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油价大幅回落,国内成品油价格却迟迟未见下调,这既有参考标准差异的原因,也是调价机制反应迟钝的体现。缩短调价周期并适当放开成品油的定价权是未来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方向。
自4月7日成品油价上调以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WTI)从108.8美元/桶跌至86美元/桶左右,累计跌幅超过20%,然而国内成品油价格却迟迟未见下调。国内柴油、汽油价格、机场燃油税和出租车燃油附加费的相继提高更是刺激了民众敏感的神经。
为什么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整与我们通常看到的国际油价变化差异巨大,是成品油的调价机制出了问题,还是公众的神经过于敏感了?
成品油价难下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负责人8月8日表示,近期国际市场油价震荡下行,但暂时没有达到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边界条件。
按照2011年5月国家发改委开始实施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当国际市场三地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发改委价格司即可相应调整汽柴油及航空煤油等成品油价格。
从纽约商品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来看,WTI原油价格自7月下旬以来已下跌近12%,为什么发改委仍迟迟没有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这与发改委选用的国际油价参考标准密切相关。
我们平时在新闻中经常听到的国际油价大部分时候指的是WTI原油(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由于美国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WTI原油已经成为全球原油定价的基准。
但中国选用的国际油价参考标准并非是WTI,而是布伦特(Brent)原油,迪拜和辛塔原油。在正常的状况下,布伦特油价与WTI油价走势基本一致,两者价差通常在1—2美元之间。但从今年开始,欧美原油需求的不同导致WTI和布伦特原油价格的价差不断拉大,目前这一价差为23美元/桶。
从7月20日至8月17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跌幅为7%,大大小于WTI油价的跌幅。
一位从事石油采购工作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中国主要的原油进口地还是中东以及北非和西非,这些地区均用布伦特原油作价;源自美洲的原油进口量非常低,因此美洲WTI原油价格不太可能会引入中国的参考体系内。
中国著名石油专家韩学功却表示,发改委成品油调价计算公式并未对市场公开,按照该公式计算,目前尚未到达下调成品油价的程度,油价下调恐怕只能是市场和民众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
而最近几天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的走势亦在印证韩学功的看法。从8月9日至8月16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从102.57美元/桶大幅升至109.47美元/桶。
初窥成品油调价机制改革
长时间的油价回落似乎已经看到国内油价下调的曙光,但是国际油价的一朝回升便使油价继续稳坐高位。前述的采购人士也坦承,“中国目前的调价机制对于国际油价波动的反应过于迟钝。”
他打了个比方,如果在1个月内国际油价下降3%,之后保持平稳,过了数天,国际油价又降了3%,之后又保持平稳或小幅回升,那么粗略估算是下降了6%,但是按照中国的调价机制,国内油价不会调整。
如果不调整现在的成品油调价机制,这种迟钝的反应仍将会延续。韩学功告诉记者,未来的调整方向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把周期缩短,如从22个工作日缩短为7个工作日,使国内油价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更敏感;另一方面就是发改委部分放权给企业,民用的汽、柴油将实现市场化定价。
韩学功向记者透露,在政府掌握成品油定价权的情况下,实际国际和国内油价并未接轨。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还有很大差距,即使国际油价下跌了,国内油价仍未赶上国际油价的水平。
一般来讲,进口一桶原油能够加工成42升汽油,那么这意味着一旦真正放开民用成品油市场化定价,“以目前的国际原油价格为准的话,中国两大石油巨头的对原油的提价空间至少在6.56美元/桶以上。”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何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表示中石化乐于推进油价市场化。
在谈到定价机制改革的推出时点时,韩学功表示,这还要看中国的通胀走势以及国际原油价格走势而定。“如果通胀在四季度能够继续缓解、国际油价亦能形成稳定或持续走低的态势,那么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方案四季度推出的概率较大。”
自4月7日成品油价上调以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WTI)从108.8美元/桶跌至86美元/桶左右,累计跌幅超过20%,然而国内成品油价格却迟迟未见下调。国内柴油、汽油价格、机场燃油税和出租车燃油附加费的相继提高更是刺激了民众敏感的神经。
为什么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整与我们通常看到的国际油价变化差异巨大,是成品油的调价机制出了问题,还是公众的神经过于敏感了?
成品油价难下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负责人8月8日表示,近期国际市场油价震荡下行,但暂时没有达到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边界条件。
按照2011年5月国家发改委开始实施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当国际市场三地原油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发改委价格司即可相应调整汽柴油及航空煤油等成品油价格。
从纽约商品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来看,WTI原油价格自7月下旬以来已下跌近12%,为什么发改委仍迟迟没有下调国内成品油价格?这与发改委选用的国际油价参考标准密切相关。
我们平时在新闻中经常听到的国际油价大部分时候指的是WTI原油(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价格,由于美国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WTI原油已经成为全球原油定价的基准。
但中国选用的国际油价参考标准并非是WTI,而是布伦特(Brent)原油,迪拜和辛塔原油。在正常的状况下,布伦特油价与WTI油价走势基本一致,两者价差通常在1—2美元之间。但从今年开始,欧美原油需求的不同导致WTI和布伦特原油价格的价差不断拉大,目前这一价差为23美元/桶。
从7月20日至8月17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跌幅为7%,大大小于WTI油价的跌幅。
一位从事石油采购工作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中国主要的原油进口地还是中东以及北非和西非,这些地区均用布伦特原油作价;源自美洲的原油进口量非常低,因此美洲WTI原油价格不太可能会引入中国的参考体系内。
中国著名石油专家韩学功却表示,发改委成品油调价计算公式并未对市场公开,按照该公式计算,目前尚未到达下调成品油价的程度,油价下调恐怕只能是市场和民众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
而最近几天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的走势亦在印证韩学功的看法。从8月9日至8月16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从102.57美元/桶大幅升至109.47美元/桶。
初窥成品油调价机制改革
长时间的油价回落似乎已经看到国内油价下调的曙光,但是国际油价的一朝回升便使油价继续稳坐高位。前述的采购人士也坦承,“中国目前的调价机制对于国际油价波动的反应过于迟钝。”
他打了个比方,如果在1个月内国际油价下降3%,之后保持平稳,过了数天,国际油价又降了3%,之后又保持平稳或小幅回升,那么粗略估算是下降了6%,但是按照中国的调价机制,国内油价不会调整。
如果不调整现在的成品油调价机制,这种迟钝的反应仍将会延续。韩学功告诉记者,未来的调整方向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把周期缩短,如从22个工作日缩短为7个工作日,使国内油价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更敏感;另一方面就是发改委部分放权给企业,民用的汽、柴油将实现市场化定价。
韩学功向记者透露,在政府掌握成品油定价权的情况下,实际国际和国内油价并未接轨。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还有很大差距,即使国际油价下跌了,国内油价仍未赶上国际油价的水平。
一般来讲,进口一桶原油能够加工成42升汽油,那么这意味着一旦真正放开民用成品油市场化定价,“以目前的国际原油价格为准的话,中国两大石油巨头的对原油的提价空间至少在6.56美元/桶以上。”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何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表示中石化乐于推进油价市场化。
在谈到定价机制改革的推出时点时,韩学功表示,这还要看中国的通胀走势以及国际原油价格走势而定。“如果通胀在四季度能够继续缓解、国际油价亦能形成稳定或持续走低的态势,那么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方案四季度推出的概率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