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闽南人管花生叫“土豆”,就是取土地里面长出来的香美豆粒之意,既形象又直截了当。
花生对故乡人的奉献可大了,大人们下酒的菜里,必须要有碟“嘎嘣脆”的油亮亮的爆炒花生仁或白花花的盐焙花生米。大人往长满胡茬的嘴里扔一粒花生仁,咂一口烧酒,动作豪放而潇洒。冬日里,晒干的生花生米就蕃薯稀饭吃,那才叫唇齿留香,润喉暖胃,相当过瘾。祭祖供坛上也一定得有碗花生,寓意生生不息。娶来新娘子入洞房后,第一件事得在床上撒把花生等五谷,祝福新人早生贵子。农历七月二十八“普渡日”,所有做成“团”的、“稞”的祭品,里面全都有红糖与炒熟并用石臼捣碎的花生粉拌在一起的香甜馅。乡亲们在收完花生后会留下一部分种子,余下的送到镇上的榨油坊榨成花生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家家户户炒菜时,弥漫在村头巷尾里的全都是花生油那沁人的香味。
那还是在生产队的时候,每每从花生地路过都是一件相当开心的事。正是刚刚放学回家的路上,孩童们饥肠响如鼓,小路两旁都是花生地,正是花生已结果实的季节,埋藏在地里头的花生雖说不是很饱满,但也已经有六七分熟了。正因离收成还有十来天光景,生产队派出的“巡田”人并不是那么勤快、警惕。这时,顽童就会背着小书包往齐肚高的花生地一猫,瞅准那一棵壮实花生丛就使劲往上拔,带着泥土芳香的一大串银光闪闪的花生果就呈现在眼前。每棵大概有十来个花生果,孩子快速揪下花生果往口袋中塞,直到把两个上衣兜装满,才意犹未尽地重回垄上土路。然后就边走边剥开花生外壳,撷取雪白的果仁放在嘴中大嚼起来,那甜丝丝的鲜果仁,也给放学回家的小家伙们增加了点裹腹的热量和“偷偷获取”的乐趣。
花生收成后会晒在大场子上,傍晚拾拢归仓时,望着那一大堆连着一大堆小山般的花生,已经没有一个孩子对花生感兴趣了,可能是因为物以稀为贵,东西多了就不稀罕了。花生晒得差不多快装仓入库封存时,孩童们也会乘着帮忙打杂的机会,大大咧咧地抓一把吃起来,大人们一般都不会说什么。知道这群小家伙并非口馋,而是图个嘴快,接下来较长一段时间就吃不上了。说来也怪,孩子们总觉得这时的花生没有偷拔地里的好吃,嚼起来虽说很香脆,却没有刚出地花生有股泥土的清爽芳香,只留满口太阳热烘烘的味道。
那时,生产队按人口给每户分配花生,我家6口人分到30来斤花生。当母亲用竹筐将花生挑回家后,父亲便准备好一个干燥大酒瓮,把花生通通倒进去,并用湿泥土将酒瓮口封严,放在里屋高处,说是这样做可以防老鼠、蝇虫,其实就是防着我这张小馋嘴。那瓮花生是接下来一年里让全家人有盼头的美味,全家老小一年内肚子里的油水几乎都仰仗着这一瓮花生了。
逢年过节祭祖敬佛,或家里偶尓来了客人,父亲就会神圣地抱出这瓮花生,不知用什么“神秘武器”敲开已干透成硬壳的封口泥土,取出大半盆花生。母亲剥出花生米,花生壳堆在灶膛中当柴火烧饭,花生米倒在黑黑的大铁锅,在薄薄的一层油中翻炒,发出噼哩叭啦的声响。不一会儿,一大碗香喷喷的油炒花生米就出锅了,先敬神明或招待客人。在这个过程中,我的“阿拉液”一直在淌,有时偷偷地从碗中扒拉几粒花生米,边往嘴里塞边跑开,那个香那个脆啊,至今让我难忘。通常敬过了神明后,母亲就会把这碗花生米放在家中那张似乎用过几代人的破旧杉木八仙桌上,我快活地海吃起来,到了最后被咸得一个晚上都唇干舌燥、头昏脑胀,半夜爬起来到水缸舀凉水灌了老半天。如果这碗花生米用来招待客人,我只有在三米开外干望眼的份,只要一靠近就会挨姐姐刮腮帮子。当客人离开后,我赶紧跑过去,结果碗里只剩下被油炸过火的黑白相间的盐巴花花了。
我又想到里屋那边的瓮口不是还开着吗,便兴冲冲地跑过去想拿把花生吃,结果又是一通失望,父亲不知何时早已又用湿泥巴将瓮口封得严严实实。小时候认为那就是“雷池”,不敢越一步。后来才知道,只要用拳头一锤,那层泥巴就被打开了,就能够独自坐享其成了。
长大后读到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燃豆萁,豆烂萁成灰。
骨肉不相残,何来司马贼?
