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水工环所成立于2000年,现有工程技术人员30人,其中党员10人。水工环所主要是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和自治区政府下达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十几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党支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职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我区水文地质勘查领域做出了一些成绩。党支部先后5次获得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优秀基层党组织”、“创新型党支部 ”、“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有10人(次)先后被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授予了“优秀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两人荣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荣誉,一人荣获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立足岗位 为民找水 造福于民
水工环所的工作是个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多年来,该团队形成了比学习、比技术、比吃苦耐劳、比成绩的良好工作风气。其中,在找水方面所创造的成绩在全国也是有较高知名度的。
内蒙古是个十年九旱的地区,缺水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找水更是当地头等难事。建院初期,由于连续三年干旱,致使我区中西部许多地方耕地绝收、草场退化,人畜飲用水状况也日趋恶化,居民生活用水难以得到保证,好多牲畜因缺水渴死;许多村民吃水要到几里外去人挑车拉;阿拉善右旗政府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则由于供水水源日趋枯竭,正考虑是否重新选址搬迁,各个地区缺水导致的严重后果不断地汇总到地调院。
院领导和水工环所党支部的技术人员们多方奔走,积极向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争取“找水示范工程”项目,为我区严重干旱缺水的十多个旗县争取到了“严重缺水地区人畜饮用水紧急救援工程”项目,开始了在严重缺水地区的找水工作。鄂尔多斯东、西部地区地层大多赋水性能极差,许多地方紧挨着黄河却没有水喝,地下水大多赋存在岩石的裂隙里,找水难度非常大。项目组人员每天起早贪黑在野外调查,我们综合应用水文地质、地球物理、遥感等多种手段,历时一年在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等地实现了找水突破。其中,在严重缺水的伊旗新庙乡地区烧变岩地层中,打出了出水量4500m3/d的供水井,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用水紧张的局面。
在阿右旗额肯呼都格地区找到并评价了一处水质较好的,日产5000立方米的小型水源地,解决了该镇的用水紧张问题,避免了旗政府所在地的整体搬迁,促进了该区的繁荣和稳定。
严重缺水的准格尔旗魏家峁镇,拥有人口一万多,山高坡陡,水资源极度匮乏,在当地曾有 “宁舍一碗油,不舍一碗水”的民谣。日常生活用水,完全靠水窖贮存,冬天储雪,夏天储顺街而流的雨水。一盆水全家轮流用,先洗脸,再洗脚,然后喂猪、饮牛、饮羊。就连女孩子出嫁,也要看男方家有几个水窖。因为缺水,许多姑娘远嫁他乡,一些村子几乎成了“光棍村”。因为缺水,使这里的群众生活贫困;因为缺水,严重制约了这里的经济发展。
2002年4月,水工环所接受了为魏家峁镇找水的任务。从那之后的100多个日日夜夜,该所技术人员抱定为群众解难,为政府分忧的信念,艰苦奋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360米深度以下的灰岩地层中打出了优质地下水。该井深度450米,井涌水量达440立方米/天,可满足8800人的生活用水。
大家都知道,在如此严重缺水地区,在450米深处能打出地下水,其难度可想而知。
出水的当天,当地老百姓高兴得如同过大年,男女老少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提着桶子、盆子赶来打水、看水,好多老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因为打出了水,不久,魏家峁镇镇政府就招来一个开发项目。
鄂托克旗棋盘井镇辖人口4万多,近年来已逐步形成以煤炭、建材、冶金、化工、制药5大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该镇建有自治区级的工业园区,是鄂尔多斯市最具发展潜力的重点开发区之一。但由于地处内蒙古西部严重干旱的荒漠草原区,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气候干旱,风大沙多,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缺水一直是困扰当地生存和发展的一大难题。当时,镇区人均日供水量不足15公斤,周边农牧民买水最贵时高达每立方米10元,“水贵如油”是这里缺水情况的真实写照。严重缺水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因为缺水,牲畜数量减少,工业项目无法上马,一些投资商虽然十分看好当地的资源优势,但却迟迟不敢投资建厂。
水工环所接受找水勘查任务之后,经过5个多月的勘查,终于确定了两个规模较大的富水地段,为棋盘井镇开辟第二和第三水源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棋盘井工业园区建设和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在该地区投资,提供了可靠的地下水资源保障。该地区的找水突破,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高度关注,中国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寿嘉华和内蒙古自治区原副主席郭子明亲临GZ22孔现场进行视察、祝贺,并对该项目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当地政府还专门立碑纪念。
在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大事记中记载着:地调院的一期找水工程,解决了市、旗、乡镇三级政府的人畜饮水问题,二期找水工程促成了棋盘井镇工业园区的建立,三期找水工程为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三级政府招商引资,建立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奠定了基础,四期找水工程为鄂托克前旗上海庙地区成为自治区新的能源化工及加工基地提供了地下水资源保障。
近年来,该所先后在严重缺水的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汉旗,通辽市的库伦旗,呼和浩特市的武川县,鄂尔多斯市的杭锦旗、准格尔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上海庙、伊金霍洛旗以及乌海市等地区打出了30多口优质水井,取得了一个个找水突破性进展,为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解了燃眉之急,缓解了缺水之忧,同时也为当地勘查开发地下水起到了示范作用。
鄂尔多斯是我国重要的新兴能源化工基地,目前探明的煤炭资源量1500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煤储量的六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约7900亿立方米,占全国四分之一,而水资源短缺正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基地建设的主要瓶颈。2007—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实施了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先后在苏里格、伊克乌素、库计、达拉图鲁、三响梁、上海庙等地开展了整装性的水文地质详查,提交C级地下水可采量超过30万立方米/日,该项成果荣获中国地调局优秀级成果奖。 2010年以来,该所分别在呼市土默特左旗哈素海地区和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打出了优质地热探采井,勘探深度达2500—3400m,水量和水温分别为1500m3/d、53℃ 和3500m3/d、57℃,為节能减排、实施蓝天绿地工程和大规模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所所长李志说:“我们实施的找水勘查,其实责任也相当重大,哪口井的投入都在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一眼地热井投资更是近千万元!因此,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绝不能打出干眼儿井,不能让国家的投资打了水漂儿!”
