太不停地说儿子媳妇的坏话,她不想听。
  婆婆四个儿子,三个考上了大学。四个儿媳妇中,她最不待见的就是我。
  婆婆嫌弃我,从见面的第一眼就开始了。她对我的反感全部写在了脸上。“前街的凤儿多好,炕上地下,样样中。人家也看上了我老儿子,咋就不成呢?”婆婆说这话的时候不看我,看着地,很为自己的儿子委屈。结婚的那天,公公来了,婆婆没露面。没有婆婆的祝福,我们似乎也没缺少什么。丈夫软磨硬泡拉我回了老家,拜见婆婆,婆婆表情冷冷淡淡的。
  “给谁脸色看啊?”我把从婆婆那受的气全撒到丈夫的身上。“凭什么呀?凡事都要讲个道理,没见过这样的老人。”
  丈夫沉默。
  有一次,三妯娌送我们每家各10包挂面,婆婆只准我们拿4包,给她的大儿子家16包。我把4包挂面摔在一边,气呼呼地回家。
  平时里我怎样怄气,丈夫总能一言不发,保持着“虚伪”的长者之风。
  “你知道不知道你妈太过分了?”我质问他。
  “不知道。”提到婆婆,丈夫立刻翻脸,他吼我。“大哥家人口多,吃穿花费大,咱就两个人,老人想得周全呢。”
  “屁。”
  儿子出生了,婆婆事先就声明不给看孩子。我们只好找了保姆。保姆毕竟是保姆,对孩子的照看不是那么精心。等我从单位匆匆赶回家,饥饿的孩子眼巴巴看着我,我只有一个发泄的方式就是不停地和丈夫争吵,争吵。
  每个月发了工资,丈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送钱。无论我们经济上多么紧张,给婆婆的钱从来没少过。
  邻居大嫂看不过眼,骂他蠢。
  丈夫眼睛里闪动了泪花,跟我说:“你不知道,我家穷,为了给我凑学费,我妈要借遍整个村。她养过那么多只鸡,却从没吃过一个鸡蛋。爱愚不愚,爱蠢就蠢,我这辈子就顺着她。”
  木讷的丈夫经常让我语塞。我也只好跟着他去愚,跟着他去顺。
  “您说说,您为啥看不上我?”日子久了,我喜欢追问婆婆一些隐私。婆婆用手捂着没有牙的嘴狡黠地笑着说:“我怕我儿子受你的气,怕你忒张扬,还怕你不会过日子。”
  “天地良心啊,您还知道用激将法?还知道反面鼓励?您也忒能耐了!”我高喊着声讨她。婆婆抿着嘴笑。
  婆婆来了,亲眼看到自己心爱的儿子没受老婆的虐待,眼里充满了骄傲。老太太一满足,看待世界的目光都在闪烁着母爱的光芒。
  她给我讲小时候给姓萧的教书先生家看孩子。萧太太给她买了花绺儿的褂子。从那时候起她就知道学文化才是有出息的正道,她咬牙也要儿子们上学学文化。从那时候起,她就悄悄喜欢上了有花绺儿图案的东西。她给我讲和公公第一次见面时公公的英俊,她给我讲丈夫小时候逃学挨打的丑事。
  这个时候,我小心地和她说冲厕所,和她说换拖鞋,婆婆使劲地点头。
  为了讨好婆婆,我跑到乡下的集市上去挑选花绺儿的褂子、花绺儿的裤子。花花绿绿的衣服堆到婆婆面前,她咧着嘴笑,边笑边骂我败家丫头。
  带婆婆去饭店吃饭,她拉长着脸骂我们:“这是过日子?没打没算的。”可一转身,她向别的老太太炫耀,“媳妇带我去吃烤羊腿,媳妇又带我吃基围虾。”尽管她一口也没吃,她却把菜名都记了下来。
  婆婆喜欢和我聊天。我们俩聊到知心处,婆婆会流露出对几个儿媳的一些看法,我只有听的份儿。如果我插话,婆婆会立刻敏感地止住话题。有时候丈夫也挤进来陪聊,婆婆便撒娇一样数落着儿子,我也跟着起哄,婆婆变色龙一样变了脸色:“家要兴旺,还得靠男人,骒马上不得阵。”
  嘁!这老太太!
