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与深化,新的电力企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在当前电力体制改革总体目标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等具体目标均与财务管理密切相关。
电力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新体制下的资产整合来实现成本控制和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而成本的控制和效益的提高是通过财务信息来体现的。因此,新形势下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对于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会计电算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发展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不仅要满足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求,而且更加强调符合企业的管理特色。
一、我国电力行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基于基础会计核算软件的业务模型已成熟,财务信息化正在由核算型向管理分析型转变,开始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辅助职能
我国电力行业的财务信息化经历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发展历程,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电力企业内部充分展开了以计算机代替手工业务的应用研究,开始出现了单项业务处理的应用程序,其中以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燃料管理等单项业务的发展最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初,以《远光通用会计核算系统》为代表的核算系统开始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预示我国电力行业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的业务模型开始成熟。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解决2000年问题,以《远光财务管理新纪元》为代表的核算软件开始在电力系统内大面积推广,成功地实现了核算软件的升级换代,进一步促进了财务信息化与业务模型的发展与完善。2000年年底,随着《远光集团报表系统》以及后来的《远光财务实时信息系统》在全国电力系统的全面应用,标志着我国电力行业的财务信息化开始从单一主体财务信息的静态化向集团企业群财务信息的动态化方向发展,并且注重于信息的实时性与完整性,从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的角度去满足企业管理与决策的需要。部分企业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开始采用集中核算、FMIS、ERP等系统方案。以上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我国电力行业财务信息化已经完成了从单项业务处理到核算系统的发展历程,开始在向集中核算与企业资源规划等管理信息化的方向迈进,为实现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电力行业财务信息化所需的人才基础较好,素质相对较高
从1987年开始,国家电力公司为全面推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为基础人才的培育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先后在长沙电力学院和南京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建立了两个培训基地,国家电力公司系统内数千名财会人才接受了相应的技能培训,为电力行业开展财务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电力系统内财务人员基本上都通过了不同程度的知识培训。在文化程度上,35岁以下的财会人员已占到财会总人数的50% 左右,大专以上学历的已超过70%。
(三)基础设施较好,现代化财务管理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
电力系统一直以来对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都非常重视。各电力企业均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为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每年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都非常大。有资料显示:仅2002年第三季度电力行业的IT总体采购额就达22亿元。目前,电力系统内的光纤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省市,甚至部分已经铺设到了县级企业。完善的网络基础配套设施为进一步深化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截止2001年底,以“远光电子财务平台”为基础的《远光实时信息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实施,充分表明以集团财务管理和目标控制为核心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架构的形成。
(四)电力企业领导对于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较高
2001年6月,在青岛召开的国家电力公司2001年财务工作会议上国家电力公司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利用信息革命和科技的成果,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走现代化财务管理的道路。”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谢松林角板在接受《中国财经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必须加快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力争实现三个达到:达到实时反映,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在时间上的基本同步,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达到远程控制,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在空间上的基本同步,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及时性的基础上,在技术上实现“过程的控制”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各种业务信息的集成,推进集中式财务管理,充分满足公司决策需要。建立以预算控制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财务信息与其它业务信息的融合,促进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从浙江电力的SAP,到河南电力的远光FMIS、山东电力的PeopleSoft,以及辽宁电力的集中核算项目等,都充分展示了目前各企业领导的支持力度。
二、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设滞后于财务信息化发展。
当前财务信息化的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距。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经济实力强,发展得比较快,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较高,而在边远或西部地区则发展的较慢。从企业的管理结构上来看,一、二级机构发展的水平和应用的程度都很高,三级企业有的甚至还停留在手工业务处理流程的层面。
