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双减”政策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j20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推进“双减”政策,从作业和培训两个方面出发,是适应时代发展作出的不得已的选择。只有从国家层面推进这项改革,才有可能取得成效。但仅仅作为国家政策推进实施,学校、教师、家长没有作出相应的改变,这场历史性的教育变革将难以取得成效。
  学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中枢环节。“双减”政策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考试招生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的组成部分,教育改革的系统性要求所有环节紧密衔接,学校是系统改革的“中枢”,既要落实国家政策,还要带动和影响社会、家庭参与改革。当下,学校肩负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并没有变,但是培养方式需要改变。学校要区分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什么是教育的手段和工具。伊万·伊利奇在《去学校化社会》中说:“学校训导他们(学生)混淆过程与实质……导致学生把教与学、升级与教育、文凭与能力、语言流畅与叙述新事物的能力混为一谈;导致学生的想象不是基于应有价值,而是根据所受的服务;导致学生误将药物治疗等同于卫生保健,将社会工作等同于社区生活的改善……”学校要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而且是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少数学生的发展,要对每个个体都有具体的针对性,而且要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双减”政策实施以后,课堂教学的方式要发生变化,课后服务如何发挥作用则是学校要做的一篇大文章。
  教师要在“双减”政策中转变角色。“双减”政策传递出的信息是推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工具主义教育忽视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策略,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努力改变机械训练、反复刷题的做法。教师要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的多样性,将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了“分散式合作学习”的观点,认为知识具有社会属性,存在于社会之中;学习不仅是个人经历,人与人互动产生的想法和思考更重要;社会參与也能学习知识。互联网时代个人的学习都是有限的,合作学习才是更好的学习。学习方式和知识存在方式的变化,如同广播电视时代,一个人想听什么看什么节目,要看电台播放什么,每个人听了什么看了什么都大同小异,而互联网时代资源海量,听什么看什么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偏好和选择。教师应该认识到,教师不再是向学生传播知识的权威,更不是唯一的权威,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远比教师更多,增加作业负担只会堵塞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通道。教师尽管属于一个学科,但不仅是学科教师,教师要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学习资源提供者和生涯规划参谋者。
  家庭对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更加重要。校外培训的泛滥一方面是强大的资本市场驱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家长教育焦虑的结果,不管是功利主义还是剧场效应,现代的家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把教育子女的权利让渡给政府和学校,但不要指望学校和教师包揽学生的学习,孩子的未来更多取决于家庭,因为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以及孩子的视野更多是由家庭决定的。父母不能把家庭变成学校教育的延续或者升级版的课堂,而应是变成孩子的心灵归宿和情感依托,让孩子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世界。家庭要学会尊重孩子,因为孩子可能更了解这个世界。《今日简史》里说:“过去,听大人的话是会个相对安全的选项,因为在当时,他们确实懂那个世界,而且世界的变化并不快。但21世纪不一样。变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你永远无法知道,大人告诉你的到底是永恒的智慧,还是过时的偏见。”父母提供给孩子的不再是经验,而是更多体验和见识,是要保证孩子学习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学习是伴随人一生的生活方式,学校教育仅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在知识快速更迭的时代,50岁的人和15岁的人面临几乎相同的学习问题。