十几年来,水工环所先后完成大、中型水工环地质勘查项目40余项,勘查评价了四个大型水源地,两个中型水源地,均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地质工作在外人眼里是很风光的,天天在山水间穿行,其实是非常艰苦的。大家都知道,地质工作就是常年跑野外,两三个月都回不来一趟,家也顾不上管。而且大多数人由于长期的野外艰苦工作环境,患上了野外工作职业病。在野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天跑几十里、上百里是常有的事。但是,水工环所的全体党员、职工从不叫苦,从不怕累,始终把工作和事业放在第一位。该所所长李志向记者讲述说:“2007年7月15日,我和潘洪捷、于孟文工程师在鄂尔多斯大克伯湖边考察,3个人在一起走着,突然,潘工没了,再一看,他半个身子陷入到了沼泽中,我和于孟文工程师往后退了几步,费尽力气,才把潘洪捷从沼泽中拨了出来。潘洪捷脱掉泥裤子,穿着大短裤和灌满稀泥的鞋,又奔波工作到了晚上。地质人就是这样吃苦耐劳,默默无闻。”
水工环所地质队员为了理想和信念,远离了城市的繁华和家庭的温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行走在荒山僻岭中,用青春和热血,为内蒙古缺水地区打出了一口口井,找出了一个个水源地。在他们工作过的地方不久就会矗立起繁华的城镇和一个个工业基地,让我们无比欣慰!
灾害面前勇于担当 尽显地质工作者英雄本色
李志和记者讲述了抗震救灾的经历:2008年“5.12”汶川发生大地震,当我们得知国土资源部要组织内蒙古国土资源系统地质专家去灾区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时,水工环支部党员们都踊跃报名,积极要求去一线救灾。
甘肃的陇南文县离震中青川只有20公里,也是重灾区。地震发生后,当地老百姓的房屋几乎全倒塌了。当时,我们接受的任务是震后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以防次生灾害发生,为政府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6月1日,他们到达了灾区文县,现场的地形地貌和地震的强烈程度让我们震惊:白龙江滔滔江水翻滚,河的两岸是70度以上的陡峭山坡,当地的村民们住在600到700米高的半山腰,因为只有半山腰以上才有土,才能盖房子、种地。
我们住在半山腰的地震篷中,余震不断,有感的每天二三次。地震来时,没处跑,山上滚石随处飞奔,从山上滚入路上、河中、麦田和村庄。碗口粗的电线杆被拦腰砸断,上半截杆子还悬空挂在电线上,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时逢盛夏,我们挥汗如雨,进行地灾排查。有一天,我们冒雨进行排查工作,山路湿滑坡陡,任务完成后,我们要趁天黑前赶回驻地,回家的路发生了崩塌,突然,脚底下一块大石头滚落,收不住脚,我瞬间就漂了起来,仰面朝天摔倒了,危急时刻,我就地抱住一块大石头,等大家七手八脚把我拉起来时,离几十米的深悬崖也就差二十公分了。大家说,要不是我手疾眼快,就“光荣”了。
面对生死瞬间,身处险境的共产党员个个都体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8天里,我们队员每天往山上攀登1100—1200米的高度,其高差相当于400层楼房高,天天都有生命危险,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
甘肃文县抗震救灾应急排查工作结束后,应急排查队受到了国土资源部、自治区人民政府及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隆重表彰,被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授予“应急排查先进集体”,我们水工环支部中有三名同志获得了“应急排查先进个人”,并被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评为“2008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水工环所党支部的党员,不论是在常规的工作中,还是在突发事件中,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真正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真正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立足岗位 为民找水 造福于民
水工环所的工作是个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多年来,该团队形成了比学习、比技术、比吃苦耐劳、比成绩的良好工作风气。其中,在找水方面所创造的成绩在全国也是有较高知名度的。
内蒙古是个十年九旱的地区,缺水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找水更是当地头等难事。建院初期,由于连续三年干旱,致使我区中西部许多地方耕地绝收、草场退化,人畜飲用水状况也日趋恶化,居民生活用水难以得到保证,好多牲畜因缺水渴死;许多村民吃水要到几里外去人挑车拉;阿拉善右旗政府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则由于供水水源日趋枯竭,正考虑是否重新选址搬迁,各个地区缺水导致的严重后果不断地汇总到地调院。
院领导和水工环所党支部的技术人员们多方奔走,积极向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争取“找水示范工程”项目,为我区严重干旱缺水的十多个旗县争取到了“严重缺水地区人畜饮用水紧急救援工程”项目,开始了在严重缺水地区的找水工作。鄂尔多斯东、西部地区地层大多赋水性能极差,许多地方紧挨着黄河却没有水喝,地下水大多赋存在岩石的裂隙里,找水难度非常大。项目组人员每天起早贪黑在野外调查,我们综合应用水文地质、地球物理、遥感等多种手段,历时一年在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等地实现了找水突破。其中,在严重缺水的伊旗新庙乡地区烧变岩地层中,打出了出水量4500m3/d的供水井,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用水紧张的局面。
