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以语文教材之外的书籍为阅读对象,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有些教师认为课外阅读主要是学生的事情,教师没什么事可做。其实不然,要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的正确导读是必不可少的。
方法性导读:不能让我们的小天使做“之乎者也的老学究”
由于小学生还没有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拿到一份阅读材料,还不知道怎么读。这里既有方法问题,也有习惯问题。从平时掌握的情况来看,学生还存在着“只重故事情节感知,忽视文章情感的领悟,读后只有零星感受,缺乏整体把握”等方面的阅读缺陷,影响了阅读效果。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读书程序是学生能够独立自主阅读的基本条件,即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必要时还可以写读书笔记。其次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必备的阅读方法:精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问题式读书法和评议式读书法。略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浏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
注重方法指导固然重要,但是阅读习惯的养成更迫切。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对于小学生而言,以下几方面不能忽视。第一,尽早让学生养成“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的习惯,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喜爱图书、爱护图书”不仅仅只是一种阅读习惯,它还可以理解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种美好的情操和健康人格的体现。第二,预测和反思的习惯。读书贵在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是被动、低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每拿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看过题目之后,要猜想一下文章的内容;读完之后,再回过头来想一想,对照自己的预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的阅读不只是在被动吸收,而且也是在主动建构。第三,“随时阅读”的习惯。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才可能形成随时阅读的习惯。起初教师可以靠制度来强化学生大量阅读。比如,引导学生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还需要手头上随时可以取到书。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床头、枕边放上自己喜欢的书籍,书包里时刻都要装着一两本课外读物,做到一有空闲就翻阅图书。
激励性导读:应该使我们的小伙伴得到“必不可少的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导读的过程中,小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表扬,所以适当给予他们一些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能使课外阅读兴趣的稳定得到进一步强化,可采用以下做法:奖励先进个人,发挥榜样评价;建立弹性机制,进行阅读评价。针对学校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应依据课标来规划学生小学阶段的个性阅读蓝图;根据学生个人读书计划的要求,要有“必读书目”的阅读,也应有自选书目,两者有机结合。班级目标分层评价。每个班级要以学校整体规划为总纲,根据各班实际情况,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评价等方面制定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起初各级应有相应的阅读计划与达成目标,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有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书目,某时段的具体阅读内容,有专题读书活动,有个性阅读的笔记展示。开展交流评价。如阅读笔记积累、美文背诵比赛、课外知识收获的手抄报展示、晨读时间向班级学生推荐书目等形式交流。校班开展活动。如读书明理见行动,“阅读风采我尽展”;“阅读之星,墨韵飘香”和“漫步书林,我留足迹”,以及校园童话节、我爱读书月、阅读能力竞赛、美文共欣赏等。
有效性导读:可以让我们的小读者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叶圣陶老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告诉了我们读书时得手脑并用。无数圣贤之人的读书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鲁迅、钱钟书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读书时摘录妙句哲言,批注疑惑难点,读后写读书笔记,总结别人得失,思考自己收获,这是自我阅读的升华。
第一,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到“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阶段目标中提到“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做读书笔记是搜集和积累信息资料的最基本的方法。古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就是在他的1000多万字的笔记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读书笔记可以分为:(1)作者篇目索引式;(2)观点内容提要式;(3)优美句段摘录式;(4)问题思考感想式。
第二,指导制作资料卡片。制作资料卡片也是搜集、积累信息资料的基本方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点一滴的知识与技巧,应该一点一滴积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在《学习研究积累》的讲座中直言不讳地说:“我做卡片是从1945年开始的,到现在已经有55年了,从中受益很多。”
制作卡片要定量。如果我们做卡片仅限于一时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不利于知识的积累,所以得定量。制作卡片要不断交流。按类别进行整理,每学期展评,全体同学都参评,都来当评委。奖励优秀的,较差的限期改进,避免应付差事,全班同学照抄。
第三,适时使用卡片资料。占有信息资料、掌握引用信息资料并不是学习的最根本目的,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引向更高的使用资料的层次上。通过对信息资料的分析研究,将同一类的信息资料分成若干条,然后加以综合比较,从中找出各种要素加以合理组合,形成一个专题或写成一篇更高明更深刻的论文来。可以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确定研究的主题或任务,然后再利用网络制定策略、筛选信息、寻找适当的方式进行综合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反馈意见、补充信息、调整表达方式,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作者单位:江西省宜黄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
