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题为《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这也是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的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意见》全文围绕5个方面分32条展开,对接下来一年的“三农”工作提出指导意见。五方面分别是,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当中,最亮眼的新提法是,“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农业要强起来,当务之急,是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变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
《意见》要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切实防止出现忽视农业的倾向,并围绕建设现代农业部署了一系列强农政策举措。
很多人困惑,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一连增”,总产达到12142亿斤,比上年增加103.2亿斤。为什么《意见》中仍然把建设现代农业、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放在首位?
事实上,对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人口还在增加,消费水平还在提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粮食安全的弦一刻也不能松。
《意见》提出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只要粮食生产能力稳住了、上去了,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始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夯实粮食生产这一基础。无论怎样转方式、调结构,都绝不能把粮食产能调低了、耕地调少了,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当前,关键是要稳产量、提产能。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保护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和主产区重农抓粮两个积极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意见》提出了要强化对粮食主產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
做强农业,要顺势而为地调整农业结构。只有更好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才能更好地适应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使有限的农业资源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如何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意见》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先要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对重点保什么、放什么,保多少、放多少,进行系统谋划,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
再者是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念好“山海经”,打好“果蔬牌”,唱好“林草戏”。《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此外,还要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同时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大标准池塘改造力度,继续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意见》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
农民收入增长“十一连快”,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形势喜人。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2013年缩小0.06。
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民增收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对此,《意见》指出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
如何做到这点?核心是多措并举,从7个方面为富裕农民出实招: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
《意见》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一号文件课题组专家指出,当前生态养生、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等需求正处在井喷式增长阶段,商机巨大。通过激活农村要素资源,从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一招。当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顺势而为向改革要“红利”。通过赋权颁证,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资源,释放财产增值潜力;通过“三权分置”,搞活土地经营权,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通过股份合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农民尽享集体资产股份分红收益。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广大农村是亿万农民劳作和休养生息之地,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决不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故乡,无处寄放的乡愁。《意见》要求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开展新农村建设这些年,比起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发展依然滞后,其中最直观的体现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城乡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大。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坚定不移地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如何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意见》对农村水电路气房网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安排。提出了要确保如期完成“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任务;2015年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客运和农村校车安全管理;完善农村沼气建管机制;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统筹搞好农房抗震改造;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等。
如何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首先,在农村教育事业上,《意见》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等做出了部署,并提出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逐步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等利好措施。其次,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上,《意见》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筹资机制,同步提高人均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实际报销水平,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利好措施。此外,在农村社会保障上,文件提出要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落实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
农村美,也要“内外兼修”。《意见》对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这是“人的新农村”一个重要体现。《意见》首提“创新乡贤文化”,指出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新农村建设还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严肃处理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等。
《意见》全文围绕5个方面分32条展开,对接下来一年的“三农”工作提出指导意见。五方面分别是,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围绕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添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当中,最亮眼的新提法是,“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农业要强起来,当务之急,是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变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
《意见》要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切实防止出现忽视农业的倾向,并围绕建设现代农业部署了一系列强农政策举措。
很多人困惑,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一连增”,总产达到12142亿斤,比上年增加103.2亿斤。为什么《意见》中仍然把建设现代农业、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放在首位?
事实上,对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人口还在增加,消费水平还在提高,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粮食安全的弦一刻也不能松。
《意见》提出要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只要粮食生产能力稳住了、上去了,我们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始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夯实粮食生产这一基础。无论怎样转方式、调结构,都绝不能把粮食产能调低了、耕地调少了,这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当前,关键是要稳产量、提产能。要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保护调动好农民务农种粮和主产区重农抓粮两个积极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意见》提出了要强化对粮食主產省和主产县的政策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
做强农业,要顺势而为地调整农业结构。只有更好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才能更好地适应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使有限的农业资源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如何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意见》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先要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对重点保什么、放什么,保多少、放多少,进行系统谋划,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
再者是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念好“山海经”,打好“果蔬牌”,唱好“林草戏”。《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此外,还要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同时完善动物疫病防控政策,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大标准池塘改造力度,继续支持远洋渔船更新改造,加强渔政渔港等渔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意见》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
农民收入增长“十一连快”,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形势喜人。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比上年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2.75,比2013年缩小0.06。
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民增收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挑战,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对此,《意见》指出富裕农民,必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努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势头。
如何做到这点?核心是多措并举,从7个方面为富裕农民出实招:优先保证农业农村投入,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大力推进农村扶贫开发。
《意见》首次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带动农民就业致富。
一号文件课题组专家指出,当前生态养生、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等需求正处在井喷式增长阶段,商机巨大。通过激活农村要素资源,从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一招。当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顺势而为向改革要“红利”。通过赋权颁证,盘活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资源,释放财产增值潜力;通过“三权分置”,搞活土地经营权,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益;通过股份合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农民尽享集体资产股份分红收益。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广大农村是亿万农民劳作和休养生息之地,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决不能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故乡,无处寄放的乡愁。《意见》要求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开展新农村建设这些年,比起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发展依然滞后,其中最直观的体现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城乡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大。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坚定不移地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如何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意见》对农村水电路气房网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部署安排。提出了要确保如期完成“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任务;2015年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客运和农村校车安全管理;完善农村沼气建管机制;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统筹搞好农房抗震改造;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等。
如何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首先,在农村教育事业上,《意见》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农业职业教育等做出了部署,并提出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逐步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等利好措施。其次,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上,《意见》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筹资机制,同步提高人均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进一步提高实际报销水平,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利好措施。此外,在农村社会保障上,文件提出要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管理,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落实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等。
农村美,也要“内外兼修”。《意见》对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这是“人的新农村”一个重要体现。《意见》首提“创新乡贤文化”,指出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新农村建设还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严肃处理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坚决查处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等。