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为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发展生机。中职物理教学中同样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成为中职物理教师思考的重点话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职物理 课堂教学
前言
将信息技术运用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思考物理现象。可见,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需要的学习空间,对学生就业或是升学都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从信息技术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着手分析,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教学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教学内容,主要是利用多媒体等技术,设计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教学环境中,使其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物理知识,进而对其产生兴趣,集中精力学习物理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的形式,与学生共同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并提出与新课相关的问题;其次,展示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便于学生总结知识点;最后,教师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自由讨论对新课的理解,描述物理现象,总结知识点①。通过信息技术展示过程,教师可以很轻松的引入新课,并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得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物理基础知识较差是中职学生的特点,且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为薄弱,对学习的兴趣不高。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增加物理知识的直观性,使学生可以通过感官学习中职物理知识。例如:教师利用幻灯片突出教学重点,并将其与板书结合,在板书上教师选择切入点,将重点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重新任务物理知识。或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合声音、色彩等,展示物理知识,使学生在感官上产生强烈的震撼,进而对物理知识记忆深刻。可见,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具有转化复杂知识的作用,且与传统教学的板书结合,能够明显的突出教学重点,为中职物理课堂丰富教学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大课堂教学容量
中职学生虽然物理基础知识较差,但其学习能力有更大的挖掘空间。因此,教师应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进而满足不同成绩学生的需要,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发展机会②。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电脑或是手机等电子产品,做好课前预习,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并将资料按照性质进行分类。在教学结束后,教师结合学生查找的资料,举例说明物理知识,并设计课题习题,强化知识训练,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对信息技术加以合理的使用,扩展课题教学容量,使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强化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的形成
物理知识能够反应出事物的本质,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事物,其中有很多的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利用物理实验进行展示,才能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故而,要求物理教学中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能够将学生无法利用直观的感知了解的物理现象或是规律进行演示,重点展示物理知识如何形成,从而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层面,进而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如:学生很难理解运用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制作视屏,展示相同物体在不同表面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是提高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训练内容
教学中复习和巩固知识,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学习加粗内容,而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拓展性习题,对学生加以训练,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信息技术在拓展训练中占据很大的优势,可以增加拓展训练的弹性,增加训练的阶梯性发展③。首先,教师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习题,进行模仿训练,而后教师设置综合性的习题,从容易到困难,逐渐增加物理训练的难度。阶梯性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并设置答案连接,学生在课堂完成习题后,教师可以直接通过答案连接宣布正确答案,缩短讲解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拓展训练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不仅学生可以感受直观的物理习题,也可以减少教师板书习题的时间,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物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加大课堂加息容量、展示知识的形成、拓展训练内容,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改善传统的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不足,并与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方法结合,实现优化中职物理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促使其专业的发展。
【注释】
① 成秋芬.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中职物理课堂教學[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02):79-80.
② 薛晓琴,程志翔. 中职物理电磁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与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34-35.
③ 李福利. 信息技术与中职物理教学融合初探[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85-86.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职业教育中心)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职物理 课堂教学
前言
将信息技术运用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加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思考物理现象。可见,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需要的学习空间,对学生就业或是升学都有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从信息技术在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着手分析,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教学内容
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教学内容,主要是利用多媒体等技术,设计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教学环境中,使其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物理知识,进而对其产生兴趣,集中精力学习物理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的形式,与学生共同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并提出与新课相关的问题;其次,展示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便于学生总结知识点;最后,教师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自由讨论对新课的理解,描述物理现象,总结知识点①。通过信息技术展示过程,教师可以很轻松的引入新课,并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得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物理基础知识较差是中职学生的特点,且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为薄弱,对学习的兴趣不高。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增加物理知识的直观性,使学生可以通过感官学习中职物理知识。例如:教师利用幻灯片突出教学重点,并将其与板书结合,在板书上教师选择切入点,将重点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重新任务物理知识。或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合声音、色彩等,展示物理知识,使学生在感官上产生强烈的震撼,进而对物理知识记忆深刻。可见,多媒体技术可以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具有转化复杂知识的作用,且与传统教学的板书结合,能够明显的突出教学重点,为中职物理课堂丰富教学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大课堂教学容量
中职学生虽然物理基础知识较差,但其学习能力有更大的挖掘空间。因此,教师应合理的运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进而满足不同成绩学生的需要,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发展机会②。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电脑或是手机等电子产品,做好课前预习,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并将资料按照性质进行分类。在教学结束后,教师结合学生查找的资料,举例说明物理知识,并设计课题习题,强化知识训练,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对信息技术加以合理的使用,扩展课题教学容量,使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从而强化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四、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的形成
物理知识能够反应出事物的本质,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事物,其中有很多的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利用物理实验进行展示,才能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故而,要求物理教学中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能够将学生无法利用直观的感知了解的物理现象或是规律进行演示,重点展示物理知识如何形成,从而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层面,进而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如:学生很难理解运用和摩擦力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制作视屏,展示相同物体在不同表面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是提高中职物理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五、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训练内容
教学中复习和巩固知识,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学习加粗内容,而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拓展性习题,对学生加以训练,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信息技术在拓展训练中占据很大的优势,可以增加拓展训练的弹性,增加训练的阶梯性发展③。首先,教师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习题,进行模仿训练,而后教师设置综合性的习题,从容易到困难,逐渐增加物理训练的难度。阶梯性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不同难度的习题,并设置答案连接,学生在课堂完成习题后,教师可以直接通过答案连接宣布正确答案,缩短讲解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拓展训练内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展示,不仅学生可以感受直观的物理习题,也可以减少教师板书习题的时间,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物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导入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加大课堂加息容量、展示知识的形成、拓展训练内容,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改善传统的中职物理课堂教学不足,并与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方法结合,实现优化中职物理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促使其专业的发展。
【注释】
① 成秋芬.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中职物理课堂教學[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02):79-80.
② 薛晓琴,程志翔. 中职物理电磁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与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34-35.
③ 李福利. 信息技术与中职物理教学融合初探[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85-86.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