  “疼爱妈妈就是听妈妈的话……”五音不全的丈夫喜欢哼唱《疼爱妈妈》,就这一句在调上,很煽情,很动听。
  “疼爱妈妈就是听妈妈的话……”五音不全的儿子不喜欢唱歌,也不会唱《疼爱妈妈》,但他却把这句话写在了日记里。
  婆婆来了,仿佛不经意间就熏陶出了两个疼爱妈妈的好男人,当然还有一个不错的傻女人。
  责编/何之
其他文献
《老友》专家门诊:   我有高血压病,经坚持服药血压已控制在正常值范围,但出现耳鸣,并逐年加重,还有头晕、眼花、站立不稳,转动颈脖子会咯咯作响。请问:这种症状属于什么病,应怎样治疗?   吉安市?姚××   姚××同志:   你患有高血压病,经服用尼群地平和卡托普利等降血压药,血压已控制在正常值范围,但却有耳鸣加重并头晕、眼花、站立不稳,不敢动弹等症状,而且颈脖子活动会咯咯作响。从这些征象看来,你
期刊
《老友》是份好刊物。她是由中共江西省委老干部局主管、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一份涉老刊物。《老友》杂志从“感悟”到“老友信箱”共设24个栏目,栏目新颖,内容新鲜。封面、封底安排得当,版面清新,图文并茂,风格独特。特别是“政策窗口”这一栏目,是老同志最喜爱的栏目之一,因为人已退休了,很难看到党和政府对离退休人员的相关政策文件。在这里,老同志们异口同声地感谢《老友》填补了这一空白。综上所述,她决不是一份普
期刊
退休后,我开始读《老友》。她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就像一部百科全书,真是“一刊在手,天下尽有”。   《老友》立足于老年朋友,服务于老年朋友,也影响着老年朋友。每篇文章我都慢慢看,细细品。10多年来,我坚持每天津津有味地读她,一天不读,就感觉心里空荡荡的,好像缺了点什么。我不喜欢用打麻将的方式消磨时光,而喜欢读点书,尤其喜欢读《老友》。读着她的文章,与她那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同行,使我走入了更
期刊
有个关于牵手的顺口溜,前几句忘了,最后两句是:牵起老婆的手,好像左手握右手(意思是:摸着老婆的手没感觉了,没有了恋人的激情)。可是我倒觉得这种左右手的关系很好,道出了夫妻关系的真谛,也是一种境界。每个人都有左右手,运用自如,做起事来该出哪只手就出哪只手,配合默契,不会有哪只手感到失落或不公。   我从小受到母亲的娇惯,什么家务活儿母亲都不要我做。后来成家了,因为眼睛不好,又受到妻子的优待,衣来伸手
期刊
前一阵子,我到美国探望在那里定居的女儿。   一见面,女儿就惊呼:“老爸,你怎么回事?几年不见,你胖了好几圈!”   的确,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的关系,我的身体明显发福。上一次见到女儿是3年前,和那时相比,现在的我简直判若两人。   到美国的第二天,女儿就替我请了“减肥警察”。女儿说,美国的肥胖人士非常多,因此“减肥警察”就应运而生了。“减肥警察”实际上是一些减肥专家,应客户的要求,会经常到客户家
期刊
绝不能辱没父亲生前的好名声,天崩地裂也要还上父亲的欠债      郑宜栋是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麻墩村人,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宽厚、温和的人。他开办的油坊深得周边乡亲们的信任,乡亲们每每挑来茶籽、菜籽来郑家的油坊榨油,父亲都认真记录在案,乡亲们从来不要收条。父亲的勤劳、能干换来了一家人宽裕的生活,但在郑宜栋17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他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1942年8月27日下午,
期刊
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再重申,对于退下来的老同志,要求做到“六个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我是1992年从人大岗位上离休的。离休后,组织上安排我担任资溪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至今已18周年。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我感悟到“老有所为”就是要根据老年人自身的条件,如身体状况、特长爱好,力所能及地为党做点工作,为人民做点好事,为社会做点奉献,为国家做点贡献。
期刊
泸水河发源于武功山,在我家门前经过,终年流水潺潺,不知疲倦地唱着欢乐的歌。   在外多年,而今每每念及家乡总是梦绕魂牵,而最不能忘却的,是那条陪着我从童年到小学,再到中学,周而复始日日趟过的泸水河。   那是一条我们从家去学校的必经之河。河面很宽,却没有桥。幸亏有些河段的水不算深,挽起裤脚儿就可趟过去。每天我们都来到河边,先脱掉鞋袜,用一只手拎着,再把裤脚挽到大腿根,手牵着手下河。河里的鹅卵石又大
期刊
一天,孩子和父亲一起去种树。把树种下后,孩子问父亲:“爸爸,小树能长多高?”父亲笑着说:“你看,天有多高,它就能长多高。”“能撑起一片蓝天吗?”父亲严肃地看着孩子说:“能,一定能!”孩子疑惑地看着父亲,但没有再说了。   一年过去了,小树换上了新装,个头也长高了,并时常与在它身上休息的小鸟聊天,孩子也成了它的新朋友。   10年过去了,小树已经成为大树了。枝繁叶茂,朝气蓬勃。树上,一群小鸟在你追我
期刊
迎着凛冽的寒风,踏着林区公路上的冰霜,我们来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溪县马头山林场。在该场的杨树坑山场,笔者采访了年过古稀的退休工人赵宝信。   老人今年72岁,55岁那年因特繁工种提前退休后,在县城置了一套住房,供儿女读中学用。后儿女考上大学外出,房子就长期空着。赵宝信和老伴17年来一直在这大山窝里义务造林护林不辍。林场张副场长告诉我们,老人这么多年共造林1000多亩。   握着赵宝信满是厚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