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元指要】
第一单元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可以使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的力量,认识文化对经济、政治与社会及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本单元的复习备考中,要把握两条主线,即“从社会发展看文化”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明确五大关系,即“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关系”、“文化与社会实践(生活)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第二单元的核心是探讨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从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方面来分析人类文化的发展,注意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综合探究”活动“建立学习型社会”旨在通过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从而为文化传播、继承和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有效的实现形式。
【考点分析】
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温馨提示◎注意文化的多义性。理解文化的特点(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和文化的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重点把握文化的实质与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温馨提示◎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温馨提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以及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为条件。我们必须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4.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温馨提示◎注意区分文化对人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影响的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5.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温馨提示◎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与尊重文化多样性。
(1)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都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7.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温馨提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8.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与手段。
(1)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温馨提示◎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手段: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如今,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10.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温馨提示◎习近平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注意结合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知识,分析说明“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1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1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4.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我们生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温馨提示◎注意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15.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16.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17.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我们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温馨提示◎文化创新,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知识图解】
【重点梳理】
1.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
(1)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通常由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文化实力等组成。综合国力有多种标志,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和文化实力都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文化作为一种事业和产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先进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最后,从文化与整个国家发展来看,文化是一种强力的“粘合剂”,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
当今世界,我们面对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面对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与“文化继承”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是一种包含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反过来,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5.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从时间维度来划分,文化有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分。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当代文化是充满时代精神的文化,是在传统文化中注入了时代精神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时代性。传统文化不等于“过去的文化”或“旧文化”,传统文化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不是根本对立的。
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传统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面对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我们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与现实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6.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从空间维度来划分,文化有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分。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民族文化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性,强调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外来文化是指来自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民族的文化,它以文化的多样性为前提或基础,以文化的开放性为条件,是文化的传播、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和结果。
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其次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我们要跻身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最后要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我们要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在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7.文化创新的途径。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要实现文化创新,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因而,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8.正确理解“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世界文化寓于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之中,并通过它表现出来。只有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民族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得到传播与发展。
【典例解析】
例1.有人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这一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否认了()
A.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C.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
D.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关键要抓住“派生物和附属品”这一信息,从而得出与之相对应的信息“独立性”,故应选D。
答案:D
例2.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受教育的程度
C.学术水平D.道德修养
解析:此题是对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考查,关键要把握住“核心和标志”,只有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答案:A
例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
A.变化不定的B.潜移默化的
C.深远持久的D.多种多样的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乡音无改”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故应选C。
答案:C
例4.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书法、建筑等,都讲究“意境”。意境不是“意”和“境”的简单叠加,而是“意”和“境”的和谐共生,从而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韵”,如绘画作品《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融合在一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A.文化艺术创作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
B.文化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文化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实际决定的
D.文化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作
解析:文化艺术创作源于实践,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故B项错误;文化艺术创作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故C项错误;文化艺术创作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故D项错误,A项正确。
答案:A
例5.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
A.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步进行的
B.文化传承就是承袭传统
C.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
D.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融合与趋同
解析:A项错在“同步”,B项没有涉及创新,D项没有说明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C项是正确的。
答案:C
例6.某班以“应该‘浅阅读’还是更应该‘深阅读’”为主题举办辩论会。小李说:“‘浅阅读’虽具有简单、快捷、生动等特点,但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叩问心灵的力量,因此,我主张深阅读。”下列选项正确且能进一步支持小李主张的是()
A.理性思考转化为物质力量是通过“深阅读”实现的
B.“浅阅读”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下的一种文化需要
C.“浅阅读”在文化上对人肯定不会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D.“深阅读”有助于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解析:理性思考转化为物质力量是通过实践实现的,故排除A项;B项说法正确,但不能支持小李的主张,故排除;C项说法本身错误,故排除;D项说法能支持小李的主张,故应选D项。
答案:D
例7.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是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人民。中法建交以来,两国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这是因为两国文化()
①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②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两国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的原因。“相互融合”不是中法文化交流的原因,故①不能选;两国文化“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与实际情况不符,故排除④。
答案:C
例8.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深远持久”,故排除①;大众文化有优劣之分,只有优秀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故排除③。
答案:D
例9.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解析:此题涉及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要求回答“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材料。
答案:坚持文化平等原则,相互尊重和包容文化上的差异和个性;积极探索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的相互借鉴、创新和融合;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
例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教育创新属于文化创新。
答案: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思维训练】
1.文化最主要的价值还是人文关怀。文化始终要把关怀人类的命运、关怀人类的未来放在一个非常核心的地位,目前来说就是要关怀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关心和谐社会的构建。文化不是单纯的赚钱工具,无论其产业怎么发展,利润怎么巨大,它的首要使命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文化也是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正在蓬勃发展,正在创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1)文化的首要使命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为什么说“文化也是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答案:(1)文化的首要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这是由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决定的。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2.中华文化始终是用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一直是在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和激荡中成长。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但我们要有危机感,因为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传播离不开经济、科技手段,在这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我们要赶上去,努力发展经济,繁荣文化。
(1)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一直是在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和激荡中成长”?