在诵读这首诗时,眼前浮现出母亲炒花生米时的情景,那烧得冒着红彤彤火苗的花生壳,以及油锅中活蹦乱跳的花生米,口水还直咽呢,哪有心思去理会曹植诗歌的意境。
春节过后一直到农历二月底都是农闲,故乡的天空会落下毛毛细雨,冷飕飕的雨没完没了,一下就是一二十天。这时,生产队会喊妇女们到仓库剥花生仁。一来卖钱创收,添置些农具;二来当生产队长开心时放场露天电影,请支布袋戏(木偶戏)什么的,也用这笔卖花生的钱;三来开春后作为花生种子播种。
时值青黄不接,不管大人小孩肚子里在春节攒下的一丁点油水早已回归田野了。妇女们剥花生的日子里,在队长、仓管员检查不严的空隙里,多多少少会“顺捎”一点花生米,混在可以带走的花生壳中拎回家。但母亲从不跟风故意“遗漏”大把大把的花生仁在壳中,每每在母亲拿回家的花生壳里,我翻了老半天,最后都大失所望,仅能找出三五粒花生仁,不过,那也是当时我最绝佳的美味了。
桃花凋谢,燕子低飞时,正是播种花生的日子,这对顽皮的村野小子来讲也是个难得打牙祭的好光景。上午大人们在地里头播下花生粒,下午小子们一垄一垄挖出来就地消灭殆尽,然后擦擦嘴,心满意足地跳下溪里逮小鱼了。这扒拉地里头的花生种子很有讲究,得把握好时机,种下第二天去的话,花生粒在土地里闷了一夜,第二天铁定“水肿发胖”,吃起来水滋滋的没有味道,如同嚼蜡。后来生产队发现整垄整垄的花生都没有发芽抽苗,就知道是有小毛孩把种子扒拉吃了。
为了应付再有小孩偷吃地里的花生种子,第二年,生产队就把花生种子倒进拌有六六粉农药的草木灰中,和一和才下地播种。当这群饥肠辘辘的乡野小子再去挖花生种子时却发现不对头,田地里的花生粒表面怎么变得黑乎乎像木炭一样。胆子大的孩子顾不了那么多,放在手掌中胡乱搓几下就塞进嘴里。心细的孩子会把花生米先装进衣袋中,到小溪边清洗清洗再慢慢吃。但是,孩子们吃了拌着农药的种子后当天晚上就出事了,胆子肥大的小子中毒后,上下嘴唇肿得像紫茄子一般,连夜紧急送医抢救,几天后才病怏怏摇摇晃晃回村。心思谨慎的小子拉了一整夜的肚子,肠子都快扯直了。从今往后,生产队地里的花生再也没有丢过一粒,长势喜人。
那年母亲病重,期间我请假回老家照料。在老人家弥留之际,有一天拉着我的手含含糊糊地说:“阿儿啊,房前屋后还有几垄花生,长得正旺呢。”姐姐在一旁喊道,“命都快没了,还惦记着花生干啥?”后来,慈母安祥地离开了我们,料理完后事,在启程回南京的前一天,我特地在老人家居住的老房子里呆了一整天,并到房前屋后的花生地转转走走。那时花生藤枝叶蔓长得特别高大特别茂盛,我迈入花生丛中,一阵晚风拂过,花生们随风起伏跌宕,好像小时候看到慈母正在暖暖的太阳底下,抖动拍打着那床晒了大半天、伴我幼儿到童年的棉被,那有阳光的味道和慈母的味道。
姐姐跟在我身边,泪眼婆娑地说:“小弟呀,妈妈知道你爱吃花生,你出门这20多年来,老人家年年都会种上几垄花生,等待你回家吃呢。前些年田地被政府征收盖楼房和厂区了,母亲就在老厝前前后后开辟出几块地种花生,直到重病住院腿脚迈不动。妈妈常说,看到绿油油的花生丛,就像看到穿着绿军装的小儿在身旁。”姐姐说着说着已泣不成声。
当晚夜深人静时,我一个人蹲在老房子大门口左侧的花生丛中,哭得不能自已,只有花生丛喑哑的唦唦声,以及孤零零挂在西山头那冷冷清清的月牙伴着我。(本文原载于微公号“泽被万物”)
