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得技能的主要途径。把握好课堂,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构建高效的课堂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全方位展开,各级学校改革步伐很大。大家都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提高,我们的争鸣才更有价值。下面我就本学科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新课程实验中,要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都得到发展。具体到一节课或一篇课文,都应该力求将它们整合到一起,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不要超过三个,最好是一个,还应有一定的层次,使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围绕它来进行。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教学的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使学生明确当堂的学习任务,一课一得,各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先熟悉教材写出备课提纲,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尤其要注意“怎样最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自学,学生自学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排疑解难,设计哪些质疑和讨论的问题,重点难点如何处理,选用何种课堂教学手段、策略”等问题。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创新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谐、活跃、宽紧有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达到情感的互通,智慧的切合,促使师生共同朝拜语文“圣地”,从而达到课堂和谐高效的要求。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教师对于学生的倾听,既要有课堂上的倾听也要在课间时间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不可避免地与对学生的信任、尊重、欣赏等情感因素交织在一起,这有利于学生发自内心对教师产生喜爱之情。另外主动加入学生的游戏,聊他们喜欢的话题,也是加强师生情感沟通的重要纽带。古语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认真听你的课。
应对学生的创新表现予以及时的激励,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燃起来,并开设各种奖项,如“进步奖”、“创意奖”等。专门鼓励表现有特色、有创意的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种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实际是对学生创新活动的一种肯定,更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三、提高认识,转变教育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质。小学语文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理应坚持联系教学实际,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我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语文学科贯穿始终,位置最重要,课时最多。同时语文又是其它学科学习的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因此怎样掌握和利用语文这个工具就成为我们现在语文课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想象力更加丰富,为了适应以及有利地跟上他们的发展节奏,首先素质教育最为重要,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趋势。其次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最后素质教育,既是教育的需求,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四、夯实基础,全面发展
切实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而且基础的语文知识和基础的语文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因此,必须扎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就是强调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因此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课,使学生通过学习训练,切实掌握好基本的字、词、句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拓宽视野,获取知识,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的好基础。所以,现阶段的课文要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需要重新组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师引导: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1:“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生2:“富饶”是什么意思?生3: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生4:西沙群岛的什么富饶?……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就能顺利地感悟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了。
六、让学生唱主角,培养创新能力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例如:学习《秋天的雨》一文,分析秋天的雨有哪些颜色,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勾画,再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依同样的方法自学下一段,秋天的雨有哪些气味。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盲点。关键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霞.改变教学策略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吉林教育,2012(19).
[2]刘加宽.教师应追求高效的小学语文課堂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0(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新课程改革全方位展开,各级学校改革步伐很大。大家都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提高,我们的争鸣才更有价值。下面我就本学科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新课程实验中,要求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都得到发展。具体到一节课或一篇课文,都应该力求将它们整合到一起,每课时的教学目标不要超过三个,最好是一个,还应有一定的层次,使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围绕它来进行。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教学的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使学生明确当堂的学习任务,一课一得,各有所得。这就要求教师先熟悉教材写出备课提纲,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尤其要注意“怎样最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自学,学生自学可能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排疑解难,设计哪些质疑和讨论的问题,重点难点如何处理,选用何种课堂教学手段、策略”等问题。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创新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谐、活跃、宽紧有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达到情感的互通,智慧的切合,促使师生共同朝拜语文“圣地”,从而达到课堂和谐高效的要求。要做到这点就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教师对于学生的倾听,既要有课堂上的倾听也要在课间时间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不可避免地与对学生的信任、尊重、欣赏等情感因素交织在一起,这有利于学生发自内心对教师产生喜爱之情。另外主动加入学生的游戏,聊他们喜欢的话题,也是加强师生情感沟通的重要纽带。古语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认真听你的课。
应对学生的创新表现予以及时的激励,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燃起来,并开设各种奖项,如“进步奖”、“创意奖”等。专门鼓励表现有特色、有创意的学生。让学生从评价中体验成功,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种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实际是对学生创新活动的一种肯定,更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三、提高认识,转变教育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质。小学语文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理应坚持联系教学实际,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坚持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我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语文学科贯穿始终,位置最重要,课时最多。同时语文又是其它学科学习的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因此怎样掌握和利用语文这个工具就成为我们现在语文课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想象力更加丰富,为了适应以及有利地跟上他们的发展节奏,首先素质教育最为重要,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是课程改革的趋势。其次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最后素质教育,既是教育的需求,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四、夯实基础,全面发展
切实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与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并不矛盾,而且基础的语文知识和基础的语文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文化素养。因此,必须扎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就是强调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因此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课,使学生通过学习训练,切实掌握好基本的字、词、句和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拓宽视野,获取知识,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良的好基础。所以,现阶段的课文要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需要重新组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的。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师引导: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1:“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生2:“富饶”是什么意思?生3:为什么说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生4:西沙群岛的什么富饶?……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就能顺利地感悟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了。
六、让学生唱主角,培养创新能力
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例如:学习《秋天的雨》一文,分析秋天的雨有哪些颜色,学生先自己读,然后勾画,再体会,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依同样的方法自学下一段,秋天的雨有哪些气味。学生通过学法指导后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有法可依的。
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盲点。关键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改进不足,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霞.改变教学策略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吉林教育,2012(19).
[2]刘加宽.教师应追求高效的小学语文課堂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