在国电公司内联网中,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网络带宽较窄,一级网络的带宽基本上是128Kbps,且承担着多种业务数据的通信任务。随着业务需求的增加,网络流量的增长,现有网络带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另外,在基础设施投入上有“头重脚轻”现象,即以国电和各网省公司为龙头的一、二级网络投入较高,但三级网络缺乏投入,使得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网络限制,阻碍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软件应用重复现象严重,企业内部的信息标准难保统一,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国家电力公司提出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开发”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仍然存在着建设分散、重复开发的问题。由于没有做到数据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数据采集、处理口径不一,各子系统移植性较低。另外,由于应用的软件不够统一,没有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造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企业的各种专项业务信息不能实现及时的共享和传递,信息在集团内部缺乏必要的集中和控制,表现在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业务信息数据按纵向和横向分割,形成诸多信息的孤岛。
(三)缺乏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
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内部拥有各类技术人员,有生产经营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也有从事控制与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但是缺乏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人员,而信息化建设对于这类高端人才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对于加快电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意义非常重大。
(四)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
对财务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所处的核心地位认识不够强,仍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在企业信息化投入中缺乏重点。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手工模仿上,对现代化管理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财务信息化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
三、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对财务信息化的要求
电力体制改革的直接结果是组建了多个全国性的公司和多个区域性的公司。它标志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从此电力行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对于新组建的各大集团公司而言,对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将会更加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从集团公司的角度,以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对各分、子公司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是一个从组建阶段就应该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控制的本身就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控制。新组建的各企业集团旗下都有着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分子公司,它们在地理上处于分散状态,各自都曾受不同背景、不同领导和不同制度的影响,在企业利益、管理风格和核算方法上都不同,因此表现出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经营风格。如果不及时的将这些不同的文化和风格进行统一和规范,管理上就可能出现一盘散沙或者力不从心的局面,就有可能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因此,就要对这些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实现同步管理,加强财务的监管,提高集团的资金利用率,避免出现因“乱担保、乱借款、乱投资”等行为所带来的损失。
(二)在原有的体制下,厂、网之间的投入、价格、成本、收益、现金流等都没有明确划分、独立评价,厂、网分开之后,发电企业和供电企业都必须从独立企业的角度去精确地进行各项核算和评价。
由于过去是一体化经营模式,电厂是纯粹的报章制费用单位,没有明确的成本核算概念;电网既是输电企业也是供电企业,只负责电力营销,没有明确的利润观念。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电力企业由一体化转为竞争化,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垄断格局。在发电环节,发电企业原则上都要成为独立电厂,要与电网经营企业在财务、人事上完全脱钩,即“厂网分开”。所有电厂每天数次向电网报出自己所要求的上网电价,而市场将各电厂的报价从低到高进行排列,并按所需电力负荷的预测,从低价开始录取,录满为止。未被录取的电厂将面临不能发电的危险,因此,这将促使发电厂最大限度地降低电厂造价和运行成本。在电力的终端销售环节,由于实行供电商在各供电区之间的市场准入,可通过颁发供电许可证,培养更多的电力零售商,实现竞争。
(三)发电企业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要想创造出极强的盈利和竞争能力,则须降低成本(主要是燃料成本)、优化配置、精确报价这也是财务信息化的核心需求。
由于在电力交易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将会面临因为报价过高而停发电的危险,因此发电企业非常需要一个包含燃料管理、成本费用控制、融资管理、价格测算和竞争报价等在内的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在竞争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对于新成立的电网公司而言,失去了“以厂养网”的利润来源后,电网企业只能通过开源节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源的运行效率来增加效益。
在输变电环节,一个电网可以向其它电网报价竞争,同时也必须允许其它电网将价格更低的电力销售给自己区内的企业。本地区有电不用,而从其它地区买电,这对计划体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电网公司对于购电费管理、销售管理、资金管理、投资和融资管理、成本控制、资本性支出的控制等的管理需求比改革前更为突出,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四、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一)财务信息化将会实现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会从单一会计主体的分布式管理模式发展到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集中式管理和控制模式,并进一步延伸到上下游企业(用户)
由于电力产品本身具有的不可储存的特性,从发电、输电到配电和供电都需要高度的协同处理,必须采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统一调度。受此影响,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也应采用集中式的管理。过去受技术手段的制约,只能处理单一会计主体的信息,各关联会计主体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贯通;今天,随着广域网、互联网、大型数据库、高速性能CPU的出现,使在地理上分散的一个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和统一处理成为可能。