方法性导读:不能让我们的小天使做“之乎者也的老学究”
由于小学生还没有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拿到一份阅读材料,还不知道怎么读。这里既有方法问题,也有习惯问题。从平时掌握的情况来看,学生还存在着“只重故事情节感知,忽视文章情感的领悟,读后只有零星感受,缺乏整体把握”等方面的阅读缺陷,影响了阅读效果。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读书程序是学生能够独立自主阅读的基本条件,即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必要时还可以写读书笔记。其次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必备的阅读方法:精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问题式读书法和评议式读书法。略读方法指导可侧重于下面两种:浏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
注重方法指导固然重要,但是阅读习惯的养成更迫切。阅读的习惯可以有很多,对于小学生而言,以下几方面不能忽视。第一,尽早让学生养成“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的习惯,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喜爱图书、爱护图书”不仅仅只是一种阅读习惯,它还可以理解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一种美好的情操和健康人格的体现。第二,预测和反思的习惯。读书贵在思考,没有思考的阅读是被动、低效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每拿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看过题目之后,要猜想一下文章的内容;读完之后,再回过头来想一想,对照自己的预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样的阅读不只是在被动吸收,而且也是在主动建构。第三,“随时阅读”的习惯。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才可能形成随时阅读的习惯。起初教师可以靠制度来强化学生大量阅读。比如,引导学生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养成随时阅读的习惯,还需要手头上随时可以取到书。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床头、枕边放上自己喜欢的书籍,书包里时刻都要装着一两本课外读物,做到一有空闲就翻阅图书。
激励性导读:应该使我们的小伙伴得到“必不可少的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导读的过程中,小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表扬,所以适当给予他们一些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能使课外阅读兴趣的稳定得到进一步强化,可采用以下做法:奖励先进个人,发挥榜样评价;建立弹性机制,进行阅读评价。针对学校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应依据课标来规划学生小学阶段的个性阅读蓝图;根据学生个人读书计划的要求,要有“必读书目”的阅读,也应有自选书目,两者有机结合。班级目标分层评价。每个班级要以学校整体规划为总纲,根据各班实际情况,从课外阅读的目标、阅读内容、阅读总量、阅读活动、阅读评价等方面制定明确而具体的计划和措施。起初各级应有相应的阅读计划与达成目标,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有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书目,某时段的具体阅读内容,有专题读书活动,有个性阅读的笔记展示。开展交流评价。如阅读笔记积累、美文背诵比赛、课外知识收获的手抄报展示、晨读时间向班级学生推荐书目等形式交流。校班开展活动。如读书明理见行动,“阅读风采我尽展”;“阅读之星,墨韵飘香”和“漫步书林,我留足迹”,以及校园童话节、我爱读书月、阅读能力竞赛、美文共欣赏等。
有效性导读:可以让我们的小读者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叶圣陶老先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告诉了我们读书时得手脑并用。无数圣贤之人的读书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鲁迅、钱钟书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读书时摘录妙句哲言,批注疑惑难点,读后写读书笔记,总结别人得失,思考自己收获,这是自我阅读的升华。
第一,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到“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阶段目标中提到“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做读书笔记是搜集和积累信息资料的最基本的方法。古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就是在他的1000多万字的笔记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读书笔记可以分为:(1)作者篇目索引式;(2)观点内容提要式;(3)优美句段摘录式;(4)问题思考感想式。
第二,指导制作资料卡片。制作资料卡片也是搜集、积累信息资料的基本方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点一滴的知识与技巧,应该一点一滴积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在《学习研究积累》的讲座中直言不讳地说:“我做卡片是从1945年开始的,到现在已经有55年了,从中受益很多。”
制作卡片要定量。如果我们做卡片仅限于一时兴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都不利于知识的积累,所以得定量。制作卡片要不断交流。按类别进行整理,每学期展评,全体同学都参评,都来当评委。奖励优秀的,较差的限期改进,避免应付差事,全班同学照抄。
第三,适时使用卡片资料。占有信息资料、掌握引用信息资料并不是学习的最根本目的,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引向更高的使用资料的层次上。通过对信息资料的分析研究,将同一类的信息资料分成若干条,然后加以综合比较,从中找出各种要素加以合理组合,形成一个专题或写成一篇更高明更深刻的论文来。可以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确定研究的主题或任务,然后再利用网络制定策略、筛选信息、寻找适当的方式进行综合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不断反馈意见、补充信息、调整表达方式,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作者单位:江西省宜黄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王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