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烹饪与食品安全

来源 :中国食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ming5968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绿色烹饪的含义
  绿色烹饪借助无污染的方式将绿色食品、绿色蔬菜等烹饪成美味可口的佳肴,既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又进了绿色餐饮、生态餐饮等的发展,还有助于维护生态文明。烹饪之后剩下的一些原料还可以再利用,因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中会有需要用到饲料的地方,然后再经过土壤加工进一步转化成优质有机肥,持续改善土壤中各项微量元素的含量,推动生态循环发展。
  绿色烹饪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二者融合在一起,能够让人们摄取充足的营养,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推动餐饮业更好发展。因此,应当更深入地发掘绿色食品在烹饪上的价值,满足人们对于绿色食品持续攀升的需求。


  二、烹饪中的食品安全问题
  1.原料的安全问题。烹饪所需的各种食品原料在安全上的问题是值得关注的,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生态环境等问题给食品原材料的生产环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以烹饪原料中常见的大米為例,由于大气污染、工业废水排放等,农业用水中被掺杂了很多金属元素,从而给水稻带来了一些污染,这些受到污染的水稻被摄入到人体中就会导致健康问题。此外,烹饪中还会经常用到蔬菜等食物,如果种植者一味追求蔬菜茁壮成长,通过喷洒农药、施肥等方式来提高产量,却未有效地控制好农药、化肥等使用量,从而对蔬菜等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最终给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及危害。
  2.辅料的安全问题。对食品进行烹饪的时候,会涉及食品原料、辅料融合的过程,最终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在烹饪需要用到的所有辅料中,油是必备的,而为了能够烹饪出更加美味、更有口感的菜肴,商家可能就会加大各种食用油的用量。只是食用油通常都有着比较高的成本,一些商户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就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一些给人体造成伤害的辅料,例如地沟油等。
  3.烹饪的安全问题。目前烹饪技术已有了多样化的发展,由于食材等的不同,相应的烹饪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烹饪时间,只有恰当控制烹饪时间,才能够使食物中的各项营养物质充分融合,保证营养成分不流失、不被破坏。烹饪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时间太短就会使食品中残留一些有害物质,时间太长就会降低食物中原本的营养物质含量,使菜肴的色感及质量都受到影响。
  三、倡导绿色烹饪,完善食品安全
  1.建立专门的检查部门。为了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政府要设置专门的检查部门,制定有关的要求、举措等,严格控制大气污染、工业污染物等的排放量制,给食物的原料物创造一种有利于生长的优良环境。重点检查食品原料的各种隐患,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等的使用量,鼓励烹饪人员多采用一些绿色的、天然的原料,尽可能保证食品原料符合绿色烹饪的标准。特别是针对瘦肉精、注水等通过廉价方式来牟取暴利的违法行为,相关质检部门要强化审核和监督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2.监督食品辅料的生产。想要高效解决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就要深入贯彻绿色烹饪的宗旨,有关部门要对辅料生产环节做好控制,鼓励企业采用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并加强对辅料生产的监督力度,确保企业生产出来的调味料和添加剂等辅料符合相关标准,让绿色烹饪能够获得足够的保障。
  3.采用合理的烹饪方式。在注重菜肴色泽、营养等基础上,要持续提高绿色环保的观念和意识,借助绿色烹饪来推动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烹饪人员在烹饪美味佳肴时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来操作,更要恰当地使用各种着色剂和调味品,禁止使用各种不允许的着色剂,如果需要使用人工合成色素,就要严格掌控使用量。建议采用低温烹饪的方式,这样能够使食物中的各项营养物质完好无损、不被破坏,还要及时更换食用油,烹饪完成后也要及时或定期地对烹饪工具进行消毒,保持优良的烹饪环境,最终推动餐饮行业向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