在集中模式的管理体系下,从管理、控制、评价的角度,原有的各下属会计主体对应于一个或多个责任中心;从企业资源的角度,各会计主体的资源将成为整个集团公司资源的一部分;从核算的角度,各会计主体仍然保持相对独立,能分别形成对外报告。分公司和某些重要的控股子公司都应该按此方式管理。
另外,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把管理范围从本企业、本集团扩展到上下游企业(客户)。例如:把上游的发电企业和其他设备(服务)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与电网企业本身纳入到同一个系统,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互联网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发展,正在为这种超越单个企业和集团、理性配置和优化整个社会资源的系统提供越来越成熟的工具和平台。
(二)财务信息化将会以财务资金活动为核心,贯穿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将会从财务部门本身的管理业务发展到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资源配置和控制的依据和目的,是以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依据和目的。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状况最集中的体现,是企业管理架构中核心的部分。企业的(而不是部门的)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包括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过程。
(三)应用范围从管理部门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
为了实现对企业资源、企业财务状况的实时、动态的配置、管理和控制,必须把应用范围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应该根据具体的业务,来确定原始业务发生点,要严格按照统一规定的业务流程发生,不能随意改变。
(四)财务信息化提倡时效性,数据的采集将会从滞后提高到实时
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可分为获取信息、资源配置和状态控制两类。获取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较低,可以允许有一定的延时,实现的成本也较低,可以采用数据分散存放和处理,通过数据同步定期集中的方式或直接通过广域网查询。
资源配置、状态控制对实时性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完全实时。如:按照甲供电局某一备品的储量,调配到乙供电局;按照省电力公司对某一供应商的授信,控制各下属企业对该供应商的付款等,都不允许在配置、控制时有任何的延时。由于实现的成本较高(因为完全的实时只能在数据集中存放的方式下实现),需要高性能的数据中心主机和高速可靠的网络。因此,在财务信息系统实施时,应按照不同的获取信息或资源配置和控制的要求,确定时效性的等级,这也决定了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存放方式和业务处理模式,即在需要进行实时资源配置和控制的范围内,数据必须实现集中存放,业务将进行统一处理。
(五)财务信息系统的功能将会从事后的核算发展到实现全面管理、控制、评价和优化
全面管理是以优化企业的整体资源为目标,完整地配置、计量、记录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资源和业务活动,并进行详尽的核算、统计、分析、考核,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工作流的统一管理。
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把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和各期的目标编制的各项预算分配、分解到各个对象、项目、作业和流程,实行实时、动态、严密的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对所有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数据,根据管理和控制的各种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查找、比较、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提供对管理决策的支持,提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
电力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新体制下的资产整合来实现成本控制和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而成本的控制和效益的提高是通过财务信息来体现的。因此,新形势下我国电力企业管理对于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会计电算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发展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不仅要满足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求,而且更加强调符合企业的管理特色。
一、我国电力行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基于基础会计核算软件的业务模型已成熟,财务信息化正在由核算型向管理分析型转变,开始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辅助职能
我国电力行业的财务信息化经历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发展历程,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电力企业内部充分展开了以计算机代替手工业务的应用研究,开始出现了单项业务处理的应用程序,其中以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燃料管理等单项业务的发展最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初,以《远光通用会计核算系统》为代表的核算系统开始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预示我国电力行业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的业务模型开始成熟。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解决2000年问题,以《远光财务管理新纪元》为代表的核算软件开始在电力系统内大面积推广,成功地实现了核算软件的升级换代,进一步促进了财务信息化与业务模型的发展与完善。2000年年底,随着《远光集团报表系统》以及后来的《远光财务实时信息系统》在全国电力系统的全面应用,标志着我国电力行业的财务信息化开始从单一主体财务信息的静态化向集团企业群财务信息的动态化方向发展,并且注重于信息的实时性与完整性,从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的角度去满足企业管理与决策的需要。部分企业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开始采用集中核算、FMIS、ERP等系统方案。以上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我国电力行业财务信息化已经完成了从单项业务处理到核算系统的发展历程,开始在向集中核算与企业资源规划等管理信息化的方向迈进,为实现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电力行业财务信息化所需的人才基础较好,素质相对较高
从1987年开始,国家电力公司为全面推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为基础人才的培育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先后在长沙电力学院和南京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建立了两个培训基地,国家电力公司系统内数千名财会人才接受了相应的技能培训,为电力行业开展财务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电力系统内财务人员基本上都通过了不同程度的知识培训。在文化程度上,35岁以下的财会人员已占到财会总人数的50% 左右,大专以上学历的已超过70%。