(2)请说明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案:(1)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同样如此。世界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外国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中华文化是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借鉴、融合中成长的。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了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当然,文化又是多样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正是由于中华文化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才有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2)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也有其局限,它只有从其他文化中吸收营养,才能永葆青春,保持活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过程,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创造融合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因此,只有交流、传播文化,才能使中华文化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并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第一单元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可以使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的力量,认识文化对经济、政治与社会及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本单元的复习备考中,要把握两条主线,即“从社会发展看文化”和“从人的发展看文化”,明确五大关系,即“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关系”、“文化与社会实践(生活)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第二单元的核心是探讨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从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创新方面来分析人类文化的发展,注意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综合探究”活动“建立学习型社会”旨在通过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从而为文化传播、继承和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有效的实现形式。
【考点分析】
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温馨提示◎注意文化的多义性。理解文化的特点(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和文化的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重点把握文化的实质与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温馨提示◎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温馨提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以及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为条件。我们必须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4.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温馨提示◎注意区分文化对人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影响的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5.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温馨提示◎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与尊重文化多样性。
(1)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都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7.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温馨提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8.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与手段。
(1)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温馨提示◎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手段: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如今,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10.传统文化的特点、影响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思想的继承。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温馨提示◎习近平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注意结合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知识,分析说明“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1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1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4.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我们生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温馨提示◎注意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15.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16.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17.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我们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温馨提示◎文化创新,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知识图解】
【重点梳理】
1.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
(1)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的成长产生深刻影响。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通常由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文化实力等组成。综合国力有多种标志,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和文化实力都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文化作为一种事业和产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先进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最后,从文化与整个国家发展来看,文化是一种强力的“粘合剂”,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
当今世界,我们面对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也面对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之间的关系。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与“文化继承”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它们是一种包含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文化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4.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
反过来,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5.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从时间维度来划分,文化有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分。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当代文化是充满时代精神的文化,是在传统文化中注入了时代精神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时代性。传统文化不等于“过去的文化”或“旧文化”,传统文化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不是根本对立的。
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传统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面对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我们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在历史与现实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6.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从空间维度来划分,文化有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分。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民族文化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性,强调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外来文化是指来自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民族的文化,它以文化的多样性为前提或基础,以文化的开放性为条件,是文化的传播、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和结果。
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其次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我们要跻身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最后要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我们要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在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7.文化创新的途径。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改造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要实现文化创新,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因而,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8.正确理解“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世界文化寓于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之中,并通过它表现出来。只有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民族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得到传播与发展。
【典例解析】
例1.有人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这一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否认了()
A.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C.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决定作用
D.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关键要抓住“派生物和附属品”这一信息,从而得出与之相对应的信息“独立性”,故应选D。
答案:D
例2.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B.受教育的程度
C.学术水平D.道德修养
解析:此题是对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考查,关键要把握住“核心和标志”,只有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答案:A
例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句诗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
A.变化不定的B.潜移默化的
C.深远持久的D.多种多样的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乡音无改”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故应选C。
答案:C
例4.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诗词、书法、建筑等,都讲究“意境”。意境不是“意”和“境”的简单叠加,而是“意”和“境”的和谐共生,从而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景外之景”、“象外之象”、“韵外之韵”,如绘画作品《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融合在一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A.文化艺术创作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
B.文化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文化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实际决定的
D.文化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作
解析:文化艺术创作源于实践,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故B项错误;文化艺术创作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故C项错误;文化艺术创作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故D项错误,A项正确。
答案:A
例5.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
A.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步进行的
B.文化传承就是承袭传统
C.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
D.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融合与趋同
解析:A项错在“同步”,B项没有涉及创新,D项没有说明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C项是正确的。
答案:C
例6.某班以“应该‘浅阅读’还是更应该‘深阅读’”为主题举办辩论会。小李说:“‘浅阅读’虽具有简单、快捷、生动等特点,但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叩问心灵的力量,因此,我主张深阅读。”下列选项正确且能进一步支持小李主张的是()
A.理性思考转化为物质力量是通过“深阅读”实现的
B.“浅阅读”是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下的一种文化需要
C.“浅阅读”在文化上对人肯定不会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D.“深阅读”有助于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解析:理性思考转化为物质力量是通过实践实现的,故排除A项;B项说法正确,但不能支持小李的主张,故排除;C项说法本身错误,故排除;D项说法能支持小李的主张,故应选D项。
答案:D
例7.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是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人民。中法建交以来,两国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这是因为两国文化()
①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②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两国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的原因。“相互融合”不是中法文化交流的原因,故①不能选;两国文化“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与实际情况不符,故排除④。
答案:C
例8.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文化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文化素养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题干材料没有涉及“深远持久”,故排除①;大众文化有优劣之分,只有优秀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故排除③。
答案:D
例9.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解析:此题涉及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要求回答“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材料。
答案:坚持文化平等原则,相互尊重和包容文化上的差异和个性;积极探索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的相互借鉴、创新和融合;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共同弘扬中华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
例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为教育创新属于文化创新。
答案: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思维训练】
1.文化最主要的价值还是人文关怀。文化始终要把关怀人类的命运、关怀人类的未来放在一个非常核心的地位,目前来说就是要关怀我们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关心和谐社会的构建。文化不是单纯的赚钱工具,无论其产业怎么发展,利润怎么巨大,它的首要使命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文化也是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正在蓬勃发展,正在创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1)文化的首要使命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为什么说“文化也是国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
答案:(1)文化的首要使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这是由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决定的。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文化与经济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随着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2.中华文化始终是用博大的胸怀面对世界,一直是在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和激荡中成长。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但我们要有危机感,因为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文化传播离不开经济、科技手段,在这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我们要赶上去,努力发展经济,繁荣文化。
(1)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一直是在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和激荡中成长”?
(2)请说明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案:(1)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同样如此。世界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外国文化也不断地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中华文化是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借鉴、融合中成长的。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过程中,中华文化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了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当然,文化又是多样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正是由于中华文化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才有了中华文化的成长。
(2)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其长处,也有其局限,它只有从其他文化中吸收营养,才能永葆青春,保持活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过程,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创造融合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因此,只有交流、传播文化,才能使中华文化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并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