  比如,调味料作为烹饪过程中的一种常见食材,也是中式烹饪中菜品的关键所在,主要在“色、香、味”等表现手法上起作用。烹饪者基本都会运用各种类型的调味料来调节菜品的味道,而调味品是有很多种的,比如料酒、耗油、酱油、醋、盐、八角、桂皮、大料、花椒等。基于绿色烹饪的理念,在日常烹饪过程中要将菜肴控制在清淡口味范围内,合理掌控食品辅料的用量,避免使用过多的调味品,否则就有可能破坏食材自身的属性。
  再如,虽然烹饪之前需要做热水浸煮处理的蔬菜占据了绝大部分,但还是有一些物质不适合加热,更有甚者会在加热处理的过程中直接形成化学毒素,给人体带来特别巨大的危害。因此在烹饪时要着重关注那些易产生化学物质的烹饪食材,只有清楚食材自身的结构和组成,才可以更好地防止食物中形成有害物质。
  社会在高速发展,人们对于饮食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积极倡导引领绿色烹饪的理念和方针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更加重要的是确保食品安全,保证符合人类安全摄入的标准。
  作者简介:任昌娟(1970-),女,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本科,主要从事烹饪研究。
其他文献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烹饪与营养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烹饪专业的学校数不胜数,其中《冷菜工艺》作为培养烹饪专业人才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烹饪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高职《冷菜工艺》课程过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于烹饪文化的传承教育,更忽视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课程缺乏思政教育的整体系统化设计。因此,为了提高烹饪专业人才的道德素养、强化传统饮食文化、激发爱国
一、活页式教材的研究背景  活页式教材是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思路,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践背景所进行的一项创造性的改革,具有灵活性、方便对当前的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及时更换过时的内容、增加行业前沿知识、便于维护等优势。2019年2月,教育部先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组织开展“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工作的通知》《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即职业
福建闽南人管花生叫“土豆”,就是取土地里面长出来的香美豆粒之意,既形象又直截了当。  花生对故乡人的奉献可大了,大人们下酒的菜里,必须要有碟“嘎嘣脆”的油亮亮的爆炒花生仁或白花花的盐焙花生米。大人往长满胡茬的嘴里扔一粒花生仁,咂一口烧酒,动作豪放而潇洒。冬日里,晒干的生花生米就蕃薯稀饭吃,那才叫唇齿留香,润喉暖胃,相当过瘾。祭祖供坛上也一定得有碗花生,寓意生生不息。娶来新娘子入洞房后,第一件事得在
稽查办案是食品药品监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维护食品和药品市场秩序的有效手段。食品安全标准是稽查办案过程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食品安全标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准确性和规则性,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违法案件稽查中的作用,不让不法分子有任何可乘之机。  一、食品安全标准与食品安全  1.食品安全与食品安全标准的关系。食品安全
为推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公布《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规定》《市场监督管理信用修复管理办法》3个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  新修订的《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聚焦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等直接关系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市场监管领域。《办法》明确提出,企业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向信息化靠攏,信息技术也成了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现如今,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还是学生拓展知识的有效路径。烹饪专业是具有极强技术型的学科,在烹饪教学中加入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对烹饪理论知识和烹饪技能的学习掌握情况进行实时在线评价和反馈,
餐饮业属于服务行业(第三产业),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地的经济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以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酒店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人们对酒店餐饮的要求也不断变化,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更高。海景度假型酒店每天有众多的国内外旅客入住用餐,其餐饮卫生管理制度的完善不仅关系到酒店的利益,也关系到顾客的身心健康,更关系到酒店给外国顾客留下的高品质服务印象。  一、酒店餐饮菜品安全卫
7月30日,“2021中国地标农产品产销对接万里行活动”启动仪式暨陇东早胜肉牛宣传推介会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农村杂志社牵头组织,通过媒体、政体、实体“三位一体”联合协作,对脱贫地区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展公益宣传,并组织采购商对接脱贫地区地理标志农产品,帮助拓宽销售渠道,助力特色富民产业发展。
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 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保障外卖送餐员正当权益提出全方位要求。  保障劳动收入方面,要求平台建立与工作任务、劳动强度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确保外卖送餐员正常劳动所得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通过“算法取
食品是保证人们生存的物质基础,其质量与安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安全与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愈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增强。即便如此,近年来市场上的假冒伪劣食品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农村地区,因信息闭塞、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假冒伪劣食品更加普遍,种类繁多且屡禁不止,严重危害到社会安定和人们健康。本文针对我国假冒伪劣食品问题展开研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