(三)基础设施较好,现代化财务管理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
电力系统一直以来对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都非常重视。各电力企业均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为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每年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都非常大。有资料显示:仅2002年第三季度电力行业的IT总体采购额就达22亿元。目前,电力系统内的光纤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省市,甚至部分已经铺设到了县级企业。完善的网络基础配套设施为进一步深化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截止2001年底,以“远光电子财务平台”为基础的《远光实时信息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实施,充分表明以集团财务管理和目标控制为核心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架构的形成。
(四)电力企业领导对于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较高
2001年6月,在青岛召开的国家电力公司2001年财务工作会议上国家电力公司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利用信息革命和科技的成果,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走现代化财务管理的道路。”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谢松林角板在接受《中国财经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必须加快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力争实现三个达到:达到实时反映,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在时间上的基本同步,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达到远程控制,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在空间上的基本同步,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及时性的基础上,在技术上实现“过程的控制”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各种业务信息的集成,推进集中式财务管理,充分满足公司决策需要。建立以预算控制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财务信息与其它业务信息的融合,促进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从浙江电力的SAP,到河南电力的远光FMIS、山东电力的PeopleSoft,以及辽宁电力的集中核算项目等,都充分展示了目前各企业领导的支持力度。
二、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设滞后于财务信息化发展。
当前财务信息化的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距。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经济实力强,发展得比较快,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较高,而在边远或西部地区则发展的较慢。从企业的管理结构上来看,一、二级机构发展的水平和应用的程度都很高,三级企业有的甚至还停留在手工业务处理流程的层面。
在国电公司内联网中,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网络带宽较窄,一级网络的带宽基本上是128Kbps,且承担着多种业务数据的通信任务。随着业务需求的增加,网络流量的增长,现有网络带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另外,在基础设施投入上有“头重脚轻”现象,即以国电和各网省公司为龙头的一、二级网络投入较高,但三级网络缺乏投入,使得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网络限制,阻碍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软件应用重复现象严重,企业内部的信息标准难保统一,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国家电力公司提出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开发”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仍然存在着建设分散、重复开发的问题。由于没有做到数据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数据采集、处理口径不一,各子系统移植性较低。另外,由于应用的软件不够统一,没有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造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企业的各种专项业务信息不能实现及时的共享和传递,信息在集团内部缺乏必要的集中和控制,表现在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业务信息数据按纵向和横向分割,形成诸多信息的孤岛。
(三)缺乏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
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内部拥有各类技术人员,有生产经营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也有从事控制与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但是缺乏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人员,而信息化建设对于这类高端人才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对于加快电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意义非常重大。
(四)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
对财务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所处的核心地位认识不够强,仍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在企业信息化投入中缺乏重点。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手工模仿上,对现代化管理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财务信息化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
三、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对财务信息化的要求
电力体制改革的直接结果是组建了多个全国性的公司和多个区域性的公司。它标志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从此电力行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对于新组建的各大集团公司而言,对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将会更加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从集团公司的角度,以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对各分、子公司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是一个从组建阶段就应该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控制的本身就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控制。新组建的各企业集团旗下都有着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分子公司,它们在地理上处于分散状态,各自都曾受不同背景、不同领导和不同制度的影响,在企业利益、管理风格和核算方法上都不同,因此表现出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经营风格。如果不及时的将这些不同的文化和风格进行统一和规范,管理上就可能出现一盘散沙或者力不从心的局面,就有可能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因此,就要对这些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实现同步管理,加强财务的监管,提高集团的资金利用率,避免出现因“乱担保、乱借款、乱投资”等行为所带来的损失。