花生对故乡人的奉献可大了,大人们下酒的菜里,必须要有碟“嘎嘣脆”的油亮亮的爆炒花生仁或白花花的盐焙花生米。大人往长满胡茬的嘴里扔一粒花生仁,咂一口烧酒,动作豪放而潇洒。冬日里,晒干的生花生米就蕃薯稀饭吃,那才叫唇齿留香,润喉暖胃,相当过瘾。祭祖供坛上也一定得有碗花生,寓意生生不息。娶来新娘子入洞房后,第一件事得在床上撒把花生等五谷,祝福新人早生贵子。农历七月二十八“普渡日”,所有做成“团”的、“稞”的祭品,里面全都有红糖与炒熟并用石臼捣碎的花生粉拌在一起的香甜馅。乡亲们在收完花生后会留下一部分种子,余下的送到镇上的榨油坊榨成花生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家家户户炒菜时,弥漫在村头巷尾里的全都是花生油那沁人的香味。
那还是在生产队的时候,每每从花生地路过都是一件相当开心的事。正是刚刚放学回家的路上,孩童们饥肠响如鼓,小路两旁都是花生地,正是花生已结果实的季节,埋藏在地里头的花生雖说不是很饱满,但也已经有六七分熟了。正因离收成还有十来天光景,生产队派出的“巡田”人并不是那么勤快、警惕。这时,顽童就会背着小书包往齐肚高的花生地一猫,瞅准那一棵壮实花生丛就使劲往上拔,带着泥土芳香的一大串银光闪闪的花生果就呈现在眼前。每棵大概有十来个花生果,孩子快速揪下花生果往口袋中塞,直到把两个上衣兜装满,才意犹未尽地重回垄上土路。然后就边走边剥开花生外壳,撷取雪白的果仁放在嘴中大嚼起来,那甜丝丝的鲜果仁,也给放学回家的小家伙们增加了点裹腹的热量和“偷偷获取”的乐趣。
花生收成后会晒在大场子上,傍晚拾拢归仓时,望着那一大堆连着一大堆小山般的花生,已经没有一个孩子对花生感兴趣了,可能是因为物以稀为贵,东西多了就不稀罕了。花生晒得差不多快装仓入库封存时,孩童们也会乘着帮忙打杂的机会,大大咧咧地抓一把吃起来,大人们一般都不会说什么。知道这群小家伙并非口馋,而是图个嘴快,接下来较长一段时间就吃不上了。说来也怪,孩子们总觉得这时的花生没有偷拔地里的好吃,嚼起来虽说很香脆,却没有刚出地花生有股泥土的清爽芳香,只留满口太阳热烘烘的味道。
那时,生产队按人口给每户分配花生,我家6口人分到30来斤花生。当母亲用竹筐将花生挑回家后,父亲便准备好一个干燥大酒瓮,把花生通通倒进去,并用湿泥土将酒瓮口封严,放在里屋高处,说是这样做可以防老鼠、蝇虫,其实就是防着我这张小馋嘴。那瓮花生是接下来一年里让全家人有盼头的美味,全家老小一年内肚子里的油水几乎都仰仗着这一瓮花生了。
逢年过节祭祖敬佛,或家里偶尓来了客人,父亲就会神圣地抱出这瓮花生,不知用什么“神秘武器”敲开已干透成硬壳的封口泥土,取出大半盆花生。母亲剥出花生米,花生壳堆在灶膛中当柴火烧饭,花生米倒在黑黑的大铁锅,在薄薄的一层油中翻炒,发出噼哩叭啦的声响。不一会儿,一大碗香喷喷的油炒花生米就出锅了,先敬神明或招待客人。在这个过程中,我的“阿拉液”一直在淌,有时偷偷地从碗中扒拉几粒花生米,边往嘴里塞边跑开,那个香那个脆啊,至今让我难忘。通常敬过了神明后,母亲就会把这碗花生米放在家中那张似乎用过几代人的破旧杉木八仙桌上,我快活地海吃起来,到了最后被咸得一个晚上都唇干舌燥、头昏脑胀,半夜爬起来到水缸舀凉水灌了老半天。如果这碗花生米用来招待客人,我只有在三米开外干望眼的份,只要一靠近就会挨姐姐刮腮帮子。当客人离开后,我赶紧跑过去,结果碗里只剩下被油炸过火的黑白相间的盐巴花花了。
我又想到里屋那边的瓮口不是还开着吗,便兴冲冲地跑过去想拿把花生吃,结果又是一通失望,父亲不知何时早已又用湿泥巴将瓮口封得严严实实。小时候认为那就是“雷池”,不敢越一步。后来才知道,只要用拳头一锤,那层泥巴就被打开了,就能够独自坐享其成了。
长大后读到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煮豆燃豆萁,豆烂萁成灰。
骨肉不相残,何来司马贼?