  “双减”政策是国家在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作出的历史抉择,必将从价值观念、育人模式和教育治理方式等方面改变教育形态,将改变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家庭对教育和学习的认知,也势必改变每个人的教育选择。
其他文献
滥用夸张的辞语是不明智的。这种辞语既违背真理,又使人对你的判断心存疑虑。说话夸大其辞,等于是把赞美的词儿到处乱扔,这暴露出你知识欠缺,品味不高。赞扬招徕好奇心,好奇心产生欲望。等后来人们发现你言过其实时,常常会因此感到他们原来的期待心受了愚弄,于是生出报复心理,将赞美者和被赞美者一古脑儿踏倒。所以谨慎的人知道节制,与其言过其实,不如言之未足。真正的卓越非凡十分罕见,所以你不宜滥下褒辞。言过其实等于
期刊
和西川的初次遇见,是在崔老师的课堂上,黑板上写了首诗——《另一个我的一生》,那句“我会在十二岁爱上一个小仙女”引起了一阵骚动,我也拿手机拍下了这首诗,“咔嚓”两张,其中一张崔老师也入了镜,很多其他的照片都在抄好笔记后被删去了,这两张却是一直留着。  西川,原名刘军,1963年生,我父亲也是那几年出生的,也都是个五十来岁的小老头了。西川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除了诗人,他还是个不错的翻译家。  读了西
期刊
我怕目光划过无边的寥廓,内心潜藏着永无止境的悲凉。  寂静的秋天,随着月光的覆盖,视线里还守望着一只觅食的鸟雀。  悬挂在枝头的果实,是通往生存的唯一捷径。  面对命运,即使是历尽沧桑的秋叶,也将锋芒毕露,如蓄势待发般对抗着即将到来的危险。  时光的收缩,抑或掘进,都体现着一种精神;面对荒草蔓生的墙角,面对时光里深情的呼喚,即使是潦草的心事,依旧会在记忆中,被秋意冲刷。  反反复复的征用,声声雁鸣
期刊
细密的针脚细细缝补,温润的情感慢慢交织。要不了多久,就会亮出纯洁桃花,交出满山碧玉,与大片黄金。  一切是新的。一切会从头开始。  大地總是裂痕遍地,漏洞百出。一场大雨无力浇灌,和弥合,那就倾盆如柱。顿时,堤坝断缺,山体断裂,房屋坍塌,肥土良田淹埋。  雨的本意只想滋养万物,只想让每根草木都能直起腰杆,让河流像条河流,分明是人间无胸怀容纳,理会和分配。  实质证明,愤怒和暴力,都无济于事。世界还需
期刊
秋雨绵绵的九月  来早的寒风  席卷了大地  掠走了迟迟不忍心  离开枝条的叶子  也掠走了我和父亲  一辈子家常里短的对话  在重阳过后的一个黄昏  泪水撒满了原野  露水变为了白霜  克制住肝胆俱裂的悲痛  采了一園子的白菊花  将父亲一生的  苦难与欢乐  揉进了花朵里  撒向香烟缭绕的  父亲西去的征途  自此  我人生的道路上  长出了怀念和哀痛
期刊
雄伟中的弱小,崇山峻岭处的一只白鸟,似一瓣云,一片雪,气质中藏着古词里的孤寂和自由。  在灯光点点的寂静城市夜空,它盗过熟睡人类的梦境,听过失眠人的抱怨,人间无数吵吵闹闹的声响似剑般刺向天空,它也被流言和暗箭伤过。  难以攀岩的冰冷山峰上的那缕晨光,无法丈量的黑暗深渊里的漩涡,世界的失序和重建,都映照过它纯净的眼眸。它飞过雨帘、重楼、历史及整个苍穹,从伤口里吟出最悦耳的歌……  它是否从古老文明、
期刊
左弯右拐,迂回,奔流  山水也有韬略  磨钝沿途亮出的刀剑  缓慢——岁月的软刀  水同样具备。最终劈开大山  成就一泻千里的夙愿  大江,用浩荡  接纳一泓弱水  沉船  陷入淤泥围困  形同一节腐烂的莲藕  往昔,一点一點  被虾鱼分食  依然百舸争流。江面,忽略了  来自水底,一声轻轻的叹息
期刊
就是兔子也敢捋死狮的胡须。勇气和爱情之类的东西一样,绝非开玩笑的事情。它只要屈服过一遭,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屈服下去。既然同样的困难以后反正都得加以克服,倒不如趁早解决的好。人们总是在思想上要比在行动上勇敢一些。对于刀剑亦应如此处理:谨慎地将之插入刀鞘,伺机取用。这是你的自卫武器。虚弱的精神比虚弱的肢体更具危害性。許多品质杰出的人恰恰缺乏这种活力,他们看起来死气沉沉,完全被一种萎靡不振的气氛所包围
期刊
像躺在棉花地里  看天空中一團团的云  互相碰撞出电闪雷鸣  雨雾里潜藏着伏兵  准备随时拿出刀枪剑戟  刺破脑仁里旋转的幻象  一些整齐划一的静止事物  都隐退于角隅  呼吸的频率带着醉态的回音。  挂在峭壁  所有的意念都陷进时空的迷宫  落日的钟声在虚妄里  久久回响  什么时候体内低吼的困兽  能冲破黑夜的樊笼  找到黎明的出口
期刊
仿佛芦花均匀,細长的呼吸。  也如幺妹儿甜甜的笑,荡漾在旷野之上。  虫声,是落墨在一张灰白宣纸上的狂草,寂寞成歌。  天空那枚印章,把印记印在水井,池塘,酒杯,还有一双清亮的眸子里。  淡淡的白,泛着桂花糕的清香,一丝一丝的,若琴声,自天外缥缈而来。  这时节,总有一些人喜欢走在琴弦上,从弦的这端,走到那端,来来回回,只为遇见。  也有一些人,在一曲离歌里,把发丝染成了月光的白。  今夜,谁守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