(二)在原有的体制下,厂、网之间的投入、价格、成本、收益、现金流等都没有明确划分、独立评价,厂、网分开之后,发电企业和供电企业都必须从独立企业的角度去精确地进行各项核算和评价。
由于过去是一体化经营模式,电厂是纯粹的报章制费用单位,没有明确的成本核算概念;电网既是输电企业也是供电企业,只负责电力营销,没有明确的利润观念。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电力企业由一体化转为竞争化,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垄断格局。在发电环节,发电企业原则上都要成为独立电厂,要与电网经营企业在财务、人事上完全脱钩,即“厂网分开”。所有电厂每天数次向电网报出自己所要求的上网电价,而市场将各电厂的报价从低到高进行排列,并按所需电力负荷的预测,从低价开始录取,录满为止。未被录取的电厂将面临不能发电的危险,因此,这将促使发电厂最大限度地降低电厂造价和运行成本。在电力的终端销售环节,由于实行供电商在各供电区之间的市场准入,可通过颁发供电许可证,培养更多的电力零售商,实现竞争。
(三)发电企业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要想创造出极强的盈利和竞争能力,则须降低成本(主要是燃料成本)、优化配置、精确报价这也是财务信息化的核心需求。
由于在电力交易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将会面临因为报价过高而停发电的危险,因此发电企业非常需要一个包含燃料管理、成本费用控制、融资管理、价格测算和竞争报价等在内的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在竞争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对于新成立的电网公司而言,失去了“以厂养网”的利润来源后,电网企业只能通过开源节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源的运行效率来增加效益。
在输变电环节,一个电网可以向其它电网报价竞争,同时也必须允许其它电网将价格更低的电力销售给自己区内的企业。本地区有电不用,而从其它地区买电,这对计划体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电网公司对于购电费管理、销售管理、资金管理、投资和融资管理、成本控制、资本性支出的控制等的管理需求比改革前更为突出,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四、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一)财务信息化将会实现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会从单一会计主体的分布式管理模式发展到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集中式管理和控制模式,并进一步延伸到上下游企业(用户)
由于电力产品本身具有的不可储存的特性,从发电、输电到配电和供电都需要高度的协同处理,必须采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统一调度。受此影响,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也应采用集中式的管理。过去受技术手段的制约,只能处理单一会计主体的信息,各关联会计主体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贯通;今天,随着广域网、互联网、大型数据库、高速性能CPU的出现,使在地理上分散的一个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和统一处理成为可能。
在集中模式的管理体系下,从管理、控制、评价的角度,原有的各下属会计主体对应于一个或多个责任中心;从企业资源的角度,各会计主体的资源将成为整个集团公司资源的一部分;从核算的角度,各会计主体仍然保持相对独立,能分别形成对外报告。分公司和某些重要的控股子公司都应该按此方式管理。
另外,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把管理范围从本企业、本集团扩展到上下游企业(客户)。例如:把上游的发电企业和其他设备(服务)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与电网企业本身纳入到同一个系统,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互联网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发展,正在为这种超越单个企业和集团、理性配置和优化整个社会资源的系统提供越来越成熟的工具和平台。
(二)财务信息化将会以财务资金活动为核心,贯穿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将会从财务部门本身的管理业务发展到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资源配置和控制的依据和目的,是以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依据和目的。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状况最集中的体现,是企业管理架构中核心的部分。企业的(而不是部门的)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包括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过程。
(三)应用范围从管理部门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
为了实现对企业资源、企业财务状况的实时、动态的配置、管理和控制,必须把应用范围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应该根据具体的业务,来确定原始业务发生点,要严格按照统一规定的业务流程发生,不能随意改变。
(四)财务信息化提倡时效性,数据的采集将会从滞后提高到实时
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可分为获取信息、资源配置和状态控制两类。获取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较低,可以允许有一定的延时,实现的成本也较低,可以采用数据分散存放和处理,通过数据同步定期集中的方式或直接通过广域网查询。
资源配置、状态控制对实时性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完全实时。如:按照甲供电局某一备品的储量,调配到乙供电局;按照省电力公司对某一供应商的授信,控制各下属企业对该供应商的付款等,都不允许在配置、控制时有任何的延时。由于实现的成本较高(因为完全的实时只能在数据集中存放的方式下实现),需要高性能的数据中心主机和高速可靠的网络。因此,在财务信息系统实施时,应按照不同的获取信息或资源配置和控制的要求,确定时效性的等级,这也决定了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存放方式和业务处理模式,即在需要进行实时资源配置和控制的范围内,数据必须实现集中存放,业务将进行统一处理。
(五)财务信息系统的功能将会从事后的核算发展到实现全面管理、控制、评价和优化
全面管理是以优化企业的整体资源为目标,完整地配置、计量、记录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资源和业务活动,并进行详尽的核算、统计、分析、考核,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增值流、工作流的统一管理。
按照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把按照公司发展战略和各期的目标编制的各项预算分配、分解到各个对象、项目、作业和流程,实行实时、动态、严密的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对所有的经济活动和业务数据,根据管理和控制的各种需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查找、比较、分析,建立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评价体系,提供对管理决策的支持,提高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