在诵读这首诗时,眼前浮现出母亲炒花生米时的情景,那烧得冒着红彤彤火苗的花生壳,以及油锅中活蹦乱跳的花生米,口水还直咽呢,哪有心思去理会曹植诗歌的意境。
春节过后一直到农历二月底都是农闲,故乡的天空会落下毛毛细雨,冷飕飕的雨没完没了,一下就是一二十天。这时,生产队会喊妇女们到仓库剥花生仁。一来卖钱创收,添置些农具;二来当生产队长开心时放场露天电影,请支布袋戏(木偶戏)什么的,也用这笔卖花生的钱;三来开春后作为花生种子播种。
时值青黄不接,不管大人小孩肚子里在春节攒下的一丁点油水早已回归田野了。妇女们剥花生的日子里,在队长、仓管员检查不严的空隙里,多多少少会“顺捎”一点花生米,混在可以带走的花生壳中拎回家。但母亲从不跟风故意“遗漏”大把大把的花生仁在壳中,每每在母亲拿回家的花生壳里,我翻了老半天,最后都大失所望,仅能找出三五粒花生仁,不过,那也是当时我最绝佳的美味了。
桃花凋谢,燕子低飞时,正是播种花生的日子,这对顽皮的村野小子来讲也是个难得打牙祭的好光景。上午大人们在地里头播下花生粒,下午小子们一垄一垄挖出来就地消灭殆尽,然后擦擦嘴,心满意足地跳下溪里逮小鱼了。这扒拉地里头的花生种子很有讲究,得把握好时机,种下第二天去的话,花生粒在土地里闷了一夜,第二天铁定“水肿发胖”,吃起来水滋滋的没有味道,如同嚼蜡。后来生产队发现整垄整垄的花生都没有发芽抽苗,就知道是有小毛孩把种子扒拉吃了。
为了应付再有小孩偷吃地里的花生种子,第二年,生产队就把花生种子倒进拌有六六粉农药的草木灰中,和一和才下地播种。当这群饥肠辘辘的乡野小子再去挖花生种子时却发现不对头,田地里的花生粒表面怎么变得黑乎乎像木炭一样。胆子大的孩子顾不了那么多,放在手掌中胡乱搓几下就塞进嘴里。心细的孩子会把花生米先装进衣袋中,到小溪边清洗清洗再慢慢吃。但是,孩子们吃了拌着农药的种子后当天晚上就出事了,胆子肥大的小子中毒后,上下嘴唇肿得像紫茄子一般,连夜紧急送医抢救,几天后才病怏怏摇摇晃晃回村。心思谨慎的小子拉了一整夜的肚子,肠子都快扯直了。从今往后,生产队地里的花生再也没有丢过一粒,长势喜人。
那年母亲病重,期间我请假回老家照料。在老人家弥留之际,有一天拉着我的手含含糊糊地说:“阿儿啊,房前屋后还有几垄花生,长得正旺呢。”姐姐在一旁喊道,“命都快没了,还惦记着花生干啥?”后来,慈母安祥地离开了我们,料理完后事,在启程回南京的前一天,我特地在老人家居住的老房子里呆了一整天,并到房前屋后的花生地转转走走。那时花生藤枝叶蔓长得特别高大特别茂盛,我迈入花生丛中,一阵晚风拂过,花生们随风起伏跌宕,好像小时候看到慈母正在暖暖的太阳底下,抖动拍打着那床晒了大半天、伴我幼儿到童年的棉被,那有阳光的味道和慈母的味道。
姐姐跟在我身边,泪眼婆娑地说:“小弟呀,妈妈知道你爱吃花生,你出门这20多年来,老人家年年都会种上几垄花生,等待你回家吃呢。前些年田地被政府征收盖楼房和厂区了,母亲就在老厝前前后后开辟出几块地种花生,直到重病住院腿脚迈不动。妈妈常说,看到绿油油的花生丛,就像看到穿着绿军装的小儿在身旁。”姐姐说着说着已泣不成声。
当晚夜深人静时,我一个人蹲在老房子大门口左侧的花生丛中,哭得不能自已,只有花生丛喑哑的唦唦声,以及孤零零挂在西山头那冷冷清清的月牙伴着我。(本文原载于微公号“泽被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