在阿右旗额肯呼都格地区找到并评价了一处水质较好的,日产5000立方米的小型水源地,解决了该镇的用水紧张问题,避免了旗政府所在地的整体搬迁,促进了该区的繁荣和稳定。
严重缺水的准格尔旗魏家峁镇,拥有人口一万多,山高坡陡,水资源极度匮乏,在当地曾有 “宁舍一碗油,不舍一碗水”的民谣。日常生活用水,完全靠水窖贮存,冬天储雪,夏天储顺街而流的雨水。一盆水全家轮流用,先洗脸,再洗脚,然后喂猪、饮牛、饮羊。就连女孩子出嫁,也要看男方家有几个水窖。因为缺水,许多姑娘远嫁他乡,一些村子几乎成了“光棍村”。因为缺水,使这里的群众生活贫困;因为缺水,严重制约了这里的经济发展。
2002年4月,水工环所接受了为魏家峁镇找水的任务。从那之后的100多个日日夜夜,该所技术人员抱定为群众解难,为政府分忧的信念,艰苦奋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360米深度以下的灰岩地层中打出了优质地下水。该井深度450米,井涌水量达440立方米/天,可满足8800人的生活用水。
大家都知道,在如此严重缺水地区,在450米深处能打出地下水,其难度可想而知。
出水的当天,当地老百姓高兴得如同过大年,男女老少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提着桶子、盆子赶来打水、看水,好多老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因为打出了水,不久,魏家峁镇镇政府就招来一个开发项目。
鄂托克旗棋盘井镇辖人口4万多,近年来已逐步形成以煤炭、建材、冶金、化工、制药5大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该镇建有自治区级的工业园区,是鄂尔多斯市最具发展潜力的重点开发区之一。但由于地处内蒙古西部严重干旱的荒漠草原区,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气候干旱,风大沙多,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缺水一直是困扰当地生存和发展的一大难题。当时,镇区人均日供水量不足15公斤,周边农牧民买水最贵时高达每立方米10元,“水贵如油”是这里缺水情况的真实写照。严重缺水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因为缺水,牲畜数量减少,工业项目无法上马,一些投资商虽然十分看好当地的资源优势,但却迟迟不敢投资建厂。
水工环所接受找水勘查任务之后,经过5个多月的勘查,终于确定了两个规模较大的富水地段,为棋盘井镇开辟第二和第三水源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棋盘井工业园区建设和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在该地区投资,提供了可靠的地下水资源保障。该地区的找水突破,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高度关注,中国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寿嘉华和内蒙古自治区原副主席郭子明亲临GZ22孔现场进行视察、祝贺,并对该项目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当地政府还专门立碑纪念。
在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大事记中记载着:地调院的一期找水工程,解决了市、旗、乡镇三级政府的人畜饮水问题,二期找水工程促成了棋盘井镇工业园区的建立,三期找水工程为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三级政府招商引资,建立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奠定了基础,四期找水工程为鄂托克前旗上海庙地区成为自治区新的能源化工及加工基地提供了地下水资源保障。
近年来,该所先后在严重缺水的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汉旗,通辽市的库伦旗,呼和浩特市的武川县,鄂尔多斯市的杭锦旗、准格尔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上海庙、伊金霍洛旗以及乌海市等地区打出了30多口优质水井,取得了一个个找水突破性进展,为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解了燃眉之急,缓解了缺水之忧,同时也为当地勘查开发地下水起到了示范作用。
鄂尔多斯是我国重要的新兴能源化工基地,目前探明的煤炭资源量1500亿吨,约占全国已探明煤储量的六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约7900亿立方米,占全国四分之一,而水资源短缺正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基地建设的主要瓶颈。2007—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实施了鄂尔多斯盆地内蒙古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先后在苏里格、伊克乌素、库计、达拉图鲁、三响梁、上海庙等地开展了整装性的水文地质详查,提交C级地下水可采量超过30万立方米/日,该项成果荣获中国地调局优秀级成果奖。 2010年以来,该所分别在呼市土默特左旗哈素海地区和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打出了优质地热探采井,勘探深度达2500—3400m,水量和水温分别为1500m3/d、53℃ 和3500m3/d、57℃,為节能减排、实施蓝天绿地工程和大规模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所所长李志说:“我们实施的找水勘查,其实责任也相当重大,哪口井的投入都在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一眼地热井投资更是近千万元!因此,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绝不能打出干眼儿井,不能让国家的投资打了水漂儿!”
十几年来,水工环所先后完成大、中型水工环地质勘查项目40余项,勘查评价了四个大型水源地,两个中型水源地,均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为自治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地质工作在外人眼里是很风光的,天天在山水间穿行,其实是非常艰苦的。大家都知道,地质工作就是常年跑野外,两三个月都回不来一趟,家也顾不上管。而且大多数人由于长期的野外艰苦工作环境,患上了野外工作职业病。在野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一天跑几十里、上百里是常有的事。但是,水工环所的全体党员、职工从不叫苦,从不怕累,始终把工作和事业放在第一位。该所所长李志向记者讲述说:“2007年7月15日,我和潘洪捷、于孟文工程师在鄂尔多斯大克伯湖边考察,3个人在一起走着,突然,潘工没了,再一看,他半个身子陷入到了沼泽中,我和于孟文工程师往后退了几步,费尽力气,才把潘洪捷从沼泽中拨了出来。潘洪捷脱掉泥裤子,穿着大短裤和灌满稀泥的鞋,又奔波工作到了晚上。地质人就是这样吃苦耐劳,默默无闻。”
水工环所地质队员为了理想和信念,远离了城市的繁华和家庭的温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行走在荒山僻岭中,用青春和热血,为内蒙古缺水地区打出了一口口井,找出了一个个水源地。在他们工作过的地方不久就会矗立起繁华的城镇和一个个工业基地,让我们无比欣慰!
灾害面前勇于担当 尽显地质工作者英雄本色
李志和记者讲述了抗震救灾的经历:2008年“5.12”汶川发生大地震,当我们得知国土资源部要组织内蒙古国土资源系统地质专家去灾区进行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时,水工环支部党员们都踊跃报名,积极要求去一线救灾。
甘肃的陇南文县离震中青川只有20公里,也是重灾区。地震发生后,当地老百姓的房屋几乎全倒塌了。当时,我们接受的任务是震后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以防次生灾害发生,为政府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6月1日,他们到达了灾区文县,现场的地形地貌和地震的强烈程度让我们震惊:白龙江滔滔江水翻滚,河的两岸是70度以上的陡峭山坡,当地的村民们住在600到700米高的半山腰,因为只有半山腰以上才有土,才能盖房子、种地。
我们住在半山腰的地震篷中,余震不断,有感的每天二三次。地震来时,没处跑,山上滚石随处飞奔,从山上滚入路上、河中、麦田和村庄。碗口粗的电线杆被拦腰砸断,上半截杆子还悬空挂在电线上,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时逢盛夏,我们挥汗如雨,进行地灾排查。有一天,我们冒雨进行排查工作,山路湿滑坡陡,任务完成后,我们要趁天黑前赶回驻地,回家的路发生了崩塌,突然,脚底下一块大石头滚落,收不住脚,我瞬间就漂了起来,仰面朝天摔倒了,危急时刻,我就地抱住一块大石头,等大家七手八脚把我拉起来时,离几十米的深悬崖也就差二十公分了。大家说,要不是我手疾眼快,就“光荣”了。
面对生死瞬间,身处险境的共产党员个个都体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8天里,我们队员每天往山上攀登1100—1200米的高度,其高差相当于400层楼房高,天天都有生命危险,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
甘肃文县抗震救灾应急排查工作结束后,应急排查队受到了国土资源部、自治区人民政府及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隆重表彰,被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授予“应急排查先进集体”,我们水工环支部中有三名同志获得了“应急排查先进个人”,并被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党组评为“2008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水工环所党支部的党员,不论是在常规的工作中,还是在突发事件中,都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真正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真正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